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观摩《摩擦力》有感

浏览:79912022-02-05

  前段时间听了z老师上的一节课《摩擦力》,现点评如下:

  一、过程回放:

  从听课中可以看出魏宇老师对这一节计划安排用两个课时完成,这是第一节课。这节课首先简单回忆了一下前一节《弹力》的有关知识,然后直接给出了教材第一个自然段中所述的摩擦力的定义,从定义出发概况出了产生摩擦力的四个条件,然后对摩擦力进行了分类。接下来具体介绍静摩擦力,依次又给出了静摩擦力的定义,产生的条件,其中对产生的几点条件分别做了解释,通过例题强调了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接着通过例题讲静摩擦力的大小,介绍最大静摩擦力,通过例题分析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三种常用方法:常规方法,假设法,力平衡法,最后出了几个练习题,加以巩固。

  二、本节课的亮点:

  1、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物理新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很好地开发和利用了身边的摩擦等各种课程资源。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以,课堂中教师注重再现生活实例,通过把黑板刷向一个方向拉,通过看到刷毛的弯曲来了解摩擦力的存在,判断相对运动的趋势。注重了对三维目标的渗透,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利用课堂即时资源桌子和学生手掌,让学生用手掌在桌子上摩擦,并交流他们获得的即时体验。真正体现“身边物理”,“物理就在身边”。

  2、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方向的判断,教学中突出了这个重点,着重强调了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对运动趋势的含义,进行了举例说明,在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上,归纳概括了三种常用方法:常规方法、假设法和力平衡法,且都举例说明,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法和手段:设问、讲解、讨论、归纳等,过程中始终贯穿启发式教学。如:回忆弹力的产生条件,得出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有摩擦力必有弹力;在讲授如何判断静摩擦力方向时也是先设问,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结合例题启发,得到几种判断方法。做到设问清晰,具有科学性、引导性,衔接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授课手段上,讲解与讨论相结合,静心听讲,积极思辩,激发思维火花。

  4、其他还有比如语言准确、简捷。整个课堂经常听到一些欣赏、鼓励的话语,语速恰当,板书设计合理,字迹工整,板画娴熟。在整个教学过程,魏老师教态明朗,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整节课师生交流互动顺畅,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三、值得商榷之处:

  1、教学引入阶段: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固然可以,但对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来说并不起多大作用。可否请一学生用力去推讲台上的大讲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先问推桌子的学生:你对桌子是否施加了推力,桌子被推动了没有呢?然后面向大家:回忆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根据大家的回答,桌子受到了推力,桌子应当会改变运动状态或发生形变。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桌子受到了推力既没有发生形变,也没有改变运动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创设的情境,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去解释这个现象,却解释不了,从而产生认知矛盾冲突,心理上就有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就比较自然的引出新课题的学习。

  2、有关摩擦力定义的教学:本节课的设计是直接给出了摩擦力定义。我认为,学生的认知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建议先让学生说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然后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

  3、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已"讲得较多"的毛病。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新理念。

  4、还有就是最后能否用一两句话,小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下课后任务,提出问题留有悬念。

  总之,对这节课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都会使评课者有不同的收获。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所以听课评课,不亚于一面明镜,使我知得失,知过错。这节课对上课者是收获,对于听课评课者又何尝不是呢。

篇2: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心得:听名师观摩课有感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心得:听名师观摩课有感

  名师观摩课在德州教育学院如期举办,听了名师们精彩的课,受益匪浅。尤其是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及张冬梅老师的《米的认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就听说刘松老师的课幽默诙谐,课堂融洽,气氛活跃,今天一听,感受彼深。上课伊始,刘老师以诙谐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认识学生,让学生用一句话“某某”和“某某”都是我的好朋友。或一句变两句“某某”是我的朋友,“某某”也是我的好朋友。但两者表达的含义相同,体会中国语言的美妙,奇特。话锋一转:"美丽的数学世界有没有这样的神奇的事情呢?"刘老师以“趣”引领,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刘老师的课堂语言艺术令人佩服,把学生称为先生和女士,还很时尚!教师的语言有点象大兵的声音特点,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整个教学,孩子们都在刘老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引领加上“特定”的肢体语言,轻易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色笔和反复的改写,描述,孩子们对乘法分配率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运用的得心应手。

  这样的课堂真有趣,孩子们在学习着,也在享受着。学生从开始的无所适从到后来的心有灵犀,无不体现着刘老师驾驭课堂的游刃有余,每一个与会者都被刘老师的幽默诙谐,睿智所折服。

  而张冬梅老师的课则有另一番韵味,作为学生对“米”的认识是比较抽象的,张冬梅老师通过各种巧妙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了“1米有多长”的表象知识。而每一次的活动,学生们都完成的有序且有效。

  大胆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有效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色,这也恰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纵观整个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小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且衔接的十分流畅自然,让学生沉浸在活动中的同时,不知不觉的加深了对“米”的认识。

  本节课的高潮在于课的结尾部分。老师将自己装扮成智慧爷爷的形象,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升了上来。而随着“谁愿意站在离智慧爷爷1米远的地方?”话语一出,学生们将老师围在中间。。。。。。多么巧妙的设计,多么感人的情景。课虽已结束,我却意犹未尽。

  张老师的课堂亲切自然,所有的活动都辗转自如,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听课的感觉就是享受。特级教师的风采令人赞叹,说不羡慕是假的,想追逐确是不易的。一步一个脚印,才是我能做到的。

篇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有感:读读说说点点拨拨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报告有感:读读说说 点点拨拨

  --听支玉恒报告有感

  我庆幸我没有错过听支玉恒老师授课的机会。20**年4月7日全国小语高效课堂报告会在德州一中举行,为期两天,学校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在门票有限的情况下,先安排部分老师周六听,然后由负责人将票收回再分给周日来听的其他老师,周六我听了北京东城区小语教研员吴琳老师和洛阳市特级教师张学伟老师的课,很受启发。周日,在没票的情况下,我趁检票员没注意快步走进校园,其实心里还是蛮紧张的,也是非常开心的。

  支玉恒老师的课将学生阅读穿插始终,我的笔记记得很是详细,以便自己学习效仿。他讲的课文为《草原上的花》,一篇写景散文,授课思路很是清晰,先概括出花的两个特点:个性和野性,然后从花的形色味步步深入,最后升华。我虽是了解了支老的教学思路和过程,但如果让我重讲一遍断不会讲出这种味道,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支老自然的教态,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阅读教学的步步深入,沉稳的心态,师生融洽的教学氛围......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朗读方法,对我很有启发性。我总结了两点:

  1、指导学生由缺乏感情到有感情朗读。支老师有个独特的方法:打拍子,学生随着她的拍子竟然读的抑扬顿挫,充分将感情融入其中,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我问自己:如果我指导朗读能做到吗?我也曾指导过学生朗读,但效果远不及此。

  2、指导学生朗读有层次性。每读一段文字,先是指名读,找出生读的不足,适时点拨,指导学生读文时语速或快或慢,语调或高或低,一般点拨三四个学生后,在座的学生就知道该怎么读了,然后齐读。生齐读后支老师会以问题的形式带着学生分析段落中的句子词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在理解段落意思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学生反复的读后竟然熟读成诵,很是厉害。

  支老师的课像潺潺的流水,没有多少大起大落,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听课的老师在轻轻松松中学到了技巧,一切都那样平淡,一切又如此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让我对支老师做个评价:这是一位逻辑思维很强的人。支老师的这个特点在他的报告中得到了充分凸显。

  20**年小语新课标强调习文的整体性,支老的报告从“整体性”这一关键词出发,通过三个典型的课文实例向我们讲述了如何学会对文章进行整体认知,通过支老师的分析,我们知道了有些文章需要多次整体认知,由高度概括到具体的概括再到更加具体的组织语言,这样一篇文章的思路理清了,学生就很好理解了。支玉恒老师在报告中讲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把握很重要。这点我深有体会,如果我们讲一篇课文,一上来就分析句子和词语很容易让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支离破碎,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读读说说,点点拨拨”这是支玉恒老师对自己教学最高度的概括,我想只要以此八个字做题目才能真正的体现支老师--这位令人敬重的老先生。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