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千课万人体悟学本课堂

浏览:67902022-08-31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走进千课万人,体悟学本课堂

  ****年的11月13日-16日,全国热爱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老师因为那些可敬的名师、专家们齐聚在浙大的邵逸夫体育馆尽享饕餮大餐。

  颇有收获的是张祖庆老师的《微辩论VS微写作》,这是一节具有创造性的语文综合教学课堂,完完全全的打破了常规的语文教学模式。它就像一场场的微电影,从观看影视片段引出微辩论,从微辩论引出现场的微采访,再从微采访引出微观点,最后回到微影评引出微写作,环环紧扣,情节迭起,引人入胜。张老师在其中所展示的从容不迫,收放自如,真像一个“大导演”!如果最后能有充分的时间充分展示指导学生现场的微写作作品,我想会更加精彩!相信如果能将此种课堂教学模式广泛推广实践的话,中国教育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真的不会是象牙塔般的梦想!我应该尝试践行。

  再会虞大明老师,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他身材发生的巨大变化(三个月瘦下三十四斤)确实让我大吃一惊,所幸,课堂依然璀璨生辉。今天他的课,如沐春风,润物无声!围绕着课前预习单,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最后提升主题为主要线索,看似普通却不落俗套。巧妙的情景对话,精彩的模拟体验,灵动的情感渲染,让孩子们读文如读人,知文而知其人!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文本知识,更是有很多的人生感悟!这与昨天王崧舟老师《桃花心木》一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值得思考的是:上课前,每个老师都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储蓄,这样才能巧妙地化解课堂危机,应对孩子们的个性化问题。

  下午雪野老师《小小蚂蚁》儿童诗写作的教学令人耳目一新。

  一只小小的蚂蚁,可以这么小这么小,却又可以那么大那么大!雪老师的循循善诱,步步为营,加上诗意又不失活泼的言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想像的空间,激发了孩子们写诗的兴趣,成为小诗人的想望。两位小朋友的现场成诗不仅仅是课堂立竿见影的成效,更是瞬间破解了儿童诗的精粹所在: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而优秀的老师,不是要教会孩子某一首诗,而是要教会孩子懂得如何去写出一首自己所看到所感到所听到所想到的诗!

  陈琴老师的《青玉案·元歹》和何夏寿老师的《鲤鱼报恩》都诉说着同一个教学原理:打跌还需自身硬!他们的才华横溢,他们的信手拈来,他们的临场气度,为人折服,为人喝彩!这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多少文化的基垫,才能成就今天的一节课?陈老师以唱代诵,何老师以唱代说,而一个“唱”字道尽背后多少的艰辛与智慧?

  “没有文化的语文课堂是走不远的!”我又想起王崧舟老师的这句话。作为语文老师,可以不课改,可以不课研,但唯独不可不读书。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从读书中汲取文化营养,积累自己的文化素养,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教学风格,自然,你的课堂便会处处洋溢着文化的气

篇2:醴陵听课有感

  醴陵听课有感

  昨天(10月11日),到醴陵一中听课,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不由感慨系之。

  感慨一:留心,处处皆学问。我们是6::40出发,赶到醴陵一中已是9:30了,稍 事休息,正好赶上课间操时间,在雄壮的运动员进行曲中,学生秩序井然地走向操场。 这时,罗幼卉等班主任老师,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做操的。于是。大家欣然前 往。我们此行的“功课”是听课,然而老师们也能想到“功课”之外的“功课”,从一 看似简单的课间操中,采他山之石,焉能不令人感叹一中教师做班主任的一种境界?什 么叫外出学习,这应该是一种极好的诠释。

  感慨二:教育,即习惯之养成。下午第二节课,刚上课时,忽然,一阵雄壮的呐喊 声撞击着我的耳膜,伴随着节奏分明的哨子声,“一、二、三、四”铿锵有力,班级口 号声青春阳刚,那阵势像沙场秋点兵,那气势似战鼓齐鸣,那力量如排山倒海。这声音 是从外面运动场上穿透过来的,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这应该是体育课上,老师在组织学 生跑步,为上课做准备活动。不用看,更不用多想,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所向披靡的队 伍。由此,再想到每一堂,学生进教室时的有序,课堂讨论的热烈,校园环境的洁净... ...这一切应该都不是作秀作出来的,而是一种长期的培养、熏陶,习惯使之然也。

  感慨三:教育,即创造。观摩课结束后,南方中学的特级教师肖守志作了精彩点评 。点评前,他向上课和观摩的老师,提了三个问题,要求大家思考:一是语文课教什么 ,怎么教,二是语文课学什么,怎么学,三是《红楼梦》为什么会常读常新。第三个问 题,看似有点不切主题,其实正是大师的高明玄妙所在,因为在大师看来语文教学就是 一部《红楼梦》,一个能够把语文教学当作《红楼梦》来解读,并力求常读常新的语文 教师,不被评为“特级教师”又该评谁呢?特级是如何成就的,名师是如何炼成的,我 想肖老师的第三个问题,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诠释。之后,肖老师对课堂作了如下的评 价:一是上得很大胆,敢于吃螃蟹,二是上得都很好,三是都有精彩之处。我想,离开 了创造,离开将《红楼梦》常读常新的追求,要做到以上三点,不是缘木而求鱼了,又 会是什么呢?虽然,这是针对语文课的一次点评,其他课又何尝不如此呢,整个教育工 程又何尝不这样呢?

  感慨四:责任,即行动。回到县城已经过了8:30,第三节晚自习刚上不久。长途 奔波,马不停蹄,倦意早已写在每一个老师的脸上。如果想休息一下的话,也不算为过 ,因为一者是出公差,二者学校在开教职工大会,后两节晚自习下班有泡汤之可能。但 是,每一个老师心里都明白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做班主任的6位老师毅然走进了年级组 办公室,四个有下班辅导任务的老师,走进了各自的教室。责任是什么?它其实很朴素 、很简单、很实在,就是把该做的做好,把想在心里的讲在嘴里的落实在行动上。

  是为感焉。

篇3:学校骨干教师听课有感

  学校骨干教师听课有感

  近期学校开展骨干教师讲课活动,给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提供了足不出校,就能听到全市最优秀语文教师课的机会,虽然这样连上课带听课连轴转很辛苦,但还是觉得很知足,因为收获的太多了。

  秦老师这节课闪光点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1)整堂课主线清晰,脉络分明,始终围绕“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个善意的谎言被揭穿的过程,展现了像残疾青年、碧云、父亲这些普通人的美好心灵。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递进的作用。

  (2)秦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如秦老师在讲“那匹马其实是不存在的”但是文中的我却相信那匹马的存在,作者是怎样让其相信的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学生找到了“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咱家的马正缺马草”等让学生自然的感受到残疾青年的善解人意。

  (3)听这堂课不能不为文中那些普通人美好的心灵所感动,也不能不为秦老师这种不仅是在教书,更是在语文教学中育人的精神所折服。在分析到父亲这个赞同我读书,但他知道残疾青年生活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的形象时,及时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理解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让学生理解即使父母的教育方式有些重,那也是饱含着深深的爱意,相信对于正处于六年级的学生肯定引起了学生心灵上的震撼。

  (4)秦老师善于通过文中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如在讲到残疾青年为了防止真相暴露,不惜用“那马会踢伤你”来威胁“我”。这让在座听课的老师也相信了这匹马真的存在,这种贴近生活的语言,秦老师用她一贯的循循善诱的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5)秦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用心读文之后,把学生自己置身文本,如“我”给残疾青年送马草后,每天都会想些什么?此时学生头脑里都是些美好的画面,但当“我”走进了他家的后院,却看到了......想象一下子把学生拉回到了现实,谎言破灭了,当学生看到“枯蔫焦黄”时,话语也像开闸的洪水,滔滔不绝,重点词语“枯蔫焦黄”也在具体语境中深入学生的内心,一切环节都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唯一一点缺憾就是可能孩子读文的机会有点少,这种略读课文,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去自读自悟,也许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