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名师课堂激情澎湃

浏览:49092022-08-31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名师的课堂,我们激情澎湃

  在四天的学习观摩活动中,我们感受著名师们对“学本课堂”最精彩的解读。名师大家们的课堂不仅散发出独特的个性魅力,而且都于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关注学生,传达出他们对学生浓浓的人文关怀。他们都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成功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课堂以生为本,天经地义”、“教师引领课堂是为了成就学生成为课堂资源的消费主体”。

  1.学本课堂,是“激扬生命”的课堂

  教育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作出不同的诠释,但从教育的原点思考,教育应当是关爱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事业。这不仅因为教育是生命发展的原始需要,而且还因为它需要人的倾情投入、积极互动来实现,最终又是为了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对人的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的一项伟大工程。正是教育才使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绿意的生命,在全面、全程、全向的活动中,使人的生命四重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和智慧生命)得到最和谐的发展。

  传统的课堂观念,首先被认定是传递知识的渠道。这一定位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原点的错位,即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教师则必然会处于主宰课堂的位置而追求个人对知识的炫耀和权威。这样的课堂必然会消解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追求。从课堂教学的原点思考,学习只能是学习者自主的活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虽然十分必要,但这只能是外因,不可能改变学习是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决定的这一重要内因。所以,课堂只能是学生体验自身生命成长过程的平台,这就从根本决定了课堂的“学本”定则。

  因此,每一堂语文课都应是师生共享的生命旅程,既是儿童在斑斓想象的闪烁中,表达自我和世界,扩展自我精神边界的旅程,也是教师把语文内在的语言智慧化为儿童生命智慧的旅程。教师是“长大了的孩童”,用自己智慧的童心,以语文的方式,帮助孩童创造人心所需要的温暖、柔软和美好。用快乐的语文让孩子的精神变得纯真而富有活力,用优雅的语文让孩子的灵魂变得纯粹而富有品味,用精美的语文艺学让孩子的生命变得精致而富有魅力。

  2.学本课堂,是“以生为本”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是属于儿童的,每一篇课文都应当是儿童的温馨居所。学本课堂要求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习伙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在课堂上,为师之道,应当是适度的组织引领,而不是包办代替;应当是让学生自主探究、有所发现,而不是全盘授予的讲说;应当是民主治课、平等对话,而不是以话语霸权主宰课堂......一句话,师道的原点在于“为了一切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循循善诱以无痕之教。教师需要“悠着点”不可刻意地表现自己,不为因张扬个人才华而陶醉,才能使学生享有充分参与、激情表演的机会。当然这不等于教师可以放弃“教与导”的责任,但这种“教”或者“导”都应当尽可能是“无痕”的,“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呼吸”的。

  就学习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哪里来?来自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发现是学生认识的提高,是尝试成功的体验,是克服困难的胜利,是那份如学登山的快乐。所以学本的课堂应当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发现,快乐共享,而不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或者由教师设计好种种“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若教师背离了学习的原点,学习便不再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只能是被迫胁从的一种“苦差役”。

  学本课堂,应该是具有“田野”性格的课堂。每一个在课堂上的孩子,都像是一粒撒在田野沃土里的“种子”,他们是不同的种子,有的是大树,有的是小草,有的是麦子,有的是水稻,但他们需要阳光、水分和温度。有了这些,他们就自由自在地成长为本来应该成长的那个样子。我们千万不要希望他们都长成一样的大树或麦子。因此,学本课堂应该是还学生以自由的精神,能够最佳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说:“学本课堂,是教育的原点思维,是对课堂的主流价值观的坚守,是在传递爱与责任。

篇2:醴陵听课有感

  醴陵听课有感

  昨天(10月11日),到醴陵一中听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不由感慨系之。

  感慨一: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是6::40出发,赶到醴陵一中已是9:30了,稍 事休息,正好赶上课间操时间,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秩序井然地走向操场。 这时,罗幼卉等班主任老师,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做操的。于是。大家欣然前 往。我们此行的“功课”是听课,然而老师们也能想到“功课”之外的“功课”,从一 看似简单的课间操中,采他山之石,焉能不令人感叹一中教师做班主任的一种境界?什 么叫外出学习,这应该是一种极好的诠释。

  感慨二:教育,即习惯之养成。下午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忽然,一阵雄壮的呐喊 声撞击着我的耳膜,伴随着节奏分明的哨子声,“一、二、三、四”铿锵有力,班级口 号声青春阳刚,那阵势像沙场秋点兵,那气势似战鼓齐鸣,那力量如排山倒海。这声音 是从外面运动场上穿透过来的,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这应该是体育课上,老师在组织学 生跑步,为上课做准备活动。不用看,更不用多想,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所向披靡的队 伍。由此,再想到每一堂,学生进教室时的有序,课堂讨论的热烈,校园环境的洁净... ...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作秀作出来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培养、熏陶,习惯使之然也。

  感慨三:教育,即创造。观摩课结束后,南方中学的特级教师肖守志作了精彩点评 。点评前,他向上课和观摩的老师,提了三个问题,要求大家思考:一是语文课教什么 ,怎么教,二是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三是《红楼梦》为什么会常读常新。第三个问 题,看似有点不切主题,其实正是大师的高明玄妙所在,因为在大师看来语文教学就是 一部《红楼梦》,一个能够把语文教学当作《红楼梦》来解读,并力求常读常新的语文 教师,不被评为“特级教师”又该评谁呢?特级是如何成就的,名师是如何炼成的,我 想肖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之后,肖老师对课堂作了如下的评 价:一是上得很大胆,敢于吃螃蟹,二是上得都很好,三是都有精彩之处。我想,离开 了创造,离开将《红楼梦》常读常新的追求,要做到以上三点,不是缘木而求鱼了,又 会是什么呢?虽然,这是针对语文课的一次点评,其他课又何尝不如此呢,整个教育工 程又何尝不这样呢?

  感慨四:责任,即行动。回到县城已经过了8:30,第三节晚自习刚上不久。长途 奔波,马不停蹄,倦意早已写在每一个老师的脸上。如果想休息一下的话,也不算为过 ,因为一者是出公差,二者学校在开教职工大会,后两节晚自习下班有泡汤之可能。但 是,每一个老师心里都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班主任的6位老师毅然走进了年级组 办公室,四个有下班辅导任务的老师,走进了各自的教室。责任是什么?它其实很朴素 、很简单、很实在,就是把该做的做好,把想在心里的讲在嘴里的落实在行动上。

  是为感焉。

篇3:学校骨干教师听课有感

  学校骨干教师听课有感

  近期学校开展骨干教师讲课活动,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校,就能听到全市最优秀语文教师课的机会,虽然这样连上课带听课连轴转很辛苦,但还是觉得很知足,因为收获的太多了。

  秦老师这节课闪光点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1)整堂课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始终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像残疾青年、碧云、父亲这些普通人的美好心灵。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递进的作用。

  (2)秦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如秦老师在讲“那匹马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是文中的我却相信那匹马的存在,作者是怎样让其相信的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学生找到了“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咱家的马正缺马草”等让学生自然的感受到残疾青年的善解人意。

  (3)听这堂课不能不为文中那些普通人美好的心灵所感动,也不能不为秦老师这种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语文教学中育人的精神所折服。在分析到父亲这个赞同我读书,但他知道残疾青年生活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的形象时,及时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让学生理解即使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些重,那也是饱含着深深的爱意,相信对于正处于六年级的学生肯定引起了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4)秦老师善于通过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如在讲到残疾青年为了防止真相暴露,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来威胁“我”。这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也相信了这匹马真的存在,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秦老师用她一贯的循循善诱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5)秦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用心读文之后,把学生自己置身文本,如“我”给残疾青年送马草后,每天都会想些什么?此时学生头脑里都是些美好的画面,但当“我”走进了他家的后院,却看到了......想象一下子把学生拉回到了现实,谎言破灭了,当学生看到“枯蔫焦黄”时,话语也像开闸的洪水,滔滔不绝,重点词语“枯蔫焦黄”也在具体语境中深入学生的内心,一切环节都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唯一一点缺憾就是可能孩子读文的机会有点少,这种略读课文,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自读自悟,也许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