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列表 导航

工厂生产品质技术三大部门如何各司其职

浏览:74492024-08-27

  生产、品质、技术三大部门如何各司其职?

  一般工厂现场各部门间都有相互推诿、扯皮之事,不但影响产量和质量,还影响部门间和谐的工作关系,究其根源,我认为主要是大家对现场各部门职能认识有偏差所致。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揣着明白装糊涂,山头主义、本位主义思想严重,擅长太极和踢足球。现就一些理解,浅谈下生产现场、品质和技术三大部门的职能关系,供大家参考。

  工厂现场的生产、品质、技术三大部门,就好比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制衡与监督,保障了现场生产的高效有序进行。

  技术部就像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工厂现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即:生产工艺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检验标准和方法等。并分析解决现场5M1E六大异常问题。原则上,现场生产和品质人员的工作依据(即输入)是技术部提供(输出),即只对口技术部。规范的公司都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依据”,其专业称呼为:“过程方法”,这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管理原则,也是ISO9001八大管理原则之一。

  品质部就像国家的司法机关,即公检法(公安,检察院,法院),品质部必须充分履行公安的侦测、调查、取证职能,检察院的监督、监管职能及法院的判定、跟踪执行职能;即依据法律法规侦测、监督、判定、处理各种违法乱纪之事(即现场5M1E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异常),专找坏人坏事,并绳之以法(即体系、过程和产品的监测、监管、判定和处理)。

  品质部要监督检查的是现场三大符合性,即:体系符合性、过程符合性和产品符合性。及时发现体系、过程和产品不符合处(异常),侦测和分析异常的原因,督促相关责任人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并跟进实施及效果确认,直到有效改善关闭为止。这在管理学上叫戴明PDCA管理循环,也叫闭环管理。质量是靠管理体系去保证的,没有体系就没有过程工艺,没有过程工艺就没有产品质量。

  生产部就象国家的行政机关,即人民政府,负责法律法规(即工厂的规章制度和生产工艺文件)的日常执行和管理;生产工人就象老百姓,对老百姓不能提太高的要求。技术部要尽量降低对作业员的要求和经验依赖,生产部是做行政的,其职能是严格遵纪守法,严格按照技术部制定的法律法规(工艺流程图和作业指导书)执行作业。

  不能多做,也不能少做,要一五一十地按照作业指导书规定的作业步骤、作业动作、作业方法和标准进行作业。即“标准化作业”,保证作业过程工艺的符合性。而实现标准化作业的前提是作业指导书上作业方法和要求要标准化,否则十个作业员就有十种作业方法和标准。实现不了标准化作业。持续稳定的输出高质量的产品要靠标准化作业来实现。

  可能有人会问了,如果作业员按技术部的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了,保证了“作业过程工艺符合性”,但产量和质量仍不理想,这是谁的责任?答案是:“技术部”。因为技术部的职能就是做工序、工艺、方法和工装等研究的,要不断地检讨生产工序、工艺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借此解决现场5M1E六大异常,持续提升产量和质量。

  好的工序、工艺就是作业员便于生产作业,能轻松实现作业产量和质量。否则生技就要不断想办法改进,直至把工艺做到作业员想做错都是一件很难或不可能的事。对此有个专业叫法:丰田防错法。这是生技部的工作方向和终极目标。

  老子《道德经》有云,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是说管理一个大的国家,只要管理方法得当、职责清晰,各司其职,就如同炒道小菜一样简单。道理是一样,但如果不这样做,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大大的不同,一道小菜影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胃口,而一个国家影响的是千万上亿人的生活。

  现场管理同理,也需要完善管理,明确职能,统一认识。现场各部门就象“木桶原理”,木桶装水的多少并不是由木桶的大小和高度决定,而是取决于木桶“短板”的高度和木板间的“衔接紧密度”,所以,产量和质量需要现场各部门的统一职能认识、通力密切配合。否则,认识混乱就会行为混乱,就会鸡同鸭讲,打乱战,就会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相互推诿、扯皮上。实际问题没解决,个人工作能力没提高,可能自己却成了打太极和踢球的高手,实在不可取。

篇2:工厂中层干部年度述职发言

  工厂中层干部年度述职发言

  1、**年工作点评

  我点评**年公司一年来的过程,分别用一个“”来表达:第一个“快”:公司一个厂区变成了三个厂区,人员从600多人变成了1000人,滨海厂区2个加工类车间变成了总装、电子综合的4个车间的大厂区。其管理的幅度和难度大幅度增加,而我们公司领导的能力且没有大幅度增加。

  第二个“新”:厂区是新的、领导是新的、人员是新的、组织结构是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新的,知识、能力、流程、管理系统的都没有积累。

  第三个“乱”:“快”、“新”造成的结果必然是“乱”: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必然会因为职责不清晰而造成的混乱,作业效率、管理效率必然会十分低下。

  第四个“差”:“快”、“新”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乱”,而“乱”带来的结果是作业效率、管理效率低下,自然而然的结果是绩效“差”。

  所以,**年的工作结果作为我自己,在年初已经看到了。费用一定是大幅度上涨的,加上原材料涨价、美元汇率的下跌,**年的公司绩效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从简要数据看,工程中心的支出幅度极其大,除新增50人的300万元外,还有模具的400多万,样品的100万以上,七七八八的杂费几十万,里里外外应该多花费了500万以上。

  从简要数据看,设备及技术改造的投入也不少,七七八八也有500多万,当年进入成本的也有200万以上。

  从简要数据看,材料上涨带来的毛利率下降在4-5%,利润损失小1000万

  从简要数据看,报价无管控带来的毛利率损失大约4-5%,毛利损失约小1000万

  上述几个数据一综合,就知道多干了那么多的活,但是没有赚到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2、**年的重点工作

  **年我自己的中心任务是“管理下沉”,沉到工厂、沉到车间、沉到班组,把基础打扎实、把基础管理慢慢建立起来。

  “管理下沉”包含两个含义:

  一、强化计划管理

  (一)计划

  1)订单完工计划的强化

  (1)老机种订单完工计划的强化

  梳理瓶颈物料、梳理瓶颈供应商,抓好齐套的基础上,做好作业计划

  (2)新机种订单完工计划的强化

  新机种订单完工的首要任务是资料的齐套,含样机、图纸、供应商、单价等等,这个是新机种订单完工计划的第一步。

  新机种订单完工的第二任务是材料的齐套,尤其是新料的管控,包含了数量、质量。

  新机种订单完工的第三任务是试做和量试。尤其是试做,必须进行,而且要对试做有一个流程性、总结性的表单管控,甚至签批手续,才可以顺利流动。

  新机种订单完工的第四任务,才是量产。一定要严格

  工程样机、试做、试产、量产的基本步骤,生产才会顺起来。

  2)强化工作计划

  工作计划在工厂内部一般涉及三个方面:技术改造、部门建设和培训

  (二)计划管理模式--台账式管理

  各类计划必须用台账式管理将计划执行过程串接起来,追踪的结果纪录下来。

  (三)、计划检讨模式

  日例会,检讨每天的出货、齐套、作业计划,确保订单完工

  周例会,检讨部门的一周运行状况,重点检查成本、交期、质量、安全和士气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控制异常。

  月例会,检讨工厂的预算达成、绩效达成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预防措施,以确保年终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搭建基础

  (一)、作业基础的搭建

  物料、bom、工时是作业的三个最基本的基础,要作业有成效,必须将三个基础搭建起来。

  物料,要规范好仓库的收料区的(收、退)作业、良品仓中的(发(料)、存、盘、收(车间退料)、退)和成品仓的(收(车间入库、客户退货)、存、盘、发(货)、销(货))各个环节,实物、表单、erp数据三统一。

  bom,是作业最基础的基础,bom错,凡事都错。bom错,一般可以分为“阶次”、“作业中心”、“用量”、“用料”、“供应商”、“单价”、“图纸”,其中“用料”变更的控制最重要,而“图纸”错误(无图纸、图纸画错、尺寸标注错误)是最常见的。

  工时,工时是车间产能评估、作业员计薪、财务核算成本的依据。基础是错误的,计划也就不准确,薪水和成本更加不准确了,都是糊涂中的糊涂。

  (二)、文件基础的搭建

  将分散各处的技术文件、作业文件、检验文件和验货记录,收集、梳理、汇总成册,作为车间作业的依据,这个其实也可以看成是作业的基础。

  设备文件的基础也需要建立起来,包含了设备的台账及维修记录,设备的技术文档。

  安全管理文件基础的建立,包含了安全管理文件的台账、制度、流程和安全记录。

  (三)、人事基础的搭建

  从梳理部门的输入、过程、输出作为起点,再确定出这个部门的组织结构、职责、部门所涉及的表单及其流转的过程,汇总成册一个部门的作业手册。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协助各部门经理梳理出了核心工作。第二,可以避免人员流动带来的工作影响。

  (四)、文化基础的搭建

  第一,是“狼”性文化的培养,要培养出团队的进攻性,不服输的精神。

  第二,合作、协同的团队精神,不能单打独斗,要大群架。

  第三,要有学习的氛围,要将各个干部和员工的经验变成沉淀出来,变成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显性化。让每一个员工都会提高,都有自我提高的能力。

  上述是我在中层干部年度述职会上的一个简单发言,虽然只是今天早上短短1个多小时的ppt制作,但其实是我这两个多月以来的综合思考的结果。

篇3:工厂生产管理必须要开好的三个会议

  生产管理必须要开好的三个会议:班组早会、生产协调会、对单会

  说起开会,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可谓是“又爱又恨”。“爱”,好像是通过开会,我们能够解决很多问题能够让各个部门有一个很好的沟通;“恨”是因为我们开很多会议占用了很多的时间,最后好像没有达到我们开会所想要的效果。

  今天,我们从生产管理的角度,来讲一讲工厂生产管理必须要开好的三个会:班组早会、生产协调会、对单会。

  1班组早会

  基层管理是经营、管理企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做好基层管理,一个企业的根基才牢固,同时企业的凝聚力也会更强,这是一个企业快速的必要条件。而班组早会是做好基层管理的重中之重。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班组早会只停留在一种单向的沟通,或者只是简单安排一下工作,有些形式非常随意,有的直接演变成了点名会。每天我们的车间里面,每一个班组要开一个早会,如何让这短短的10分钟到15分钟的时间,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呢?除了列队、出勤点名之外,我想重点强调下班组早会的主要内容:

  1、前日小结

  对昨天本班组的生产情况、品质状况、效率情况,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将昨天表现得好的员工、表现得差的员工、昨天出现的问题、计划达成率,来做一个通报。

  2、今日安排

  经常到企业里面去,就会问一线的操作员工:“你知道你今天这个班组的生产任务是什么?要完成多少才能够达成目标?”

  很少有员工能够准确地回答。每个班组是我们生产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很多时候做计划、定目标、下任务,只停留在班组长层面,甚至我们只停留在车间主管层面。

  让每一个员工都知道这个班组,这最后一公里的计划任务是多少?这个至关重要:公布当日生产计划安排和当天的工作重点,其中包括工序分配、使用机型、产量品质与5S,使员工对当天的生产及其他情况有所了解,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与执行要求。针对新产品、新方法、新工艺等应及时传达给员工。

  3、培养团队

  班组早会也是公司各项政策宣传的根据地,从而加强员工对公司的了解,对产品的了解,班组早会可以加强员工对公司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员工自身的素质。通过早会,可以进行上级指令、政策方针、工作流程、工作纪律、教育培训等内容进行传达,从而使员工更清楚地了解整个公司的方针政策、公司的文化理念及自己的工作方向,以提升工作效率。

  我在企业走访调研的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现高层的理念非常好,我们的想法,我们制定的一些政策也很好,但是到我们员工头上呢?就变成了不理解!不知道!不支持了!

  为什么呢?其实就是这个最后一公里的班组早会没有开好。

  4、时间控制:一般控制在10到15分钟

  有些人可能会讲,我们是传统行业,我们的班组长文化素质都不高,开会讲的没有那么有水平。这其实又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这个误区就是我们觉得开早会需要很高学历、很高素质的人才能够开好早会。我们很多班组长好像不具备开好这么一个早会的能力,所以我们索性就不开了,还不如利用这10到15分钟时间,让大家在生产线上去多做一点产品。

  我们的团队素质是根据每个行业的行业属性来决定的,我们不要觉得我们员工的素质不高。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做的是,怎么把这些人的素质培养起来,把他的技能提升起来。

  通过早会,这个“场”就是培养我们基层管理者一个很好的“场”。我们一些老师到企业里面去了以后,通常的做法就是,把班组早会开起来,建立一个早会台账。

  早会台账有一个标准的格式,比如说昨天的产量,昨天本班组的品质达成情况,出勤人数,哪些表现优秀,哪些表现不好的,要批评要表扬的,今天的生产任务,要注意的事项……

  在头一天下班前,班组长最后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早会台账制订好。到了第二天早上开会,这个班组长无论他有没有上过大学,甚至没上过高中,我想只要能够认识字,因为现在我们施行九年义务教育,文盲应该是几乎是没有了吧,所以,照着这个台账他就可以很好地把这个班组早会开好。

  班组长按照这个固定的格式,第一个阶段是照本宣科;第二个阶段是开始加入自己的一些理解的元素;第三个阶段,即使没有这个早会台账,他也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班组长,也能够养成对昨天的工作做一个总结,对今天的工作做一个安排,,对团队的培养做一些训练。

  照着台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每天每天这么开早会,保持一个频率,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以后这个班组长,我相信一定是一个合格的优秀的班组长。

  所以,我们不要去抱怨我们团队,我们的班组长文化素质不高,我们要去培养,我们要用机制去培养。

  频率,有的时候比内容更重要。我们不需要前期就开得多有水平,能够讲出多少心灵鸡汤。而且我们说生产管理里面心灵鸡汤也尽量少讲,因为10到15分钟我们没必要去高大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前面讲的一些内容:任务的总结、任务的下达、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这是第一个会,由班组长主导每天召开的一个班组早会。

  2生产协调会

  生产协调会又叫生产调度会,是由PMC部门为主导,组织召集生产、品质、技术等跟生产系统相关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主管级以上的)为了调度、平衡生产进度,研究解决各部门、车间不能自行解决的重大问题而召集的会议。

  作为异常频发的中小企业,我们每天的生产计划的下达,生产异常的通报,及各类问题的协调使得生产协调会必须召开。每天生产协调会的有效召开,是一个企业生产正常化的保障。

  生产协调会召开的内容是什么?

  1、昨日生产计划、各个车间的达成情况的总结检讨

  完成了的,我们要进行考核、奖励、通报。没有完成的,我们也要考核,按照计划任务的流程,该怎么考核就怎么考核。

  我经常讲企业的PMC运行得怎么样?只有一个动作来衡量,那就是看你每天能够对你的日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吗?

  如果你能够每天对昨日的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且能够考核的下去(大家没有意见),就证明你这个企业的PMC运行的状况是非常好的。如果考核不下去或者是没有做考核,或者考核下去大家一肚子意见,那证明你的PMC运行状况是不好的。

  2、明确今日各个车间的计划任务

  3、对异常进行排查

  我们各个部门要完成今天的日计划、要完成明天的计划,有一些什么样的异常需要大家协作来处理。我们在会上进行一个高效的沟通,做到三定:定人、定时、定动作。即,谁?什么时间点?要完成什么动作?(解决什么异常)

  4、时间控制:生产协调会的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我们前期刚开始召开生产协调会的时候,召开的时间会长一点,因为很多企业原来没有开过,或者我们开的时候很多的异常曝光出来,大家可能就会觉得:我们原来没有开这个协调会,好像还没有这么多异常,怎么一开会就有了这么多异常。

  其实,异常是一直存在的,我们通过很多管理的动作,让原来潜在下面的异常呈现出来了而已。

  当这个会议过程经历了2到3个月左右,我们的生产协调会就会变得非常有效率。而且能够让各个部门围绕着我们日计划的达成,进行一个高效的沟通。

  生产协调回,它不是问题讨论会,更不是生产茶话会,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

  所以,我们也要有明确的议程,哪个部门什么时间发言?发言多少分钟?都要有明确的规定。

  3车间对单会

  车间对单会我们一般是由各个车间内部各个工序组织来召开。

  很多传统企业的工艺流程很长,像家具厂、五金厂,一个车间过程当中有很多道工序要来流转,我们能不能够做到快速出货?能不能够压缩生产周期?就是看各个工序之间的衔接是否到位。

  这就需要我们每天需要打造一个高效沟通的机制,让各个班组长,车间来做主导。各个工序围绕着我们生产协调会上接到的日计划的任务、各个工序进行对单。

  每一个订单,每一个产品到哪道工序?完成了多少?做的怎么样,有没有异常?大家来进行排查,进行沟通,进行确认。

  4总结

  这个其实是我们日计划能否落地、也是最后一个非常核心的关键所在。

  一个班组早会,一个生产协调会,一个工序对单会、车间对单会是我们做好生产管理必须要开好的三个会。

  这三个会需要我们把握的原则是什么呢?流程严谨,控制时间,提高效率。

  以上每一个会都要有明确的会议议程,像我们班组早会要有早会台账、生产协调会要有生产协调会的议程、对单会要有对单会的流程。

  会场,是工厂各部门有效沟通的一个很好的“场”,当企业会议不能有效召开时,你会认为开会总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是在浪费时间。但如果做到每个会议都有效召开时,就会成为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很好的工具。

  希望我们在做生产管理的时候能够开好这三个会,来保证我们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我们的生产效率。

  4案例:怎么开班前会

  晨会,是实现组织愿景有效手段,是企业文化打造的实际细化!先来看两段晨会的视频,直观生动的感受和学习一下!

  1、为什么要开晨会?

  晨会,是实现组织愿景有效手段,是企业文化打造的实际细化,它的意义在于:

  (1)统一团队的价值观:通过对组织中某些现象的评价,让员工清楚:组织的原则是什么,底线是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对提倡的行为要予以表彰鼓励,对反对的坚决予以惩处,以此将价值观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

  (2)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只有从内容上层层分解到个人,从时间上细化到年、月、日,再一件件落实,才能逐步实现,而晨会正好可以通过检讨员工每天工作的进度,来落实战略的完成情况;

  (3)部署重点工作:将当日的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和强调,确保每个成员知悉,同时便于相互间的配合;

  (4)提振员工的信心:一日之计在于晨,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高效工作的前提,主管要利用好晨会,宣导正能量,增强员工的信心;

  (5)培养雷厉风行作风:每项工作要有安排、有检查、有追踪、有落实,让员工意识到工作必须落地,养成以目标为导向,工作无借口的习惯;

  (6)促进成员技能提高:通过内部成员对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分享,敦促其他成员的借鉴和应用;

  (7)解决信息的“肠梗阻”现象:将晨会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及时传达公司的指示和精神,以及重大信息的反馈;

  (8)建立主管的权威:通过员工整齐的队列,正确的站姿要求,以及队伍前主管的“位置”和训话来强化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天天点评他,在员工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你的“领导地位”。

  因此,开好晨会,可以有效提升一个团队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为迅速实现组织的愿景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为什么开不好晨会?

  目前,只有不到50%的企业保持召开晨会的习惯,而这些企业的晨会,大多也只停留在一种单向的沟通,或者只是简单安排一下工作,有些形式非常随意,有的直接演成了点名会。这些晨会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决策层对晨会没有提到战略的高度,既没有晨会管理制度,也没有对晨会形式、内容等做统一的要求,更没有衡量晨会质量的标准,因此出现了各自跟着感觉走的局面;

  (2)组织者认为晨会无所谓,没有意识到晨会的作用和对自己管理的重要性,只是在例行敷衍;

  (3)有些企业虽然数年来一直在召开,但从不对晨会进行检查、监控和总结,更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久之便流于形式;

  (4)有些主管尽管已经意识到了晨会的必要性,但又苦于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只能随波逐流;

  (5)有些晨会只是一种单向会,主管一言堂,久之员工也就失去了兴趣;

  (6)有些企业虽然对晨会也做了要求,但核心却有没抓住,譬如,连优劣点评都没有,点评意味着逼迫主管事先了解各部属的业绩情况等,否则无从评起;有些则成了扯皮会,主管冲冠一怒,晨会取消。

  3、开好晨会的窍门

  (1)晨会的时间:可以安排在班前召开,一般掌握在10-20分钟为宜(与人数多少有关,如果10人以上,可以考虑分组召开);

  (2)晨会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就近的工作场所或办公区域,但是要确保开会时周围环境不影响晨会的效果;

  (3)先整队,后晨会:所有员工必须按统一要求,做到站姿标准,着装统一,整齐划一,主持人在队列前方进行讲评;

  (4)主持人的选定:开始阶段,最好以主管本人为主,之后根据部门形势的管控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或轮流主持;

  (5)主持人站立位置:主管要在队列前方的位置,最好能随着不同的汇报对象,位置也随之变化,但要始终站在汇报者的正前方,两眼目视对方,无论点评还是在听取其汇报;

  (6)为了节省时间,防止扯皮和跑题,晨会还要遵循(最好使用统一的晨会表单):正常内容不汇报,只谈结果,简明扼要,原因不解释、困难不解释;对成员之间可以自行协调解决的,不得提报晨会;晨会非讨论会议,不能反复纠结于某事,凡只牵扯个别人、耗时较长的,一律会后解决等等。

  4、有效晨会的模式

  高效的晨会,需要目的明确、条理清晰、节奏紧凑、速战速决。具体可以考虑如下顺序:

  (1)首先个人汇报:各成员逐一汇报昨天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只说结果,一件事一句话概括,对没完成的当众承诺二次完成时间),当日重点工作内容(可以考虑控制在3件事以内);

  (2)其次主管点评:个人汇报完后,主管要对其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同时落实之前安排给他的工作进度;

  (3)再次案例分享:内容可以是经验或教训的总结,也可以是学习心得(要保证团队每天有成员进行分享,可事先公布分享值日表);

  (4)然后是主管对前一天工作的整体总结:简要总结昨天的工作情况,并通报最优和最差员工,同时结合身边的具体实例宣导企业的价值观;

  (5)之后部署任务及提振信心:通报本部门当日或某阶段的重点工作及注意事项等,在表扬肯定的同时,鼓舞员工干劲;

  (6)最后是公司政令的宣导:包括重大信息的通报及制度概要的介绍或学习。

  如果是生产类晨会,还需做一些事前准备。如,提前到厂巡视生产现场,了解原料、设备、产品、人员等情况;然后查看值班记录(有夜班企业),对值班中出现的问题要事先了然于胸;其次查看班组交接记录,了解当班任务完成情况及注意事项;之后对公司新传达的管理规定、会议精神或重大事件进行简要整理;最后对前一天的员工的优劣评价进行汇总分析等等。

  按以上步骤召开的晨会,一般在15分钟以内就能结束,也基本能够达到管理者的预期。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