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引领成长的名师课堂

浏览:81962022-08-31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名师课堂引领成长

  --名师大讲堂听课后感

  ****年11月27日至28日,有幸参加了杭州举办的为期两天的小学数学“中国名师大讲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短短的两天时间,收获颇丰。

  一、我们要做一个爱学习的老师

  唐彩斌老师的一节数学阅读课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到《三角形的外角和》。这是一节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代数式的简单运算之后开展的数学课外阅读课。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张景中教授的《数学家的眼光》里--美籍华人陈省身说:“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不对,不是说这个事实不对,而是说这种看问题的方法不对。”让学生产生疑问,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180°的基础上,拓展对其他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总结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我们不能只看到内角和,还应该看到三角形的外角和。唐老师让学生经历自主提问,合作探究,发现“变与不变”的规律,最终找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唐老师渗透“求变,一般化”的思考问题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熟悉的问题情境,发散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感受数学“变与不变”的奥妙。唐老师从普通的、众所周知的事实出发,步步深入、推广、挖掘出广泛适用的深刻规律。另外,这节课还告诉我们数学教师--阅读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数学课也需要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大量的阅读可以增进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我们要做一个了解学生的老师

  省特级老师叶柱专家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课》,对于“公顷”、“平方千米”如此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经验缺乏,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来理解和掌握,课堂中有很多精妙之处,从上课地点外语学校占地面积开始,层层推进,利用“比一比”,很好的建立“公顷”、“平方千米”的实际观念,其中还不乏一些思想方法的运用,如对应思想等。整节课中学生无疑是幸福的,从他们的主动参与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学生也是进步的,从一开始的乱猜,到后面很有依据的去估计,都充分体现了叶柱专家的教学智慧,充分体现了专家课堂展示中的人格魅力。课后,叶柱专家就《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的关注点》进行讲座,讲座中围绕“为何练习”、“练习什么”、“怎样练习”三块展开,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方向,并特别提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专业准度”,“数学思想”、“核心概念”,应具备“课程意识”等。同时,通过很多的题目分享更好的来解读练习课中的关注点,在一道道题目中给我们很好的冲击,也让我们在以后练习中不仅要关注“疑难点”,也要放大“出错点”,挖掘“生长点”,相信通过这样的一些练习,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更清晰,策略更优化。

  三、我们要做一个懂得赏识教育的老师

  田立莉老师是著名特级老师,北京海淀区教研员。田老师在讲授《比的认识》一课时,课前与学生的交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作自我介绍,当学生谈到“我喜欢唱歌”时,老师马上提议让其唱歌,可该学生有些胆怯,以自己“自己五音不全”而勇气不足时,田老师马上就说:“我们经常听一些五音全的歌曲,今天我们就想听听五音不全的歌”鼓励学生唱出来,当学生唱完后,我们吃惊地发现他唱得是那么的动听,如果不是田老师的鼓励,恐怕我们谁也发现不了这名学生的音乐天赋。更让我们吃惊的是田老师这时问别的学生,“这名学生唱歌是几音?”有的说是4音,老师又问:“还有比4音更多的吗?”当一名同学表示自己更好时,老师又让其唱了一首歌,接着问:“还有比他更好的吗?”又上来几位同学,这时田老师让大家齐唱并告诉他们音乐是可以培养的,以后会慢慢变为五音全的。课前互动这一环节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陌生老师的情感距离,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了,同学们变得不再拘谨,课堂也就精彩了许多,出现了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要做一个懂得赏识教育的老师。

  一次小学数学名师荟萃的盛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内心的震撼,还有对教育人生的思考,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里让给学生学有所获,获有大得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这就更要求我们老师提高课堂效率,要做一个爱学习、懂得赏识、了解学生的老师。

篇2: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听课堂教学有感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听老师课堂教学有感

  ****年11月5日--11月8日我们一行参加温州“数学与经典”教学活动展示,收获良多。特别是张齐华老师的课堂及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张齐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张齐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不重复别人,更不重复自己。”这是张齐华的座右铭,“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这种对课堂莫大的心理期待,既吸引着听课教师,更拨弄着每一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圆的认识”一课上,从水面上漾起的层层涟漪,到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从光线折射后形成的美妙光环,到用特殊仪器拍摄到的电磁波、雷达波、月球上的环形山,进而再到建筑、美学、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圆”这一抽象的平面图形以一种瑰丽的姿态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并悄悄改变着他们对数学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

  “教师与数学,二者理应相互交融、合二为一。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就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他的身上应该自然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数学光华与气息,一种源自于理性、智慧、思辨的内在气质。在张齐华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械传递与搬运。他认为数学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文化。他凭着对数学教学的敏锐洞察与深刻理解,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搭建出了“文化数学”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淡淡的“文化味”。

篇3: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千课万人课堂研讨会心得

  千课万人听课有感:“千课万人”课堂研讨会学习心得

  --赏名家风采,悟教育真谛

  ****年4月23-26日,在漫天飞舞的柳絮中,张丽梅、蔡萍亚、赵梦郡和我一行四人踏进了西子湖畔风光秀丽的浙大校园,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活动。为期四天的活动,共安排了29节观摩展示课,数十场专家报告,每天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分4到5个会场同时安排2到3场报告,真正地体现出“千课万人”活动的大容量、大视野,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可想而知。

  短短四天,老师们感受了薛法根老师的智慧课堂;聆听了周一贯老师的精彩点评;享受了窦桂梅老师的魅力讲座......曹文轩老师的儿童文学专场讲座更引发了大家对作文观的思考。最新的教学理念、大胆的教学尝试、独到的文本解读让与会老师大开眼界。一页页记得密密麻麻的听课笔记正是此次杭州之行沉甸甸的收获。

  古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从杭州回来后,我翻看着学习时所做的笔记,再次由学生转换成老师,不禁产生了一些体会和反思:

  1、想要教好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学习。

  我在这次活动中发现,那些名师他们有些真是多才多艺,如虞大明老师会说评书,何夏寿老师会唱越剧,孙双金老师能把李白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有些老师对课文思想的把握真是精准而宽广,如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桃花心木》的时候把课文与作者林清玄的禅意相结合理解,让人感受到这篇普通课文其实有着悠远的意境,薛法根老师以重点词句带动整篇文章的理解,如果不是薛老师自己解读准确,那么他的课堂也不会那样游刃有余;有些老师很有创造力,如张庆祖老师将微电影与微写作相结合,葛琦霞老师将绘本与低年级说话写作相结合,王红老师把一个简单的“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在我看来这些老师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即便成为了老师也有着谦卑的学习姿态,才让他们能成为名师。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还应该多加努力,不断朝着更好而迈进。

  2、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质疑

  齐白石曾说过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觉得这些名师名家所上的课、所讲的理论也不能一股脑的拿来就试用在我自己和我的学生身上。在实践之前,还应该思考这样的教学形式是否有利于我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是时候有助于我自己班的学生掌握知识?我在将我的所学教授给学生的时候,学生是不是能够真的有所收获?在陈金铭、蒋军晶和虞大明三位老师的辨课中也提到,我们年轻老师在这样的课堂观摩会中要学习,也要有所质疑。周一贯老师在点评课的时候也提到,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总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有侧重点,不能大满贯。

  3、以生为本,找准自己的正确位置

  整个这次活动都是以“学本”、“生本”为主题来给我们展示课堂与教学理念。提倡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法和内容。似乎这是对“以教为本”、“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冲击。但薛瑞萍老师的讲座中又提到,过度放开学生,过度关注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伤害。回到学校以后,我也不禁思考,在“学本”与“生本”中,传统教学模式是不是也有可取之处呢?后来我想到要做到“以生为本”关键是要老师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时我们应当是严厉的老师,有时又应当是慈祥的母亲,有时又应当是孩子们信任的朋友,有时又应当是和他们玩乐的伙伴。“以生为本”并不一定是要以学生为绝对的中心,而是要求老师能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适应生活的引导者、陪伴者。

  以上这些,只是我参加完这次学习以后自己思考出来的一些拙见,希望各位老师能帮助我继续完善。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但对我来说又是久远的,我会不断的把这四天来收获的种子播撒在我热爱的语文田地里,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