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语文组新教育工作计划

浏览:46062021-10-31

  语文组新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传承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宗旨,以人的终身学习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关注师生共同发展,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校各主体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实施步骤

  1、全体语文老师学习新教育理论

  二、三月份,利用周一教研日学习朱永新的《新教育》,交流学习心得。通过理论学习培训更新理念--增强新教育实验能力。四月学习朱永新教授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回顾与展望》,让老师们了解新教育实验倡导的理念、开展的进程及新阶段目标,从工作中追求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每位教师根据学校制定的子课题,以年级组、学科不同制定相应的子课题及可行的实施策略。

  2.针对三大实验板块:

  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

  (1)学校外围环境张贴宣传标语,让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散发书香的气息;教室布置要开辟一个能体现出本班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的专栏;办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板报;成立班级“图书吧”,制定好图书的借阅制度;红领巾广播站开设“读书”专题栏目。

  (2)学校集中安排读书时间,教师阅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相关学科的报刊杂志、文学作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及文学修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各教研组内召开读书交流会,评选优秀读书教研组和优秀读书个人。

  (3)教师要精心为学生推荐书目,班内设立图书角,开展“捐两本看百本”、“献出一本书,感激母校情”、图书漂流等活动拓宽学生读书的渠道。保证晨诵、午读、暮省的时间。

  2、师生行动

  主要成员首先开展活动推动课题开展,,搞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每月一个主题。

  (1)制定读书计划,师生共读。

  (2)三月份主题作文评选“我身边的好人好事”、寻找雷锋、“笑对生活”演讲比赛。

  (3)四月份办一期以春天为主题的手抄报,每周一课活动。

  (4)五月份“感恩父母”征文比赛,师生优秀随笔展。

  (5)六月份办一期以端午节风俗为主题的手抄报,举行“我读书我成长我快乐”--读书小报评比及展览

  (6)七月份举办故事创作交流会,评选十佳读书笔记,班级(个人随笔集)展览、评比。评选“书香家庭”“书香班级”和“读书小博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学士”等。

  三、制度保障

  1、每日读书习惯的养成教育。

  读书贵在行动,读书贵在坚持。本学期研究课题以激励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为突破口,形式多样的开展活动,培养读书习惯,让学生亲书籍、对读书感兴趣。

  2、建立“师生读书日”制度。

  我们把每星期二中午1:00--1:30作为师生读书固定时间,

  每班自定阅读目录。

  3、周三、周五晨读经典文化。

  4、每周坚持写三百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四、校园文化建设环境育人。

  1、利用墙壁张贴古今中外读书的名人名言。

  2、完善“班级图书角”,实施图书漂流制度。

  3、利用校刊《日初》搭建的写作平台,提高学生的读书和写作的能力。

篇2: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闲暇时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称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篇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体会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体会

  闲暇时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称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