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镇中小学学校主动发展规划

浏览:95982022-06-07

  中镇小学学校主动发展规划

  --致力内涵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第一部分:办学现状

  第二部分:目标思路

  第三部分:任务措施

  第四部分:发展保障

  第一部分:办学现状

  一、基本状况

  中镇小学地处灌南县老城区中心,占地13000多平方米,绿化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自20**年以来,学校对原有的教学用房进行了修缮和改造,新建了200米的丙烯跑道,改造可容纳80名学生就寝的宿舍、食堂,铺设彩砖路面800平方米。20**年5月新建1700平方米的一幢幼教楼。学校通过了创建江苏省“四配套工程”合格学校、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市优质园和省合格幼儿园、市实验小学、市常规管理示范学校、市现代信息技术示范校等成功创建活动,加强了内部设施建设。如今,学校各种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拥有校园网、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监视系统等先进设施,相关配备均达到并超过省二类标准。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在读学生1414人,在编教师100人,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49人,其中大专45人,本科49人,高级教师62人,有县、市级以上教学骨干36人。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工作勤奋、业务精湛、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逐步建立了中青年教师培养与使用机制,现有市级“333工程”培养对象8名,县级“555工程”培养对象26名,县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名、县级教学骨干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6%。

  二、办学优势

  我镇地处县城老城区中心,也是全县经济文化的中心。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中镇小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多年来,学校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办人民满意教育,成效显著,获得了多项殊荣,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市级实验小学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经过了第一轮的自主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为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校园文化初步形成

  经过第一轮的自主发展,中镇小学的办学思想端正,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全体教师励精图治,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学校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宗旨,以“以人为本、挖掘潜能、弘扬个性、和谐发展”为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团结民主,求实创新”的校风,“博爱笃学,求真进取”的教风和“自主乐学,善思多能”的学风。徜徉校园,如同在书林和画卷中穿行。校园走廊上悬挂着祖国各省市的版图、童书阅读中涌现的“阅读之星”照片、经典阅读中提炼的阅读心语;围墙上绘制着“三字经”、“千字文”、“成语故事”、“古诗文”等经典诗文;室内张贴着学生读书心得、好书推介、读书成果等;《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省特级教师杨献荣、清华学子罗淑琼、北大学子廖嫣然、旅美学子王立顺等中镇骄子的图片装点着校园;校园内标志性巨石上雕刻着“新教育实验”倡导者、中国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先生亲笔题写的“书香园”;校园到处散发出浓郁的书香,学校先后被县、市教育局评为“书香校园”,有4个班级被市评为“书香班级”。

  2.学校管理日趋规范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省“五严”市“六严”》和县教育局的“四条禁令”,建立健全了校本化的各项规章制度,凸显了“民主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管理日趋制度化、民主化和人性化。行政班子团结协作、勤奋踏实、廉洁高效,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20**年底,学校顺利通过了连云港市“小学管理规范示范校”验收。

  3.特色项目颇有影响

  (1)“爱农”教育省市闻名。我校依托丰厚的地方资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因地制宜地建立了“七室六园”(“七室”即农物展室、籽种与农植物标本陈列室、环保教育室、新农村教育室、农业现代化教育室、成果资料展室和安全教育室;“六园”即本土木本植物园、草本植物园、粮食植物园、经济植物园、蔬菜植物园、水生植物园。)

  我校自“爱农”实践基地建立以来,共接待前来参加实践的学生和市内外老师达20000人次,市、县教育局的专家和领导也多次来基地参观指导。学校先后组织编印了校本教材《悯农》、《本土植物园系列教材》、《灌河乡绿》,编印了《“爱农”实践课案汇编》。在20**年10月的连云港市“爱农”实践课案评比中,我校的《走进农村感悟农村生活》荣获一等奖,被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课程伴你同行》收录。《江南时报》、《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教书育人》杂志、灌南电视台、连云港电视台、江苏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爱农”实践活动。2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全国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我校本土植物园项目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积极关注。同年12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科学发展在中国》栏目通过38种外国语言和中国5个民族语言(其中4种少数民族语言)向全球播发了我校立足于环保,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爱农”教育和“爱农”实践的事迹。20**年6月,在江苏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第五批“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评比中,我校在13个省属市申报推荐的168个申报单位中成为灌南县唯一的授牌单位。12月,以“爱农”教育、“爱农”实践为依托的中镇小学少先大队,被共青团江苏省委表彰为“红领巾优秀环保社团”。

  学校开发以“爱农、知农、学农”为主题的“爱农”实践活动,在丰富的乡土文化中吸收营养,培养孩子“热爱农民、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铸造了特色品牌。

  (2)“新教育实验”全国知名。新教育实验开展以来,我校先后邀请了全国新教育实验专家储昌楼、刘恩樵、高子阳做专题报告;邀请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海波、王家宝、徐鹤春、南师大博士孙伟、淮阴师范学院客籍教授李伟等做学术报告。邀请了县教研室主任缪建山、县语文学科带头人对教师进行了专业知识的培训。组织教师听魏书生、朱永新、肖川、郭思乐、杜金山、崔其生等专家报告,以此来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老师的理论素养。

  20**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民主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应邀到中镇小学指导工作,亲笔为中镇小学题写“书香园”,并为校报《新竹报》题写报名;新教育实验专家干国祥、马玲、陈美丽、陈金铭到我校进行“晨诵午读暮省”田野实战培训;省第二届儿童阶梯阅读联盟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我校派新教育实验领导与骨干教师参加在成都、北京、运城、苍南、河北举办的“全国新教育实验”年会,汇报我校新教育实验的开展情况。我校的新教育实验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典诵读”市县扬名。经典诗文诵读是我校又一大特色。我校围墙上绘制着经典诗文,教室内张贴着经典诗文,书橱内摆放着经典诗文,学生书包内装着经典诗文,课余学生吟诵着经典诗文,与经典为友,与大师同行已经成为学生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讲名人故事,诵经典美文是学校经常开展的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的读书届,两届孔子阅读节,每月一次儿童阶梯阅读盘点,孩子沉浸在美妙的精神世界。我校代表队在连云港市灌南赛区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复赛中荣获特等奖,课本剧《孔甲养龙》在县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总分第二),在市小学生经典群体诵读赛总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4)作文教学县内领先。作文教学一直是我校优势项目,在县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80年代起,我校的作文教学就一直走在全县小学作文教学的前列,作文生活化、训练序列化、呈现层次化是我校成功的经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攀升,学生多次在各级比赛中折桂。

  (5)体艺项目名冠全县。武术操、师生舞蹈是我校体艺特色中两颗璀璨的珍珠。武术操连续三年在县“四个一”比赛中夺冠,师生舞蹈连续10年在县级赛事中折桂。张苹老师德艺双馨,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专家,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我校学生艺术素养稳步提升,课外活动精彩纷呈。多年来,我校为中学输送多名文艺骨干,深得社会认可和领导好评。

  (6)信息技术全市领先

  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始终走在全县小学的前列,学校率先实现校校通、班班通,无论在何时、何处都能上网。学校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课余对学生开放,使用率高。学校网站网页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观赏性强,在连云港市校园网站中点击率遥遥领先。全体教师都建立个人博客,40周岁以下老师每周撰写博文2篇以上,如今,已拥有赤金级别6人,白银级别12人,青铜级别34人,累计共撰写博文25000多篇。学校先后通过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省信息教育技术实验学校验收。

  4.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我校地处老城区中心,是县城整治、经济、文化中心。新安镇历届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教育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兴镇”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对我校的投入超过800万元。20**年一次投入200多万元兴建幼教楼启蒙楼,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于当年通过省合格园的验收。每年教师节、中秋节、春节都发放专有资金慰问教师,让教师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优先发展教育的氛围已经形成。

  三、制约因素

  1.人民群众的需求对教育服务的提升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孩子得到优质的教育,正从“有其学”向“优其学”转变,从单一的追求成绩优秀,转变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对教育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校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2.所处区域环境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学校当前教师的人事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生源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商业中心,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做生意,无暇顾及孩子学习。也有部分学生靠租房到城里读书,随爷爷奶奶生活,家庭教育能力欠缺。还有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占比例较高。目前,此类学生已达到学生总数的70%,给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都带来了很大挑战。

  3.因学校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土地寸土寸金,校园发展受到限制。对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我校校舍空间、活动场地略显不足,教学设施设备还需要与时俱进,还需加大投入,进行添置或更新。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布置和校园文化建设,使外显的文化氛围与内隐的办学理念相得益彰。

  4.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技能(包括现代教学技术)离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尚有差距,部分教师的奉献和协作精神有待进一步发扬,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5.学校领导干部在工作的学习化、协调化、精细化、人本化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的余地;管理文化有待进一步整合与提炼。

  第二部分:目标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20**的深入落实,学校需要在总结中提炼办学经验,在发展中明确新的办学目标,有机整合教育资源,致力学校内涵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力求在新一轮发展中有新的突破,努力把我校创建成为省内知名、市内闻名、县内著名的品牌学校。为此,特制定本校未来三年自主发展规划。

  一、办学思想

  我们坚持“以师生为本,建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教干队伍建设为保障,全心全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我们将致力于为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大的时空,为教师尽情施展才华营造更佳的环境,为中层教干提升服务技能创设更好的机会。

  二、办学目标

  1.总体目标

  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科学规划,和谐发展,力争在三年内达到师资队伍优良、办学条件优越、校容校貌优雅、管理水平优胜、教育质量优异、学校特色鲜明的目标,真正成为县内上乘、市内领先、省内闻名、全国知名的示范性学校。

  2.分项目标

  (1)办学水平。通过三年的努力,使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敢于对个人的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教学质量县内上乘,市内闻名,社会满意。

  ①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4%以上,设立早教班。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升学率100%;20**年:合格率95%,低分率1.4%;20**年:合格率96%,低分率1.2%;20**年:合格率97%,低分率0.8%。

  ②建有合格的校园网络和标准化的信息中心;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达到《江苏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中信息技术装备标准的二类要求。

  ③学生各项竞赛获省一等奖以上2个;少儿书法考级200人以上,参加省网络读书活动成绩优秀。

  ④在市级以上主流媒体(党报党刊、教育部门主管刊物)上发表教育宣传文章不少于2篇,在县级媒体(灌南时讯、县电视台)宣传不少于10次。

  (2)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发挥教代会的职能,科学民主管理学校,实施管理最优化探索,丰富学校管理内涵,努力打造工作、学习、生活为一体的师生大家园。优化教育资源,撤并教学点,办优质学校,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化发展,构建和谐校园。

  ①认真贯彻《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

  ②严格财务管理,20**年学校资产重新清理登记并录入软件。严格执行收费政策,不产生新的债务,三年内化解债务9万元。

  ③加强安全教育,安全责任零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按月上报,消防安全达标,各类应急预案齐全。校舍安全工程20**年全部竣工,符合抗震设防七度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安全档案分类归档立卷,校舍安全工程档案达到网络电子版要求。

  ④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规范合理,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无越级*、群访事件,实现零投诉。

  ⑤我县是首批创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努力,使我镇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20**年撤掉大桥小学、硕项小学、惠涧小学、永胜小学、刘元小学;20**年撤掉硕湖小学、吴圩小学、公兴小学;20**年撤掉乔庄小学、尹河小学,仅保留中镇小学、镇南小学两所小学,让全镇人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3)教师管理。完善“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教师培训制度,推进读书工程,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的适合学校自主发展的专业型教师队伍。

  ①在职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类别的教师资格证书,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74%,本科以上学历25%。

  ②教师心理健康课程学习50人以上,高等教育自考报考人数不低于50人。

  (4)教学管理。以“全优课堂”理论指导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有效性。

  20**学年: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全力推进全优课堂,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探索学生发展性评价机制。

  20**学年:以“全优课堂”实施为抓手,实现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统一。

  20**学年: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完善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5)德育工作。实施德育“阳光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正直的人品--“阳光式”少年儿童,打造阳光校园。

  20**学年:继续深化学校德育优势项目,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和德育工作研究。

  20**学年:创新德育管理机制,整合德育优势项目,启动德育“阳光工程”。

  20**学年:初步达成德育“阳光工程”预定实施成效,打造阳光校园。

  (6)教育科研。以课题驱动校本培训为手段,走研究、工作、学习融合之路,再创学校教科研佳绩。

  ①大力实施课堂教学全优工程,全优课堂优课率达50%,以后每年递增5%。

  ②20**年,完成2本专着;20**年,标准期刊发表论文20篇,主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后每年递增10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师陶杯论文20**年获奖10篇(其中省二等奖以上3篇),以后每年递增2篇(其中省二等奖以上1篇);十一五课题结题率100%,十二五课题市级以上立项4个。

  ③教师参加市技能比赛获一等奖以上2个,省优课比赛获二等奖以上1个,省市学科论文比赛获一等奖以上5篇。

  (7)后勤服务。为实施优质教育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为学生、教师、学校的三维发展奠定物质服务基础。

  20**学年:加强学校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改造设施,基本实现先进化。

  20**学年:完善教学设施,高规格、高标准优化教育装备,基本实现现代标准化。

  20**学年:积极争取上级的支持,对学校进行整体形象包装,达到办学条件上档次,校园文化高品位。

  (8)特色创建。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巩固、深化和拓展学校工作,形成学校独特文化和校本资源。

  20**年:完成教育现代化创建任务。创省优质园,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创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市职工书屋、县会计规范化合格单位、三星级保健室、优秀学生社团,创新教育实验先进学校,创建书香班级8个,武术操县第一。

  20**年:创省健康促进学校(金奖)、五一文明标兵岗、四星级保健室。

  20**年:创市平安校园、市四星级学校工会、五星级保健室。

  第三部分:任务措施

  一、专业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现代学校的竞争是软实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学校教师队伍质量的竞争。中镇小学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必须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前一阶段,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五大工程”:全优工程、师德工程、读书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一个阶段,我们一定要逐项认真制订计划,并狠抓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调查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定教师个性化的专业发展计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2.深入开展师德教育,定期进行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工作满意度测评,坚持每年评选“师德标兵”,宣讲事迹,表彰激励,影响并带动其他教工积极上进。

  3.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反思制度。每一位中青年教师都要撰写教学后记、班级日记、教学(管理)案例,充实自己的教育博客,40周岁以下老师每周完成两篇博文,40周岁以上老师每周完成一篇博文,按周统计,每学期进行一次评比,学校不定期组织举办相应活动,加以督促实施。

  4.完善教师研讨制度,创设教师学习研讨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学校将不遗余力地为广大教师提供书报资料,推荐阅读文章,撰写心得体会,坚持在学校网站上发帖跟帖,及时更新教育博客。

  5.坚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多途径为教师提供培训、进修机会,搭建专业引领成长的平台。

  6.扎实推进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三年成长计划书”工作,建立“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记录教师成长的足迹。

  7.召开学校骨干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结集出版《教育教学案例评析》、《我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以及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专着,总结和推广学校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二、学生成长--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追求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消灭低分率,更要追求每个学生全面、活泼、主动的发展,无论我们通过怎样的途径和办法,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即: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所关注的除了学生的学科成绩以外,还包括人生的所有方面,如正确的人生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身体,敏锐的思维,较强的交流交往能力等等。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重视三维目标的设计与落实、德育渗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发挥政教处、少先队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阵地建设,开展丰富的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特长,使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要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上下大功夫、真功夫,要更加关注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更加关注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开发,更加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学生读书活动,更加关注优秀学生的打造,更加关注分层教学和特殊教育。

  3.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做人比做题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我们的教育工作既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研究教法,也要研究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三、领导垂范--学校内涵发展的保障

  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肩负着带领全校师生完成学校规划的任务。发挥头羊效应,才能带动全体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投身学校建设,由头羊效应、牧羊效应到群羊效应。针对我校实际,今后应着力抓好以下四种理念的落实:

  1.择优竞聘

  学校中层领导的选拔和任用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工作,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一个重要举措。学校要本着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能上能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指导思想,把教师中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不出事、绝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优秀教师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我们还将进一步建立完善中层干部任期内的述职、测评、奖惩制度,激发干部的务实肯干、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2.服务发展

  领导者不是享受权力的人,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人,不是拿着鞭子走在队伍后面的人,而是扛着旗子走在队伍前面的人,而是视自己的工作为师生服务的人,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领导干部”的工作,一是要“领”,身体力行,带领大家一起做实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建设;二是要“导”,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取得成绩,引导师生和集体共荣辱,齐心协力赢得更大的发展。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根据各人的个性、能力、兴趣特长实施不同的激发、鼓励和制约,以发挥各人的自觉主观能动作用,创造工作的更好质量和更高效率。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民主建设,畅通信息渠道,发挥教代会的作用,致力于营造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默契配合、良性竞争的人际氛围,努力建设尊重关爱、团结上进、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

  4.依法治教

  首先,要带领教职员工依据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即严格遵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模范行为影响社会,教育学生。同时要尊重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不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后进生。

  四、特色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

  一所特色鲜明的学校,能够弘扬学生的个性,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今后的五年,我校将继续打造特色项目,擦亮教育的品牌。

  1.纵深发展“爱农”教育

  我校将在“爱农”基地建设富有农村特色的草房子,让农物农具活起来,不仅供观赏,而且可以动手实践。建立农博院,提升农耕文化的层次。编印校本教材《乡土植物丛书》,让学生学有教材,看有实物,做有基地,动有收获。

  2.全力推进新教育实验

  新教育实验是我校特色品牌,在省市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我校将继续开展实验的各项工作,立足书香班级的营造,坚持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用好校本教材《黎明诗韵》、《灌河乡绿》,开展儿童阶梯阅读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适合儿童生命成长需要的童书,让生命在阅读中绽放光彩。

  第四部分: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办学思想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只有将办学思想内化为教职工的共识,并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实施和管理本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将定期召开各级会议,积极学习本规划,以取得全体教工的共识,将本规划作为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纲领,在本职工作中加以贯彻执行。

  二、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三年规划”的全程管理,各分管领导、处室、教研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是完成规划的可靠保证。管理小组负责本规划的全程实施和管理,努力做到团结协作,分工明确,条块清晰。

  三、制度保障

  1.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不断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提高,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信息网络,在规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学校规划管理领导小组和各部门做好规划的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及时纠正偏差的管理行为,形成干部接受群众监督的工作机制,齐心协力,保障三年规划的顺利实施。

  2.测评成效,利益挂钩。及时作好规划各阶段的检查测评工作。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部门及个体的短期目标行为进行评估,将行为绩效与实施奖惩结合,鼓励先进,激励全体,真正提高学校组织的整体效应。

  四、师资保障

  加强学校行政班子的建设,各职能部门分工合作,形成“分工不分家,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建设一支品德好、观念新、学历层次高、教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五、后勤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三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对每一个中镇人来说,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我们为中镇小学的昨天自豪,为中镇小学的今天骄傲,为中镇小学的明天拼搏。我们将致力于中镇小学内涵的发展,构建和谐的教育,让中镇小学的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发展,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篇2:中心小学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

  中心小学“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z”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20**,以市教育局“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蓝图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注重抓好“四个必须、四个提升”,即:必须优先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必须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必须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服务。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益。

  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z省实验小学的主要指标和条件,确定争创省级实验小学。

  3.科学管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市局规划精神,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协调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规划目标

  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领导班子配备到位,努力提高年轻干部的整体素质,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数的教学需求及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从数量上争取配齐、配足,特别是专职英语、科学(自然)、艺术(美术)微机,体育等学科老师。教师学历合格,大专以上学历层次达到90%以上,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向更高学历层次进修,函授。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骨干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各教师队伍,人数达30%以上。

  场地及校舍建设达到或者基本达到省实验小学相关要求。运动场地(即塑胶跑道)于今年上半年建设完工;劳技室、图书阅览室争取年内有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其他各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要用足用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积极与兄弟学校及联系单位取得协议,学校做到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德育活动基地。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能较好地达到省标。

  强化教育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等“四率”保持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团结文明,求知奋进”八字校风要感召每一位师生,要树立“我以三小为荣,三小以我为荣”的主人翁精神;能从实小的性质出发,加强学校文化环境育人的特色建设。

  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

  努力达到《z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28条。

  探索推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要明确,民主管理要深入、制度管理要完善、体制管理要加强、管理手段有创新和突破。

  加强课改实验,提升办学水平。

  确立“十一五”立项课题,确保z市级课题,争取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努力争取省级立项或者规划课题。

  提高“课改”及“新教育”实验的条件;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的研究和发展。

  及时总结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或者经验,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计划或者方案。

  优先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提高。①思想认识基本达到《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②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基本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发展。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达到95%以上,语文、数学、英语单科合格率分别达95%、95%、90%;优秀率分别达30%、40%、30%。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达省实小要求。

  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均衡。100%学生达到《小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及格等,优秀率不低于30%。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

  抓好各项创建(评优),丰富办学内涵。

  加强建设健康学校工作,使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努力创建苏州市“绿色学校”。

  申报创建z市科技教学特色学校。

  申请评估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

  四、实施措施

  为确保达成上述办学目标,完成主要工作任务,着力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重点工作:

  坚持优化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挂念,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质量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立学生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一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素质教育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杜绝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的现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用书的征订和使用,杜绝随意编印、随意征订的现象。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坚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沟通,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重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动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冷静反思课改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实施新课程水平,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教科室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根据市局工作布置精神,制订本校参与实验计划,尽快主动参与该项实验,力争取得成功。

  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z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z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成立学校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学科组课堂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组织全校课堂教学评比,并选拔推荐优秀课,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级比赛,力争在第二届“z市百节优秀课评比展示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以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入场行为规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公德、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开展向航天英雄费俊龙为契机,激发学生突阻围、爱科学的热情;以开展法制教育为重点,严格控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以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为载体,进一步促进家校联系;以建设德育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智育工作水平。提高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育质量,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者超过市局相应指标要求。提高体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学校田径队、足球队、游泳队、“冬季三项运动队”要建立,并组织开展系统训练,努力提高竞技水平,争取在市级比赛中成绩有突破,学校体育比赛团体总名次力争进入前二十名。提高美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五月份举办学校艺术周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抓好业余文艺队的指导训练工作,参加市局组织举办的中小学文艺汇演活动,力争好成绩。提高创新教育水平。(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以“听一次科技讲座、想一项小创作、读一本科普读本、写一篇小论文、做一个小实验、搞一个小发明、看一部科幻电影、画一副小科学画、编一个小程序、做一个小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十个一”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局组织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创建z省实验小学的重点和关键。必须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争先创优、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发展。

  着力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是认真执行教学“六认真”管理制度。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的情况,及时推广先进经验,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对少数屡教不改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乃至点名批评。二是认真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校级领导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坚持每周汇总听课情况,坚持每周进行课堂教学集体点评,坚持深入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三是认真执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坚持规范收费工作到位。努力建成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防火、防盗、防事故、防暴力袭击的力度,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进一步加强食堂(商店)和饮用水管理,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和“警钟长鸣”的同时,探索学生上、下学安全过马路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三是注重优化学校环境,结合建设健康学校和创建苏州市“绿色学校”之契机,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积极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确保顺利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着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加强教师年度考核。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按照个人述职、民主考评、小组审核、公示结果确定等次等程序,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聘任、发放年度考核奖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着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竟聘上岗制度。全面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竟聘上岗制,凡是提拔校级中层干部,按规定程序实行竟聘上岗;进一步规范教职员工竟聘上岗程序,公布教职工岗位设置、任职资格和竞聘条件,由个人提出应聘申请,通过民主测评、学校考核和“双向选择”等方式确定受聘人员;进一步规范聘期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着力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注重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参加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主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要求的“师德师风年”系列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注重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实行本科学历进修(函授)的奖励办法。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英语教师通过苏州市级英语口语测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结合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认真执行导师制,帮助新上岗教师一年内过好“五关”,即文化考试关、备课说课关、课体制作关、课堂教学关和班级管理关。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按照“明确对象、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的要求,培养一批z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注重数量与质量。注重名教师、名校长的成长和培养。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明确办学职责,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2、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强化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校务)公开,基本实现教育决策和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

  (二)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积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教育系统用人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继续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员工竞聘上岗,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名教师、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名教师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严格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评价,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以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主动争取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同时努力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工程,优化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健全弱势群体教育帮困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通过减免学杂费、发放助学金等方式,保障家庭贫困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促进群体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单位或个人设立助学金或帮困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实行残障儿童少年免费入学制度,确保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积极履行《“新z人”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确保“新z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篇3:工业园区学校双语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学校双语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回顾

  z学校于20**年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双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全市首批三十一所双语实验学校之一。5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通过“氛围营造、重点突破、综合渗透”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z自身发展、具有z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

  学校在强化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在科学、数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部分学科中,实现了课堂用语的双语化,初步实现了用非母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的实验目标。同时,学校聘请专职 外教 ,在2-8年级每周开设口语课,进一步完善了双语教育课程结构。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和尝试,学校逐步形成了富有z特色的双语教育资源。

  重点工作总结如下:

  1、营造了良好的双语环境:逐步实现和完善了校园环境图文标识双语化。随着外籍学生的增多,学校建立了外籍学生和归国人员子女俱乐部。为学生开设了英语角,增加了锻炼口语的机会。为 外教 开设了专用教室,增加了英文报刊阅读栏。

  2、充实完善了双语资源。学校一方面购进一批适合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原版读本、学科教材、学习手册,为师生订阅优秀的英文报纸和有声期刊;另一方面,积极依托网络,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的策略,初步形成了学校双语教育资源网络和校本教材,如科学组的*inghai Interactive Physics Classroom 双语网和《Practical work resources of science》,已在科学组双语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屡见成效。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外出培训、外部引进和校本培训,依托双语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外带内、以老带新、点面结合、跨学科融合、整体推进”的双语师资培训体系,双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在促进双语教育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科教育的国际融合,有力推进了新课标的实践。

  4、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学校先后与加拿大渥太华Henry Larsen公立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韩国华山中学校和丹麦埃斯比约市蓝山学校结成友好学校。通过交流互访,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视野,有力促进了z办学的国际化。

  五年来的双语教育实践,打开了学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带动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推进了各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为一体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思考: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品牌优势、壮大规模效应,推进学校率先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学校双语工作将进一步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继续发挥其特色兴校作用,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和学校国际化步伐,全面落实z学校“十一五”办学规划。为此,根据省、市、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在与学校双语组全体教师广泛研讨的基础上,现制定学校双语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并将在今后具体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z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实现两个率先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2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化z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国际融合、打造z教育品牌”战略,为z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需要做出贡献。以深入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为实践平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双语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力打造z双语乐园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20**为指导,围绕打造“双语乐园”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共享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丰富新课标实践,促进学科教学,同时也通过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园区教育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及国际融合,加速z教育的国际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双语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展示z教育的新形象,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学校。

  (二)、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研究目标:探索双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为载体渗透学科知识,探索双语教育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双语教育在各个具体学科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师资建设研究目标:研究各学科双语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双语教育对教师培养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影响,探索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队伍。

  (3)教学资源研究目标:通过自身实验和对外合作交流,逐步积累国内外先进的双语教育资源和校本实验资源,研究对资源的科学分类和合理取舍,构建资源体系。建立z学校双语教育资源库,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开发系列校本双语教材,促进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

  三、具体工作

  我校的双语教育通过“氛围营造、重点突破、综合渗透”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z自身发展、初具z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把双语教育特色做优做强,使z学校的双语教育在z领先、省内知名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真正使z学校的双语教育成为特色品牌。因此,以构建“双语乐园”为目标,立足学校“十五”期间形成的双语教学优势和经验,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园区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及z学校“十一五”办学规划目标,决定在20**-20**年五年间大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进一步开展双语小班实验和《z中小学双语综合读本》的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出双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完善校本双语教学资源和双语教育资源网,带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

  2、不断拓展双语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每年一届z双语文化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打造z活动教育特色,争创z市首批双语示范学校。

  3、继续扩大对外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办学视野,促进z办学的国际化。目前我校已和加拿大渥太华Henry Larsen公立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韩国华山中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并实现部分师生的互访和交流,争取以后能和丹麦埃斯比约市蓝山学校有师生的交流,并实现在已有对外交流内容和范围上的进一步扩大。

  4、学校要广开门路、大力为双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提供机会。通过招聘、培训、进修、交流、观摩、研讨等各种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壮大双语教师的队伍,到20**年,双语教师数量上争取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质量上要分层推出一些在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双语教师。

  四、措施与方法

  (一)、措施

  1、以打造“双语乐园”为目标,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双语教育和教研的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双语工作领导小组和双语教研组的职责,完善双语教育管理和考核制度,完善双语教育管理与教研网络,实现双语教育工作领导有力度,指导有方法,操作有方向,落实有内容,评价有标准。

  3、学校保证双语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用于双语教育的各种教育资源经费足额到位,完善优秀双语成果奖励制度和并付诸实施。

  4、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为双语骨干人员创造必要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条件,添置必要的参考资料;积极搭建各种展示平台,优先推荐双语骨干教师参评各级、各类带头人、能手、新秀等荣誉称号。落实,把教师个人的双语工作列为教师评职、年度业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校园文化活动,以双语艺术节为突破口,不断推进z双语教育文化氛围建设,提高扩大z双语教育的辐射和影响。

  6、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促进学校教育的国际融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7、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双语教育课题研究,对双语阶段性结果及时在各级各类双语成果交流活动中组织参评,并积极做好双语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

  8、积极加强双语组文化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校本教材和网络资源。

  (二)、方法

  1、加强双语教育的管理,双语教育网络要有年度实施计划和总结。

  2、双语教师要每学期制定相关的双语教育实验计划,包括内容目标、步骤、方法、措施、成果形式质量验收标准。

  3、围绕今年的重点--教学评价,研究并逐步制定各学科自身的教学评价。用评价来指导双语教学的理性、有序发展。

  4、开展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讲座,更新双语教育的观念,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并付诸实施。

  5、优质高效地开展好日常双语教育活动。

  五、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重塑校园文化(20**年3月--20**年7月)在学校原有双语硬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施或更换较成旧的设施,同时尽量营造双语的软环境,让双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无处不在,真正使我校双语教育成为一种“沉浸式”双语教育。

  第二阶段:实施校本课程(20**年9月--20**年9月)科学组、艺术组、小学数学组和英语组完成各自的校本课程的汇编,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

  第三阶段:扩展国际交流(20**年9月--20**0年12月)在我校原有以学生为主的国际交流的基础上,争取开拓师生对外双向交流的通道,和更多的境外学校缔结友好关系,并实现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