范文 导航

贵阳一中十一五发展规划

浏览:30622022-01-31

  一、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百年办学,积文化厚蕴

  20**年的钟声,开启了阳贵一中新百年的办学历程。

  回眸百年,袭筑正本、正习书院之风,行创新学之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前礼部尚书李端棻与贵州名士唐尔镛、任可澄、于德楷、华之鸿等,于阳贵府中学堂的基础上,在南明河畔立校贵州通省公立中学堂(阳贵一种前身),广育黔中才俊。1950年,并省立阳贵中学、私立中山中学、国立师院附中、伯群中学,称阳贵一中。

  百年一中,见证贵州基础教育的百年历史。从茅亭渡口、板楼瓦屋式的学堂,到独具特色、惠及黔中的南明半岛文化,至硬件一流、蜚声全国的金阳新校,浓缩着一段教育从蚕丛草创走向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百年一中,厚蓄文化,传承文明。一中似条河,汇五条颇具时代影响的教育支流而成。一中前身五校,办学历史长短不一,然各有特色。各校虽屡易其名,但又各自延续自身的文化精髓。

  百年一中,与时俱进,服务社会。一中前身五校肇建之时,前辈先贤们就顺应时代发展恪守办学兴邦的宏旨,用知识育德,科学救国的思想浸润一中学子。解放后,五校合并,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顺运时代发展需要,育人无数,干才辈出。90年代办小河分校,20**年搬迁金阳,均以推动阳贵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为己任。审视一中百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它始终贯穿“以人为本,兼容并蓄”的思想,始终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理念。

  阳贵一中的一百年,是始终站在贵州教育和文化的前沿,演绎独具蕴意的南明文化的丰厚百年;是展胸襟,纳百川,融众慧,润千里的博大百年;是聚士杰、育英才、泽芳华的辉煌百年。在传承勤慎朴实、自强不息文化精神基础上,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品德教育特色凸显,形成了崇德瀹智、追求卓越的校风,敬业尽职、精益求精的教风,自觉、勤奋、踏实、活泼的学风。

  (二)、“九五”规划,实现创建省级一类示范性高中目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是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1997年结合实际制定了“九五”规划,提出创建示范性高中的办学目标。

  1、应运时代发展,快速推进软硬件建设,形成规模品牌效应;

  2、建设小河分校,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

  20**年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成为贵州省唯一的一所一类示范性高中,奠定了阳贵一中作为贵州高中发展排头兵的地位。

  (三)、“十五”规划,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实现跨越性发展

  20**年至20**年是学校发展的特殊时期,金阳新校的建设和搬迁,使学校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学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审时度势制定了“十五”规划,围绕“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全面推进学校发展。“一个中心” 即以金阳新校建设为中心;“三个结合”:即新校建设与本部稳步过渡发展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硬件建设与“人件”建设相结合。

  1、改革管理,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机制

  学校结合实际推行了岗位责任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制订并实施了《阳贵一中教育教学工作评估办法》、《阳贵一中教师请假制度》、《阳贵一中科研课题管理办法》《阳贵一中教科研成果评价办法》、《阳贵一中学科竞赛辅导管理办法》,修订《阳贵一中校长奖教金评奖办法》、《阳贵一中教研科研评奖标准及奖励办法》。

  2、拓宽办学渠道,走多元办学模式,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平台

  理科实验班的探索,实现分层教学的突破,总结优秀学子的成长规律,积累青年英才的培养经验。为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打下了基础。

  中澳合作学校的举办,中日合作项目的实施,拓宽了办学渠道,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元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设了多个平台。

  3、强力推进队伍建设,建设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继承“老带新”传统,再造“新促老”氛围,实施青年教师培养的“1369工程”, 保持教师队伍的整体持续发展;创建“名师工室”,完善评价办法和激励机制。内培为主,外引为辅,形成多样用人机制,有效缓解了社会性的人才断层问题,解决了学校规模急剧扩大后的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建设一支学科、年龄结构合理,能满足90个教学班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数量足够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4、建设新校,实现硬件跨越发展

  20**年新校的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的硬件环境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了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行列,为学校整体办学走向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5、成功搬迁,将学校办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搬迁,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学校带来多重考验。社会舆论、家长疑虑、走读到住读的习惯改变、远离闹市的交通困难等等,都给师生带来许多难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给招聘和招生特殊政策,想办法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将政治,广大教职讲奉献、顾大局,克服了搬迁中的重重困难,成功实现了搬迁。新校运行一年多来,教师队伍稳定,教育教学管理严格有序,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住读式管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6、总结百年办学经验,举办百年校庆活动,传承厚重学校文化

  学校以百年校庆的组织为契机,认真总结百年办学经验,发掘和整理了学校的化精髓。出版书籍:《百年一中》、《杏坛励耕集》、《杏坛颉英集》、《管理制度汇编》、《纪念图片册》,制作了《百年金桥》、《黔中光华杏坛风》光碟。完善了校园文化环境,建成了校史馆、百年纪念雕塑、广场大型喷泉、廊道文化屏风等。

  (四)、形势与任务

  随着金阳新校搬迁的顺利完成,一中的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百年名校正担负着二次创业的重压。这些挑战和压力是基于以下一些背景而存在的:

  时代背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培养掌握高新科技,富有爱国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课改对学校办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新要求。

  现实背景:一中搬迁后,以寄宿制为主的管理模式和阳贵市民仍习惯于走读制管理模式的矛盾;金阳新区的建设发展的长期性和阳贵一中新校办学的先行性的矛盾。

  新形势下,如何20**构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如何构建特大型学校、全寄宿制特色管理体系,如何确保学校的发展优势,办特色学校、特色教育、精品教育,是学校在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二、“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20**”重要思想为指导,以20**为统领,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高效、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校园。

  (二)、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服务创新、开放办学、共谐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水平为宗旨,坚持改革领先,构建特色管理体系;坚持继承创新,构建“一中特色”的新型学校文化,打造“精品教育”、“特色教育”、“多元教育”,将阳贵一中办成区域优势突出,教育现代化水平领先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校。

  构建特色管理体系,是一中开启新百年办学的首要课题。搬迁新校学校实现了硬件跨越式的发展,规模和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何构建一所全寄宿制特大型学校的特色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的先进行、科学性、高效性是的特色管理体系的主要标志。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成员(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有特色学校文化是一所名校、老校必备内涵,是学校发展中稳定的核心驱动力量,是学校办学品位的重要体现。

  教育现代化水平,是衡量学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学校文化包含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等。

  (四)、育人目标

  培养健全人格、自主发展、求真向善的未来人。

  健全人格:崇高的国格、高尚的品格、优良的性格、强健的体格。

  自主发展:自尊自律、自信自强、自觉自主。自尊奠基--涵养动力自律奋进--磨练意志

  自信定位--追求成功自强励志--勇于进取

  自觉求知--提升自我自主发展--终成人才

  求真向善--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充满爱心,善对人生、自然和社会

  未来人--具备人文精神、科技素养、创新精神和世界眼光

  (五)、行动策略

  行动策略是贯彻思想、实现目标的重要支撑。新五年规划必须立足超大规模寄宿制学校的实际,以新的课程改革为推手,通过德育、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改革和推进,促进学校的发展,实现学生的发展,从而达成既定的目标。

  1、坚持以学校的办学目标来凝聚人,构建科学合理的机制激励人

  2、全面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

  3、探索和研究寄宿制德育的特点和模式,增强德育的体验性,构建有效的学生自主管理新体系

  4、大力建设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提供较多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树立决战课堂的思想,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5、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质量优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

  6、坚持文化立校的方略,充分挖掘和完善新校的文化内涵,建设文化的校园

  7、推进科研强校工程,抓手问题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8、坚持质量立校的思想,探索和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9、坚持安全至上,服务育人的思想,建设安全和谐的校园

  (六)分项目标及保障措施

  1、硬件建设

  完成学校二期扩建工程,完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新校的硬件优势,整合各类资源,形成规模体系,全面推广应用,建成一流的学校物质文化环境。

  2、队伍建设

  ⑴干部队伍

  形成一支目标明确、团结协作、视野开阔、勇于争先、积极开拓的领导群体。对学校某一方面的教育有一定的研究。五年之内,每一位领导成员都有一项理论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

  ⑵教师队伍

  以师德建设为核心,加强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以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硬件对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能要求为提升重点,以阳贵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为契机,制定《“十一五”期间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另单列),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造就一批在省内有较高影响的教育名师、特色教师,形成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的与新时代一中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能熟练应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施教育教学管理。

  a.引导教师做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生情”,持续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学法指导,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b.完善分层次、多元化的教师培养体系,形成 “教学新手-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导师-专家学者型教师”的发展梯度。

  c.完善教师评价标准等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形成教师发展性流动机制,努力为教师创造一种获得成功和体验快乐的环境和氛围。

  d.开展以“师德、师能、师艺”为重点的校本培训,加紧校本培训的课程建设,强化教师的校本备研、教研、科研意识和行动,强化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

  e.以教研组为基地,进一步加强学习型研究型教研组建设,强化学校的教研氛围,形成以教研组为核心的学习、研究团队,使教研组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继续完善教研组内“师徒结对,教学相长”的传统型带教工作,强化教学基本功、基本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对教育教学理论专着学习、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举行各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会。继续抓好“教育教学反思”等基本功训练,增强教师的业务能力。构建组内的学科特色,建设好特色教研组。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及学习理论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教材的学习研讨,并以教材学习、研究为载体,抓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组内的日常听课、评课活动,组织好每学期的各层次的教学评好课、展示课活动,将教学研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f.继续办好“教师论坛”,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共享的平台。

  g大力推进师德建设工程和名师工程,完善名师工作室相关制度,提升名师工作室的质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力争我校的名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的人数明显增加。实施“青蓝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工作。

  h.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力度,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继续教育活动,实施提高教师学历培训计划。

  (3)职工队伍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思想、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的职工队伍。职工有高度责任感和较强的教育服务意识,有团结互助和积极创新精神,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创造性地应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工作。

  3、教学与课程改革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未来五年,要继承和发展一中重视课堂教学、重视基础课程的传统,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继续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着力于学习方式转变和育人目标的实现,完善和构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完善课程新体系、探索教学新策略、倡导学习新方式三个目标。

  (1)以国家新一轮课改为契机,全面提高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探索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双主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教学思想,形成生动有效的良好课堂学习氛围。

  (2)探索和研究寄宿制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倡导学生自读、自研、互研的学习新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历,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3)着力学风建设,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法指导,矫正学习随意的行为和习惯。

  (4)充分挖掘新校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机会和平台。

  (5)发扬学科教学优势,建立和完善竞赛辅导和激励机制,力争竞赛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竞赛成绩与高考双丰收,实现进入全国冬令营和国家集训队零的突破。

  (6)利用寄宿优势,探索分层教学的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一、高二积极开展分层次教学,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7)加强高考的研究,成立相应的研究小组,编写相关的复习资料,提升命题质量,实现“自我为主、借鉴为辅”的目标。

  (8)总结创新大赛经验,强化科技教育特色,充分利用科技馆的资源,形成校本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9)建立和完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课程开发和评价制度,校本备研、教研、科研制度,课程资源共享与奖励制度

  (10)完善和开发图书馆的功能,建立资源信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11)以研究性学习评价为切入点,探索和改进学生学业评价的途径和方式,建立适应新课改要求的学生评价体系。

  (12)充分利用体育和艺术场馆及资源优势,处理好普及的同时,着力于体育和艺术的提高,强化体艺的特色课程和特长水平。

  4、德育工作

  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继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思想,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德育课题为载体,积极探讨寄宿制条件下的德育工作特点,研究寄宿制德育工作的模式和规律,构建阳贵一中在新的教育背景下的德育工作体系。加强学校的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一中学生经过三年的教育达到人格健全、自主发展、求真向善未来人的目标。

  继承和发展一中“爱国报国、服务社会”的育人传统,完善以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为重点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文明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培养为支撑,提升科学精神,增强人文底蕴;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培育健康人格。

  (1)充分挖掘德育资源,构建德育课程体系,继续坚持和突出以课堂德育为要旨、人格德育为核心、自我德育为基础、养成德育为抓手、主题德育为主线、活动德育为载体、特色德育为亮点的德育工作特色。

  (2)细化一中学生十大修养的内涵,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创新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落实十大修养的要求。

  (3)降低德育重心,制订分级德育内容目标,构建适应寄宿制办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德育目标内容新体系。

  (4)努力探索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课堂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

  (5)结合寄宿特点,深化“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的“三会”教育,赋予其新的内涵。会做人:做一个具有开放、宽容的心态,善于适应周边环境变化的自强的人;做一个学会关心、学会感恩、善于理解他人的人;做一个具有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善于正确处理社会和个人关系的人;做一个兼具民族意识和国际意识,善于与世界和平共处的人。会学习:有严格、勤奋、踏实、刻苦的学习态度,有自读、自研、互研的学习方式,有强烈的学业问题意识,有各种自主学习经历的尝试体验,兼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成为敢于竞争、勇于追求、善于创新、充满自信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会生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有生命安全防范的意识与能力,具有健康的生命美育观,有健康高雅的业余爱好,有自立、自理的生活能力,有科学的理财能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热爱生活的人。

  (6)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初步构建阳贵一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网,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增强德育的体验性,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让学生从接受道德走向在生命体验中发现道德,在发现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7)积极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生命教育,设计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形成特色。

  (8)充分利用校史资源,扬己之长、成己特色、出己品牌,突出对学生进行“一中精神”的培育,使“一中人”作为一中精神的传承者,活跃在社会发展的舞台上。

  (9)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加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落实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

  (10)深入研究和探讨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构建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完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完成心理健康教材的编写出版。

  (11)加强学生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社团文化,搭建学生全面发展的社团平台。

  (12)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校长助理团、学生会、团委会、红十字会以及值管委、宿管委、食管委的作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13)关注学生成长环境,关注家长的发展,成立家长学校,参与指导家庭文化建设,以推动家庭文化建设来带动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14)探索构建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

  (15)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16)加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德育队伍建设。通过完善岗前、岗位培训体系以提升班主任队伍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专业发展水平。

  (17)加强德育研究工作,形成以大学为依托,课题为载体,实践为目标的研究模式,使德育工作更加具有科学性。

  5、管理工作

  以完善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为重点,全面构建全寄宿制、特大型学校的特色管理体系,实现管理的先进性、科学性、高效性。

  学校管理是教育观念认同的管理,是教育动机激发的管理,是教育行为协调的管理,是教育规范实施的管理,是教育评价公正的管理。

  (1)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规范而高效的管理网络体系,重新设置学校中层管理部门,优化管理干部队伍。

  (2)加强学校民主化建设和凝聚力建设,团结师生,凝聚人心,形成团结、敬业、务实、创新、高效的管理作风。

  (3)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中数字化管理平台”,使学校管理不断走向信息化和现代化。

  (4)以“服务”为价值取向,牢固树立学校管理为师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关注师生的生命质量,拓宽师生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学校的人性化、现代化水平。

  (5)推动学校管理机构的专业化发展,中层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服务机构转轨,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管理协调、专业指导、决策咨询等支持和服务。

  (6)推进校园网上的综合办公系统建设,使其含盖学校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各个模块。

  (7)加强适合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的管理制度建设,推进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工作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加强职称评聘分离工作。

  (8)推进组团式管理改革,实现条上指挥、块上落实、处室考核、学校统筹的双线互动管理模式。

  (9)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优势,进一步探索多元办学的路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我造血、支撑自我发展的战略抉择。

  6、教育科研工作

  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的思想。从管理机制入手,着力组织领导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管理体系,改变科研工作的“软”局面。

  (1)完善实行“三级两制”组织管理模式,形成科研网络管理体系。成立了校长、分管副校长为核心的课题领导小组,是科研工作决策和终极评价的管理层面,同时聘请校外专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负责科研工作的决策咨询、过程指导、结题评价;设科研管理办公室,作为学校日常科研工作常规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科研工作的项目及其过程控制管理;年级组和教研组有主抓教科研工作的组长,组织成立相应课题组,具体抓好操作实施管理。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实行“两制”管理:项目负责制,经费包干制。

  (2)进一步完善过程管理、工作评价、成果奖励等的相关制度。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科研工作持续有序开展。

  (3)注重“三个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确保科研实效。“三个结合”即是指科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教育管理改革相结合,与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就是要处理好科研与“教研、课研、课改、教改”这四者的关系。注重“三个结合”,处理好“四个关系”,使学校科研工作有了抓手、有了载体,目标具体,针对性强,这样才能使科研工作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4)在认真开展已立项个各级各类课题的基础上,以校本研究为重点,全面启动第二轮全员科研计划。

  7、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成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同创造而积淀下来的具有学校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重要的育人途径,它能通过师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确立,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1)初步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即团结进取、追求卓越的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宽严适宜的制度文化,高效有序、和谐顺畅的管理文化,开放创新、灵活多样的课程文化,相互欣赏、严谨求实的教师文化,生动活泼、诚信友善的学生文化,整洁优雅、积极向上的环境文化。

  (2)注重在恢弘大气的现代化新校园中对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保持和积淀工作,注重在物质、精神等层面构建具有学校个性的、凸现“一中精神”的、体现学校传统文化与建设现代学校相融的和谐、奋进的学校文化环境。

  (3)抓好校园绿化和道路命名工作,高品位地建设院士文化墙,以此来激励学生。

  (4)加强对“两室文化”的指导和引导。教室文化和寝室文化在培养学生品德、情操方面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是学生在集体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迁入新校区,要加强对“两室文化”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性、随意性和低级趣味,协调集体与个人关系,发展相处与交往能力。要重视寝室文化在寄宿制高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花大力气营造好学生寝室文化氛围。

  (5)注重以风气育人,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以优秀教师的高洁品行陶冶学生的人格,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6)珍惜一中100载悠久历史,弘扬一中精神,建设好开放式校史室,以此提升师生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感。

  (7)构建富有一中特色的校园仪式,形成开学暨颁奖典礼、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特色,使之充满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

  (8)大力推进学生社团活动,全方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配备更多有能力的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指导工作,鼓励学生组建发展多样化的社团,要让每一个一中学生都参加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社团活动,在高中毕业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通过社团建设,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和教育的能力,形成高水平的特色、品牌社团。

  (9)发扬民主精神,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健全述职报告制度,诚恳接受师生监督,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优化学校人际环境。

  (10)建立图书超市,开展校园读书活动,建设读书型、学习型的校园。

  (11)建设安全、整洁、节俭、文明的食堂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篇2:第二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第二中学五年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学校本着“放眼未来,抓住机遇,争创一流”的原则,特制订本发展规划。

  一、学校发展背景

  1、历史背景:

  z作为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新型县级城市,在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江西经济要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口号的同时,也提出了把z建设成为赣闽粤边际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作为有着60多年办学历史和开拓创新精神的z二中,同样需要深化改革,求新思变,加快发展,奋发有为,为实现省市提出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智力保障,为实现学校提出的“力争三五年内创建省级名校”、“初中做优,高中做强,形成特色,创建品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2、学校概况:

  z二中始建于1942年,是目前z市规模最大的一所全日制普通完中。从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共有86个教学班,学生5550人,其中高中44个班2625人,初中42个班2925人。全校有教职员工337名,其中中学高级教师52人,中学一级教师131名;高中教职工163人中,有专任教师151人,达本科学历者130人,占86.10%,专科学历21人,占13.9%;初中教职工174人中,有专任教师163人,达本科学历者76人,占46.63%,专科学历87人,占53.37%。高中教师持教师合格证149人,占98.7%,初中教师持教师合格证160人,占98.2%。有设区市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22人。学校占地面积4.246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6248万平方米,教学设施有综合楼一栋,教学楼三栋;有学生公寓楼一栋,能容纳1152人,普通寝室一栋,能容纳320人;学生食堂一栋,能容纳1000多师生用餐;有实验楼一栋。

  3、办学优势:

  学校本着“以德治校,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育人方针,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狠抓学校管理,着力倡导“求实创新”的教风和“好学争先”的学风,充分发挥教师潜力,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特有的办学风格。初中教学全市一流,久负盛名;高中教育稳步提高,居全市普高前列;文体艺活动活跃,学科竞赛捷报频传。近年来,学校获省建设厅授予“园林绿化达标单位”称号、省总工会授予“江西省模范职工小家”荣誉称号、省爱卫会授予“卫生庭院”称号、z市教育局授予“德育工作暨文明校园示范学校”称号和“师德教育先进集体”;并被评为地级文明单位和z市内保先进单位;多次被教育局评为全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和高考质量先进单位。这些荣誉和业绩的取得为学校今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面临问题:

  随着z市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学校网点布局的调整,以及重点中学初中剥离后初中学生大量涌入我校等情况的出现,我校作为普通中学生存与发展空间正经受着日益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初中学生数的增长,造成教室严重不足,成班率高;初中规模的不断扩张,也挤占了学校有限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高中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学校办学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学校占地面积小,校园狭窄;校舍建筑面积不大。因校舍紧张,成班学额偏大。以上不足,客观上阻碍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学校师资状况也亟待提升,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尚无一人,地级以上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相对偏少,专业教师结构比例失衡,综合科学科教师紧缺。所有这些,都成了z二中发展道路上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和严重障碍。

  今后五年,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认真总结自身办学经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实现学校跨越式可持性发展,成为赣南示范性特色名校。

  二、学校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理论、“20**”重要思想、20**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关爱生命”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以管理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学校发展方向

  做优初中、做强高中、形成特色、创建品牌,力争5年内达省级“文明单位”和“省级重点中学”,实现z二中跨越式发展。

  3、办学规模和基建目标

  学校今后五年的办学规模围绕“做优初中、做强高中、形成特色,创建品牌”的目标,初中控制在30个班,高中控制在40个班,共计70个班。学生人数控制在3500人以内,班额控制在50人以下。

  为了实现办学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筹措资金,兴建图书馆、科技楼,更新实验室设备,新增计算机80台,添置图书资料10万册,装备学术报告厅。

  三、学校发展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培养品德高尚,习惯良好,博学多才,体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学生,使之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学校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初中做优,高中做强,形成特色,创建品牌,把学校建成为名符其实的z市素质教育实验名校。

  四、五年具体目标及措施

  1、行政管理

  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校长领导下的行政分级管理模式。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给合的方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校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制度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逐级评聘、任用、考核和奖励相给合的用人体制,建设"团结、守纪、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

  2、干部队伍建设

  建立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干部的培养、使用和考核工作,不断完善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重视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建设一支思想进步、理念先进、勤政廉洁、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学校干部队伍。

  3、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制订并实施《z二中师德规范》,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能力强并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业务能力。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培养一批具有新的教育观念,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有较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校、市、区、省四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4、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以团队、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的德育体系;加强师德教育,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德育工作格局;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实效;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争创普通中学德育示范学校。

  5、教学工作

  集中精力抓好教研组长、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人员、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支队伍的建设,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管理,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实施课改工程,构建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提高性课程四块课程体系;形成“低起点、小步子、高标准、严要求、勤反馈”的课堂教学特色;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课堂有效教学和过程严细管理,管理方法做到“四化一结合”即管理目标科学化、管理方法系统化、管理考核制度化、管理资料档案化;质量目标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重视学科组建设,保障质量内涵发展。

  6、教育科研

  走“先知突破,骨干先行,目标导向,全面推进”的教育科研之路,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教育科研制度化,人人参与群众化”的教育科研格局,建立教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把教科研的成绩和水平与奖励、职评、提干、评优紧密地结合起来。

  7、文体卫生

  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抓好文体卫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成立铜管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美术小组等,办好每年一次的运动会、艺术节。抓好文艺队、运动队的日常训练,保持在市级比赛中成绩领先。完善学校卫生管理制度、健康教育制度、学生青春期教育制度,卫生工作达到全市中学领先水平。

  8、总务后勤

  抓好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确立“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强化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教学设施。适当调整校园规划布局,扩大校园绿化面积,增加校园美化景点,争创花园式文明学校。、逐步改善办公条件,全面更换破旧课桌椅,改善学校教室照明条件。

  五、五年分阶段目标

  1、第一阶段(20**.9-20**.8)

  (1)建设一支思想进步、理念先进、勤政务实、廉洁奉公、结构合理的行政干部队伍。

  (2)理顺关系,突出重点,健全、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坚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和以情治教的方针,努力抓好干部、教工、学生的工作规范和行为规范,进一步优化校风、学风、教风。

  (3)实行校务公开,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形成民主、务实、高效、和谐的学校工作局面。

  (4)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2、第二阶段(20**.9-20**.8)

  (1)以教师发展为本,大力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师德品味,初步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业务能力强并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师资队伍。

  (2)大力加强校风建设,争创z市德育示范校和省级文明单位,逐步形成“团结、守纪、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

  (3)在原有基础上,学校高中教育有一个大提升,质量有大提高,确保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达到全市一流。

  (4)音体美教学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5)兴建科技楼和图书馆。

  3、第三阶段(20**.9-20**.8)

  全面实现学校本规划中的各项具体目标,使我校成为z市示范性特色名校,实现“初中做优,高中做强,形成特色,创建品牌”的奋斗目标。

篇3:龙头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琥头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经届次教代会年月日审议通过)

  一、学校现状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琥头十三中创办于1965年,占地面积108亩,坐落于钟灵毓秀的八公山下。20**年被琥头市教育局命名为“琥头市示范高中”,是琥头市首批“市级示范高中”。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领导、支持下,学校面貌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现有一幢行政楼,两幢综合教学大楼,装备了电教中心,接通了宽带网,“班班通”教学系统配备到每个教室,实现了班级资源共享,建有两幢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建成了400米标准化塑胶运动场。

  学校现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治教严谨、敬业爱生、乐教善导、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171教职员工,其中高级教师47人,中级教师66人。近年来,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省市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八公山名师”2人。学校注重建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新思路。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蔚然成风,物理、数学、英语、生化等学科承接多项市级科研课题。

  近两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琥头市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琥头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琥头市“工人先锋号”、市级“文明单位标兵”、市级“学籍管理先进学校”、全市教育创新“先进班组”、全市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领导班子秉承“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团结务实、锐意进取,正在努力打造符合教育改革要求的办学新亮点、新特色。

  (二)第一个三年规划完成情况

  我校的第一个三年规划制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创建标准化学校,提升中高考成绩,努力成为八区地区教育领头羊;教研活动形成特色,并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狠抓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名师工程,力争优势学科迈入全市最前列;逐步形成具有“十三中”气质的校园文化特色。

  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引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现将完成情况简述如下:

  1、20**年我校积极创建市级标准化学校并通过验收;三年来中考“三率”均处八区前列,20**年、20**年获琥头市教育局“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完成奖、提高奖”,20**年超额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指标,但今年高考成绩略有下滑。

  2、教育、教研活动形成特色,并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我校创新教育工作模式,提出并实施“中学生成长导师制”,把过去由班主任一人管理全班,变为全体授课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学生的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注重现代教育理念,立足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积极研究探索教育新思路。

  3、狠抓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名师工程,力争优势学科迈入全市最前列。

  落实“名师工程”,有2人获得“八公山名师”称号。推荐多名老师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第九、十届“红烛杯”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并取得好成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作用,先后派出语文、数学等学科骨干教师赴江苏盱眙等地学习培训,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4、校园文化系统性有待加强,未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近几年,我校着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虽然在充分认识“十三中”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在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及制度建设、校园文体活动、教师人文关怀等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我校校园文化系统性不强,还未形成具有“十三中”气质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学校发展的客观优势

  1、区位优势逐渐凸显:我校坐落在八公山下,是国家4A级地质公园---“八公山森林公园”的“门面”,随着第二通道的开辟和琥头对外交流、旅游发展,学校必将受到市、区两级政府的进一步重视,社会关注度提升空间加大。

  2、随着地区教育布局调整,生源数量得到保证、质量有望提升。

  3、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有序;教学教研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德育教育,尤其是“中学生成长导师制”效果显著,影响甚远。

  4、“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硬件设施)初步完善。

  (三)学校发展的弱势

  1、学校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在管理实践中尚未显现成效,各项管理措施有待细化。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本科达线率”,初中“三率”未达全市平均水平。

  2、学校的宣传推介工作力度不够。未能很好的将自身成功的做法和成熟的经验形成体系,总结推介出去。

  (四)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机遇:

  1、当前正处于教育大变革时期,普及高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谋划对八公山地区学校布局调整,因我校独特地区位优势和良好地办学条件,为我校初中部的发展赢得机遇。

  挑战:

  1、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区老百姓对我校的认可度不高。虽然是首批市级示范高中,但处境尴尬。“学校声誉第一”的办学目标任重道远。

  2、传统的教育方式、课堂模式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心目中根深蒂固。落实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模式,优化教学环节等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全体;以师为本,和谐发展。”

  “办学理念”的核心内涵: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实现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利益为根本,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引领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师生的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追求高素质、高品位的人才发展目标,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实现办学水平的自觉提升。

  三、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

  (一)发展目标

  以“创十三中品牌”为动力,从严治教,依法办学,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高质量、有特色;地区老百姓认可的一流市级示范高中为目标。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师为本,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师德形象。

  (二)培养目标

  1、学生发展:“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个性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师发展:“在奉献中成就自我”,塑造一支“团结向上、创新教学、勤于反思、合作互助”的十三中教师队伍。

  (三)重点发展项目

  1、以“中学生成长导师制”这种先进的德育教育方式为平台,依托“师生结对子”的模式载体,充分发挥我校德育教育的底蕴,积极创建琥头市特色学校。

  2、以改革课堂模式为抓手,以教研创新为契机,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理念,打造高效课堂。

  四、发展举措、成功标志以及完成时间(详见附表)

  五、保障机制及措施

  (一)琥头十三中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落实重于一切”的思想,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政治水平和管理水平。选拔和任用干部,坚持专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责任意识足的原则,严格执行《琥头市教育局所属学校干部选拔任用管理暂行规定》。

  (二)加强制度建设,修订《琥头十三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逐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教学评价、财物管理、办事常规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三)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的宗旨,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召开教代会。广泛开展教职工文体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沟通,凝聚人心。

  (四)坚持“开门办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建立家长委员会,开设家长学校,接受各方监督。进一步加强与兄弟学校联系,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扩大琥头十三中在八公山地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为琥头教育发展作贡献。

  发展领域目标举措成功标志完成时间责任人

  学校发展目标8%

  以“改革课堂模式”为抓手,深化以“中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核心的特色创建,将十三中办成一所制度完善、规模适中;质量高、特色明、影响广的一流市级示范高中。

  1、修订《琥头十三中管理制度汇编》。

  2、制定琥头市特色学校创建方案并予以实施。

  3、制定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琥头十三中课堂模式改革方案并予以实施。

  1、《琥头十三中管理制度汇编》修订完善,通过教代会审议,并予以实施。

  2、通过特色学校检查验收并挂牌,“中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式深入学校德育教育。

  3、“高效课堂”模式成效显著,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1、20**.122、20**.5校长室

  队伍建设10%

  建立一支专业能力强、管理水平高、责任意识足的干部队伍。

  积极建立教师业务培训、专业技能、奖惩激励机制,培养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队伍。

  1、干部队伍建设①干部队伍专业化:将一部分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提拔到合适的岗位。②干部队伍年轻化:执行市教育局干部管理暂行条例,提拔一批年轻干部。③干部队伍流动化:中层干部部分岗位实行交流,逐步实行竞聘上岗。

  2、教师队伍建设①组建“中学生成长导师制”德育工作、“琥头子”研究、兴趣协会;②成立“学科带头人”工作室;③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实行年级组内、年级组间合理流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比赛;每年举办一次校内优质课大赛,每学期评选一次“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考评机制。

  1、干部队伍建设教代会对中层干部测评优秀率达到50%,称职率达到90%。

  2、教师队伍①组建班主任、德育工作人员“中学生成长导师制”、教师“琥头子”研究、兴趣协会,每学期开设固定讲座1-2次,发表论文,作品3-5篇。②成立“学科带头人”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带动青年教师每学期打造3节精品课(教案、课件、教学实况、开设市级公开课等)。③网站、校报、宣传展牌等形式及时将学期获奖、表现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宣传。④师德考核合格率100%,学生满意度测评90%以上。⑤青年教师3-5年时间成为学校教学骨干,积极申报市级骨干教师。

  1、20**.6

  2、①②20**.5③④20**.12⑤20**.7

  1、党总支校长室

  2、教研处政教处

  德育工作10%

  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德育教育体系,努力把学生塑造成身心两键的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个性发展。

  1、“导师制”制定师生结对子;新老班主任结对子;新老教师结对子方案。

  2、班主任队伍建设①每年举行班主任论坛。组织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对班主任举行心理辅导培训。②建立、宣传班主任量化考核细则,规定班主任学期规定任务。

  3、建立年级组、班级量化评比制度。

  4、申报创建市级“家教名校”,形成完善的家校教育体系。

  5、图书、报刊进班,每班建成一个图书角;开展学生阅读、写作比赛等。

  6、建成设施齐备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7、教育信息网新闻投稿、学校网站、广播站、校报“取燧报”等宣传媒介。

  1、“导师制”师生结对;新老班主任结对子;新老教师结对子成果、案例及相关材料。

  2、班主任队伍建设每年推出1-2市级优秀班主任或创新型班主任;每学年编辑《德育论文集》;所有班主任基本掌握心理辅导知识及技巧。

  3、年级组、班级量化评比操作规范。

  4、20**年成功创建市级“家教名校”。

  5、校园书香氛围浓郁,学生每月读一本课外书籍,每学期举办一次阅读、写作比赛。

  6、校园心理咨询室设备齐全,心理咨询师专业资质合格。

  7、定期向教育信息网投稿,学校网站、广播站、校报建设良好。

  1、20**.122-7、20**.91-6、政教处

  7、办公室信息中心团委

  教学工作20%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手段,求得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达到用网络来服务教学的目的。

  2、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

  3、继续细化实施目标管理,构建教师评价体系,创设科学激励机制。

  4、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三率”处于八区领先水平并逐年提升,打造八区教育名校。

  5、制定琥头十三中课堂模式改革方案,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的课堂模式,并普遍实施。

  1、教师100%会利用“班班通”设备进行教学。

  2、完成细化目标管理,教师评价体系科学,激励机制合理,极大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发展。

  3、教学质量:初中:学区内适龄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9%。毕业生学生学业水平普通高中达线率100%,一类高中达线率,综合素质测评合格率100%。学校教育社会满意率95%以上,满意程度逐年提高。高中:完成教育局的高考指标,继续加强高考特长生培养。

  1、20**.122、20**.73、20**.124、20**.121-2、教务处

  3、教务处政教处

  4、办公室教务处

  教育科研12%

  积极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尝试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英语教研组);提升教科研水平,服务教育教学。

  1、邀请市教研室每学期对学科进行例行督导,参与文理科教研活动。

  2、各学科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让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创新型班主任以科研人的姿态研究、分析、解决教育问题、教研问题和学生问题。

  3、组织编撰校本培训教材。

  4、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5、抽调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立“教学导师团”。

  1、各学科在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星、创新型班主任引领下申报市级以上科研课题,每年有申报,有结题。

  2、编撰校本培训教材。

  3、完成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4、抽调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成立“教学导师团”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20**.72、20**.53-5、20**.9教研处

  学生发展10%培养具有良好生活态度、兴趣爱好;初步具备自我规划能力、文明素养和法制观念;明确的学习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基本的学习能力。

  1、组织建立“体艺”青年学生活动社团,学习兴趣小组。开发校本课程与特色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为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2、成立琥头十三中“体艺中心”,负责组织安排专业授课,体艺活动;继续探索教育评价方式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建立健全青年文明志愿者组织。

  1、每学年新组建学生社团1-2个。

  2、“体艺”青年学生活动社团,学习兴趣小组活动开展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效。

  3、获得市级以上“青年文明号”称号,涌现一批师生青年志愿者并予以表彰。

  1、20**.122、20**.93、20**.51-2、政教处3-4、团委

  改善办学条件12%

  校园环境一流、功能区分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的标准化学校。

  1、积极争取资金新建学生食堂。

  2、对家属区水电管道线路进行改造,加强管理。

  3、制定教工之家建设申请及方案,报市教育工会批复。

  4、制定琥头十三中校园绿化整体方案,积极筹措资金分步实施。

  1、建设完成设备齐全的琥头十三中新食堂。

  2、琥头十三中家属区水电管道改造完成,管理科学。

  3、建设完成“琥头十三中教工之家”。

  4、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完成校园绿化、美化。

  1、20**.122、20**.123-4、20**.121-2、总务处3、工会4、总务处

  校园文化建设8%

  加强校园文化物质基础设,创新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校园文化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模式,努力构建具有十三中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制定校园文化设计方案

  1、物质文化建设修订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园内悬挂名人名言、学生守则,开辟阅报栏、宣传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等。

  2、精神文化环境

  3、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制度文化建设,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对各方面做出明确要求;建立学校交流平台(飞信)。

  4、以校园文体科技节为主体形式;积极创建校园社团文化。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文体艺术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且质量有提升。积极根据学校特点成立若干个校园社团。

  5、按照体艺“2+1”项目方案实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6、启动学校校园文化形象工程建设,设计具有文化品位、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校徽、信笺等。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完成,学校校容、校貌进一步改善。

  2、学生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大课间活动开展有序。

  3、校园网、广播站、宣传栏建设完整,内容丰富。

  4、以校园文体科技节为主体形式;积极创建校园社团文化。每年开展一次校园文体艺术节、运动会等校园文化活动,且质量有提升。建立若干个校园社团。

  5、按照体艺“2+1”项目方案实施,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6、校徽、信笺等设计具有文化品位、符合学校发展特色。

  1、20**.52-7、20**.12

  1-2、政教处3、团委办公室信息中心4-5、政教处6-7、办公室

  办学特色12%创建以“中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核心内容的琥头市特色学校。按照琥头十三中特色学校创建方案,有序推进特色创建,形成“中学生成长导师制”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模式。特色学校检查验收并挂牌,“中学生成长导师制”模式深入学校德育教育。20**.5校长室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