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教师读书心得:站着读

编辑:234范文网2022-08-10

  教师读书心得:站着读书

  自从工作以来,很少静下心来去读一遍文章或一本好书。借这次寒假作业的机会,想着让自己沉淀下来,找个时间安安静静的读一本书。然而大抵是太久不读书了,又要考虑到时间俗物各方面,一时之间对读什么书很是茫然。幸亏学校很有先见之明的考虑到了,推荐了很多好书,于是一早我就兴冲冲挑着自己感兴趣的买了。很可惜,事与愿违,一个春节过下来,读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加上笔下生涩,竟是不知如何下笔。于是这个心得只能姗姗来迟,粗糙难看了。

  从事历史教学也有几年了,自己其实一直知道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需要大幅度的改进,但是大概是有了职业倦怠,竟是不能下定决心,每每想到在课堂上教导学生勤奋好学便深感汗颜。其实自己才是更应该勤奋好学的那一个,不论是历史专业知识还是教育教学技能都亟待提升。而读书毫无疑问是提升的一个基础前提。基于自身目前这种麻木的状态,我深深的觉得首先要学习一下如何来读书,于是陈四益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英国艾德勒的《怎样读一本书》让我醍醐灌顶。

  关于老师读书的态度及怎样读书和读什么书的问题,我在网上曾经多次关注过,也见过很多人的观点及推荐的数目,但是陈先生关于读书态度的精辟见解和分析还是让我深深折服,感触颇深。“站着读”和“跪着读”实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跪”意味着屈服和逆来顺受,而“跪着读”体现的则是一种迷信书本,想书本“下跪“的读书态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吸收书中的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有所感悟。书本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书本的知识是抽象的,他传递著作者当时的所想所悟,建立起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读书更重要的还是读者自己对命运的感受,对事物的理解。如果一个人在读完一本书后一无所获,而只是不加自己理解地将书中的内容一切照搬且深信不疑。

  抱着这样读书态度的人,我相信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对于“站着读”这种读书态度,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有体现,先生提倡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我们都要用辨证的眼光去看待,在接受和传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提炼。特别是对于文化的继承,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取其精华,祛其糟粕”的方式来对待,万不可一股脑儿全体接受。古往今来,书中的确蕴涵很多经历时间的冼礼而流传下来千古名言,但其中也夹杂着不少谬误或是不适合如今时代发展的经验。

  如果读书之人再以谬传谬,后果不堪设想。孟夫子也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跪着读书,禁锢了人的思想和创造,阻碍了人类进步的步伐。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应该以平等的姿态去看待所读的书。在读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在交流中思考,因思考而质疑,甚至因质疑而反驳在读作者双方灵魂的撞击下达到读书的最佳状态,这样才能使读书发挥出其更大的效益,才是真正会读书,读懂书。

  陈先生的《站着读还是跪着读》给人们如何正确读书指明了方向,站着读书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读书着是美丽的,思想着是美丽的,坚持着更是美丽的。在这个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我们不仅要提倡站着读书,其背后蕴涵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是提倡我们要在站着读书的基础上学会站着做人。特别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自身的“挺直”才是教导学生的基础,如果不是站着读,而是跪着读,那这书不如不读。

  我们的老师讲课又何尝不是跪着讲呢?有时完全屈服于教参,屈服于专家,屈服于权威,而没有自己的丝毫见解,岂不悲哉!我们的学生听课难道不也是跪着听吗?大多数听从老师的讲解,听从资料书的解释,不敢质疑,不敢发问,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试想一下,这样的教育能向前发展吗?

  艾德勒的《怎样读一本书》却是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了英国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匮乏而导致的高分低能的现象。这里的阅读能力不是指读小说一样的识字能力而是指对一般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读这边文章的时候,我总是会联想到我们的学生,我的历史课堂,学生在把握重点,梳理知识方面的欠缺,当然,他们还只是初一,有很大的提升余地。但是即使如此,考虑到当今国家应试教育的普遍存在,如果他们的理解还是“跪着读”那样的全盘接受,后果会如何呢?我们民族的创新将来源于哪里呢?

  最后,还是忍不住唠叨一下自身的抱怨疑问。对于一个教历史的老师来说,历史是指过去了的事,也就是说,历史是既定的史实,似乎没有什么可供你发挥的余地。而历史又与政治息息相关,很多地方更是不容置疑或发挥。或者你并不赞成某个观点,但是在现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下,在分数的单一标准下你还能怎么做呢?我只能说有时候上历史课的时候心情很复杂。

篇2:教师读书心得:读书的杂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书杂感

  教育年会上,读到教科室推荐的书目,窃喜,那些书,我曾涉猎,都是些与教育相关的书籍,很不错的。但作为教师,阅读的面不能仅限于此,应立足教育,而又不囿于教育。总之,在阅读,且思考,总会让自己强大些。

  说来羞惭,整个假期,阅读时间,少而又少,几乎没有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仅是如厕或临睡前读了几页,以及在咖啡馆等候的间隙里,匆匆读了几行字,而这些都是积习,并非迎合“学校意愿”完成假期作业。

  年前回衡,便直奔文海,挑了几本书,都是心仪已久的:刘瑜《民主的细节》、龙应台《野火集》、周国平《我思故我在》、还有一本记不起作者名姓的《新女书》。之前在定王台预定的胡兰成《山河岁月》、赵越胜《燃灯者》、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也一并带回老家了,打算静心读完,但习俗的力量过于强大,我再次向年节的陋习缴械,忍痛割爱。走马观花地阅读,很难有深的见地,时至今日,催交心得,于我而言,本非巧妇,这粒米之炊,实难完成。就拣印象深的谈一二则。

  胡兰成的《山河岁月》,胡兰成的文字清嘉妩媚,意透词拙,戛戛独造。《山河岁月》写世上的人世亦如渔樵闲话,举重若轻,我爱不释卷:“从来民间起兵,开头多难免有巫魇,但这次武昌起义则很简洁,好像风日晴妍,波浪里涌出一朵白莲花。”“草木不惊,已都是春天,辛亥革命亦城郭山川无恙,就已经是民国世界,岁月都堂堂了。”“中药有药香,不像西药的难吃,中药的颜色亦好看,这便使病人亦有了好性情,觉得这世界到底是美的,生之意志因之不曾失坠”......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肤体貌可见一斑,顿悟成趣,百味回甘,。

  赵越胜的《燃灯者》,语言干净、极富知性:“燃灯者,在佛家是指片语可开悟人的觉者。贩夫走卒、因车卖浆者皆可为燃灯者。辅成先生,不用说就是这样的燃灯者,而且是燃巨烛之人。”作者与老师情深,其交往枝叶,令人欣羡。读书人应如先生,“以超越的纯思贡献学术,又以入世的关注体察民生。”当代的士林,已不是先生那代人在青灯独守、古卷常翻中凝练出的沉静深邃。先生告诫我们要珍视思想的尊严,只因“思想的尊严滋生自足,从来不需权势者恩准。”先生说“现在中国的问题是大人物只关心自己的小事情,而小人物的大事情却没人管。”虽“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但天总是要明的,“既然无能挽狂澜于既倒,只能寄希望于中华文化生命坚韧顽强,破土重生”。

篇3:教师读书心得:读《致青年》

  教师读书心得:读《致青年》有感

  数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一堆文学书籍。然而我这人有“书非借不能读”的毛病,因此每每一些好书却被束之高阁--俨然“雪藏”--惭愧。

  寒假阴雨绵绵,深感无味,忽然想起梁晓声的《致青年》,翻出细读,感受颇深。书中有几篇关于书和读书的文章,想想自己一教书匠,与书也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以后还将充斥在我的生活里。如此紧密相连的伙伴,自然还颇有些交情。

  很感谢母亲,不管家境如何,都经常给年幼的我买书。父亲则喜欢在新买来的书的扉页上写上几句激励的话。我那时几乎看到《西游记》每集必买,悟空把妖怪打得乱窜让我何等过瘾!直到小学五年级,突然发现每次悟空都要请观音菩萨才能把妖孽收服,不禁感觉索然。每当《少年报》、《少年文艺》到刊的日子,放学我就飞奔回家,生怕被二姐抢先拿了。同龄小朋友经常到家里借阅着看,也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大姐买的《十月》、《花城》慢慢成了我的杂志,然后就有《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充实着那弥漫着“台湾校园风”的花季。还曾站着读完了借来的《第二次握手》,但母亲爱读的《红岩》、《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却一直没能吸引年少的我--书太厚,看不下去。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把《鲁迅全集》认真地读了一遍。很喜欢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高中阶段买得最多的是《读者》,故事精悍,言简意赅。还很不安分的在课堂上,借课桌上烂的乒乓球大的洞,打地道战般的看了一些课外书,均是同学传阅的武打或青春小说。大学期间我是图书馆的常客,除了借阅美术专业书籍,更多的是诸多中外名著,还迷上了侦破小说,把欧文·华莱士、谢尔顿的书看了个遍,为了看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把蚊帐烧了个洞。后怕。

  如今,更多的人热衷于电子小说,而我还墨守成规,没看过一部电子小说,总感觉书--还是纸质的好。劳顿于工作与家务之间,除了专业书,文学书看得少了许多。偶有闲暇翻阅,常感人“不可不学”,书会让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书,还是多读好!

  我爱惜书,每次买来必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购买日期,还特怕别人借,因为曾借出去不少,却很少有完好如初回来的,甚至有回不来的。于是,再不轻易往外借书,宁愿背负小气鬼的恶名。

  年龄越大,在这个浮夸的社会里融入的也就越深。顾不了陶冶情操,顾不了修身养性,害怕平凡,却又实实在在地平凡着。生活撵着人往前走,离书本远了,离梦想也远了。人之爱书,原本可以爱得很可爱的呀······

篇4:教师读书心得:读《放下是一种幸福》

  教师读书心得:读《放下是一种幸福》有感

  懂得何时该放弃,何事该放弃,何地该放弃,何人该放弃,乃是人生的第一大智慧。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卷首语

  《把帽子扔过栅栏》这篇文章看似与书名和卷首语毫不相干,我是这样理解的,把帽子扔过栅栏,是放下懦弱、逃避,选择尝试,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曾经也是一个选择懦弱不敢尝试的人。我曾说,一个老师如果不尝试当班主任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无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获得成功。话虽如此,我走上当班主任这条路也是一再退缩不敢尝试,不敢主动提出来,生怕自己做不好遭人耻笑。最后退无可退,逼上梁山,其中经历的挫折不在少数,动摇过,想过放弃坚持,想过退却。记得在初一下学期带领学生进行值周劳动,学生人数少,我没有经验,指挥不当,高强度的工作量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放弃,并把这种想法向一位长者提出来,当时只是发泄一下而已,没想到她却放在了心里,并向有关领导提了出来。在得知领导考虑让别人来接替我的班主任工作时,本该高兴的我犹豫了。我真的就这样终结我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梦想吗?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吗?我真的要从此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吗?

  如果不放下轻松的生活,就只能选择平庸,如果不放下逃避,就只能选择失败和不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活由自己选择。我不要失败,我拒绝平庸;我不要惆怅,我选择奋斗。从那次起,哪怕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压力,我也不说放弃。困难,克服一个少一个,经验,积累一个多一个。虽然我至今仍不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仍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对目前的工作,我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父亲笑了起来:‘当你面对一排难于翻越的栅栏时,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然后你就不得不想出到达栅栏那边去的办法来。’”

  我是一个做事喜欢拖沓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想到一个管理班级的好点子,可一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又拖拖沓沓难以实施,以致时过境迁,这些点子也被自己遗忘,变成空想了。去年6月,想要进行投稿,准备利用暑假的时间写一篇像样的文章,可是,一直拖到快放寒假,才把这件事情做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投入才能成功,当你做出某种果断的举动后,就已经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成败未卜的境地,这使你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翻越栅栏”。

  自从想到利用假期做好学案,装订成册,以更方便学生使用以来,我们备课组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暑假,我们在不确定另一位搭档是谁时,没有推诿、等靠,而是决然行动,第一时间完成学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学案发到了学生手上。目前,我们又在加紧制定新的学案,那种被催促的感觉不会再重演了。主动及时地完成任务的那种轻松感也不是用语言所能言表的。

  放下懦弱、放下逃避,及时行动,坚持行动,让我活得充实,心情愉快,心态平和。

篇5:教师读书心得:惬意读书

  教师读书心得:惬意地读书

  古人说过:读书有三大好地方,一曰:枕上,二曰:马上,曰:。。。。。。“马上”在显得社会可以变通为“车上”了。我以为很是。学校在上期期末就发了寒假作业要求,看了咏梅主任写的文章,如同喝了一杯清心的绿茶,一杯对脾胃的咖啡,令懒惰的我还是忍不住在寒假拿起书读起来。读书的方式以第一种为多,为爽,为快,为悦,为惬。

  早晨,自有外面的鸟语、雪声、小孩的欢叫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伸伸懒腰,坐直一点,一个靠枕,随手拿起做完未看完的书,借着晨光,视线肆意下行,看到精彩处,先笑了再说。浅笑、大笑、狂笑,就不管有多少皱纹再生,不管家人在一旁要么莫名其妙,要么紧张我笑得几乎断气窒息。一个姿势坐久了,仄歪着又可以继续,趴在暖被里再继续。中午草草解决腹中辘辘,继续再火炉旁捧本书看,看着看着,有睡意,就又歪在沙发看。。。。。。为爽,为快,为悦,为惬。寒假的美好,在我看来,大概莫过于此了。

  看的书很多,也杂。有杂志,有小说,有专业书(说实话,不多),有小孩子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有没收学生的“杂书”《斗罗大陆》、《最小说》、《花火》。要了解学生,先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才能正确地引导,循循善诱。

  又仔细看了一回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这是一部写少年成长经历的长篇小说。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以及其他同学和油麻地的人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农村人的淳朴。

  初中语文教材里节选了其中一部分:杜小康家道中落,他父亲带着他和一船的小鸭子去河道里养鸭子。杜小康很失落,但是,养鸭的几个月很艰辛,中途遇到暴风雨,鸭子走散,他去找鸭子,他都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些生活的经历使他成长了。尤其是课文最后,养的小鸭子长大了,孵出了鸭蛋,他高兴得捧着鸭蛋大声告诉他父亲: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读到这里,一种喜悦之情随着小主人公的喊叫而产生。。记得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总读不出杜小康的感情,我忍不住大声地在全班示范,惹得学生惊讶地望着我,继而鼓掌起来。我从这里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文章写出了70年代生人的生活经历和特有的感受,怎么不令我掉泪呢?现在,在被子里,我又一次啜泣,无声地啜泣。谁说流泪是痛苦?是感激,是留恋,是百感交集。。。。。。

  主人公桑桑格外可爱,他既顽皮,又有小男孩子的骄傲。他嫉妒杜小康有自行车,故意耍计谋,让小孩子孤立杜小康。但是,杜小康把自行车让他练习骑车时,他就“叛变”了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哈哈!怎么不是?

  记得小学时,我有一支我爸爸的同事送给我的“金心”钢笔,很好写,字好看,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我的同学借去写了一节课,又还回来时,那个同学的另一个好朋友怂恿着要我把这支笔送给同学。我心里隐隐作痛,但是,又怕别人说“小气”,就送给她了。结果,我自己也没用钢笔写了,天天听老师表扬那个同学的字漂亮,心里那个后悔呀!

  更后悔的是,我一气之下,把笔借回来写一回就不还了,惹得我同学的好朋友四处说我的坏话,落了一个“偷东西”的罪名。

  后悔至今。。。。。。

  《草房子》中,“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成为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啊!读来兴致盎然,爱不释卷。

  后来,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即使是顽皮,即使是顽劣不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是需要成人去呵护的。所以,一看到书,我就想到,这个适合讲给我的孩子们听,我要记下来。

  寒假里,枕上看的多的还有杂志《读者》、《青年文摘》。里面有很多文章值得我们去思考,有选择地读给孩子们,给他们以启示。例如:

  1、是一篇写厨师的。一个普通的高考落榜青年如何去学白面师傅,如何做得最好,后来,受到世界很多地方的人的欢迎,世界政要也与之交流,称赞他的手艺一流。人们一般看到的是成功后的掌声、鲜花、镁光灯和财富,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之前的艰辛、挫折、痛苦以及成功者是怎样的毅力战胜艰辛、挫折、痛苦的。与其常赞手艺,不如说是对他的勤奋、执着、努力的肯定。

  世界上不缺乏聪明的人,但是,往往勤奋、勤恳、执着的人笑到最后,更能获得众人的认同和尊重。

  2、再接着一个案例。也是讲一位厨师的。谷歌的壮大也有这位厨师的功劳。谷歌刚创业时,它的总裁发现每个公司里,白领的中餐总是应付过去,不尽人意。他招聘厨师,许诺以股份。这位厨师受聘后变着花样,使谷歌公司里一百米内飘着他做的食物的芳香。每年的谷歌明星人物评选,都有这位厨师的名字。很多工程师慕名而来,加入谷歌的队伍。谷歌里的工程师也从厨师的身上受到启发,更加专心研究,开发新产品,谷歌就这样壮大起来。有记者问厨师,你做厨师为什么这么出色?厨师回答:我是把我的工作当做神圣的事业来做。

  是啊!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孩子走出学校大门,就要投入社会的洪流,在洪流中拼搏,为饭碗,为幸福,为后代。。。。。。可是,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是缺少意志、缺少毅力、缺少团结、缺少交流、缺少坚持的一代。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思考,让孩子们得到启示,很多很多。

  3、还有一篇,也是厨师,出现在俞敏洪的文章里,谈的是管理。他说,要培养更多的同样分量的厨师,才能全面顺利地管理全局。想象一下,抽象的管理道道,变成了做饭,真是有趣得紧。我想起了一句话:“治大国,若烹鲜。。。。。。”想象一下,曾经的高材生,戴高帽,手持长勺,在炉火边舞弄,还一边对着可视电话指挥号令,不是很入景吗?读到这里,忍俊不禁,莞尔一笑。

  读书,与古人一起“能饮一杯无”,与柳宗元同钓寒江雪,与欧阳修“与民同乐”,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王维同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与苏轼吟咏中秋圆月,千里婵娟;读书,同鲁迅做野草,做匕首,嬉笑怒骂,冷峻柔情;读书,同孙犁再游荷花淀,同艾青再咏大堰河,同*再赞今朝风流人;读书,邀来李开复走入青年学子里,听他循循善诱,走入可可西里看藏羚羊飞奔而去。。。。。。读书,让我们痛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雨果一起再去参观巴黎圣母院,与马克思激辩“制度、革命、资本”。。。。。。

  读书,让我们穿越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读书,让我们结交无数诤友;读书,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读书,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温暖,有激情,有动力!

  读书吧,我们教师同胞!如果能邀您到我家。我会欣然挽起你的手,同坐火炉边,看喜欢的书,看得爽快,看得惬意。。。。。。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