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列表 导航

希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浏览:70202024-09-19

  希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更是实施“两纲”教育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富有民族精神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起着奠基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常规。

  一、课前

  1, 通读一学期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课程特征.新学期开始,任课教师需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充分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理解课程性质,目标和实施建议.了解教材编写意图及教材中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准确掌握教材的科学体系、教育价值,明确总体要求,制定好学期授课计划,注意与学校德育的整合。针对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布置学生进行资料收集、开展必要的调查、参观、访问活动。教师要明确要求,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提供给他们有效切实的途径;对学生所做的课前准备,教师要了解、掌握他们完成的情况,适当梳理,做到心中有数。

  二、备课

  1.以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为本,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紧密结合“两纲”要求确定教学目标,要求适度,明确具体。目标的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层次性。基础性目标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和达成。在此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发展性分层目标,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掌握各单元(课)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目的、要求以及与前后单元(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并合理地分配在各课的教学中。

  3、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从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制订教学目标,并注意突出重点,有机整合。使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教学目标的落实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要处理好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4、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要注意发掘和运用身边鲜活的、与小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内容。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贴近社会现实,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就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本校、本地课程资源相结合,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特别要重视突出民族精神、生命意识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的教育。选用教学内容时要注意典型性和可接受性。

  5.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文本教材,充实拓展鲜活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灵活多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有效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6.教师要在学情、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认真进行每一堂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科学严密,目标清晰,重点突出,教案详略适度,教学步骤清楚,教学活动设计精心,要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与方法。

  7.基于本校任课教师多为兼课老师的缘故,备课采用集体分工备课的形式,每位教师集中精力备教材中的几课时,集聚智慧的火花。各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情灵活变动。

  三、上课

  1.依据学生身心理特点及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形成规律实施课堂教学,融知、情、行为一体,环节紧凑,层次清楚,结构合理。教师在上课时重在关注学生,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状况灵活实施预设的教案,正确及时应对突发情况,以保证学生学有所得,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2.教师要面向全体,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时引导学生把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多感官地参与教学活动,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发展多元智能、促进道德内化。

  3.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专业素质扎实。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注意启发引导,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关注生成性问题,及时反馈调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践、体验、感悟,与学生平等交流并认真做好点拨,作必要的补充、修正、归纳和提升,使学生在原有的认识水平上有所发展。

  4.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要指导学生合理运用现代媒体正确地收集、处理信息。体现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学的效率,优化教学过程。

  5.做到专课专用。《品德与社会》课(一至三年级每周2课时,四至五年级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必须保证,不得随意停课或移作他用。

  6.善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开展“活动化”教学。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探究、实践,注重学生道德思维与判断能力的培养,有效促进学生品德的内化与社会性发展。

  7.努力拓展教学渠道,于其他相关教学、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可以邀请校内外人士参与教学,必要时可走出课堂进行实地教学,增强实效性。

  四、作业

  1.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前、课后作业,加强作业指导。根据教学的需要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观察、采访、调查、实验等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作业形式尽可能生动活泼,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业要适量,以免加重学生负担。有一些需要调动学生综合能力,或者需要进入家庭、社会才能完成的作业,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要急于完成,而应把重点放在作业的过程和完成的质量上。

  2.本课程的作业要依据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可以结合“活动作业”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完成,也可以通过游戏、辨析、竞赛、小品演示等形式训练、巩固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师在每堂课后应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认真进行反思,写出教后感。通过自我评价、自我诊断,总结成功与不足,寻找问题与对策,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五、评价

  1.注重三个维度。坚持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2.要突出评价的教育和激励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时加以鼓励,不断引导他们进步。讲求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做到评价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关注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在原有水平上的进步。其中、期末时要把阶段性的评价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手册”中。

  4.凸现多元化。评价主体要多元,把教师评价、自评互评、家长评价等结合起来。评价手段要多样,书面考查、观察记录、活动记录、竞赛评比、成果展示等等。

  5.丰富评价渠道。可与班主任的品德评语、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及其他相关评价机制结合。

  六、辅导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要善于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指导。更要关注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适时点拨,进行必要的辅导。

  2.对课外作业、活动进行必要的方法与过程的指导,也可利用假日小队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充分调动他们运用各项能力开展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探究、实践活动。

  七、研究

  1.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的课堂反思,重点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弥补与改进。

  2.加强校本研修,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有主题、有内容,形式多样。研究主题要针对广大教师在课改实践中面临的困惑与问题,交流讨论要人人参与,集思广益,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品质。

  3.要结合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开展《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教学的课题研究,鼓励青年教师要注重课改改进过程的记载,总结课程教学中的有效经验,多从小处着眼撰写案例,切实体现改进过程,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

  4.积极开发本校本地区合理有效的课程资源,建立资料积累、管理机制,学期末做好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2:希望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希望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作为上海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为了进一步贯彻“二期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了更切合我区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促进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确保我区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现对《青浦区小学英语教学常规》 作再次修订。

  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常规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小学英语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具体要求如下:

  1.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基础词汇和结构、语言功能、思想教育、跨文化交流和教学辅助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制定教学分层目标,包括基本学习内容和相应拓展内容。

  2.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理念,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分散难点。

  3.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努力做到教学设计主题化,教学组织生活化,教学过程活动化。

  4.提前备好课,并根据班级情况作适应的调整。

  5.备课计划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教学计划——要素完善,应包含有:指导思想、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地位分析、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进度等。

  (2)单元计划——分析本单元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列出单元重点和难点,统筹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教时。

  (3)课时计划——以详案为主,以学生语言技能获得的推进过程为主线,注重学生语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新授知识与技能的突破主要采用“一循环、四环节”的基本教学模式:

  A.一循环包括准备阶段、习得过程和综合运用。

  B.词汇教学的四环节包括① 真实情景的导人;② 音形义的结合;③ 字不离词的操练;④ 字词句的使用。

  C.句型教学的四环节包括① 联系生活,情景导人;② 语音语调,情感融合;③ 分层训练,结构归纳;④ 功能体现,初步运用。

  6.及时写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应合理、有效,或谈成功点或论不足点,并提出反思后的建议和措施。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主体锁定学生、交流围绕主题、学习倚重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7.英语教学应遵循学生主体性、语言交际性、学得与习得并举、技能训练注重阶段侧重和语言文化性的五大原则。

  8.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做到明确、具体、适切、分层和语言功能体现。

  9.教学过程要素基本齐全,环节衔接自然流畅;教学内容的组织要蕴含课改理念:注重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个体感悟、体验、实践;有意识地渗透两纲精神教育内容等。

  10.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合目的性,有效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1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营造适合学生学习英语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12.注重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控,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学习习惯。

  13.充分运用好原版音带,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并努力通过提供大量的感知、体验、模仿等实践活动和视听阅读材料,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语感。

  14.注意师生教与学的语言的正确、响亮、生动,板书、版图设计的合理,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5.鼓励教师制作并使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作业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的有效设计和布置,可以实现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品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做到“一个确保、两个突出”:确保学生作业完成的可操作性和作业反馈的可检测性;突出学生的年龄特征;突出英语学科的本质特点。具体要求如下:

  16.作业布置要与本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相匹配,要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并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到五年级每天的回家作业控制在20分钟左右。

  17.作业布置要全面,须兼顾口头(说话、朗读、表演)、听力(课文录音、广播电视网络等课外听力材料)、书面(基础知识训练、课外阅读等)。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把作业分为基础性的作业和个性化的作业。注意要保证一定的视听量和阅读量。18 .对书面作业的要求和格式要讲清,讲明白,并具有可检查性。要为低段学生的作业完成提供示范与尝试。学生书面作业规范要有下列几个部分:

  (1)英语日期

  (2)题目要求

  (3)题号

  (4)留出1.5—2厘米的左边线

  19.作业布置要为学生提供作业情况反馈的多种途径。口头作业的校内反馈、检测作业完成程度的课后过关反馈、鼓励有声作业的设计与反馈。

  20.对学生的作业批改要及时、准确,不错批、漏批,对错误的地方要用红线划出,但不能代为改正。错误情况也要及时反馈重新批改。

  21.对每次作业作出评价。评价有效并体现各个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作业批语要有个性和示范性。批语参考:

  ( l ) A , B , C , D

  ( 2 ) Fail ! ( Rewrite ! Redo ! ) Revise ! ok ! Good ! Well done ! Good ! Great ! Excellent ! Terrific!

  ( 4 ) Stars ☆ ,☆ ☆ ,☆☆☆

  22.提倡建立学生错误档案。教师建立共性错误档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自己建立错误档案。

  四、评价

  评价是为了让教师掌握教学的进程,调控教学行为,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功的喜悦。因此,无论是口语过关还是期末考查,在考前都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要认真备好复习课。复习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对重点内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梳理。具体要求如下:

  23.评价目标应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既要有体现共同基础的教学要求,又要有体现个性发展的个体要求。

  24.评价原则要体现综合性(口试、听力、笔试、表演等);全程性(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如课堂表现、对话过关、课文过关、单元过关等);多面性(学生、教师、家长等评价表)

  25.每次评价要采用具有激励作用的方法,可以采用等第制,也可以采用图表制等。作好记载和统计。

  五、辅导

  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是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26.重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作好补缺补差工作,对所教班的学生确定分层次辅导对象,要有相应的后进生转化和优生培养辅导计划。

  27.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辅导学生要耐心细致,不准惩罚代替帮助教育。

  28.要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课外英语阅读指导。

  29.辅导要加强针对性,对后进生辅导不仅补知识与技能,更要分析其原因,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篇3:希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希望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常规(修订稿)

  根据市教学工作会议和区关于加强教学常规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对原学科教学常规的有关条款进行了认真反思,并对相关教学环节开展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实践研究和研讨。修订新的学科教学常规,其目的是使广大教师通过认真履行学科教学常规,不断规范、调整和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一、备课

  1.了解学科课程标准,知道全学段教材内容,明确任教年级各单元知识内容、重点和难点及其在全学段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制定全学期教学授课计划及单元教学计划。2.教学目标准确、具体、可检测,并体现“三维”;准确把握学科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知识与经验抓准教学起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自身教学特点,选择适当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为基础,同时提倡根据学生与教材实际,自己编制更便于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包括练习)。

  3.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数学课(新授课、练习课和复习课)的特点和结构;凸现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要反映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板书设计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教学关键问题的预设与应对措施。教学过程的设计具体、可操作。

  4.提倡在对学生学习实施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备课。备课须做到一课一教案,备课总量=周课时数×周数-考试、节假日等节数。并超前备课一周左右。

  二、上课

  5.教学工作准备充分。教师上课应精神饱满,熟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基本流程,教具、学具、多媒体等辅助工具准备得当,做到准时上、下课。

  6.探究引导有机结合。体现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适度探究,教师适当引导相结合的过程:采用“操作、思考、交流”,“独立思考一小组讨论一全班交流”,表象训练,多例证体验等有效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建构知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7.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关注全体学生学习情况,倾听学生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思维能力;用好课堂资源,结合教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敢于交流、表达,根据学习状况适时调整教学进程。

  8.注重教学目标达成。抓住教学关键,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并充分运用最佳时域教学新知;合理把握学生探究与训练时空,积极采用反馈、评价等手段,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9.教学技能扎实。教学言语(包括提问)清晰、准确,引导指向明确;板书整洁、规范,发挥示范作用,凸现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梳理、记忆知识;教具、学具及媒体等辅助工具操作得当、使用规范、扎实有效。

  三、作业

  10.各类作业要求明确,数学训练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形式多样。提倡根据学生实际和课改要求自行设计练习。

  11.切实保证课堂作业时间;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三、四、五年级回家作业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12.学生作业字迹端正,、格式规范,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13.批改作业及时、规范,做到天天清。批改有评价“符号”,有批改时间记录,对错题要及时进行再批改。提倡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面批。

  14.认真做好典型错例记载,便于了解学情和改进教学。

  四、辅导

  15.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批改作业等途径掌握学习困难学生的知识、技能缺失,并进行经常性的个别辅导。

  16.在课外,做好补缺补差工作,经常提醒学习困难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改进学习方法;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扩大视野,不断发展爱好和特长。

  17.根据学校课程计划安排,有准备地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拓展型课和研究型课),目标具体,内容落实,形式灵活多样,并注意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五、评价

  18.提倡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伙伴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与日常态度习惯评价相结合。

  19.按照学科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做好命题工作,确切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

  20.加强“单元”检测,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只进行日常性考查,三年级起采用日常性考查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用等递评估学生学习情况。

  21.及时批改测验试卷,做好质量分析、上好评讲课,认真做好学生成绩记录或“成长手册”记载,改进教学。

  六、反思

  22.提倡对每一节课进行教学反思。要求按不同教龄情况分别撰写不同篇目数量的教学反思:0~5 年教龄的教师要求每学期至少撰写15篇,5~10年教龄的数学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10 篇,10 年以上的每学期至少撰写5篇(每篇不少于200 字)。

  23.提倡细心观察学生学习、作业情况,以便反思教学和了解学情,要求经常记录典型错例,并进行分析,及时补缺。

  24、经常阅读教育教学专著和报刊杂志,期末撰写学科教学总结或专题论文。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