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00字

浏览:33482021-10-3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了解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起先是时常看到一些文章引用他的观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感觉理论知识匮乏,需要再充实一下“精神食粮”。

  20** 年,一次到重庆听课,无意间看到会场外面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当时出于许久的崇拜,我迫不及待地买回了家。

  记得在读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倍觉晦涩,每一段文字仿佛都需要拥有厚实理论基础的人才能参透个中深意。就这样,求之不得购买的书被搁置在书架上。

  20** 年,我在学校科研处任副主任,因为学校的市级规划课题“深化小学生志趣教育研究”面临结题,学校安排我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时,我又想到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打算从中寻找关于“志趣”方面的理论。一章一章地读,肯定读不下去,我就采取目录检索的方式,找到了21 章“兴趣的秘密何在”,但里面只对 “兴趣”做了详尽的描述,对写研究报告没多大用处。这一次成功地阅读了一章后,它再次被束之高阁。

  20** 年,我调任教导处主任。20** 年,学校正式加入朱永新教授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实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点”,提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三专模式”。学校组织了“相约星期二的读书会”,共读的第一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

  这一次,再也没有逃脱的理由,我开始每天一页或者两页逼迫自己去看。于是,这样的一些字眼开始在我的头脑里盘旋:第二套大纲、智力背景、思维课、思维训练、让知识活起来、阅读自动化等等。

  老师们多以书中观点加经验感悟进行交流,这样坚持了一个学期,发现意义不大。后来,学校决定改变这样的方式,组织全校的读书会,由发展处冉泽明主任主持。冉主任向我们介绍了新教育网络师范学院的经验:新教育研究中心魏智渊老师主持网络学院,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学员必须提交当年三千字的阅读史方能加入,课程设置包括啃读经典书籍和文本解读,学员如果不按时提交预习作业就会被自动除名。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也进入我们的耳膜。这是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老师经过数次研读,总结的苏式教学理论的精髓,即“生命在劳动/ 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责任感与意志力以及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 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简言之,生命是不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循环反复的过程。

  这次还是没有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但就是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我又了解了其中很多观点。

  20** 年,我参加了长寿区读书会,共读的书目发生了变化,《给教师的建议》被放到了一边。

  这几年,我先后读了《构筑理想课堂》《窗边的小豆豆》《静悄悄的革命》《第56 号教室的奇迹》《帕夫雷什中学》《学校是一段旅程》《教学勇气》《童话人格》《教育的目的》《构筑合宜的大脑》等等。这些书比起《给教师的建议》,浅显了许多,而且方便嫁接。比如我把《静悄悄的革命》里面关于“教研”的观点用于我校“教研文化”的建设,把“润泽的教室”的观点用于我的课堂教学。这些书籍里面最难读的《教学勇气》我也能耐着性子读完,从中深刻地理解到课堂上“聚焦伟大事物”和“发掘知识的魅力”的含义。

  为什么几年后能沉下心来阅读?原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初始阅读给了我一些营养元素,在我不知晓的情况下已经根植于我的大脑。

  20** 年开始, 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在周末养成了早的习惯 。随手拿起《给教师的建议》,可能是经过这几年共读生活的磨练,这时读起来感觉好理解多了。仅靠周末时间,这本书就被我重新阅读了一遍,仿佛是久别的恋人,每周末就陶醉在这美好的相遇里。

  20** 年的寒假,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我在里面找寻到很多困惑问题的答案,也能与自己的教学管理和班级教学建立起联系。

  比如,我发现学生虽然到了高年级,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于是,我在书里寻找答案,结合第62 章“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的建议,提出了20** 学年度的教研主题“让思考在教室里回荡”。并摘取书上的建议,在20** 年的开学会上做了培训。

  诸如“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的”“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等富有启发的观点成为我思考课堂的利器。

  发现学生课堂上缺少精彩的生成,我从书中获得答案,“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提出了“让惊奇、赞叹回归课堂”,这些理念让老师们的课堂在“思”的层面上有了可喜的变化。

  学校一直提出要开发校本课程,但是一直不得要领,书的最后一章“系统化是思维之母”,让我茅塞顿开,“系统化也是课程之母呀!”

  就这样,通过“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升;通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希望通过这次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前行!”(见《新教育之梦》)

  整整八年,我才走近了这本书。什么时候,我才能走进这本书,岁月会给我见证!

篇2:《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篇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二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