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把思想和自尊感融为一体

浏览:45912021-11-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把思想和自尊感融为一体

  登上讲台2年有余,自己迷茫过、彷徨过、反思过,真正给自己指明成长道路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了苏氏的《给教师的建议》,自己对第二十三条,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感悟颇多,身有体会。

  怎样才能使学生从自己取得进步和学到知识中体验到自尊感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

  现在大班教学,课堂上对每一个学生传授的知识,都是一样的,没有情感的注入,学生们就像听录音机一样,个性何存?或许在家庭和生活环境的熏陶中形成的吧。而学校这个教育的主阵地,却在消磨学生日渐减少的个性。

  一位知名教师说过“我用一生准备一节课”,试问一下,这样的教案要写多久。很显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定是突破教案,灵活处理课堂上发生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以往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在长时间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就形成了老师的教学风格。然而,学生一生中面对的不是一名教师,往往是几十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必定对某一门学科产生兴趣,也必然会对这门学科的老师多关注一些,长此以往,耳濡目染,这个老师的个性也会“遗传”给这个学生,一个班有50多名学生,十位左右任课教师,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学生个性的培养,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也是可以培养的。再加上家庭环境的熏陶,学生的个性差异会很明显。但是,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班集体中,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和个性表现会不断的影响、不断的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学生都会产生比较成熟的思想,班集体的特点随之出现。

  可见,给同一个班级上课老师的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一个班级有着决断权利的班主任,对形成学生个性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每个学生形成比较独立的思想,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也会提高,自然会把学习放到学习的首位。知识的传授也就变的相对容易了。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选择你,模仿你鲜明的个性特点。

  回想起自己初中时的班主任张宗英老师,他对自己的影响一直相伴。张老师,德州十中出名的严师,最主要的特点是授课简明直接,一言点中要领。生活方面,可亲、和蔼。自己耳濡目染,慢慢的也身有所感。

  现在回想起来,张老师那时是多么的心胸开阔,对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是多么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和谐、快乐、求知的课堂。

  自己也保留了学生时代的特点,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说处自己心里的想法。

  所以,课堂因该是展示学生个性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展示。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穿插到习题的讲解中去等等,但是,千万不要禁止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不同的声音。这样,学生的自尊心的到保护,虽然说错了,但是自己知道错到那里了,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更会因为老师的宽厚,听课效率也会加倍提升,而老师也就不会担心,某些同学习惯于上课做小动作、精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出现。

  好书,伴我成长。自己去感受书中的情感,自己去思考书中的知识,自己去品位书中智慧。

篇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