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北市高中精神文化建设方案

浏览:40892022-05-14

  北市高中精神文化建设方案

  在新形势下,确立文化立校的办学方略,是每一所学校的必由之路。而文化立校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致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学校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群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

  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的主流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彰显学校特色,根据学校管理中心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大精神和20**为指导,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工作目标

  (一)促进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通过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使师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学校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教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通过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提高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使得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新境界。

  三、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优良校风是学校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我校将根据“原道”校训、“为学生服务、对社会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办学思想和“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强健体魄、学会创造”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形成“求知、求美、求实、求进”的优良校风。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谨严、求是、启智、达人”的优良教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博览、精思、勤勉、笃行”的优良学风。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存在于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等。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教师、家长、学生的事无小事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善于倾听教师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家长的建议,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每一位师生员工。教师、学生、家长再小的事也要看成是学校工作中的大事,认真对待,妥善解决,真正把社会满意不满意、家长高兴不高兴、学生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让全体师生时刻感受到和谐大家庭的温暖。

  (三)重视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特色

  学校除了优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外,还要注意发掘本校潜力,利用本校品牌,充分展现学校文化精品,打造校本精神文化特色。

  办学理念:我校办学理念是“为学生服务、对社会负责、让家长放心”,要在各种场合对师生宣讲这一理念的内涵,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名校友事迹:撰写校史册,搜集校友名录,将校史上著名校友事迹作介绍。

  名师风采:定期将学校优秀教师事迹进行推介,号召师生向优秀教师学习。

  学生风采:定期将学校的“行为规范十佳”、“三好”、“优秀团员”、“日常行为标兵”、“学习成绩优秀生”、“科普创作标兵”等作展示,宣传典型,激励后进。

  社团活动:定期开展“江南文学社”|“北原地学社”、“北新科技社”、“北武太极团”、“北羽美术社”、“北炫健美操队”“北眼摄影社”、“北风合唱团”等社团活动。

  荣誉室:将学校、教师、学生所获荣誉,进行分类收集,建立上档次的荣誉室,使之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

  素质教育成果展室:将教师、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科普作品及小发明、小创造的作品等进行集中展示,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校内舆论阵地: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播送校园节目,宣传国家大事、校内新人新事以及学习、生活知识。让“校报”成为全校师生的自我展示平台,要改革校报内容,杜绝带有落后、消极、颓废的学生作品。

  五、组织与管理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活动效果,成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校园建设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员参与,营造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要动员广大师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如:典礼仪式是强化广大师生对学校价值和理念认同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熏陶的重要形式。学校可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朗诵校训、唱校歌、开展校庆活动、面对国旗、团旗和队旗宣誓等各种典礼仪式,来巩固和升华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正向行为。

  (三)长期规划,确保实效。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一经确定,要坚持一以贯之,不因人员变动而随意更改。在实践中只有把强制规范(即规章制度)与柔性规范(即理念、价值等)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四)榜样示范,目标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识地培养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可以使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使师生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为此,学校要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功勋教师、优秀党员、先进班主任、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等,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先进人物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表率作用。

  (五)经费保证,持续发展。

  为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学校设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采取自愿捐款的方式筹措资金,大力倡导学校董事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力,扩大基金基数,确保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总之,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它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达至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文化立校的办学战略。

篇2:北市高中精神文化建设方案

  北市高中精神文化建设方案

  在新形势下,确立文化立校的办学方略,是每一所学校的必由之路。而文化立校的核心和首要任务,是建构先进的学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决定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高度。

  学校精神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致既定的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就其内涵来说,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是一所学校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美好目标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从其外延看,它体现在全校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体现在全校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道德品格、价值准则和性格特征之中,体现在学校的全部生活和文化形态之中。学校精神文化不仅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群体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伦观的总体表现。

  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有利于浓厚的教育、学习氛围的形成;也能在教育直接难以达到或不能充分发挥效用的地方产生影响;能通过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校园内的每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与现存的主流社会文化趋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成为教育的向导和有益的补充。为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彰显学校特色,根据学校管理中心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大精神和20**为指导,坚持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服务教育教学为宗旨,以素质培养为目标,从校情出发,突出特色,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的成长乐园,从而提高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全面推动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工作目标

  (一)促进校园文化品位的提升。通过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使师生进一步认识我们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以及学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学校以硬件设施为载体的物质文化和以师生精神为核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习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学风教风,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正确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求学奋进的热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通过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活动,提高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办学质量,使得学校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新境界。

  三、活动内容:

  (一)深入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优良校风是学校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培育优良学风、教风的根本保证,它全面反映出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办学水平。我校将根据“原道”校训、“为学生服务、对社会负责、让家长放心”的办学思想和“完善人格、开发潜能、强健体魄、学会创造”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引导广大师生努力形成“求知、求美、求实、求进”的优良校风。

  2、努力营造优良的教风。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一方面要使教师投身于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之中,促进教师之间更多的合作;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列入学习者的行列,使教师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岗位培训,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学习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形成“谨严、求是、启智、达人”的优良教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要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努力学好本领。严格要求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博览、精思、勤勉、笃行”的优良学风。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存在于学校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之间关系、教师人际关系等。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学校整体优势,完成学校的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教师、家长、学生的事无小事的群众观点。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善于倾听教师心声,了解学生的需求,听取家长的建议,关心、理解、尊重、爱护每一位师生员工。教师、学生、家长再小的事也要看成是学校工作中的大事,认真对待,妥善解决,真正把社会满意不满意、家长高兴不高兴、学生喜欢不喜欢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让全体师生时刻感受到和谐大家庭的温暖。

  (三)重视文化品牌,打造文化特色

  学校除了优化环境、营造文化氛围外,还要注意发掘本校潜力,利用本校品牌,充分展现学校文化精品,打造校本精神文化特色。

  办学理念:我校办学理念是“为学生服务、对社会负责、让家长放心”,要在各种场合对师生宣讲这一理念的内涵,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名校友事迹:撰写校史册,搜集校友名录,将校史上著名校友事迹作介绍。

  名师风采:定期将学校优秀教师事迹进行推介,号召师生向优秀教师学习。

  学生风采:定期将学校的“行为规范十佳”、“三好”、“优秀团员”、“日常行为标兵”、“学习成绩优秀生”、“科普创作标兵”等作展示,宣传典型,激励后进。

  社团活动:定期开展“江南文学社”|“北原地学社”、“北新科技社”、“北武太极团”、“北羽美术社”、“北炫健美操队”“北眼摄影社”、“北风合唱团”等社团活动。

  荣誉室:将学校、教师、学生所获荣誉,进行分类收集,建立上档次的荣誉室,使之成为学校的德育基地。

  素质教育成果展室:将教师、学生创作的书画作品、摄影作品、科普作品及小发明、小创造的作品等进行集中展示,形成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校内舆论阵地: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播送校园节目,宣传国家大事、校内新人新事以及学习、生活知识。让“校报”成为全校师生的自我展示平台,要改革校报内容,杜绝带有落后、消极、颓废的学生作品。

  五、组织与管理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为保证活动效果,成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校园建设文化建设工作,根据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强化监督检查,确保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全员参与,营造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要动员广大师生投入到活动中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真正达到“求真务实、以美育人”的积极效果。如:典礼仪式是强化广大师生对学校价值和理念认同的有效途径,也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熏陶的重要形式。学校可通过升国旗、唱国歌、朗诵校训、唱校歌、开展校庆活动、面对国旗、团旗和队旗宣誓等各种典礼仪式,来巩固和升华全校师生对学校精神文化的认识,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的正向行为。

  (三)长期规划,确保实效。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方案一经确定,要坚持一以贯之,不因人员变动而随意更改。在实践中只有把强制规范(即规章制度)与柔性规范(即理念、价值等)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四)榜样示范,目标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意识地培养典型,树立身边的榜样,可以使学校精神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形象化、具体化,使师生员工有学习追赶的目标,进而增强理念和价值的可信度和感召力。为此,学校要深入开展创优争先活动,通过功勋教师、优秀党员、先进班主任、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等,树立身边的榜样,发挥先进人物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实践中的表率作用。

  (五)经费保证,持续发展。

  为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学校设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由学校每年按一定比例拨出专项经费,确保基金基数;另一方面,采取自愿捐款的方式筹措资金,大力倡导学校董事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团体、学校师生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资出力,扩大基金基数,确保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持续发展。

  总之,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层次,它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和优质品牌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我们要深入把握理论,认真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精神文化系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达至学校管理的至高境界,实现文化立校的办学战略。

篇3:第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XX区第八中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求真的科学精神、向善的内在品格、尚美的优雅气质”的中学生。即:

  1.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形成科学的、独立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兼容并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学校的形象、打造学校的品牌。

  3.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熏陶下,形成张店八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二)教师发展目标

  1.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更是课程的诠释者。

  2.教师是课程的制定者,教师更是课程的研究者。

  3.教师教课程的,教师更是教学生获得课程的。教学是课

  程实施的主要方式。

  (三)课程发展目标

  1. 完善课程结构,重点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模块化开发、活动类课程主题化实验,形成本校富有特色和内涵的课程体系。

  2.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

  3.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通过模块化设计,创建本校的校本课程体系。

  4. 德育与实践活动类课程的建设目标:完成学校活动的课程化建设。

  5. 整合课程资源。组织力量进行课程资源调查、资源分析和资源规划,为学校课程建设做好资源准备。

  (四)课程开发结构

  建立以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类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

  国家课程的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发展。

  校本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着眼于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实践活动类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实施

  第一板块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目的

  1.课堂要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让课堂教学价值最大化。

  2.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实现基础课程实施效果的优质化,

  3.完善学校“高效学堂”教学模式,体现各学科教学特色

  4.开发课程资源群落,确保学生学习所需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教育资源。

  (二)实施策略

  1.抓住弱点---教材缺憾及教学遗憾;盯住要点---人格成长;

  突出重点---培养目标;形成特点---学校特色

  2.基本保障

  (1)修订《XX区第八中学“有效课堂”建设指导意见》,建立教师课堂行为基本规范,引导教师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加强对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训练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分类研究,形成规范科学的教学模式。

  (3)形成基于学科特色、基于教学内容、基于课型特点的学科教学模式。

  3.先行学科的建设,实现课程目标、内容的二次开发

  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纲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学校根据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现实条件,将国家层面上规划和设计的面向全国所有学生的书面的计划的学习经验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实践的学习经验。将语文、数学学科作为国家课程目标、内容二次开发的重点。

  第二板块校本课程的模块开发

  (一)为什么要开发校本课程

  1.是机遇,有条件

  (1)我校在校舍、设施、师资、教育质量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强;本区的家长选择本校的愿望较强烈。

  (2)淄博市的人文历史景观比较丰富,尤其是蒲松龄故居和齐文化遗迹,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资源;区域内山东理工大学为学校提供充分的潜在资源。

  (3)学校办学设施齐全,硬件条件一流,校舍面积支持学校进一步发展。

  (4)教师的年龄结构较好,教师学历结构能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较强;教师的职业稳定性强;教师自我发展愿望强烈;教师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接受程度很高。

  2.是提供优质教育的需求

  没有教育创新,学校就没有发展;没有个性化学校课程,就没有优质的服务;没有个性化教学,就没有个性化的教育。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使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科学、体验生活、走向社会,促进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实施校本课程,可以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思维能力,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我校的课程结构,结合本地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3.是发展教师的需求。

  (二)课程目标

  1.学生层面

  初步学会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会对自然、生活、社会及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尝试体验劳动和技术实践过程;会自主地与活动相关的社会部门与个人联系,进行表达与交流,并学会自我管理,初步转变学习方式,体现“求真、向善、尚美”的学生形象和“弘扬真善美”办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多元差异发展。

  2.教师层面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专业化成长。

  3.学校层面

  探索一条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模式,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品位以及完善课程文化和学校文化。

  (三)课程结构

  1.围绕培养目标形成“求真、向善、尚美”三大课程模块,涉及初中学段所有学科。

  2.五年内,我校校本课程建设是要在形成校本三个相对固定的课程模块基础上,构建2-3门精品必修课程。

  3.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必修课程(附一)

  4.校本课程框架(附二)

  (四)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解析

  附一:山东省义务教育五四分段必修课程

 

课程

小学

初中

周总课时(节)

占九年课时总计比例(%)

品德与生活

3

3

 

 

 

 

 

 

 

6

 

22

 

7.9%

品德与社会

 

 

3

3

2

 

 

 

 

8

思想品德

 

 

 

 

 

2

2

2

2

8

历史与社会

历史

 

 

 

 

 

2

2

2

 

6

11

4.0%

地理

 

 

 

 

 

3

2

 

 

5

 

科学

科学

 

 

2

2

2

 

 

 

 

6

 

23

 

8.3%

生物

 

 

 

 

 

3

3

1

 

7

物理

 

 

 

 

 

 

 

3

3

6

化学

 

 

 

 

 

 

 

2

2

4

语文

8

8

7

7

6

5

5

5

6

57

57

20.5%

数学

4

4

4

4

5

5

5

5

5

41

41

14.3%

外语

 

 

2

2

3

4

4

4

5

24

24

8.6%

体育

3

3

3

3

3

3

3

3

3

27

27

9.7%

艺术

音乐

2

2

2

2

2

1

1

1

1

14

28

10.1%

美术

2

2

2

2

2

1

1

1

1

14

地方与学校课程(含综合实践活动)

 

4

 

4

 

5

 

5

 

5

 

5

 

6

 

5

 

6

 

45

 

45

 

16.2%

  附二: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框架

课程模块

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

核心科目

选修课程

(含探究课程)

必修课程

求真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生活态度;以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形成科学的、独立的、创新的思维方式。

数学

生物

物理

化学

信息技术

 

1.数学大师系列

2.数学文化系列

(数学与文学、音乐、美术、体育等)

3.学科解题能力竞赛

4.小实验家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天文、生物、物理、化学)

5.机器人

6.动漫、电子制作

7.网络数学

8.网络中文

9、能力风暴创意实验

(K’NEX创意活动)

10、奇妙的科学

11生命与自然

12、生活中兴趣实验

1、数学实践与探索系列

(游戏中数学,生活中数学,形态中数学,设计中数学等)

2、科学探究实验

3、素质教育实践

4、安全防护

 

 

 

向善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诚实守信,兼容并蓄,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优秀的人文精神来塑造学校的形象、打造学校的品牌。

语文

英语

历史

政治

地理

心理

1.英语俱乐部

(模联,ThinkQuest项目,敏特英语)

2.历史百家讲坛

(齐文化)

3.辩论会4.模拟法庭

5.淄博地理(人文)

6.影视文化

7、“砺学”(游学)

--走进博物馆等

8、心理剧场

9、法与生活

10、人生规划

语文必修模块教材:6版块

1.成长系列:自我-自然-社会(主题分类,常态阅读)

2.文学系列:诗歌-小说-修身名句(选编传统文化,讨论鉴赏)

3.文言系列:诸子百家

(配套教材,成知识系列)

4.大家系列:《论语》《史记》等,研读文化丰碑

5.知识系列:语言、修辞、逻辑、文章字词句段篇

6.思维与写作系列

尚美

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精神追求。在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教育、优良的教风与学风熏陶下,形成张店八中特有的文化氛围。

语文

历史

音乐

美术

体育

劳技

1.演讲与口才

2.形体修塑(舞蹈)

3.器乐 4.合唱

5.素描与国画

6.书法

7.课本剧场

8.DV摄影

9.创造与发明

10.球类 11 田径

12、名曲与流行音乐

13、生活DIY

14、服饰文化

1、礼仪修养

2、“民族视觉文化渗透”项目

(青铜器)(内画)

3、班班有合唱

(“课前一支歌”)

4、乐器进课堂

5、传统节日

6、阳光体育健体活动

 

 

 

  附三:校本课程课程开发要素解析

  一、课程设计包含四部分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

  (四)课程管理与评价

  二、课程开发步骤

  1.成立学校课程规划小组,负责学校课程设置整体规划的设计。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开发,指导教师编制学科教学纲要。

  2.教师申报

  教师拟开发的科目,要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个人或小组具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本校和社区拥有所需要的课程资源。

  3.学生选课

  (1)向学生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让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3)先按正常教学班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根据学生第一、第二志愿,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原则上组班不超过50人,低于20人不开班。

  (4)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4、课程过程管理

  (1)引进“课程合同”管理机制。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形成课程合同,每个学生建立一个学习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参与的各种活动、学习目标、要领、评价方式。

  (2)初步尝试学分制管理,通过师生共同研讨,设立学分标准。完善学分认定机制,研发学校学分制管理的网络数据平台。

  (3)增强诊断性评价、加强激励性评价。以星光奖、奖励学分以及课程学习诊断及建议书等为载体构建学校尊重差异、张扬个性、发挥强势、体验成功的课程评价体系。

  (4)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课表;每个学生至少选修一个内容;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

  三、课程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关注过程,在过程中关注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价值。

  1.原则: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与体会。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2.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的评价

  A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B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C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2)教师评价

  学校原则上要求全部教师都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因此,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作为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每学期末,学校教导处负责考核,学校对认真开展教学和指导工作的教师发给一定的补贴。对教师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A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B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C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D课程部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3)对课程的评价

  对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要求主要包括:师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合适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活动气氛活跃、愉悦;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在活动中教师起组织引导作用。

  四、校本课程教学原则

  1.综合性原则。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制定活动方案、开展实践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