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江镇实验高中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浏览:67422022-05-22

  江镇实验高中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求真务实打造江镇人民满意的教育品牌

  --20**年9月-20**年7月江镇市实验高级中学发展规划

  “十一五”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进入深度发展的时期,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落实20**,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江镇人民满意的教育品牌,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江镇市实验高级中学三年(20**.9-20**.7)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学校发展的背景

  我校成立于20**年4月,由原各具有80年左右办学历史的江苏省江镇师范学校和江镇市第三中学高中部整合而成。五年来,学校总计投入5700万元,校园面积达到120余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达到了绿化、美化要求,教学手段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学校规模从22个班发展到52个班,教职工队伍从80余人扩大到198人。目前,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教学已初步形成体系和特色,以扎实的管理和显著的同比提升率被江镇教育界誉为“实高现象”。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精神业已形成

  建校以来,全体教职工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自加压力、负重前行,“校荣我更荣,我强校愈强”已成为实高人的共识,“包容、和谐、进取、创新”已成为学校的精神底蕴,20**年度我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2、青年教师渐趋成熟

  通过“135工程”、“青蓝工程”、“传帮带工程”的实施,一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成为各学科的生力军。目前有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科技骨干4名,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8名。近三年,先后有语文学科的丁国斌老师、数学学科的杨勇老师分别荣获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美术学科的顾宏宇老师荣获全国基本功大赛一等奖。青年教师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接受新知识快速,具有后发优势,他们是我校未来发展得以倚重的重要力量。

  3、精细化管理渐显成效

  我校长期以来重视对教育管理的研究,虚心学习教育先进地区的经验,在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性的管理要求已被教职工所普遍认同,精细化管理的成效逐步明显。

  4、以“1146工程”为统领的德育体系初步构建

  我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确立一个递进式的德育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课程体系、拓宽四个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德育载体、加强六个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简称为“1146工程”,重做人教育、重习惯养成、重班集体建设,走出了一条切合校情的德育之路,被评为“江镇市德育先进学校”。

  5、以艺术实验班为起点、深化美育的办学特色逐步彰显

  学校自确立“创建具有一定特色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的目标以来,依托师资、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经过周密谋划、大胆探索,在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与市属相关初中、小学、少年宫建立了“4321”艺术特长生系统化培养模式,20**年、20**年连续两届艺术实验班高考全面丰收,本一本二上线率达90%。20**年被评为“江镇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二、问题与挑战

  尽管我们面临着基础教育发展均衡化的机遇,但由于历史沿革的因素,在可预见的几年内,学校的生源质量不会有明显改变。因此,我校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现有的生源状况与社会各界热切期望学校高质量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

  其实质表现在:

  (1)目前学校教育、教学骨干所占比例不高;

  (2)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3)学校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需求。

  三、社会环境分析

  20**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江镇市教育局也提出教育要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当强”的口号,勾画了全市教育大发展的基本思路,为我校的进一步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我校位于城东古城路中段。由于城区改造、市区东移、新建居民区迅速增加,致使生源猛增,且周边社区居民素质较高,在此建设一所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

  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及有关部门对我校争创具有一定特色的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工作给予了长期、有力的支持。这对我校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部分学校发展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20**”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20**,把握我市实施教育优先发展的机遇,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彰显特色、跨越发展”的方向,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重点,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手段,提升办学的层次和品位,全力打造有特色的四星级普通高中。

  二、办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成功而教育”。

  我们认为,教育的成功不仅体现在成绩分数上,更在于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使个体的潜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科学的开发和培养,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校首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上,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研究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同时又关注教师的事业发展。在工作上,尽力为教师的发展架设平台,让绝大多数成员的长处都能得以发挥,做到人尽其职、人尽其才、人尽其能。通过营造平等、团结、进取的校园人文生态环境,使学校成为让师生幸福、留恋并获取成功的地方。

  第三部分学校发展的目标

  一、远景目标

  经过10-15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信赖、江镇一流、省内有影响的现代化普通高中。

  二、近期目标

  经过3年的努力,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在16-18轨,成为一所有艺术教育特色、整体教育质量较高、学生发展和谐、在省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四星级普通高中。

  三、分项目标

  在总目标的统领下实现“五项目标”,形成目标体系。

  1、队伍建设。通过进一步培训、整合、优化,建设一支身正、博学、善导的“导师型”德育骨干队伍,形成一大批业精、艺湛、创新的教学能手,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

  2、德育工作。在“1146工程”统领下,从宏观着眼、常规入手,坚持“严而有格、细中求实”的德育工作原则,通过群体教育、心理教育、自主管理、评价导向等策略,深化“三为”教育,逐步实现由强化管理的“他律型”向自主管理的“自律型”模式过渡的阶段性目标。

  3、教学工作。通过强化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努力促进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达线率、升学人数等多项指标均有明显突破,进一步缩小与上游学校的差距,部分学科实现超越;基本构建了一个以基础性课程为主体,研究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为两翼的新课程体系。

  4、教科研工作。本着“问题即课题”的思想,使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使学校教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健全“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体系,发挥科研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反思,实现“科研兴课”的目标。

  5、校园建设。加快学校现代化建设水平,改进校园网;配备能满足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各类实验室;建成风雨操场、高标准田径场,改造理化生实验楼,适时启动通用技术楼工程。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四、阶段目标(见附表)

  第四部分实施途径

  一、优化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群体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得以发展、强大的关键工程,学校的成功、学生的成功首先依赖于教师的成功。

  1、推进“名师工程”

  在继续实施新老教师拜师结对的“传帮带工程”、青年教师的“135工程”、中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市教育局“专业思想大讨论、专业知识大学习、专业技能大练兵”活动专门制定“教师发展计划”和“岗位成才计划”,对市学科带头人、市骨干教师等一批拔尖人才群体量身定制成名成家的规划,进一步推动“名师工程”,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励广大教师投身第一线、热衷教科研,形成风格、扩大影响。打造一支“导师型”的德育骨干队伍,形成一批“学者型”的教学能手。

  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我校176名专任教师中60%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学校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发展,采取多种途径营造浓郁的氛围,促进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成熟。将继续开办“教师研修所”,实施校本培训。通过推荐书籍,举行读书报告会和“教育沙龙”,编印教育教学优秀案例,组织优秀课、优秀班集体、优秀备课组等活动的评比,创设学习、交流、竞争的平台,推动教师研究、践行;通过推行“导师制”,实现“传帮带”,扩大名师、优师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通过派遣优秀青年教师深入名校取经或出国研修,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文化,加快在实践中成长的步伐。

  3、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考核、任用的基础,评价集中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为了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性作用,推动教师的学习与发展,将努力改革与完善原有的评价体系,在原来建筑在教育教学业绩考核、同行评估、学生评议基础上的评价架构中增加能够反映教师学习研究、改进提高、协同配合等动态性指标,以利于激励中青年教师更好地发挥潜质,加快成长、成才、成家的步伐。

  二、深化“三为”教育,拓展德育新思路

  依据高中生年级特点,我校对学生的三年发展拟定了“为生-为人-为才”分层递进的德育培养目标,力争通过不断探索,将阶段性的目标要求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管理之中。

  1、增强教育感染力

  思想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大批身正垂范、教育能力强的德育骨干队伍,要不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计划通过继续深化学习、研讨、帮带、考评等多种形式,加快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大幅度提高我校德育骨干教师所占的比例。

  学校将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优势,积极扩大“心灵阳光工作坊”的规模,推广与普及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鼓励更多的教师正确把握青少年心理特征,讲究教育方式方法,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持久开展读书学习活动的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收集、整理、编印《优秀主题班会方案集锦》、《成功教育个案集》、《心海导航》续集,以推动德育工作的学习研究氛围;以年级部为单位每学期开展系列教育讲座,充分发挥教育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多渠道入手,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步伐,提升我校教育艺术的整体水平。

  2、构建自主管理模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只有学生有了生长的力量,才能使他们终生受益。未来的三年,要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并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即从“他律”走向“自律”,由外部压力型变为内部启动型。

  要在现有“班风监督员”、“卫生督查员”、“课堂信息反馈员”、“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以及少数班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和班级管理等更加宽泛的范围内学会个体自律、集体自治,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促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在体验中成长。为了做好此项工作,计划以新课程六项考核为抓手,在个体评价基础上,逐步构建对群体发展的评价机制。

  3、拓展活动、实践空间

  校内外活动是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拓宽视野、认识自我、增长才干的必要途径。

  一方面,要在课余生活中组织好以“花山之春”、“五月的鲜花”为代表的形式多样的校内文体、科技、制作等活动,以此为载体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艺得到展现,能力得到锤炼,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社会、企业、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合作,为学生节假日参加多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同时积极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以个体或集体形式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劳动,促进他们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合作,在深入社会中感悟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强化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质量和效益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提高质量和效益首先在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同时还要重视对过程环节的科学思考、组织与管理。

  1、抓实教学研究

  为了在学习研究与践行之间找出一个结合点,大面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今后三年我们计划大力推行“反思性教学”,引导教师正视教学对象、解剖自身不足,促进他们经历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的过程,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成为有特色、成风格的“学者型”教师。

  具体做法是:在各个学科备课组实施“个性化反思性教学案例”的教学活动,通过月选难点课题,各自备课、集体交流、轮流执教、相互听课、研讨改进、修改成案,参与学期考评。

  2、加强教学细节管理

  围绕提高课堂效益的核心目标,在教学常规管理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五项过程管理。(一)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备作业的新要求,做到“凡课必有教案,凡作业必须精选”;(二)以规范课时为依据,严格各学科授课时间;(三)严控各学科作业量,必做题作业力求定时定点完成;(四)作业、练习变以使用成套习题集为主为以自编、合成练习为主;(五)批改作业变以重视结果为主为以重视解答过程为主。旨在通过这些管理上的实招扭转粗放型的教学模式,加快教学过程的优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将更多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还给学生,以利于拓宽视野、参加实践,培养个性特长、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3、构建“一体两翼”的新课程体系

  结合新课程和新高考方案的全面实施,我校将紧紧围绕课堂效益的核心和素质化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分制模块教学的深层次实验。

  在开全、开好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的同时,针对本校学生和师资特点,努力开发教学资源,开发切合学生实际并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选修Ⅱ课程),力争三年开发不少于5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成为能拓宽学生认知面、培养个性特长的重要渠道。

  计划进一步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去,高度重视活动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形成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等相互支撑的“一体两翼”的新课程体系。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

  一、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就是在学校内人们自觉遵循的处世态度和行为规则,其核心是价值判断。它体现在每个师生的言行中,融化在与学校相关的每一个物质或精神的形态之中。

  1、倡导学校精神

  五年来,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全校上下总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也逐步形成了“包容、和谐、进取、创新”的学校精神,这是实验高中最大的财富。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倡导、弘扬这种精神,通过挖掘、发现并大力宣传教职员工中典型的人和事,创设催人奋进的群体环境。

  2、深化规范要求

  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全校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管理要求和实施程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员工的认同。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实践、总结提高,同时积极吸收他人先进经验,组织广大员工共同参与研讨并编印《江镇市实验高级中学员工手册》,对教育、教学、服务等方面的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规范,以此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逐步内化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二、制度建设

  制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集体形成合力的保证。只有按制度办事、依制度行政,才能克服管理的随意性,才能得人心,才能保障学校的持续、稳定发展。

  1、健全民主集中制

  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树立依靠教职工办学的思想,确保职代会对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审议权和决定权;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完善学校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在校长领导下既统一协调又相对制约的学校管理体系。

  2、完善校内聘任制

  确立并完善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为教职工提供最大限度地施展才能的空间;试行校内待岗制,让部分不适应现任工作的员工通过学习、考核,实现转岗;试行年级部、班主任自主选择学科教师的选聘方法,形成竞争、高效、合作的工作团队。

  3、优化校内分配制度

  从传统的量化考核为主向优质优酬过渡,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拉开津贴、奖金发放差距,进一步向业绩优的教职工明显倾斜,真正发挥导向功能。

  三、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始终把管理团队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提高自身素养,建立自律与制约机制,使之成为一支勤奋学习、勤政廉洁、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战斗队,进而提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学习力、创新力和决策力。同时,积极做好对中青年干部队伍的选拔与培养。

  2、构建监督机制

  健全“家长委员会”,确保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发挥高效的监督、反馈作用;在职代会的基础上建立“校务委员会”,确保对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参与、进行有效督管;设立聘请市内专家和相关领导参加的“咨询委员会”,确保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长效性督导,旨在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成立学校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目标责任制。“咨询委员会”参与、指导和评估,定期督促检查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有效促进规划的顺利进行。

  四、后勤保障

  1、深化后勤管理

  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构建“数字化”校园,科学高效地使用有限的物质资源。进一步规范基建、采购、监管与实施互相分离、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提高后勤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发扬“不怕苦累、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2、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通过政府支持、银行信贷、增收节支等多种渠道保证经费来源。

  3、强化质量监管

  在校园改造和工程建设中,继续实行“决策与操作分开,管理和监督分离”的原则,严把施工队伍关、过程监督关、质量控制关、造价审计关、勤政廉政关,保证基建工程健康规范地顺利进行。

  附:

  江镇市实验高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分解表

  第一学年(20**.9-20**.7)

  分项目标主要任务采取措施

  队伍建设

  1、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制定教师三年发展规划,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改进任用、评价、激励机制

  1、加强各种层次培训、研修、学习。拟再选送10名左右教师赴新西兰等国接受外语培训,并开始在某1-2门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试验性实践

  2、结合市局“三大”活动,继续推进“五大工程”,对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制定重点培养计划

  3、制定较为详细的评价、奖惩条例

  德育工作

  1、完善德育工作运行机制

  2、进一步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3、继续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

  1、精心设计每月主题教育活动,在交互活动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2、开好德育相关课程

  3、编印《成功教育个案集》、《心海导航》续集等德育材料,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建立“家长委员会”,逐步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5、开展“三为”教育课题研究

  教学工作

  1、探索教学精细化管理模式

  2、研究、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途径、方法

  3、新课改进入扩展阶段,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提高备课、作业质量和调整晚自习方面探索新途径

  2、开设具有我校特色、有益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3、对“艺术实验班”的实践开展深入研究

  4、进一步优化教学师资配备

  教科研工作

  1、结合校情申报省市级课题,确立年度重点课题

  2、针对校本教材的编撰与应用开展可行性研究

  1、选好富有经验的课题带头人

  2、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开展对“双语实验班”和“艺术实验班”的教育教学研究

  4、校本教研、校本培训进一步加强,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达到3部以上并投入实际应用

  校园建设

  1、南校区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2、风雨操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3、标准化田径场建成,校园北部景点美化工程动工

  4、校园网建设达到先进水平,初步实现办公无纸化

  1、完善校园建设的规划

  2、争取市政府和教育局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3、精心组织施工,监督工程质量

  4、后勤人员发扬不怕苦累的精神

  第二学年(20**.9-20**.7)

  分项目标主要任务采取措施

  队伍建设

  1、进一步完善干部责任制

  2、进一步优化师资,初步建立一支以市学科带头人和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师队伍

  1、改进人事制度,重视实绩,开展评优奖先

  2、继续加强各种层次的学习培训,侧重于重点学科的选拔培养

  3、试行年级部、班主任自主选择学科教师的选聘方法,

  4、重视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

  德育工作

  1、健全管理细则,细化管理要求,学生的文明素养达到较高水平

  2、进一步加强班集体和年级部建设,基本建成一支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精干高效的德育队伍

  3、要在强化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从“他律”走向“自律”

  1、通过主题活动,坚持学校、家长和社会三结合,继续加强行为规范教育

  2、进一步加强对班主任和见习班主任的培养

  4、心理教育确立在全市的优势地位,专职、兼职人员配备达到达20人以上,完善“心灵阳光工作”志愿队

  5、充实、优化、推广“班风监督员”、“卫生督查员”、“图书管理员”、“课堂信息反馈员”、“宿舍管理员”五支队伍

  6、学生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

  教学工作

  1、进一步细化、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2、新课程实施进一步拓展,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正常开展,校本教材的使用达到一定数量

  1、深化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

  2、完善教研组和年级部共同管理的模式

  3、加强校内外联系,探索开放性教学,推广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4、实践“反思性”教学,通过自我说课、教学后记、观摩学习等形式来反思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效果

  教科研工作

  1、上学年部分课题结题,组织本年度课题的研究

  2、加强对新课程的深层次研究

  3、总结“双语实验班”和“艺术实验班”办学经验和启示

  1、“走出去”交流、学习

  2、继续邀请专家指导,深入理解新课改内涵,开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研究,在校内进行课题研究交流

  4、整理优秀教科研成果并结集印刷

  校园建设

  1、启动通用技术楼建设工程

  2、优化后勤队伍,确保服务育人、保障有力

  1、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2、精心安排,有条不紊进行各工程建设

  3、加强对后勤人员培训和考核

  第三学年(20**.9-20**.7)

  分项目标主要任务采取措施

  队伍建设

  1、继续健全各层次管理,干部队伍基本成熟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步建立

  3、继续完善任用、评价、激励机制

  1、通过“传帮带”进一步提升领导班子战斗力,各部门干部能够独挡一面、率先垂范

  2、继续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培养和优化,使中、高级职称教师和完成高中循环教学任务教师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5%,拥有1名以上特级教师、3名以上市学科带头人、40名左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3、通过职代会深入推进“按实绩实行评优奖先”的制度

  德育工作

  1、“1146工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德育常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

  2、形成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机制,学生常规管理达到较高水平,文明素质达到较高层次,参与学校管理由自发转为自觉、由少数发展到普遍

  1、开发校本课程,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编写校本教材

  2、“普通高中三为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形成阶段性成果

  3、进一步编写、完善《优秀主题班会案例集》、《帮教辅导个案集》《学生心理辅导个案》等教育素材成果

  4、实施学校德育管理创新机制,开辟德育工作新途径

  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向优化过渡

  2、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新课改进入深层次阶段

  3、艺术教育成为公认的特色品牌

  4、已初步形成“一体两翼”的课程架构

  1、针对学生实际深入推进“分层教学”,并渐成体系,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通用技术教育开展正常,编制多套的校本教材

  2、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接近市区第一方阵,高考本一本二达线率实现较大幅度提升

  3、双语教学实验在3门以上学科推开。除外语教师外,学校有一批教师能够承担双语教学任务

  教科研工作

  1、上年度部分课题结题,本年度新课题开题。

  2、教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健全“学校-教研级-教师”三级科研网络体系

  3、深入开展校本培训,巩固课改成果

  1、完成15个市级以上(含市级)课题立项,使全校总课题达到35个以上,并覆盖所有教研组,做好课题应用于教育教学实际的实践工作

  2、继续邀请专家讲学讲座,做好课题的研讨工作

  3、举办1-2次校内教科研成果交流会

  校园建设

  1、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化,后勤服务进一步优化,设备设施能符合高水平教育教学的要求

  2、基本实现校园环境“园林化”、校园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化”的目标

  1、多方协调,争取上级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确保资金到位,基本完成各种建设工程

  2、健全后勤管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篇2:中心小学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

  中心小学“十一五”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z”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20**,以市教育局“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蓝图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一总体目标,注重抓好“四个必须、四个提升”,即:必须优先教育体系,提升发展水平;必须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质量水平;必须强化教育管理,提升办学水平;必须细化教育规划,提升投入水平。努力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更好地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教育服务。

  二、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发展要求,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努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益。

  2.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人口变化等要素的预测和分析,对照z省实验小学的主要指标和条件,确定争创省级实验小学。

  3.科学管理、效益最优原则:根据市局规划精神,优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科学管理追求效益最大最优,提高协调发展程度和优质教育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接受平等、优质教育的需求。

  三、规划目标

  完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实力

  领导班子配备到位,努力提高年轻干部的整体素质,为事业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目前学校学生数的教学需求及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从数量上争取配齐、配足,特别是专职英语、科学(自然)、艺术(美术)微机,体育等学科老师。教师学历合格,大专以上学历层次达到90%以上,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向更高学历层次进修,函授。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支有一定教科研能力,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骨干及学科学术带头人各教师队伍,人数达30%以上。

  场地及校舍建设达到或者基本达到省实验小学相关要求。运动场地(即塑胶跑道)于今年上半年建设完工;劳技室、图书阅览室争取年内有进一步的充实完善,其他各专用教室及辅助用房要用足用好,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积极与兄弟学校及联系单位取得协议,学校做到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和德育活动基地。

  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能较好地达到省标。

  强化教育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等“四率”保持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

  保持和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团结文明,求知奋进”八字校风要感召每一位师生,要树立“我以三小为荣,三小以我为荣”的主人翁精神;能从实小的性质出发,加强学校文化环境育人的特色建设。

  积极开展服务社会活动。

  努力达到《z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28条。

  探索推行科学管理。目标管理要明确,民主管理要深入、制度管理要完善、体制管理要加强、管理手段有创新和突破。

  加强课改实验,提升办学水平。

  确立“十一五”立项课题,确保z市级课题,争取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努力争取省级立项或者规划课题。

  提高“课改”及“新教育”实验的条件;认真组织、实施课题的研究和发展。

  及时总结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或者经验,并不断修正完善,课题计划或者方案。

  优先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提高。①思想认识基本达到《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②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基本达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

  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有发展。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达到95%以上,语文、数学、英语单科合格率分别达95%、95%、90%;优秀率分别达30%、40%、30%。

  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劳动态度、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达省实小要求。

  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均衡。100%学生达到《小学生健康体质标准》测试及格等,优秀率不低于30%。学生近视率得到有效控制。

  抓好各项创建(评优),丰富办学内涵。

  加强建设健康学校工作,使之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努力创建苏州市“绿色学校”。

  申报创建z市科技教学特色学校。

  申请评估苏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学校”。

  四、实施措施

  为确保达成上述办学目标,完成主要工作任务,着力抓好以下两大方面的重点工作:

  坚持优化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注重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素质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挂念,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高质量的态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确立学生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对学生的一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执行素质教育要求。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杜绝随意删减课程,增加课时的现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作业量;严格规范教材、教辅用书的征订和使用,杜绝随意编印、随意征订的现象。营造素质教育环境。坚持把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广泛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沟通,为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重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小学教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主动吸取兄弟学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冷静反思课改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实施新课程水平,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积极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发展的评价机制。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教科室在校长室的领导下,根据市局工作布置精神,制订本校参与实验计划,尽快主动参与该项实验,力争取得成功。

  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按照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z市中小学课堂教学常规要求》和《z市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引导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组织课堂教学。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制度。成立学校课堂教学考评小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年度考评,考评结果在全校范围内予以公布并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在学科组课堂教学评比的基础上,组织全校课堂教学评比,并选拔推荐优秀课,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级比赛,力争在第二届“z市百节优秀课评比展示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注重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以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入场行为规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为途径,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社会公德、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开展向航天英雄费俊龙为契机,激发学生突阻围、爱科学的热情;以开展法制教育为重点,严格控制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以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为载体,进一步促进家校联系;以建设德育基地为平台,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途径和新方法。提高智育工作水平。提高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育质量,各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者超过市局相应指标要求。提高体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业余训练和竞赛活动,学校田径队、足球队、游泳队、“冬季三项运动队”要建立,并组织开展系统训练,努力提高竞技水平,争取在市级比赛中成绩有突破,学校体育比赛团体总名次力争进入前二十名。提高美育工作水平。认真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水平和表演技能;五月份举办学校艺术周活动,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抓好业余文艺队的指导训练工作,参加市局组织举办的中小学文艺汇演活动,力争好成绩。提高创新教育水平。(组织学生广泛开展以“听一次科技讲座、想一项小创作、读一本科普读本、写一篇小论文、做一个小实验、搞一个小发明、看一部科幻电影、画一副小科学画、编一个小程序、做一个小机器人”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十个一”活动,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局组织举办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

  坚持科学管理,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是创建z省实验小学的重点和关键。必须以强化管理为抓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快形成“争先创优、争先进位”的良好局面,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发展。

  着力完善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一是认真执行教学“六认真”管理制度。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教师教学“六认真”工作的情况,及时推广先进经验,限期整改存在的问题,对少数屡教不改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乃至点名批评。二是认真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校级领导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每周听课不少于两节,坚持每周汇总听课情况,坚持每周进行课堂教学集体点评,坚持深入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分析。三是认真执行教研活动管理制度。教研组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科备课组每周至少开展两次集体备课活动,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要求。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坚持规范收费工作到位。努力建成苏州市依法治校先进学校。二是切实加强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大防火、防盗、防事故、防暴力袭击的力度,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进一步加强食堂(商店)和饮用水管理,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卫生,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故;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加大交通安全教育和“警钟长鸣”的同时,探索学生上、下学安全过马路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交通安全隐患。三是注重优化学校环境,结合建设健康学校和创建苏州市“绿色学校”之契机,加强校园环境管理,达到绿化、净化、美化的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积极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确保顺利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验收。

  着力完善考核评比机制。加强教师年度考核。以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按照个人述职、民主考评、小组审核、公示结果确定等次等程序,对教师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用聘任、发放年度考核奖和晋升职务的重要依据。

  着力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竟聘上岗制度。全面实行学校中层干部竟聘上岗制,凡是提拔校级中层干部,按规定程序实行竟聘上岗;进一步规范教职员工竟聘上岗程序,公布教职工岗位设置、任职资格和竞聘条件,由个人提出应聘申请,通过民主测评、学校考核和“双向选择”等方式确定受聘人员;进一步规范聘期管理,根据岗位职责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着力完善教师培养机制。注重师德师风教育。积极参加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主旨,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要求的“师德师风年”系列教育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注重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教育,继续实行本科学历进修(函授)的奖励办法。组织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英语教师通过苏州市级英语口语测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结合实施青年教师“一、二、三培养工程”,认真执行导师制,帮助新上岗教师一年内过好“五关”,即文化考试关、备课说课关、课体制作关、课堂教学关和班级管理关。注重骨干教师培养。按照“明确对象、制订计划、落实措施、注重实效”的要求,培养一批z市级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学术)带头人。注重数量与质量。注重名教师、名校长的成长和培养。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体制,切实保障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1.明确办学职责,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2、坚持依法治教,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强化学校法人地位和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校务)公开,基本实现教育决策和管理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

  (二)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积极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积极推进教育系统用人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继续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全面推行教职员工竞聘上岗,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的分配原则,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名教师、管理制度,努力营造有利于名教师优秀教师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名教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积极探索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制改革,整合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的资源,逐步形成既分工明确又共同参与的教育研究和教师培训体系。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首、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严格课程设置,改进教学评价,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以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为重点,将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三)加大教育投入,逐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和增长机制

  主动争取开发区管委会的支持,同时努力争取社会资金支持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改造工程,优化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健全弱势群体教育帮困扶持制度。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通过减免学杂费、发放助学金等方式,保障家庭贫困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促进群体之间教育均衡发展。鼓励单位或个人设立助学金或帮困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继续实行残障儿童少年免费入学制度,确保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积极履行《“新z人”子女在昆就读实施意见》,确保“新z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篇3:工业园区学校双语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工业园区学校双语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

  回顾

  z学校于20**年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双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是全市首批三十一所双语实验学校之一。5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通过“氛围营造、重点突破、综合渗透”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z自身发展、具有z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

  学校在强化英语教学的基础上,逐步在科学、数学、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部分学科中,实现了课堂用语的双语化,初步实现了用非母语教授非语言学科的实验目标。同时,学校聘请专职 外教 ,在2-8年级每周开设口语课,进一步完善了双语教育课程结构。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积累和尝试,学校逐步形成了富有z特色的双语教育资源。

  重点工作总结如下:

  1、营造了良好的双语环境:逐步实现和完善了校园环境图文标识双语化。随着外籍学生的增多,学校建立了外籍学生和归国人员子女俱乐部。为学生开设了英语角,增加了锻炼口语的机会。为 外教 开设了专用教室,增加了英文报刊阅读栏。

  2、充实完善了双语资源。学校一方面购进一批适合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原版读本、学科教材、学习手册,为师生订阅优秀的英文报纸和有声期刊;另一方面,积极依托网络,实行引进与开发并举的策略,初步形成了学校双语教育资源网络和校本教材,如科学组的*inghai Interactive Physics Classroom 双语网和《Practical work resources of science》,已在科学组双语探究性教学实践中屡见成效。

  3、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外出培训、外部引进和校本培训,依托双语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外带内、以老带新、点面结合、跨学科融合、整体推进”的双语师资培训体系,双语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在促进双语教育的同时,也带动了学科教育的国际融合,有力推进了新课标的实践。

  4、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学校先后与加拿大渥太华Henry Larsen公立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韩国华山中学校和丹麦埃斯比约市蓝山学校结成友好学校。通过交流互访,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视野,有力促进了z办学的国际化。

  五年来的双语教育实践,打开了学校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带动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推进了各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有效促进了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的提高,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为一体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思考:

  “十一五”期间,是我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品牌优势、壮大规模效应,推进学校率先发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学校双语工作将进一步围绕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继续发挥其特色兴校作用,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和学校国际化步伐,全面落实z学校“十一五”办学规划。为此,根据省、市、区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在与学校双语组全体教师广泛研讨的基础上,现制定学校双语工作“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并将在今后具体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

  一、指导思想

  以提升z教育服务水平、促进实现两个率先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20**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深化z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国际融合、打造z教育品牌”战略,为z经济发展全球化、文化交流国际化的需要做出贡献。以深入实施新课程教育改革为实践平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双语工作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力打造z双语乐园

  二、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20**为指导,围绕打造“双语乐园”的办学目标,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方面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策略、共享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丰富新课标实践,促进学科教学,同时也通过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园区教育与外界的合作交流及国际融合,加速z教育的国际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双语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学习、合作、交流、研究和创新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展示z教育的新形象,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知名学校。

  (二)、具体目标

  (1)课堂教学研究目标:探索双语教育的课堂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英语为载体渗透学科知识,探索双语教育对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技能、改善学生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双语教育在各个具体学科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师资建设研究目标:研究各学科双语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双语教育对教师培养和自我发展的积极影响,探索教师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模式,建立一支优秀的实验队伍。

  (3)教学资源研究目标:通过自身实验和对外合作交流,逐步积累国内外先进的双语教育资源和校本实验资源,研究对资源的科学分类和合理取舍,构建资源体系。建立z学校双语教育资源库,建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开发系列校本双语教材,促进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

  三、具体工作

  我校的双语教育通过“氛围营造、重点突破、综合渗透”三个阶段,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应z自身发展、初具z特色的双语教育之路,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把双语教育特色做优做强,使z学校的双语教育在z领先、省内知名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真正使z学校的双语教育成为特色品牌。因此,以构建“双语乐园”为目标,立足学校“十五”期间形成的双语教学优势和经验,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园区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及z学校“十一五”办学规划目标,决定在20**-20**年五年间大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进一步开展双语小班实验和《z中小学双语综合读本》的教学实践,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探索出双语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完善校本双语教学资源和双语教育资源网,带动学校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国际融合。

  2、不断拓展双语教育的覆盖面,增强每年一届z双语文化节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打造z活动教育特色,争创z市首批双语示范学校。

  3、继续扩大对外与国际交流,不断扩大办学视野,促进z办学的国际化。目前我校已和加拿大渥太华Henry Larsen公立学校、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校、韩国华山中学校结成友好学校,并实现部分师生的互访和交流,争取以后能和丹麦埃斯比约市蓝山学校有师生的交流,并实现在已有对外交流内容和范围上的进一步扩大。

  4、学校要广开门路、大力为双语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提供机会。通过招聘、培训、进修、交流、观摩、研讨等各种方式提高双语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壮大双语教师的队伍,到20**年,双语教师数量上争取达到教师总数的30%以上,质量上要分层推出一些在区、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双语教师。

  四、措施与方法

  (一)、措施

  1、以打造“双语乐园”为目标,积极营造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双语教育和教研的氛围。

  2、加强领导,强化双语工作领导小组和双语教研组的职责,完善双语教育管理和考核制度,完善双语教育管理与教研网络,实现双语教育工作领导有力度,指导有方法,操作有方向,落实有内容,评价有标准。

  3、学校保证双语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用于双语教育的各种教育资源经费足额到位,完善优秀双语成果奖励制度和并付诸实施。

  4、进一步完善双语教师培训机制,为双语骨干人员创造必要的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的条件,添置必要的参考资料;积极搭建各种展示平台,优先推荐双语骨干教师参评各级、各类带头人、能手、新秀等荣誉称号。落实,把教师个人的双语工作列为教师评职、年度业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5、开展丰富多彩的双语校园文化活动,以双语艺术节为突破口,不断推进z双语教育文化氛围建设,提高扩大z双语教育的辐射和影响。

  6、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促进学校教育的国际融合,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7、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双语教育课题研究,对双语阶段性结果及时在各级各类双语成果交流活动中组织参评,并积极做好双语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工作。

  8、积极加强双语组文化建设,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双语校本教材和网络资源。

  (二)、方法

  1、加强双语教育的管理,双语教育网络要有年度实施计划和总结。

  2、双语教师要每学期制定相关的双语教育实验计划,包括内容目标、步骤、方法、措施、成果形式质量验收标准。

  3、围绕今年的重点--教学评价,研究并逐步制定各学科自身的教学评价。用评价来指导双语教学的理性、有序发展。

  4、开展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方法讲座,更新双语教育的观念,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并付诸实施。

  5、优质高效地开展好日常双语教育活动。

  五、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重塑校园文化(20**年3月--20**年7月)在学校原有双语硬件的基础上,增加新的设施或更换较成旧的设施,同时尽量营造双语的软环境,让双语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无处不在,真正使我校双语教育成为一种“沉浸式”双语教育。

  第二阶段:实施校本课程(20**年9月--20**年9月)科学组、艺术组、小学数学组和英语组完成各自的校本课程的汇编,并通过教学实践逐步修订完善。

  第三阶段:扩展国际交流(20**年9月--20**0年12月)在我校原有以学生为主的国际交流的基础上,争取开拓师生对外双向交流的通道,和更多的境外学校缔结友好关系,并实现更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