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浏览:54982022-04-08

  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个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理解语言又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二、树立阅读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阅读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阅读的信心。

  三、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要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可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重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和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离不开字典、词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教会学生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一)教会基本方法,理解句子意思。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2、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教师可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4、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化难为易。

  5、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二)结合教材安排,强化单项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对于学习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别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中进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学习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前后衔接,有的放矢地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三年级主要是通过读句子说说、联系上下文说说、学习提问题、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先回答问题再说说、学习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句子。那么,这些学法的指导一定要落在实处。尽管有的方法平时也一直在用,但学到了就应该重点地加以训练,一步步加以规范。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 。”之所以要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鼓励学生积累各种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我就采用综合训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多种方法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思活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传授学习方法是使学生在“课内得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课外活用,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上,我的一些做法一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实践与研究中还要不断地改进与补充。

  五、多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七、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总之,我认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时刻注意培养,且要常抓不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篇2: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教学心得:小学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围绕这个目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朗读、说话、作文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理解语言又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透彻了,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恰如其分。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是,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二、树立阅读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误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自已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阅读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阅读的信心。

  三、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词语理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读懂句子、片段和整篇文章。因此,培养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从理解词语入手。要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

  第一,可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词语进行准确理解,这是小学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重视对学生使用工具书能力和查阅工具书习惯的培养 。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生要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离不开字典、词典等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三,教会学生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对比理解。如“功夫”一词在不同的句子就有不同的意思。

  四、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中年级学生在这方面,学过一些方法,但往往学了还不能灵活运用,独立的理解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时碰到一个句子不知从何着手。我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扎扎实实地进行学法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一)教会基本方法,理解句子意思。要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学生首先应在文中找到这个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通,这是最基本的方法。比较简单的句子通过读就能理解意思了。但是有些句子不是一读就能明白它的意思,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句子。

  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来理解。有些句子单独理解较难明白,如果联系上下文就容易理解了。

  2、通过演示动作来理解。有的句子中有一个或几个连续动作的,教师可边读句子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中有些句子,如写景写场面的,一般可以通过想象,联系生活中、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情景去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句子的理解当然不成问题了。

  4、运用课文插图来理解。不少句子内容是课文插图上有的,那就充分利用图画去理解。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图片、幻灯、投影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突破理解中的重点、难点,化难为易。

  5、引导理解关键词来理解。学生不理解句子的意思,经常是因为句子中有不理解的字、词。有时句子中并没有什么新词,而是因为句子中用了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这个词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其特定的意思。这时,理解这个词语就成为正确理解句子的关键。

  (二)结合教材安排,强化单项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对于学习理解句意的方法,也分别按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具体的单元、课文中进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学习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前后衔接,有的放矢地进行单项的强化训练。三年级主要是通过读句子说说、联系上下文说说、学习提问题、体会标点符号的作用、先回答问题再说说、学习比喻句、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分析句子结构等方法来理解句子。那么,这些学法的指导一定要落在实处。尽管有的方法平时也一直在用,但学到了就应该重点地加以训练,一步步加以规范。

  (三)鼓励积累运用,进行综合训练。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 。”之所以要教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的各种方法,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会理解句子的意思。为了鼓励学生积累各种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我就采用综合训练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多种方法去理解一个句子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思活用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加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能力的灵活运用,综合运用。传授学习方法是使学生在“课内得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达到课外活用,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以上,我的一些做法一定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实践与研究中还要不断地改进与补充。

  五、多阅读课外的文学作品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需要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多了,理解能力就增强了。我们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

  六、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七、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尤其要重视整体感悟。

  总之,我认为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 提高阅读理解力,应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进行训练。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应时刻注意培养,且要常抓不懈,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篇3: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心得体会: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共同探讨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问题,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一些自己的做法,与大家共勉,有不当之处希望大家能够指出,我将不胜感激。

  多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材、参考资料以及教师的个人经验是知识来源,是学生学习的内容。

  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便有“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内容,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变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接受,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肯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我理解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并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从而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土壤

  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性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就说明情境和学生的热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很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重在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发动、全程介入、全方位参与,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的活动是课堂教学最根本的,因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能力。因而我在课堂上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所以我从课改一开始就使用了《导学学案》,这是我从过去的教师去做转变成学生去做的第一步。每篇课文在学之前,教师先设计出让学生去做的导学学案的框架,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填充。这样每篇课文的字词,作者简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严格检查是养成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主动去做预习了,这是学生迈出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2.给学生主动参与质疑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思考的起点却是疑问,传统教学使学生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就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个性受到压抑。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咀嚼,只有把教师讲的吞下去就行了,那学生真的就成为了一个记忆的工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让学生充分发展主动参与的个性。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

  怎样让学生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题,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我的做法是: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自主做到“三思”:

  ①课前思考: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我在导学学案里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了这样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探索,互相讨论,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然后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种教学以学生不断发现学习中的疑难为初始,以学生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为归宿,若有不明之处,教师再启发、点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本学期,我在原来的导学学案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因为原来的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在讲课的前一天给学生提出来,这样无疑给教师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时间问题,进度问题等,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在导学学案里设计了这样的项目:自己发现的问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另一部分是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样学生按照常规,就可以自己进行学案的书写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对学生的训练一点也没有减少。

  ②、课堂思考: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对学生的回答提出质疑,所以每堂课的这个环节都是讨论热烈,有时候争论不休,需要教师的及时点拨。教师要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思考,这样一来,势必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肯定学生的答案,不要轻易去否定他们的见解,从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记得我在参加学校课改大赛时,我讲的是《猫》,提前没有试讲,那堂课学生的质疑都是我无法预料的,都是当堂课生成的,学生讨论积极热烈,好在都是学生能回答的问题,当堂课思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也变得容易了。

  ③、课后思考: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3、创设合作的情境。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自主合作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下,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进入了角色,学习兴趣自然就浓烈起来。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去探究学习。所以教师就必须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拓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我在班级授课时,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例如: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在进行问题的讨论前,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主持者,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主持的同学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自然培养起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集资料,为参与做准备,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师适时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又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做的是:第一、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将语文学习看作是他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第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思想性,打破课堂教学如死水般的寂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原有语文水平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引导、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语文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评价标准,发掘树立学生认同的学习榜样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第四、支持、鼓励学生采用创造性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他们在学习中有思想、有创造的问题不抹杀、不否定,而是更加积极地反馈、赞扬。第五,教师要爱孩子,懂得赏识的重要,亲近他们,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敢于说出他们的想法,我觉得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必备的条件。

  总之,自主学习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我们只有把语文课堂教学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