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鸡西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汇报

浏览:84162022-09-13

  市瓦小学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汇报

  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末的创新教育研究,到了本世纪初,经过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论证,决定沿着“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全面持久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对创新教育进行深化与拓展。我们的工作目标与任务是:通过校本课程研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本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至今,这一目标已逐步实现,现分四部分向大家作简要汇报。

  一、我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旧课程的缺陷迫使我们致力于课程改革

  旧的课程体系存在许多不足,如以知识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践,且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发展,更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切都迫使我们去致力于课程改革,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为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20**年国家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和地方性课程的同时,可以研发符合本地区需要、本校实际与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二)国内外课改流潮,促使我们致力于课程改革

  国外如火如荼的“新课程运动”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发,更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了各地许多学校的充分重视,目前已形成范围日益扩大、类型日益丰富、管理日益规范、社会家长普遍认同的局面。如北京府学胡同小学形成了“四个一”的特色;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育资源与文化构建;上海市青浦区华锐小学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以多元、微型、本土化、儿童化为基本思路。但目前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认识和实施问题有待改进:部分学校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影响学校日常工作;有的学校没能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实际和挖掘学校独特资源,以至校本课程对促进学生发展和形成办学特色作用不够;实施上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教学方式仍以讲授为主,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门类较少没有形成体系,配套设施不足使学生未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课程。

  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在地方分权国家(如英、美、澳),由国家(或地方)制订学生必修的课程门类及统一的课程标准,学校依据这一标准决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不仅是教科书),因此学校中的所有课程都可以称之为校本课程;而在中央集权国家(如俄、法、泰),主要是国家一级制订严密的计划、地方和学校主要是执行这一计划,同时在课程安排上留出一小部分的空间,给学校自主设计课程,如法国在1973年推进的“中学10%的弹性课程实验”,俄罗斯在1993年制订的基础教育计划规定,全国统一的必修课占73.68%,校级选修课、个人兴趣课占26.32%。

  (三)全国、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课改推进,督促我们致力于课程改革

  我校作为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中央教科所重点研究课题的子课题承担单位、浙江省创新教育首批试点学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有力督促和理论的指导;温州市、鹿城区作为课改实验区,更给了我们强大的推动力。从课题立项到实施、总结,每个阶段均得到整体改专家的悉心指导,得到市、区教育局课题改革领导小组专家的督促和指导,并为我们搭建了许多学习交流与展示平台。

  (四)学校自身的改革发展,需要我校致力于课程改革

  我校是一所百年历史名校,课程资源丰富,且有前期研究成果与基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校在创新教育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了“以科研兴师为切入点,整体推进教育创新”的“瓦小”模式,这就成了我校课程改革的良好基础。特别是我校在创新教育研究的最后阶段,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致力于《儿童哲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以及2000年开始的世界卫生组织“营养健康教育”教育活动,为校本课程开发及其与综合实践的协同开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学校要发展,必须要继承中求改革。我校从****年开始至今,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协同开发。至今,已有三年多的时间,它已被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所理解、所接受,形成了学校与社区合作、学校与共建单位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与氛围,使瓦小这所百年历史名校焕发出新的魅力。

  二、我校校本课程研发实施过程的回顾

  我校校本课程研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这一探索的长途跋涉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小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酝酿阶段;二是开发《儿童哲学》、《营养健康教育》、《国际象棋》、《少儿特色操创编》等课程的重点突破阶段;三是整体设计、系统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里,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自主选择的菜单式课程、相对独立的校本课程等几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和实践。现将第三阶段的实施情况向各位作具体汇报。

  (一)开发相对独立式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的方式有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相对独立的校本课程是指后者。它通过教师集体,在专家的帮助下根据需要和可能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为此我们抓培训、编“指南”、写纲要、出教材。

  1、课程理论培训

  我们邀请专家作“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专家分“校本课程概述”、“课程开发基本程序”、“课程开发理论简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经验和主要教训”四个专题对全校教师作了培训,然后通过文献检索、资源分析、学生需求评估,建立由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参加的课题组(相当于开发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写课程开发指南。

  2、编制《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指南》是我校关于校本课程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用来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以及管理条例等。

  (1)需求评估。经对教师、学生、家长的调查整理,发现他们的已有基础、主观愿望、学习兴趣、意见建议。力求把课程的开发建立在多数人需求的基础之上。

  (2)资源利用。我校具有悠久的历史(创办于1912年),拥有著名的校友(院士、作家、世界冠军)和雄厚的师资,还有丰富的社区文化(古迹景观、单位共建、名人遗址)及家庭资源(家长中有学者、医生、教师、警察、律师、企业家近三百人)。特别是1999年至****年的“创新教育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走出颇具特色的几步:开设“儿童哲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在国家课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承担世界卫生组织下达的“营养健康教育”任务,获得银牌学校称号;培养出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等成果,为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总体目标。我们把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形成学校特色作为本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

  (4)课程结构。课程包括独立课程设置(开设“儿童哲学”、“国际象棋”、“营养与健康”;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在语、数、思品、科学、音、体、美等课程中实现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改造)、自主选择的菜单式课程三大部分(在原有选修课的基础上作规范化改造)。

  (5)开发程序。分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重点是文献检索、资源分析、师资培训、学生组织编班、编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和“课程纲要”;实施阶段主要是按“指南”和“纲要”执行;评价阶段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备课、反思、研讨、总结、学习反馈)和对学生的评价。

  3、撰写《课程纲要》

  根据“指南”我们又先后编制了包括“营养和健康”、“儿童哲学”、“国际象棋”、“体育舞蹈”等课程纲要,纲要包括教学资料(教师、类型、时间、对象)、目标陈述(知识、情意、技能)、课程内容(知识和活动序列)、实施办法(步骤、时间安排、师生任务)、课程评价(原则和考核标准)和教学建议等六个部分。

  纲要的主题部分是概述具体课程内容框架。

  “国际象棋”的内容框架包括棋盘和棋子、棋子着法、胜负和、记录方法、单王杀局、其它杀王局简例、找目标算攻守、布局原理、布局陷阱、一个小对局、基本战术、开局、双马防御、复习考核等16课,需32课时。

  4.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编写出一套体现“指南”和“纲要”精神的教材,我们通过从案例积累入手,写出教材初稿,请专家修改加工到教育行政机关审批等四个环节,终于形成三套颇具特色的校本教材--《儿童哲学》、《国际象棋》、《营养健康》。现以谢循康和吴海茹老师主编的“儿童哲学”教材为例来说明这一过程。

  案例积累。吴海茹等十四位老师几年来共积累了二十余个案例,教学内容包括来源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的故事和问题两部分。他们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辩论讨论,在老师帮助下初步解决问题等方式和步骤,让孩子在充满童趣和哲学意蕴的故事中受到哲学启蒙。“认识的角度”一课引用了一则寓言:小鸟病了,猫化装成医生想去吃小鸟,小鸟发现猫露在口罩边的胡子,识破了猫的伪装而没有上当,猫只得扫兴而归。然后让学生讨论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有的学生说: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不要被假象所蒙蔽。但有许多学生表示反对,他们认为故事说明:如果要想更好地达到目的、完成心愿,应该把事情做更仔细、更周到。经一番激烈的对话争论后,老师归纳这则语言所蕴涵的哲学意味是“认识的角度”看你是站在小鸟的角度,还是站在猫的角度,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可见把哲学家高深的理念渗透给从未接触过哲学的儿童也绝非难事。

  教材初稿和试教。经过选择和增删,承担“儿童哲学”教学任务的老师们在已有案例积累的基础上写出了教材初稿,包括上、下册各十八课。每课书都分“故事阅读、“想一想”、“查一查”、“辩一辩”四个部分。接下来他们在试教时对教材进行推敲和修改,并探讨了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1)创设情景。在“母亲与大学”中,创设了林娜事前知道好朋友金萍的母亲病危,而面临高考只剩下三天的情景,引导学生讨论:此事是否应该隐瞒?

  (2)激发矛盾。在“减负和增负”一课中,学校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而金林波的母亲一周中为儿子安排了五天的培训班学习。小林该何去何从?

  (3)小组讨论与大组讨论。讨论是这门课的重要组织形式,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参与讨论的机会,小组讨论后由组长筛选、归纳,然后由他代表组员参与大组讨论,再让组员补充,而组长大家轮流当。这种讨论使全班学生的发散思维、口语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4)教给提问方法。包括自我提问法(先问自己)、抓关键词方法(抓住提纲挈领的词语)、换位思考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润色加工。在大家分头起草的基础上请专家在观点、提纲上把关,从字、词、句至标点符号进行细致的再推敲、再修改,然后请区教育局领导、专家审阅,他们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后,我们又做了修改和补充。最后交印刷厂印行。我们在试用一段时间后吸取各方面意见,完善后正式出版。

  (二)形成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校本课程体系

  开发菜单式校本课程是在选修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为了满足不同个性特长学生发展的

  需要。学期开学初,我们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兴趣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轮滑、乒乓球、篮球、电脑很感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向学校提出开设读书沙龙、englishgarden等菜单式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社区资源、教师资源、学校资源,在三、四年级开设了瓯绣、儿童画、剪纸、书法、声乐、口琴、舞蹈、美文欣赏、诗歌朗诵、趣味数学、轮滑、乒乓球、篮球、电脑、航模、科学实验、读书沙龙、englishgarden等20多门菜单式校本课程。活动时间为每周的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开始。除瓯绣、航模、轮滑等课程请社会能人执教外,其余的均由本校教师能人担任。

  “科学实验”课用表扬卡的方式引导从第一节开始就要求学生知道实验室的常规要求和实验纪律,激励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争当优秀的实验员。孩子们凭借表扬卡轮流当实验员,为大家服务。每个小组分工明确:组长组织管理组内活动,解决协调合作分工和实验后的卫生整理等工作;操作员负责带头示范操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现象;材料员负责领取和送还材料以及实验后的材料隔离保管等工作。各组员分工合作,互相监督,表扬卡表扬和提醒教育相结合,促进其探究习惯的养成。一学期最后,评选出“优秀实验员”和“合格实验员”,用喜报的形式发送给班级和家长。

  “剪(刻)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且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因而普遍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许多农村妇女都懂得剪纸艺术,而且还出了不少农民艺术家。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形式,不同的地方还形成了不同风格流派。我们温州的细纹刻纸就很有特色。为了继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我校将它作为一们菜单式校本课程进行学习与开发研究。

  我校的“瓯绣”教学是从20**年9月开始起步的,学校召开了社团成立大会成立了瓯绣

  社团,聘请了瓯绣研究所所长张国民先生作为艺术顾问,著名民间艺术大师林媞女士为指导师,与本校的美术教师共同进行瓯绣教学。“瓯绣”课深受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全体老师和家长的支持,目前已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校本特色课程。学校还专门配备了一个多媒体教室供瓯绣教学,顾问张国民先生还把鼓楼街“温州瓯绣”艺术展示厅提供给学生作为活动场地。

  小学“数学”是一个结构完整的体系:数学学科课--数学活动课--趣味数学课--数学竞赛活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基础向高深延伸,构成一个坚实的宝塔结构。在这一体系中,数学学科和数学活动课尽管教学要求不尽相同,但它都有法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法定的教学时间,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也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而数学趣味课就是“上不封顶”的教学。它既能保证全体学生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质,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让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对数学研究产生兴趣,同时为他们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就是让注重统一、全面性的国家课程加以社会化、生活化、实践化,使其更易理解、更有兴趣、更为切合实际。

  过去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教学与社会实践和儿童生活的脱离,既不能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能把儿童身边的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解决。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1.语文课强调体现大语文观,强调在生活中学习、积累,扩展读写视野

  夏雪蕾等老师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组织了一次找春天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到树丛、小河边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迹象,然后让学生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说天气、花草、鸟虫、湖水以及人民的衣着的变化,然后得出“春天来了”的结论。接着朗诵歌颂春天的诗篇,演唱有关春天的歌曲,描绘春天的图画,写作描绘春天的观察日记。这种对语文课的校本化实施,将读、写、图、唱、观各种手段都用上了,确实提高了语文课的教学效率,提高了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质量。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中的《自选商场》配有一幅自选商场的插图,插图展示的是商场的一角;词语介绍的是食品、日用品和文具三类商品;短文介绍了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及其优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了解自选商场的购物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便利。金亮老师在教学时,对课文进行了校本化再开发:她创设了自选商场进货、给商品贴标签、摆放商品、购物等情境,要求学生在上述情境中扮演角色,教师注重课程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自选商场的经营方式,体验购物乐趣,教学效果十分好。

  《五月端阳》是浙教版语文第10册中的一课。课文对我国端午节人们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进行了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端午文化传统。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习俗,陈宪乐老师对本课进行校本化处理:除了学习了解课文介绍的做香袋、包粽子、赛龙舟等内容外,他另外安排学生阅读端午时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等习俗,组织学生编织蛋袋,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教材文本,还在活动中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在数学课中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开发教学中的生活内涵

  我校教师在教“元、角、分的初步知识”后,发现学生掌握得不很理想。原因是他们年龄小,多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让他们接触和使用人民币。因此“人民币”这一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事物,却成了学生头脑中的一个空白点。对此,任课老师结合教材要求,在巩固复习关于人民币、人民币面值、元角分关系、元角分之间简单换算的基础上,调查早餐所用的食品(面包、牛奶、面条、糯米饭等)的价格,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元角分以及他们间的关系。还让学生扮演营业员,其他学生做顾客前来购物,把货币间的抽象关系,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以杨小芹老师为组长的高段数学教研组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他们把研究成果用小论文和日记的形式表述出来。近年,她们共收到学生研究案例400余篇,经评选共有80余篇获奖。老师们把它们取名《在生活中学数学》,包括装修学问、促销学问、购物学问、测量学问、巧解学问、调查研究等(见附件3《在生活中学数学》)。

  3.在思品课教学中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一致,关注学生情意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实施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通过教师、学生、课程(包括教材、课外读物、社会媒体等),环境的信息交流,活动交往、位置交换、社会交际,在互动、互联、互助、互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小学生的人格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杨素琴老师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请同学们搜集了许多父母关爱自己的照片材料,并到课堂上展示交流,还把父母请到现场现身说法,让孩子们深切体会父母的疼爱。

  黄又绿老师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中的“人生病时”一课时,她设计并组织了“有病真难受”、“我们为什么会生病”、“生病了怎么办”、“有人生病时”等四个环节的活动对教材进行校本化开发,指导学生在学会生活的同时学会做人。

  吴海茹老师在“我的家乡在哪里”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浙江、在浙江地图上找温州、在温州地图上说温州,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地理、历史和经济发展,创造多种情景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4.在常识、科学课中,增加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独立观察、实验、思考

  张琪老师在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时,让学生动手将瘪乒乓球、温度计、装红墨水的试管、铜球铜环、烧杯、套着气球的瓶子加热和冷却,然后观察他们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寻找这些变化的原因,最后寻求解决“暖瓶跳盖”问题的对策。这种校本的设计不但让学生记住了“热胀冷缩”的原理,而且学会了观察和动手实验。陆林老师在“怎样使物体放得稳”的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纷纷猜想、动手实验、归纳总结、实践运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科学四年级《食物》单元的最后一课。由“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三部分内容组成。教学时,谢李陈老师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食品包装盒,接着她指导学生如何从食品袋上获取有关知识、信息,并将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从而使学生懂得更多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知识。

  5.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

  怎样上好地方课程课?我校杨帆老师的做法是:将地方课程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下面以她教的《居民住宅区》一课教学活动为例。

  《居民住宅区》是温州地方课程《话说温州》二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素材易于准备。教学时,杨老师先出示课件:一组新、旧住宅照片,让学生比较温州的今与昔,感受家乡的变化。接着让学生夸夸自己居住的住宅区,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美好生活。最后,还组织开展“我是小小设计师”活动,培养学生建设美丽家园的情感。

  这样的教学设计的优点是:充分利用地方、社区课程资源,注重学科整合。同时还张扬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个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协同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活动实际,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在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课程形态。它与学科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新课程基本结构的国家课程体系。它没有现成的大纲、教材,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对我们来说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门校本课程。所以我们决定把它与校本课程结合在一起进行协同开发。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开发主体、开发形式和课程资源上具有一致性,把它放在一起开发,可以使校本课程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全面性,能获得学生和家长更多的支持。从去年开始,除了加强儿童哲学、营养健康、国际象棋、体育舞蹈四门课的教学,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质量外,我们在校本课程中融入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校本课程性的内涵。

  1、在校本课程中运用信息技术

  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让学生获得完成“单元项目”所需的包括网上检索、下载资料、用演示和幻灯片展示成果等技术。我们要求学生编写营养健康方面的手抄报在校园网上展示,把社会调查的方案、成果在网上公布,上网为小课题研究搜索资料。陈跃跃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动物是怎么样过冬”的研究,陆林老师组织的“我们眼中的北京”教学等都是将信息技术教育与校本课程整合的成功案例。

  2、把校本课程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进行营养健康知识社会调查,开展多种形式营养健康知识宣传,提高了社区人群的营养健康知识、信念、技能和行为,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3.在校本课程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

  《营养健康》是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将它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营养知识、劳动技能等教育。端午节,我们开展“包粽子,打蛋袋”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到了劳动的光荣与快乐;还于“5.20”中国学生营养日举行烹饪大赛、制作拼盘赛等,提高同学们的均衡营养的知识和烹饪、制作技术。

  4.转变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直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校(包括教材、校园环境、生活)和社会生活及自然界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与对象,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最终得出结论、结果或达成共识。在教学中,研究性与接受性的两种学习方式应该相得益彰。

  五(3)班的李小勤老师结合《说茶》一课,开展了“茶文化研究”,他们通过查询、走访和考察,了解茶叶的种植、采摘、炒制方法,知道了一些初步的茶食、茶道等方面的知识,加深了课文的理解。

  小学一年级小朋友可否进行研究性学习?我们的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的“我最喜爱的动物”研究后,按照老师的提示,去读书、上网、请教父母、大人、饲养员,到动物园和饲养者家里实地观察,全班54人研究了54种动物,并按记录表要求加以记录。记录的内容很有特色,富有童趣,有的甚至颇有见地。张泽南小朋友归纳猫的八大特性:贪睡、任性、爱干净、反应平衡、能抓老鼠、胡子是把尺子、通过叫声与主人对话、用肢体表达语言;冯显小朋友认为小狗“一般分布在狗窝”;林治政小朋友把猴子的特性描绘为“屁股红红的,像小孩子的脸”。

  老师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同学们汇报交流的材料,课堂交互学习实际及学生所撰写出研究报告进行整理与分析,写出研究报告。我们共收集到教师总结的研究报告33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报告1000多份,我们已将这些案例编写成书,取名《小学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师版、学生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与成效

  (一)形成了学校课程新体系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多元课程理念,我们调整了课表,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了统一的安排,既保证校本课程的具体落实,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形成了新的课程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保质保量按有关规定开设,并注意进行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从三年级开始,每周两节课,与《营养与健康》校本课程协同开发;地方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专门的校本课程设置为:一、二年级《国际象棋》,五、六年级《儿童哲学》;自主选择的菜单式校本课程,三至六年级每周一节课。

  (二)树立了新的课程理念,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广大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比较透彻。不仅知道了什么是国家会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还懂得了每位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与实施者,

  传统的国家课程都是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去研究开发,教师的职责只是将其付诸实施,只是一名从批发商那里进货再去另售的“小贩”。现在要自己独立去开发了,刚开始大家感到无从下手,经过了几年的开发实践,我们体会到,对于一线教师,在上级关怀和专家指引下,从事课程开发既很必要,又有可能。现在大家深切地感到,课程开发过程就是教师校本培训的过程、专业成长的过程。

  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师生共同开发的校本课程有:《儿童哲学》、《国际象棋》、德育校本课程《校园风铃》(新谣集)等校本教材,而且还开发出许多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案例。汇编成集的有:《在生活中学数学》、《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施案例集》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小学研究性学习案例集》(教师版.学生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等成果集。教师在这方面撰写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获国家级奖6篇,省级奖30多篇,市级80多篇,区级100余篇。在上级教育部门主持召开的素质教育研讨会、课题研究研讨会上,学校领导与教师代表均作了典型介绍,还展示了研究课,得到与会领导和老师的赞赏。我校尚未上过区级公开课的青年教师林丛老师也大胆地在《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执教《汽车与生活》一课,深受领导、专家和同行的好评。年仅23岁的周洁琼老师在温州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研讨会上展示学校《营养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内容,反响十分良好,并多次送教下乡。这两位老师与另外两位老师去年均被评为区教坛新秀。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吴海茹老师迅速走向成熟,去年,她荣幸地被评为温州市教坛新秀。与她同时评为温州市教坛新秀、教坛“宿将”的还有4位,他们也都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骨干分子。总之,老中青教师都在课程开发研究实践中得到发展。

  (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师生共同成长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练和提高。

  王佳老师在担任儿童哲学课的教学后深有体会地说:儿童哲学课要求教师有极高的教学机智,才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发生的各种情况。有时我想引导学生走向自己设计的主导问题,但是在课堂上会发现学生对这个主导问题兴趣并不大,反而提出了一个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响应。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常常会措手不及,但在后来不断的课堂实践中,我发现,有的时候孩子的问题与教师的问题并不矛盾,然后我会在教学中立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尽量将自己的问题向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去靠拢;甚至有的时候,当我发现学生的问题更有价值时,我可以把自己设计的问题先放一放,先来讨论学生的问题,有的时候会出现殊途同归,最终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不过,对于学生们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会在课后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会和学生对一个话题有不同的反应和关注。我就在不断的反思中,更贴近孩子,更了解孩子。儿童哲学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以学生为本的备课,什么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儿童哲学是一门让孩子变聪明的课,也是一门让老师变聪明的课。在这样的课堂我们讨论,我们思索,我们发现,我们反思。让我学习用哲学的思考方式来教学,也让我教学生会用哲学的方式来学习。

  国家课程强调文化意识的渗透。英语学科很容易找机会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但似乎很难将我们中国的文化渗透于其中。陈强老师在《英语》课的校本化实施过程中,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了****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beijingolympicmascots)。他一方面利用福娃生动活泼的形象为载体进行“isshort/long.”的句型操练,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们了解了刚刚在距本课上课才15天(20**年11月11日)新出炉的奥运吉祥物“福娃friendlies”,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奥运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其中利用“福娃”手偶的环节设计,利用手指的长短高低进行语言表达,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易行。可爱的福娃卡通形象,熟悉的社会话题,新鲜的时代资讯,极大地增进了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并发展了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所以他认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很难,但却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劳动与智慧成功的。

  学生的瓯绣作品即将参加全国比赛,在****年温州市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学校荣获“优秀组织奖”,辅导老师徐霜玲获得了“优秀辅导员”称号,朱添琪和陈冠达同学获得个人单项一等奖,高振强等6人获得二等奖,林言等10人获得了三等奖。一(4)班谢政环同学在“荣星杯”国际象棋比赛中独占少儿丙组鳌头,在浙江省首届“白雪杯”国际象棋等级赛中,发挥出色,凭借高超的棋艺,战胜所有对手,荣获男子8岁组冠军。在“聪明杯”国际象棋比赛中,我校甲组和乙组均荣获团体第二名。

  (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社会影响

  从我校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以来,引起了国家、省、市等新闻单位的普遍关注,有关记者进行了连续报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省市有关领导对我们的评价是:“市瓦小学领导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到位,有指南、有目标、有教材、有评价体系,成效显著。”“过程扎实,策略得当,从课堂出发,从课例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去,市瓦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具有推广价值。”

  上个世纪我校开展的创新教育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创新成为我校办学的一个特色。今天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取得的成果,被认为是学校创新特色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省内外各地市多次组团前来参观交流,学校领导和老师多次受邀在全国、省、市、区级会议或培训班上作专题报告或经验介绍,深受好评。浙江省科研兴校现场会、温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管理研讨会、温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课题组首次研讨会等均在我校召开,温州市教育局局长林卫平、鹿城区教育局林世南局长来校调研时,高度评价我校科研兴校、特色兴校及师资兴校的显著成效,特别是国际象棋、营养健康教育等校本课程特色,打响了百年名校的品牌。浙江省健康教育推广学校骨干教师培训会学员还专门到我校现场参观,温州市也多次组织全市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前来学习交流。这一切,大大提高了我校的社会声誉和办学品位。今天,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从百忙中前来参加我校承办的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学术专题会议,更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和鞭策,必将促使我们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体会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间不长,现在做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在短短的几年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是一个校本教研的过程,它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处理好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关系,将它们纳入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进行综合开发,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实施校本课程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国内尚没有多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许多问题要靠自己探索解决。我校开发实践表明,如下几点体会具有普遍的价值。

  (一)充分认识实施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开发实践,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形态。它与上述两种课程并列,共同构成国家课程设计计划。正因为它是一门国家课程计划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就不是你想开就开,不开就不开,哪怕你还没准备好,也要创造条件开设;同时它又有别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没有现成的大纲、教材,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正由于此,就有了“开发”的问题。

  要开发一门新课程,困难是明摆着的,但是它对改变单一中央集权体制的课程政策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具有重大的价值。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大家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为此付出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努力完全值得的。

  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会有决策上的一致性,行动上的积极性,实施中的创造性,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产生效果。实践证明,必须破除校本课程可有可无,占有“正课”时间,降低教学质量的错误观念,给校本课程以应有的地位。唯有如此,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才能正确运用课程设置权利。今天政府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自主完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这对一所基层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又是一次促进发展的机遇。这需要学校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接受教育专家的意见与指导,周密部署,慎之又慎,把社会交托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

  (二)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迫切需要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一要处理好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关系。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一种呈现形式,但并不是课程的全部。由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难以体现校本课程所应具有的时效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而编写教材必须十分谨慎,务必由一线教师与课程专家联手结合,多次试教,反复修改,力求在科学性、思想性、可接受性上不出问题。在未成熟之前,可以用教师指导用书,学生讲义或手册材料等形式印行。

  二要处理好校本课程与课外兴趣小组、选修课和活动课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关系。校本课程是对课外兴趣小组的继承与发展,但是不能将校本课程简单地归结为课外兴趣小组,它有明确的课时比例和规范要求,而课外兴趣小组往往安排在课外,无严密的开发和实施程序。选修课和活动课是校本课程的重要形态,但不是所有的选修课和活动课都可称为校本课程,因为后者必须按照课程的基本要求进行规范与定位。

  校本课程包含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内容。但后者是国家规定的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它不是校本课程的组成部分。依据新课程计划,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结合使用,正因如此,才有我们的对两种课程的协同开发。

  三要处理好校本课程课时的有限性与学生不同需求的关系。如何进行有序而合理的开发与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校本课程,是一个尚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兄弟学校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例如,有的学校采用将每天第七节与校本课程结合办法,既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有的学校对校本课程做了灵活安排,有些课程两节连排,有的学校每4周安排一次课,4节课连排,也保证了校本课程的课时。我校一、二年级各班以每周一节固定时间列入功课表,使学生对国际象棋校本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同样重视,而我们学校把每周三下午作为三、四年级的学生菜单式校本课程的固定时间,这既使校本课程有了切实的时间保证,在同一时间上校本课程能整合能人资源,也能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从而有助于师生形成一种心理倾向。

  (三)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管理制度的支撑系统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在组织上、政策上和资源上加强了管理,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机制。

  1、建立课程开发领导机制

  课程开发协作小组由家长代表,共建单位领导及学校领导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由专家顾问、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成,校长书记负责课程开发的决策与协调,教科室负责课程开发方案的制订、课程指南的编制以及理论培训和成果推广,教导处负责课程课时安排及管理实施,校德育办、大队部负责组织协调全校性的活动。

  2、形成课程开发保障机制

  (1)学校政策与制度支持。学校规定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参加课程开发理论培训,都有参与课程研究、开发活动的权利和义务。科任老师要积极参加各课程开发小组活动。教学工作量列入教师年度考核并给予超课时津贴。成绩显著的教研组、课题组和教师个人由学校给予奖励。(具体奖励措施)

  (2)课程开发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学校配备了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及计算机等媒体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3)课程资源与经费支持。

  帮助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地方的课程资源,帮助教师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满足课程开发所必需的经费和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3、实施多元化综合评价

  (1)实行“自我反思性评价”,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即与自己以前相比,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哪些提高,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以自我评价为主,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为辅,允许对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允许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主题的多元化。

  (3)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中的表现,而不针对他们的结论。建立成果档案袋,把学生的研究报告、观察日记、进程记录等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成效的依据。然后按照学生参与课程的态度、能力、成果,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四个等级。

  校本课程是学校长期必设的课程,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的年青一代的重要手段,而决非是凑热闹、图形式的权宜之计。我们要像重视国家课程一样重视它,对教授校本课程的教师与教授国家课程的教师一视同仁,通过实践,探索一套校本课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规范,并不断完善它、改进它。我校从事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只停留在起始阶段,我们的成果还很粗糙,许多做法还没上升到理论层面;校本课程与选修课、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整合也是今后我们需要继续讨论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校本课程的评价还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形成整体评价体系。上述问题都有待于实践中探讨,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与建议。

篇2:年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方案

  20**学年第一学期校本课程方案

  兴趣小组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不仅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准,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为此,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兴趣小组教学活动,结合我校实际,现拟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巩固和完善我校“绽放每一位师生的光彩”的办学特色。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组织多种活动,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地参加棋牌类、技术、体育、文艺等方面的活动,以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使他们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同时获得更多展示的平台,增强自信心和表现力,为他们掌握课内基础知识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3.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组织、去实践、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才干。

  4.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丰富校园文化。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获得科学的休憩,使他们生活愉快,身心健康。

  三、活动措施

  1.定好兴趣小组辅导教师,制定活动计划。

  2.做好各种兴趣小组的动员选拔工作,成立兴趣小组。

  3.定期检查活动情况,并且有训练任务,促进活动顺利开展。

  4.每次活动评选优秀作品,出作品专栏,在校园网上展示等,提高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及巩固活动成果。

  5.各辅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在学生自愿参加的基础上,在班主任的协助下选取学生,于学期初制订各组的辅导计划,包括有活动目标、活动措施、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内容、学生名单等。

  6.学期末上交各兴趣小组活动记录表。

  四、组织与管理

  1.辅导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的原则,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师生要给予表彰奖励。

  2.辅导教师要坚持育人与辅导相结合,注意活动安全,保持活动场所的卫生,严肃活动纪律。

  3.学校对兴趣小组活动实行“五定”管理。

  定内容:各组要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本组实际,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每周教学计划,学期应达的教学目标。使辅导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

  定学生:由指导教师与班主任协商选择参加活动的学生,确定人员,落实人数,以学科组为单位将兴趣小组学生名单汇总,一式二份,交教务处一份。

  定时间:全校各个活动小组建立以后,确定本组活动的时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化,辅导教师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旷课,并做好学生考勤登记。

  定地点:教务处负责协调好各活动小组的活动场所,要尽力排除外界干扰,地点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化。

  定辅导教师:由教务处根据相关老师的优势,结合学校兴趣小组的实际,与学科组或年级协商确定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辅导好一个小组的课外活动,要充分作好年度的辅导计划和安排,保证辅导质量。

  定目标:辅导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实情,根据辅导项目及特点,确定本组辅导目标,在每学期期末结束前辅导教师要进行总结汇报辅导成果,在学期终了按此目标进行评价。

  五、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及安排(每周四下午三、四节课)

  学校统一兴趣小组活动:

  小组名称 指导教师 上课地点 人数

  周四下午第三、四节课各班余下同学兴趣小组活动建议:

  1.诗文朗诵

  2.演讲比赛

  3.智力游戏

  4.佳片欣赏

  5.班级或小组间体育活动

  6.年级统一活动。

篇3:某小学柑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z小学“柑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国家课程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弘扬本地特有的“柑桔文化”,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的课程模式,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开发的资源为依据,以满足社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特制定“柑桔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二、学校课程资源分析

  我校地处长江西陵峡口南岸,郭家坝镇的中心地带。秭归县种植柑桔历史悠久,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不朽诗篇《桔颂》为据,郭家坝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特别适应脐橙生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人们,找准自己的位置,盯准自身的优势,为过上富裕而幸福的生活,为加快柑桔的发展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柑桔文化”,柑桔生产已成为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桔产业化已初成雏形。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传承柑桔文化做点贡献。

  三、课程总体目标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新课程标准,走学校特色之路,开发适应本地实际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

  2、面向社会、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学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崇高境界,把学校的校本课程落到实处。

  3、以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桔为主要内容,把开发“柑桔文化”定为我校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围绕:认识柑桔、传承柑桔文化为主线,分年级、分层次进行开发和研究,让学生对“柑桔文化”形成一个系统的了解,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并做好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柑桔文化”渗透教育。

  四、课程的分段目标

  (一)认识柑桔:(主要通过图片、实物等认识柑桔)

  1、参观果园:

  ①柑桔开花时。②果实成熟时。

  2、实地调查:(调查柑桔的主要品种和具有发展前景将要引进的新品种。)

  3、本地柑桔发展历程的了解。

  ①广柑②锦橙③桃叶橙④脐橙(罗脐、纽荷尔、红肉脐橙)

  4、柑桔:根-茎-叶-花-果实的认识。

  5、柑桔品种的鉴别。

  (二)管理柑桔

  1、参观果园:

  ①树移栽(移民迁建保持本地的支柱产业--柑桔)。

  ②公害果园。

  2、社会调查:(柑桔园管理措施)

  3、柑桔管理

  ①桔树常见的病虫害的认识及综合防治。(能制作标本的要制作标本。)

  ②壤的管理(除草、深耕)。

  ③桔树的施肥。

  ④剪、抹芽(操作课)。

  ⑤花保果措施

  ⑥桔发展的方向--无公害栽培(绿色水果)。

  ⑦收集整理历代名人、文人对柑桔进行描写、歌颂的作品。

  (三)开发柑桔

  1、参观活动。

  ①观柑桔园苗圃。

  ②参观柑桔打蜡厂:分级、打蜡、包装。

  2、社会调查。

  ①桔销售的市场调查。

  ②柑桔发展方向的市场调查。

  3、柑桔发展的历史。

  4、柑桔发展的方向--品种的改良。

  5、柑桔改良的一般方法:嫁接。(理论讲授)

  ①砧木的选择。

  ②品种选择(抗病虫害、优质、高产、销路好)

  6、操作课:嫁接。

  7、果实的采摘及采后处理。

  8、分析本地柑桔种植的资源优势。

  五、课程开发策略

  第一阶段:校本课程开发阶段。

  1、学校将建立规范的校本课程实验基地进行独立开发。

  2、以“柑桔”为主线、分年级、分层次、按照《方案》实施。每位教师必须做好各科教学的渗透,突破“文化”主题。为了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目标,确保每位教师,每位学生参与开发和研究,按年级分为三个阶段:一、二年级为第一阶段;三、四年级为第二阶段;五、六年级为第三阶段。

  六、课程开发的途径和方法

  参观、调查、采访、搜集、操作、讲授等。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z职务:校长,县级骨干教师。

  副组长:z职务:副校长,县级骨干教师。

  成员:z职务:总务主任

  z职务:政教主任

  z职务:教导主任

  z职务:教师

  z职务:教师,宜昌市林校毕业。

  z职务:教师,宜昌市林校毕业。

  顾问:

  z职务:原秭归县科技副县长(退休)

  z职务:z镇农特站高级农艺师

  2、拟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3、对实验教师进行知识技能培训。

  4、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支持。

  5、进行校本课程资源调查,向家长,向社会宣传其意义。

  第二阶段:校本课程实施阶段。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

  第一组(一、二)

  组长:z

  成员:z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