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教师读书心得:读《致青年》

编辑:234范文网2022-08-10

  教师读书心得:读《致青年》有感

  数年前,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一堆文学书籍。然而我这人有“书非借不能读”的毛病,因此每每一些好书却被束之高阁--俨然“雪藏”--惭愧。

  寒假阴雨绵绵,深感无味,忽然想起梁晓声的《致青年》,翻出细读,感受颇深。书中有几篇关于书和读书的文章,想想自己一教书匠,与书也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以后还将充斥在我的生活里。如此紧密相连的伙伴,自然还颇有些交情。

  很感谢母亲,不管家境如何,都经常给年幼的我买书。父亲则喜欢在新买来的书的扉页上写上几句激励的话。我那时几乎看到《西游记》每集必买,悟空把妖怪打得乱窜让我何等过瘾!直到小学五年级,突然发现每次悟空都要请观音菩萨才能把妖孽收服,不禁感觉索然。每当《少年报》、《少年文艺》到刊的日子,放学我就飞奔回家,生怕被二姐抢先拿了。同龄小朋友经常到家里借阅着看,也都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大姐买的《十月》、《花城》慢慢成了我的杂志,然后就有《青年博览》、《青年文摘》等,充实着那弥漫着“台湾校园风”的花季。还曾站着读完了借来的《第二次握手》,但母亲爱读的《红岩》、《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却一直没能吸引年少的我--书太厚,看不下去。

  初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把《鲁迅全集》认真地读了一遍。很喜欢他的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高中阶段买得最多的是《读者》,故事精悍,言简意赅。还很不安分的在课堂上,借课桌上烂的乒乓球大的洞,打地道战般的看了一些课外书,均是同学传阅的武打或青春小说。大学期间我是图书馆的常客,除了借阅美术专业书籍,更多的是诸多中外名著,还迷上了侦破小说,把欧文·华莱士、谢尔顿的书看了个遍,为了看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还把蚊帐烧了个洞。后怕。

  如今,更多的人热衷于电子小说,而我还墨守成规,没看过一部电子小说,总感觉书--还是纸质的好。劳顿于工作与家务之间,除了专业书,文学书看得少了许多。偶有闲暇翻阅,常感人“不可不学”,书会让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书,还是多读好!

  我爱惜书,每次买来必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和购买日期,还特怕别人借,因为曾借出去不少,却很少有完好如初回来的,甚至有回不来的。于是,再不轻易往外借书,宁愿背负小气鬼的恶名。

  年龄越大,在这个浮夸的社会里融入的也就越深。顾不了陶冶情操,顾不了修身养性,害怕平凡,却又实实在在地平凡着。生活撵着人往前走,离书本远了,离梦想也远了。人之爱书,原本可以爱得很可爱的呀······

篇2:教师读书心得:读《放下是一种幸福》

  教师读书心得:读《放下是一种幸福》有感

  懂得何时该放弃,何事该放弃,何地该放弃,何人该放弃,乃是人生的第一大智慧。不争,乃大争。不争则天下人与之不争。

  --卷首语

  《把帽子扔过栅栏》这篇文章看似与书名和卷首语毫不相干,我是这样理解的,把帽子扔过栅栏,是放下懦弱、逃避,选择尝试,逼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曾经也是一个选择懦弱不敢尝试的人。我曾说,一个老师如果不尝试当班主任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老师,就无法了解学生,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无法使自己在教师这个行业获得成功。话虽如此,我走上当班主任这条路也是一再退缩不敢尝试,不敢主动提出来,生怕自己做不好遭人耻笑。最后退无可退,逼上梁山,其中经历的挫折不在少数,动摇过,想过放弃坚持,想过退却。记得在初一下学期带领学生进行值周劳动,学生人数少,我没有经验,指挥不当,高强度的工作量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放弃,并把这种想法向一位长者提出来,当时只是发泄一下而已,没想到她却放在了心里,并向有关领导提了出来。在得知领导考虑让别人来接替我的班主任工作时,本该高兴的我犹豫了。我真的就这样终结我做一个优秀教师的梦想吗?我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吗?我真的要从此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吗?

  如果不放下轻松的生活,就只能选择平庸,如果不放下逃避,就只能选择失败和不甘。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生活由自己选择。我不要失败,我拒绝平庸;我不要惆怅,我选择奋斗。从那次起,哪怕工作中遇到再大的压力,我也不说放弃。困难,克服一个少一个,经验,积累一个多一个。虽然我至今仍不是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仍不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对目前的工作,我多了一份从容和自信。

  “父亲笑了起来:‘当你面对一排难于翻越的栅栏时,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然后你就不得不想出到达栅栏那边去的办法来。’”

  我是一个做事喜欢拖沓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找借口。有时候,想到一个管理班级的好点子,可一到了真正实施的时候,却又拖拖沓沓难以实施,以致时过境迁,这些点子也被自己遗忘,变成空想了。去年6月,想要进行投稿,准备利用暑假的时间写一篇像样的文章,可是,一直拖到快放寒假,才把这件事情做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投入才能成功,当你做出某种果断的举动后,就已经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成败未卜的境地,这使你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翻越栅栏”。

  自从想到利用假期做好学案,装订成册,以更方便学生使用以来,我们备课组已经坚持了一段时间。暑假,我们在不确定另一位搭档是谁时,没有推诿、等靠,而是决然行动,第一时间完成学案,在第一次上课时就把学案发到了学生手上。目前,我们又在加紧制定新的学案,那种被催促的感觉不会再重演了。主动及时地完成任务的那种轻松感也不是用语言所能言表的。

  放下懦弱、放下逃避,及时行动,坚持行动,让我活得充实,心情愉快,心态平和。

篇3:教师读书心得:惬意读书

  教师读书心得:惬意地读书

  古人说过:读书有三大好地方,一曰:枕上,二曰:马上,曰:。。。。。。“马上”在显得社会可以变通为“车上”了。我以为很是。学校在上期期末就发了寒假作业要求,看了咏梅主任写的文章,如同喝了一杯清心的绿茶,一杯对脾胃的咖啡,令懒惰的我还是忍不住在寒假拿起书读起来。读书的方式以第一种为多,为爽,为快,为悦,为惬。

  早晨,自有外面的鸟语、雪声、小孩的欢叫把我从美梦中拉回来,伸伸懒腰,坐直一点,一个靠枕,随手拿起做完未看完的书,借着晨光,视线肆意下行,看到精彩处,先笑了再说。浅笑、大笑、狂笑,就不管有多少皱纹再生,不管家人在一旁要么莫名其妙,要么紧张我笑得几乎断气窒息。一个姿势坐久了,仄歪着又可以继续,趴在暖被里再继续。中午草草解决腹中辘辘,继续再火炉旁捧本书看,看着看着,有睡意,就又歪在沙发看。。。。。。为爽,为快,为悦,为惬。寒假的美好,在我看来,大概莫过于此了。

  看的书很多,也杂。有杂志,有小说,有专业书(说实话,不多),有小孩子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有没收学生的“杂书”《斗罗大陆》、《最小说》、《花火》。要了解学生,先了解学生喜欢看什么书,才能正确地引导,循循善诱。

  又仔细看了一回曹文轩的作品《草房子》,这是一部写少年成长经历的长篇小说。

  《草房子》是一本儿童读物,描写的是一个叫桑桑的男孩的小学生活。小说通过陆鹤、纸月、细马、杜小康四个同学以及其他同学和油麻地的人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以及农村人的淳朴。

  初中语文教材里节选了其中一部分:杜小康家道中落,他父亲带着他和一船的小鸭子去河道里养鸭子。杜小康很失落,但是,养鸭的几个月很艰辛,中途遇到暴风雨,鸭子走散,他去找鸭子,他都坚持下来。最重要的是,这些生活的经历使他成长了。尤其是课文最后,养的小鸭子长大了,孵出了鸭蛋,他高兴得捧着鸭蛋大声告诉他父亲:

  “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读到这里,一种喜悦之情随着小主人公的喊叫而产生。。记得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总读不出杜小康的感情,我忍不住大声地在全班示范,惹得学生惊讶地望着我,继而鼓掌起来。我从这里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文章写出了70年代生人的生活经历和特有的感受,怎么不令我掉泪呢?现在,在被子里,我又一次啜泣,无声地啜泣。谁说流泪是痛苦?是感激,是留恋,是百感交集。。。。。。

  主人公桑桑格外可爱,他既顽皮,又有小男孩子的骄傲。他嫉妒杜小康有自行车,故意耍计谋,让小孩子孤立杜小康。但是,杜小康把自行车让他练习骑车时,他就“叛变”了自己,玩得不亦乐乎。哈哈!怎么不是?

  记得小学时,我有一支我爸爸的同事送给我的“金心”钢笔,很好写,字好看,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次,我的同学借去写了一节课,又还回来时,那个同学的另一个好朋友怂恿着要我把这支笔送给同学。我心里隐隐作痛,但是,又怕别人说“小气”,就送给她了。结果,我自己也没用钢笔写了,天天听老师表扬那个同学的字漂亮,心里那个后悔呀!

  更后悔的是,我一气之下,把笔借回来写一回就不还了,惹得我同学的好朋友四处说我的坏话,落了一个“偷东西”的罪名。

  后悔至今。。。。。。

  《草房子》中,“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成为学生“戏弄”的对象,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写得真是恰如其分啊!读来兴致盎然,爱不释卷。

  后来,他还是有着强烈地集体荣誉感,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陆鹤在演出中感悟到了,只有为集体做好事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得到大家的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纯真的,他们的“忍不住的笑”“厌恶的眼神”也并不含真正的“恶意”,从孩子的世界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真,什么是纯。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从孩子的眼中体验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善。

  即使是顽皮,即使是顽劣不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是需要成人去呵护的。所以,一看到书,我就想到,这个适合讲给我的孩子们听,我要记下来。

  寒假里,枕上看的多的还有杂志《读者》、《青年文摘》。里面有很多文章值得我们去思考,有选择地读给孩子们,给他们以启示。例如:

  1、是一篇写厨师的。一个普通的高考落榜青年如何去学白面师傅,如何做得最好,后来,受到世界很多地方的人的欢迎,世界政要也与之交流,称赞他的手艺一流。人们一般看到的是成功后的掌声、鲜花、镁光灯和财富,却从来没有想到这之前的艰辛、挫折、痛苦以及成功者是怎样的毅力战胜艰辛、挫折、痛苦的。与其常赞手艺,不如说是对他的勤奋、执着、努力的肯定。

  世界上不缺乏聪明的人,但是,往往勤奋、勤恳、执着的人笑到最后,更能获得众人的认同和尊重。

  2、再接着一个案例。也是讲一位厨师的。谷歌的壮大也有这位厨师的功劳。谷歌刚创业时,它的总裁发现每个公司里,白领的中餐总是应付过去,不尽人意。他招聘厨师,许诺以股份。这位厨师受聘后变着花样,使谷歌公司里一百米内飘着他做的食物的芳香。每年的谷歌明星人物评选,都有这位厨师的名字。很多工程师慕名而来,加入谷歌的队伍。谷歌里的工程师也从厨师的身上受到启发,更加专心研究,开发新产品,谷歌就这样壮大起来。有记者问厨师,你做厨师为什么这么出色?厨师回答:我是把我的工作当做神圣的事业来做。

  是啊!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孩子走出学校大门,就要投入社会的洪流,在洪流中拼搏,为饭碗,为幸福,为后代。。。。。。可是,我们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娇生惯养的一代,是缺少意志、缺少毅力、缺少团结、缺少交流、缺少坚持的一代。这个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思考,让孩子们得到启示,很多很多。

  3、还有一篇,也是厨师,出现在俞敏洪的文章里,谈的是管理。他说,要培养更多的同样分量的厨师,才能全面顺利地管理全局。想象一下,抽象的管理道道,变成了做饭,真是有趣得紧。我想起了一句话:“治大国,若烹鲜。。。。。。”想象一下,曾经的高材生,戴高帽,手持长勺,在炉火边舞弄,还一边对着可视电话指挥号令,不是很入景吗?读到这里,忍俊不禁,莞尔一笑。

  读书,与古人一起“能饮一杯无”,与柳宗元同钓寒江雪,与欧阳修“与民同乐”,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与王维同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与苏轼吟咏中秋圆月,千里婵娟;读书,同鲁迅做野草,做匕首,嬉笑怒骂,冷峻柔情;读书,同孙犁再游荷花淀,同艾青再咏大堰河,同*再赞今朝风流人;读书,邀来李开复走入青年学子里,听他循循善诱,走入可可西里看藏羚羊飞奔而去。。。。。。读书,让我们痛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雨果一起再去参观巴黎圣母院,与马克思激辩“制度、革命、资本”。。。。。。

  读书,让我们穿越古今中外;读书,让我们尝遍人间酸甜苦辣;读书,让我们结交无数诤友;读书,让我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前进的方向;读书,让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有温暖,有激情,有动力!

  读书吧,我们教师同胞!如果能邀您到我家。我会欣然挽起你的手,同坐火炉边,看喜欢的书,看得爽快,看得惬意。。。。。。

篇4:教师读书心得:《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巴学院

  初次看到这个名字就奇怪得紧,但转念一想,或许日本文字怪异,所以翻译也怪异吧。

  再看到它居然是以电车为教室,于是想当然的以为,“巴”就是巴士,电车也算巴士吧。

  而读完全书,我却宁愿将“巴”理解为“巴望”,学生巴望前往的学校。因为这里不仅以电车为教室,让人新奇;还以自然为课本,以游戏为载体,让人羡慕;更以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重为目标,以宽容、善良、友爱为核心,让人佩服。难怪小豆豆这么个淘气的,怪怪的孩子,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回到学校去。因为巴学园是孩子的天堂。

  作为老师最大的幸福也许是学生爱来学校,渴望和老师相处,渴望每天的学习吧。至少这是我认为的幸福。如今我们的学生最大的痛苦却是每天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课程,每天有堆积如山的作业,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对于老师,他们的渴望就是老师不策我就行。这既是学生的痛苦,也是老师的悲哀。这双输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也许这个问题太复杂而纠结,但至少“巴学园”的出现告诉我们双赢的局面不是完全不可能。虽然要努力改变的东西很多,但至少有希望,有借鉴。

  下面让我们琢磨琢磨巴学园成为学生的天堂的原因吧。

  座位说

  学生每天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座位,选择和自己喜欢的人坐在一起。为每天的学习奠定了愉快的基础。带着快乐出行,收获、付出也快乐。这是小豆豆第一天到巴学园的感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中间还有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于是座位说成为了巴天堂的第一个有力证据。

  我们敢吗?记得我曾经也尝试过,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同桌,结果却发现他们的选择方便了他们上课时无处不在的闲聊。于是我认为这种尝试彻底失败。但为什么巴学园成功了?其实每一项选择或者方式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巴学园独特的课堂也是巴天堂的有力证明。

  课堂说

  巴学园每天没有固定的课程顺序安排,老师将当天要完成的学习要点板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于是学习一开始就充分具备自主性和自由性。学生每天从喜欢的东西开始学起,就再次奠定快乐的基调。这种学习的方式也决定了学习的形式不能采用老师集体授课,学生集中听讲。巴学园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都是自己看课本,做练习,有问题寻求帮助和指导。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刚开始是有难度的,但小豆豆不到一个学期就适应了,可见这种形式通过锻炼培养是可以成功的。

  回想我们刚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时,不是还有不少人担心自主学习,学生不会,合作学习,学生会聊天。但是坚持下来,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水平还是有一定提高的。如果说成功的程度不高,那还是因为我们不敢彻底放手,我们抱鸡婆的习惯还不能根本改变。学生一旦发现如果不沉下心自学,就永远没有人指导,永远没有敢上别人的机会,考试成绩不好,也永远不再是急了太监,不急皇帝,他们自然会慢慢改变自己,适应自学。当然任何尝试是要用一定的失败,短期的失败为代价的,但是如今我们面对的教育体制,面对的竞争,领导的压力,各种排名,使我们承受不了短期的失败。我们只能急于求成,只能思变,而不敢变。

  还必须强调的是巴学园对孩子的激励措施,也是使之成为天堂,使它的各种教育理念得以实施的关键。

  散步说

  巴学园有一项特殊的激励机制--散步。学生如果上午就能完成黑板上的所有学习任务,就拥有了一下午的自由散步的时间。老师带领他们在河边、树林、庙宇,这条幽静的通道上自由的玩乐。看到花,老师会让孩子们分辨雄蕊和雌蕊,看到小树,老师会让他们观察树高、树叶......其实老师是将自然、物理等知识寄托在游戏中。观察、发现、探索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也寓于无形。然而孩子们深深喜爱这种方式,于是自学的效果日益明显,这就是寓教于乐。而这中间老师的智慧、知识的渊博可见一斑。老师要是通才,才能如此运用自如。

  巴学园能成为孩子的天堂还有很多原因,所有的原因归结起来,其实是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选择的自由,尊重孩子游戏的自由,尊重孩子学习的自由。当学习是快乐的,学习就成为了学生的渴望;当学习成为学生的渴望,学习就无所不在。让我们更努力地让学习快乐起来,让我们更多的尊重学生的自由,还给他们更多的自由。

篇5:教师读书心得:《拯救男孩》

  教师读书心得:《拯救男孩》读书心得

  我是一个母亲,更是一个教师。

  我是一个曾经想生一个男孩,却偏偏生了一个女儿,好长一段时间都因此有些遗憾,后来却因为女儿的争气又感觉有些庆幸的的母亲。

  我是一个不愿意放弃每一个学生,却又拿有些似乎不可救药的男生没有什么办法的老师。好多时候,我很同情有些家长,但是又不得不在我们的家长会上发出呼吁:拯救男孩!

  我现在任教的119班,有男孩31个,但是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在班上前10名里面的最多2人,而在后30名里面的男生却占25个之多;操行分排名的情况也跟成绩排名的情况大同小异。因此,我在家长会上多次感言:我们班男生的进步就是119班的进步,我们班男生的希望就是119班的希望。

  最近,拜读了孙云晓李文道赵霞着《拯救男孩》一书,更清楚地认识到男孩需要拯救的多方面原因,从而,也更加觉得我们的男孩子们之所以需要拯救,是很无辜的,具有生理原因、时代原因和社会原因等。

  我边读就很有感触,也很有反思。尤其是书中认为:

  一个不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必定是一个男孩危机重重的学校。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忽视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及其影响。现在,是我们重新审视并改变对性别差异看法的时候了。我们要认识到环境和教育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塑造一个人的社会性别,但这种塑造不是无限制的,我们应该尊重这些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

  我认同书中的很多观点,也反思到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做得不够的方面。而且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更加注意:

  1、男女有别,尊重性别差异,“因性别而教”。比如,男孩好动,就让他们多动,并引导他们多做他们喜欢的好的“运动”(包括身体的、思维的等),不要全班一律要求静止,使得男孩子们不想做也做不到,并因此受到批评与打击。

  2、重视男孩兴趣,男孩喜欢打球,喜欢理科,喜欢科技活动喜欢户外运动,在以后的教育中要多关注和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做到最好,努力培养出他们的特长,训练他们的专业基础。

  3、改革评价机制--发掘男孩的优点,对于男孩子的评价仅仅以分数与操行分来评价男生恐怕有失公平与全面。其实,许多需要“拯救”的男孩在仗义、爽快、智商、创造性和个性等方面要大大超出女孩。因此,发觉男孩的优点,综合全面评价男骇恐怕是老师们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总之,感受颇多,在此暂不多说,在以后的教学中实践着摸索着改进吧。但愿有一天“拯救男孩”的呼声能销声匿迹。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