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新教育》习惯培养交流会发言稿

浏览:37072021-10-31

  《新教育》习惯培养交流会发言稿

亲爱的老师们:

  下午好 !

  林老师星期三的上午告诉我,星期五的下午有个班主任交流会,想让我谈一谈三、四月份我班的习惯是如何培养的。我听了以后说,我语言表达能力很弱,默默做可以,做示范可就不行了。再说我做的也不好,让比我做得好的老师来谈吧。林老师却微笑的说,是很多,那个我会安排的......我听了以后不好意思推辞了。我是五年级七班的班主任,七班的成绩来自五年级组的全体老师,更来自邵老师和安兆美老师。

  年前的年终会上,刘校长指出没得到优秀班级的班主任要好好地反思一下。。。。。。我听了以后就感觉很愧疚,是呀!我班年终就不是优秀班级,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愧疚的心,年过的也很迷茫。假期里在反思中拿起《新教育》这本书,。看了几行就喜欢上了它,它让我豁然开朗,从迷茫中走了出来,也决定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要如何上。

  开学第一天第一堂课我上的是班会,主题是:习惯如何养成

  习惯养成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养成。第一我们从穿衣开始,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善于劳动。想一想今天是不是值日生,抹桌布是不是洗干净了(抹布是抹自己的桌子和凳子的)。。。。。。。。

  第二我们从吃饭开始,学会节约,节约每一粒米饭,每一片纸,每一滴水,每一度电。。。。。。

  第三我们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做到轻声漫步,按规矩做事。

  第四我们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微笑一下会产生无穷魅力,让你越来越自信。

  第五我们从晨诵开始,学会表达。每天轮流献一首美妙的诗歌,用诗歌开启每一天的学习生活。

  第六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尊重艺术。课前一首歌,每周换一首,我班的班歌是《歌唱祖国》。

  第七从跳绳开始,学会健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最少跳300个。

  第八从阅读开始,了解历史,认识世界。(这点做的最不好了,因为我们班是利用中午时间进行阅读交流的,正好和午练字冲突)

  第九从记日记开始,学会毅力,学会自我检点,自我激励(班级亮点、弱点;个人亮点、弱点全部记在日记里)

  第十从植树节开始(因为开学不久就是植树节了),学会公益,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心感动每一个人,用爱拥抱每一天。

  最后提出我班的班言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习惯养成一般要经21天的重复练习,所以每天我都会来一个小总结:谁值日值得最用心了;那排桌面最干净、最整齐;诗是谁献的,美不美?谁跳绳最多;谁唱歌最欢;谁最会听讲;谁上课最爱回答问题;谁的成绩最突出;谁最又爱心;谁读的书最吸引人;谁的日记写的最棒。。。。。。受表扬一次得一颗五角星受批评一次删除一颗五角星,没有五角星的得个三角等得了五角星的时候再抵消。

  这样日复一日,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 成绩。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如我班的宋扬和刘良同学过去每早总是八点多到校,今年到校的时间慢慢的提前了 ,并且喜欢上了朗诵,成为我班的朗诵小明星,日记也写得比过去形象生动了,用词也特别准确,字也比过去工整了。

  喜欢音乐、美术、体育的学生也更多了,我班的陈承志同学特腼腆,上课回答问题声音特小,还有点结结巴巴,但我通过读他的日记知道他又特别喜欢唱歌,在一次课前唱歌中我特意选他来领唱,但他总是扭捏着唱不出来,我就带领全班同学给他鼓掌,他长吁一口气终于撒开嗓子唱出来了。从此他变了,变的活泼了,变得爱开玩笑了,变得爱回答问题了,并且成为我班课前唱歌的领头人。

  更可喜的是每个同学的日记记得都很认真,很用心,也很真实。我班的陈宏达同学最调皮了,进了教室就喜欢弄弄这个,弄弄那个,看没有理他就自言自语,但这几个月也变了,也忙着读书了、唱歌了、记笔记了、写日记了、、、、看着孩子们像蜜蜂一样忙碌着,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我作为班主任每天就做这一点点,希望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篇2:校长新教育实验学术会报告发言稿

  校长新教育实验学术会报告发言稿

  涵养新文化 创设新路径

  让新教育伴随教师的专业化一道成长

尊敬的 朱教授、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全国各地的教育精英光临我们z市第一实验小学,和我们共同探讨新教育实验和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课题。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感谢总课题组能够给我们这个承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的机会,感谢专家们给我们带来的鲜活的学术观点和前沿的信息,感谢几位特级教师以专业化的素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如沐春风般的启迪。

  我们z市第一实验小学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在近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几度辉煌。近年来,借新教育实验蓬勃发展的春风,我校迎来了空前的快速发展。1999年,我校还只有1800多名学生,98名教师,而今我们已拥有3860名学生,204名教师和东西两个校区,教师、学生、学校面积分别扩大了一倍多。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们在短短6年之间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认为,除了多年来我们注重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之外,更主要的在于新教育实验丰富并创新了我们的学校文化,开辟了学校发展的新路径,改变了广大师生的行走方式,提升了一实验人的生命质量。

  下面,我就把我校参加新教育实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思考、实践与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涵养新文化 创设新路径--让新教育伴随教师的专业化一道成长》。我的汇报分为四个部分:

  一、站在文化的视野诠释新教育实验。

  进入新世纪,正当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面对新时期的挑战,肩负起文化使命,实现学校新发展的时候,我们有幸看到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进而对其提出的四大转变、五大理念、六大行动、十大领域有了全面的了解,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随着对新教育实验理念理解的不断提升,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学校其成功之处,最具价值的、最值得我们品味的并非仅仅是校长、是名师、是优雅现代的校园环境,更重要的是起着引领学校办学育人功能的学校文化。只有文化,才能使偶然的成功变为必然的结果,才能使一时的辉煌成为永恒的坐标。基于这种认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把目光锁定在了新教育实验上,并力图全面理解其深邃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本质。

  站在文化的视野,结合我校百年历史文脉,我们这样来诠释新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从人性出发,关照教育过程中人的情感体验、生命价值,是一种呼唤人文回归的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在继承中发展,在涵化中创新,注重个性化的学校打造,倡导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民族精神与西方教育技术嫁接,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成性教育实验;新教育实验以草根化的发展模式,依靠教师、注重实践,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激情,能够促进教育解放的行动研究。

  我们感到:新教育,新在人文,把人的发展放在了首位。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这一观点,让教育的人文性走向了丰满,走向了真实。这个核心理念,是一次历史的超越,它把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对待,对教育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给予了必要的关注。受这一思想的启迪,我校把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了三个方面:

  第一,确立了“走进孩子心灵,用真爱和真知为每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和精彩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第二,制定了“学习兴校,名师兴校”的发展策略,倾力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第三,公开推出“让社会认可,让家长满意”的服务承诺,将其作为评价自己办学是否成功的一项重要标准。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借鉴新教育实验的思想,以人为本,关照了学生、关照了教师、关照了家长,一实验小学的教育才真正地实现了关注人、发展人,才拥有了真实的价值意义。

  我们感到:新教育,新在生成,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的创新。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的教育界精英的感情归属,我想有三个原因:

  第一新教育实验是尊重中华文化和学校优良传统的教育,对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采取了继承和扬弃的态度,这体现了新教育实验的智慧魅力。

  第二新教育实验既倡导共性的理想教育,又欢迎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它是各种思想交融、碰撞、发展、创新的平台,是一个共生的家园。

  第三新教育实验能够与时俱进,及时、高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管理科学,使我们充满希望地走上了21世纪教育发展的高速公路。

  新教育实验,其继承性决定了其深度,其包容性决定了其广度,其现代性决定了其速度,正是这种生成性的特点,让新教育实验众望所归,引领潮流。

  在构建一实验个性化的发展模式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固本强基、推陈出新这样两个原则。一方面,我们大力弘扬甘于奉献、敬业乐道、合作共生、崇尚一流的一实验小学的优良传统,将其作为学校的主流文化来经营;另一方面,我们不断倡导博爱宽容、张扬个性、细节服务、自主创新等新的文化理念。例如过去我们宣传教师的奉献,一直强调的是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但从人性和人生价值的角度上看,这些都是不完美的,近似悲壮的。现在我们在其原有的内涵基础上,丰富了两个内涵:一个是双赢的理念,奉献不是毁灭自己,而是在让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也获得发展和进步,包括物质上的收获;二是效益的理念,奉献不是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感到恐惧,只有高效益的奉献,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崇高的。

  我们感到:新教育,新在行动,以行动为原点,增强实验的生命力和改革的内驱力。用行动的具体化,来实现理想的最大化。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是一种既直观亲切,又简约易行,体现了“实践为本”的改革文化。它使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参与到行动中来,通过新教育共同体的活动,通过教育在线等载体,吸引了众多一线教师。它带给我们最震撼心灵的感受,就在于它能够引领我们实实在在地去做,这种做是以崇高价值感时刻进行着自我激励的做,是在名师名家专业引领下目标明确的做,是在行进过程中能不断欣喜地看到自身进步的做,是可以在众多平台上自然地体验成功快乐的做。在开放的行动中超越自我,在团队的行动中凝聚力量,新教育实验,在行动中把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汇成了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滚滚洪流。

  综观新教育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其核心就是一种对新理念、新文化富有实效和创新性质的倡导与落实。只有抓住文化和文化的整合及生成,才能抓住新教育的本质,推动新教育实验。20**年,我校在学校管理改革创新中以行动研究的形式,着力构建学校的文化体系。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目前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以“文化统领,魅力贯穿”的发展模式为主导,以“人文化育,和谐共生”的核心文化为基础,以十大重点文化为支撑的学校文化建设体系。正是以文化的引领作为切入点,使我校的新教育实验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不断地走近新教育、投入新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巨大的推动力量,而且我们还深深地认识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是全面贯彻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实践六大行动的关键与基石。正如叶澜老师所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让学习成为一种文化,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与一个人谈论文化就象向一条鱼讨教“水”的感觉,当他还在“水”中时他回答不了,只有他在沙滩上或被清洗后,才能认识和体会到何谓文化。学校文化即如同水,无色无味,却又无处不在,学校身处其中如鱼在水,水质的好坏、水的深浅都决定了学校的生命力。文化是一片土壤,学校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它的每一个成员就会从这片土壤中吮吸营养,发展成长。哪怕一拨又一拨的人从这里离开,他们带走的仅是个人的智慧,却带不走学校特有的文化,只要这片土壤存在,就会有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为了打造学校的学习文化,我们依托学习型学校的建立,让团对学习成为学校文化,最终使学习成为了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特有的生存习惯。

  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一种氛围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组织的精心设计和维护。为了让教师学习更加有序和有效,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管理机制。首先,学校成立了z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学会,设立了秘书处,负责日常业务,与此同时,我们组建了许多临时性团队,如课题研究组、青年教师协会、学科教改志愿者协会、校刊编辑部、校园网维护小组等学术团体,这些团体,都是由学校倡导、教师自发组建,充满活力和朝气。通过引导和帮助,这些团体逐步走上了正规化、高品位、研究型的轨道,从而使团队学习在管理和组织上得到了落实。

  二是遴选推荐先进的理念和学习内容。

  理念决定行动,没有先进的理念,就没有创新的思维、眼光和行为。为此,我们聘请了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张声雄教授来我校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21世纪前沿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管理》的学术报告,并与我校老师们进行了深入座谈。由此,确立了把我校建设成学习型学校的发展新思路,开始了我校五年来坚持深化教师学习的新历程。20**年,我们又荣幸地邀请到了朱永新教授亲临我校,向老师们介绍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实践。像这种关于新思想、新观念的学术探讨和成果评价,我们总是不失时机的通过各种途径传达给老师。教师的工作非常繁忙,因此科学地设计学习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我们建议教师把学习的基本内容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教育基础理论,如“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二是名家教育学说,如陶行知、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澜、朱永新老师的专着;三是当代前沿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学习型组织管理”等;四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如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通过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内容,保证了团队学习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高效地推进。

  三是通过多种途径聆听窗外声音。

  善于聆听窗外声音,是让教育走出象牙塔、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和生活意义的完整系统的基本前提。我们深刻领会新教育实验的这一精神,通过多种途径让老师们聆听到窗外的声音。

  第一,请进来,与大师对话。

  我们每个学期都要聘请专家、名师来到学校与老师们交流,几年来,除了张声雄教授、朱永新老师之外,我们还先后邀请到了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吕敏老师、天津市教科院院长王宗敏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孔企平博士、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天津南开小学特级教师靳家彦校长、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吴安春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杨颖秀博士等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与大师对话,不仅使老师们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层次,更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第二,走出去,汲取成功经验。

  几年来,学校组织领导和老师先后到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深圳、长春、哈尔滨等地考察学习,北京二实验的双主体教育、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东北师大附小的开放教育、北京小学的自主教育、清华附小的主题式教学、哈尔滨的教育区域协作等成功的办学理念和成果,都给了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实践历练,增长才干。

  我们不放过一切可以锻炼教师、推出教师的机会,下乡送课、新课程培训、赴外地讲学、参加各级座谈和教学大赛等等,一实验的许多教师充当了主角,为了把这项工作作为常规和传统坚持下去,我们成立了一实验小学的名师宣讲团,从课堂讲到学校,从校内讲到校外,从z讲到全国,许多省市都留下了一实验人的足迹。在实践历练中,我们的老师和各地的同行切磋交流,沟通互动,不断走向了成熟。

  四是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和成果。

  在一实验小学,老师们的读书学习是一种伙伴和互补的关系,一个人的思考和发现可以为全体教师带来启示,一个人的学习成果可以转化为大家共同的财富,真正产生1+1〉2的“整体效应”。每月一次的教育沙龙,老师们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兴趣参加分组讨论,围绕不同的主题发表见解。在深度会谈中,老师们逐步克服了习惯性防卫,参与意识得到强化,一批善于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的骨干教师找到了自己的舞台;我们还通过每年一次的才艺展示,鼓励教师一专多能,拥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丰富生命体验。学习,逐渐成了老师们的一种工作状态、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优秀的文化产生了强大的濡染作用,我校近年来聘用了许多青年教师,刚一入校,他们不适应学校快节奏的工作学习状态,外表和言行举止也和原来的教师明显不同,但很快就被学校这个大熔炉同化了,许多青年教师不但在业务上崭露头角,自信心也不断增强,而且言行举止更显得得体大方,他们的家长也为他们的迅速成长感到欣慰和惊喜。

  五是采取了有力的激励措施。

  教师的学习,除了高尚的理想与生命价值激励以外,也离不开物质激励,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把乐学、会学、学而致用、学能创新同物质收获、职称晋升、人才培养挂起钩来,充分利用弹性工资制度和奖优罚劣、适度倾斜等方法,极大地推动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学习热情的提高。学习是需要投入的。20**年以来,我校先后派出150多人次赴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派15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派6位教师参加全国万名骨干教师培训,82人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此外,我们为全体教师购买了大量的教育专着,为每位教师购买计算机提供2000元资金,几年来我校投入到教师学习中的资金已近百万。正是这些有力的举措,给我们的老师创造了众多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条件,让大家感受到了学习的价值。

  三、兼容并包,用现代书香浸润教师的专业素养。

  建设书香校园,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读书的民族,只是应试的沉疴封闭了读书人的视野,束缚了自由的天性,使我们的学习走向了异化。建设书香校园,无疑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重塑基础教育人文精神的一剂良药。

  我们认为,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书香校园”,决非狭义上的概念。这里的书,既包括有字之书,还包括无字之书,既包括网络资源,也包括生活经验。香,则香在氛围,香在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兼容并包,一是辨证地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文化,涵化创新,确立我们的追求与奋斗方向;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成为专业化和创新型的现代教师,为教师的成材成功指明方向;三是在充分激发教师发展热情、挖掘教师成长潜能的同时,对教师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努力实现有效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为学校与教师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我们努力让书香校园充满文化的韵味,校园方厅里的读书茶座、教室里的图书角给师生的心灵提供了栖息的港湾,“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诠释了一实验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载体,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使整个校园处处充满了现代书香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是通过读书实践活动,打造读书文化,涵养读书习惯。

  学校为全体师生制定了推荐书目,要求广大师生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在推进教师走进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创造性地开展了读书汇报活动。每个学期组织全体教师汇报自己的所学、所思、所做、所得,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读书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了这种形式的实实在在的好处:第一,读书汇报改变了过去闭门造车式的阅读,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促进了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极大地活跃了学校的学术氛围;第二,我们欣喜地看到,读书汇报在开展一段时间之后,逐渐成为了一些老师锻炼自己、暂露头角的舞台,许多年青教师在汇报时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不时地抛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俨然一副大家风范;第三,随着信息的流通,思想的活跃,老师们的创造热情已经被点燃。学校里校园书市、主题辩论、故事比赛、信息发布会、经典人物评说......思想涌动、激情飞扬,书香已经弥漫在空气之中,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师生们的心灵。

  二是鼓励教师自我反思,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求索。

  反思既是促进教师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激励教师思考、自我设计的有效途径,更是形成学校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我们一方面强调了宏观的反思。即要求每位教师都对自己的人生和专业化发展进行综合设计和评价,这个设计和评价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行为时刻需要调整和修正。而如果老师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学习,则其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大大增强。为此,我们号召全体教师都要结合学校的办学育人目标和工作实际,系统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并结集成册,公开出版。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微观反思。就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为此我们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要至少撰写两篇教育随笔,定期交流。有的老师一个学期积累教学随笔近百篇,校级领导也把深入课堂当作首要的工作任务来抓。年组的教学研究中既有校长、书记的专业引领,又有教师之间的中肯建议。主管教学的陈晓梅副校长每个学期都坚持听课200余节,撰写听课随笔几十篇。分管后勤工作的路增垚副校长也深入到课堂中,与教师共同研讨。教育反思,不仅激励了教师时刻清醒地向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同时也为老师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是用业绩文化激励教师学习积累,厚积薄发,走向成功。

  业绩积累是我校教师的一项常规管理和优良传统,是使一代一代名师茁壮成长、走向成功的动力之源,它象阳光雨露一样激励教师自我超越。这种激励,是面对昨天坚实的足迹而实现新超越的欲望,是对今天良性循环状态下螺旋上升式的追求,让教师积累下昨天的业绩,既是对昨天负责、对今天激励,更是对明天的期望与鼓励。我们要求教师把反映自己学习进步过程的听课记录、教育反思、教学论文、随笔、家访日记、学习笔记、报刊摘录、荣誉证书、发表文章和专着等等都有计划地积累,每个期末进行一次综合展示,学校将其作为考核教师学习、工作的一项依据。现在我们的老师在积累的过程中练就了扎实的内功,每个学期积累的原创性文字超过10万的就有十多位。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言:迄今为止,凡是有100万字以上积累的人,依然没有走向成功的人存在吗?对于这些勤奋、坚毅、可敬的老师,我们坚信,不远的将来,成功一定会属于他们。

  四是搭建多种读书平台,为教师营造充满文化魅力的学习乐园。

  为了给师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学校近年来投入10余万元,充实了学校图书馆,让老师们能够接触到当前最新的前沿教育论着,让孩子们能够读到最好的儿童读物。2000年开始,学校就实现了全校联网,老师们通过网上资源库,聆听专家讲座、名师授课,参考同事们的教学经验,共享一实验的科研成果。通过网上论坛,进行热点问题的交流讨论,提升了思辨能力。最近,学校又建立了拥有10万藏书量的数字图书馆,再次激发了老师们网上阅读的热情。值得一提的是,许多青年教师的视角通过网络,延展到了更加宽广的地方,朱永新、李镇西的名字开始在校园内传诵。

  我们的优秀青年教师张曼凌老师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通过网络学习,她发现了新教育实验的魅力,不仅充满热情地投入到教育在线的工作中,而且向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推荐,使许多老师深受教益,她本人也成为了小学教育论坛的版主,并出版了专着《小曼老师讲故事》,去年以来,她先后加入了党组织,破格晋升了小学高级教师,成为我校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应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之邀,我校的张宏、韩巍、王旭等年青骨干教师先后赴内蒙、徐州讲学,徐锐、严华、岳晓霞、王秋等骨干教师也多次赴z地区各地对基层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在一实验小学,走出去的机会很多,这些活动,进一步为青年教师向实践学习、读无字之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现在,读书学习已经成为一实验教师的一种习惯、一种需要。有的老师由一开始的模仿、从众,逐渐变得喜欢阅读、离不开读书。z市规模较大的书店不多,所以每到周末,我们的老师都能够在书店里碰面。老师们出差,如果能够抽出空闲,他们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当地的书店。哪位老师有了一本好书,常常会被预借出三个月以外。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我们有的年青女老师,用书籍作为自己新婚的陪嫁,用书香装点自己的家园。

  读书学习有效地促进了老师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全国反馈教学大赛、z省十佳教师评比等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均名列前矛。在全国新课程改革专家组调研、省教学改革座谈和市里组织的各种研讨活动中,我们的老师认识深刻、见解独到、表达流畅,受到了领导、专家们的多次好评。

  四、魅力飞扬,在打造课堂文化中丰厚教师的专业底蕴。

  作为教师,课堂是展现其生命活力的最佳舞台,也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主战场。因此,打造课堂文化,构建理想的新课堂,对丰厚教师的专业底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们理解的理想课堂,应该是那种充满激情和灵性、充满美的情感和追求、充满科学真理探求和体验的魅力飞扬的课堂。具体来说,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情感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生命里不能缺少情感,因此,课堂生活也必然是一个情感不断释放、不断交流、不断碰撞升华的空间。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时间、空间、信息、知识都得到开放的课堂,在开放的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生命得以充盈,人格得以完善。我们的课堂,还应是一个智慧的课堂,活跃的思维、凝炼的表达、共享的喜悦,让课堂生活成为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场;我们的课堂,还应是一个生活的课堂,还课堂以生活的本来面目,让课堂在生活实践中提升,真实、可信、充满情趣、充满价值,这样的课堂,才能够使每个生命体在教学中激情涌流,才能够建构起知识的大厦,促进每个孩子全面成长。

  理想是美丽的,理想的课堂需要悉心地经营,我们把经营课堂文化的过程当成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我们在三个方面作出了努力。

  首先,创设开放的教研氛围。我们创造了多种开放的形式:个人研究课--老师们随时随地欢迎领导、师父走进教室,共同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学理念;开放课--把家长、同事请进教室,让大家感受教学氛围,了解学生的课堂生活;名师展示课--则给全校教师以专业的引领,不断走向水涨船高的教师成长的最佳境界;特色研究课--相同内容多人上,一个专题多次上,让教师在比较中反思。老师们不再把教学的内容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课室里,集中在30分钟内,网络课堂教学、主题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让课堂焕发了无限的生命力。大家还自发地在校园网上开展了教学讨论,使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空前活跃起来。我们强调的“开放”不仅是指形式上的,更多的是教师思想的开放,通过交流,产生碰撞,引发思考。

  其次,开展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教学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既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和文化积淀,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关的经验和技巧。我们一方面从单项技能入手,着力在语言技巧、沟通能力、评价方式、板书设计、作业批改、教姿教态等进行专题的研讨和训练。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拜师学艺、集体备课等方式交流总结教学艺术的方法和经验。

  在课堂伊始,自然地由课前三分钟引入,也许是一首美妙的歌曲,也许是一次佳作交流,也许是激情演讲,运用轻松的形式唤起学生心灵深处对学习探究的情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娴熟地运用教学技能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法组织学习。鼓励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智慧课堂中独具个性地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创造。师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上不只是在教和学,同时还在感受课堂中心灵的交流、人格的碰撞;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教学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久,很快就打开了课堂教学的局面,上课学生听不够、说不够,课止,而情未尽,言尽,而意犹存。

  第三,规划个人发展的成长蓝图。每个教师的个性不同,其教学风格也必然不同。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具有个性魅力的。学校帮助每个老师主动设计自己的成长蓝图,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张宏的幽默儒雅、严华的清新活泼、王福文的凝重深刻、孙亚欣的热情奔放、王秋的轻松明快......老师们在有效的指引下为自己把脉,根据自身的特点,借鉴学校名师、骨干的教学风格,规划个人的发展类型。我们探索了“3+3+3”的培训模式。第一,在培训对象上,明确三个层次的教师培训目标,即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三个梯度。对名师提出“上一堂精品课”、“做一场学术报告”、“主持一项课题研究”的要求。对青年教师,提出“培养青年教师四个一”活动,即:“听一节课”、“评一次课”、“谈一次话”、“录一节课”。

  引导每位青年教师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及努力方向,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在培训内容上,坚持开展三个方面的教师培训,即“教学基本功、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第三在培训方法途径上,突出三大策略。学校 “搭设舞台”、“外出学习”、“大赛打造”。近几年来,学校有90% 的教师有过外出讲学或做公开课的经历,先后派出十多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派出33名教师参加市、省、全国的教学比赛,均获得好成绩。在长期的坚持中,老师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人如其课、课如其人。随着教学风格的确立,我们的老师也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迅速成熟起来。

  情感课堂、开放课堂、智慧课堂、生活课堂的目标追求和教师引导生成的策略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开了加速器,通过文化的诉求、个性的规划、专业的打磨,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中年教师更加成熟,并以团队推进的形式不断地提升着我校课堂教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以上就是我校在新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涵养新文化,创设新路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深深地知道,在博大精深的新教育思想面前,我们的探索还刚刚起步,但是令我们欣慰的是,我们已经把这项划时代的教改工程赋予了行动,我们惊喜地发现,新文化的载入和生成像磁石一样聚拢着广大教师的心,同化着大家的理想和情愫,一实验人由此团结着、进取着、包容着、超越着,形成了一个既有生活韵味,又有奋斗激情的高效团队。

  在一实验的校园里,我们不仅承载起文化传承的使命,探索出新教育的途径,而且找到了事业发展的群峰;不仅打造了生命精彩的座标,而且明确了学校走向未来的航向。这就是创新文化带给我们的赏赐,这就是新教育为我们带来的无限卓越和幸福。而今使我们更加信心百倍的是,在教师专业化的前进道路上,我们有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的专家们一路领航,我们有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携手同行,我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史上,一定会留下新教育实验的浓墨重彩!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