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浏览:22882021-11-30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呢?下面就谈谈自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设计课堂教学是教师课前必备的环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才有课堂的高效。设计知识呈现的方法,设计逻辑思维的过程,设计与学生交往的方式等等。教师理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学活动和情感交流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游离于学生思考和生生互动之外的。

  二、要有正确的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

  今天的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往往缺少等待,提出问题后很快就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的路线上来,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一个教学过程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的空间和权利。与其说是引导,倒不如说是‘“牵引”,因为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被抹杀了,而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在学生出现的问题点上,作出正确的引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时,作出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茅塞顿开,打开了思路,延续了思维想象。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深刻,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习效率提高了。

  三、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教学中有许多时候可以让孩子通过运用表演加深对课文理解,比如:在教学《小雨点》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小雨点,沙沙沙,落在花园里,花儿乐得张嘴巴”时,就让同桌二人表演读,一个有感情朗读,另一个双手张开在下巴下做出花开的动作。使学生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花儿张嘴巴”就是花开的意思。同样“鱼儿乐得摇尾巴,苗儿乐得向上拔”也让孩子做出鱼在水中欢快游动和苗儿挺拔生长的样子。在孩子感兴趣的表演中,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也培养了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四、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 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 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

  五、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

篇2: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是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力求达到的效果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即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我的理解是别人有了的方法,你可能也有;但是你有了的,别人不一定有。这是你自己独有的方法或思路,就是你的个性。就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是在保证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各个环节流畅,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情况下,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而施行的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真正的个性化语文课堂应当是精彩的、唯一的。虽然每位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但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像写毛笔字一样,一开始练习,我们要描红、仿影、临帖,这都是一个仿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真正达到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自己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一样。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纸张是横幅还是竖幅;字体是真草还是隶篆;章法布局怎样美观大方,装裱怎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具体的做法需要老师们自己去揣摩、去参悟、去实践。

  最近,经常进行创新语文课堂大赛只类的活动,我想创新的课堂一定是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课堂,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想到或没有做到,那才是创新的。但是创新必须是正向的、高效率的、高品质的,就语文课堂来说,就是让大家一看课,就觉得非常舒服,并且耳目一新。真正做到“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就像于丹教授所体会的关于侠士的几个境界:刚出道的少侠不知天高地厚时,往往都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能削铁如泥,但往往都是屡战屡败;当他们成长为大侠时,就会用软铁剑、钝铁剑,但往往能够克敌制胜;当他们成长为一代宗师或成为某一派的掌门时,就会不再佩带任何武器,而世间万物都是武器,往往能够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等到了独孤求败的境地,就连招式都没有了,无招胜有招。这无招之招,也就像我们是一位语文教师走进课堂中,就等着你的学生向你发出各种各样的招式,而你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用自己高超的语文综合素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和谐课堂。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新理念并不再提倡,这样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个性飞扬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青岛张伟老师的“球形教学法”等,当时全国各地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经验不能复制,风格不能模仿,方法不能盗版,水平不能克隆。所以我们提倡每位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基本形式。并逐渐修正它,养护它,发展它,以便形成特色,成为个性。

  像我们学校里已经有许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基本形式或有些正在形成基本教学思路,如王海燕老师的“读-悟-启-品”课堂教学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流程:之一,师生同读,不限形式,单凭心性,读出疑问,读通文意;之二,合作交流,主要是感悟、启迪;之三,让学生品读欣赏,丰富词汇,提升素质。另外还有孙桂莲老师的“以读理解,摘仿共赏”,张善玲老师的“批注课文”,林伟老师的“中心环绕式”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初见成效。

  我们的课堂既需要慷慨激昂的豪气,也需要文才飞扬的俊美,需要小桥流水的朴素清淡,也需要春风扶弱柳的亲切温馨。不管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3: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礼。在新课标指导下,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就是做整齐划一的工作。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平班教同一篇课文,情形基本相同。

  教师按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很多理论工作者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只是个程序、环节、步骤、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区(或错误倾向)提出来,以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有可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课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有一点只不过是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还有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了生物课,将《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定、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选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语法课、生物课或历史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物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就会放任自流,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消失,他们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样才是畅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例如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分出现,然后主持根据课文的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

  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晚会式智力竞赛。因此,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体现出表演的痕迹──问题的回答大多完美无缺,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参与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语文的知识点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课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实际上却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表演课”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问题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当然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成了课堂的陪衬品,在这种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不能使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课程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如在学习戏剧时,教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排演戏剧,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怎样演这出戏剧上,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毕竟每个学生都不是演员,所以这样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使教师的地位旁落的文本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全面的。

  充满朝气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育理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地位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权威性必然下降,传统的师生关系全面瓦解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用仍然是显著的。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新课程强调自主式学习,但如果将学生的主体绝对化同,一味强调学习目标自已订、内容自己挑、方式自已选,结果只能使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无所适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现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转送“学”转,更不能让“教”与“学”任何一方的作用旁落。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适应这一转变。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