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学校课改参观心得:冬日暖阳

浏览:59822022-08-14

  课改学校参观心得:冬日暖阳

  渔父薪火

  晨曦时分,徜徉五中,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和而不同”、“上善若水”、文字溯源、名画长廊、名人荟萃......砖瓦石块,花草树木皆是教材,都在传道。第15任校长,用15年的光阴泣泪成珠,何校长的潜心、静心、苦心在这木石砖瓦中可见一斑。

  进堂听课,课室文化亦让我心生感慨。我校的教室拒绝名人字画,一律贴本班“名人”话语,曾让参观者啧啧称赞,五中凸显集体力量,彰显个人位置。人人都“上墙”:将照片话语微缩、组合、悬挂。课桌按组拼凑成方形,前后黑板,上课皆用,虽非独创,但有破有立,可见五中人的有心。

  听课两节:《曹刿论战》及《春》。授课教师素养一般,课堂尽显学生魅力,尤其是第一堂课,整节课教师寥寥数语,至始至终以学生为主:领读、翻译、质疑、释疑、点评、连提醒学生记笔记都是学生。教师仅在学生无法相互释疑时点拨一下。如有学生问“为何是小大之狱,而非大小之狱?”又如“‘夫’字如何解读?”。老师的解释很牵强且发音不准(无意求全责备,仅如实陈述)。这样的课堂,完全以学生为本,老师退居一旁,的确轻松。但它高效吗?可效仿吗?推广的构件是什么?值得深思,不可盲从。应因时因地因人因课而异。

  大课间:体操、兔子舞、感恩操、太极扇杂糅一体,或许因本校的大课间先入为主,五中的大课间并未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迹,台上领舞的男教师亦不专业,台下学生可想而知。诚如何校所言“仅是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至于它是否开花结果、枝繁叶茂或许不重要。教育重在引领开启吧。但五中的大课间的确“人人参与,人人享有,人人快乐!”真正全员、全程、亲历、合作!过于齐整、难免约束、难以欢悦!

  最后一课:听何校讲座。何校长端坐台前,不需手稿、侃侃而谈:简介五中、个人经历、办学理念、教育探究。咳唾成珠,如沐春风。

  吉光片羽

  “人都说‘校长是带着镣铐跳舞’我认为校长是在舞池里跳舞!”

  “我写给毕业生的两句话:在有限的也生命中追求自身生命的和美幸福,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你可帮助的人,使他人和美幸福。”

  “三年,不奢望他们能成何气候,只是播下一颗种子!”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

  “当学校积淀不够,我个人积淀不够,有些事,就不做,缓一缓!”

  胡思乱想

  如何关注当下的教育,如何办好教育,何校长也是矛盾的。他先说“要将五中办成常德市知名学校,已经实现;办成省内有影响力的学校,基本实现;办成全国小有名气的学校,正在进行。”后说“拒绝以新闻的眼光办学校!”不借助媒体,如何提高知名度?仅靠朋友间互访、交口相传显然力度不够,酒香也怕巷子深。借助媒体,是否是教育功利的体现?当素质与应试狭路相逢,何校会如何选择?他能背离大环境继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吗?校长的舞池有多大?一位有深度有魄力的校长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观教育?现行体制下,普通一线老师能对教育的呐喊管用吗?五中这种过于形而化的教育,是否让老师受累?

  教育的本真应是将人导向幸福。而当下教育,知识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过于显赫,用知识筹划、修葺、操控、禁锢生命,从而迎合现行的体制。这种缝隙里走出的学生,拥有生存的伎俩,却无法安顿灵魂。“教育不是知识的堆挤,而是灵魂的唤醒”。希望自己能常怀一种审慎的姿态。

  还是喜欢铁芳教授的那句话“教师首先要是世上的一道光,让学生看着你,然后要做世上的盐,让学生觉得你的课堂有味,但看不见你。”

  常德之行,匆匆两天,虽浮光掠影,仍如沐冬日暖阳,温暖澄明!

篇2: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课堂因你而精彩

  “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课堂因你而精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来,已到了全面实施和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河南省通许县在课改推进过程中,把《中国教师报》作为全县教师推进课改的指导性报纸,真正学习、研究、应用,并围绕《中国教师报·现代课堂周刊》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提高了课堂质量。

  以学带培,钻研课改

  《中国教师报》拓宽了我县教师的视野,为我县的教育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宝贵的技术支持,赢得了一线教师的高度赞扬。

  《周刊》是课改思想的大舞台,是课改的指南针。《周刊》让校长、教师们足不出户即可走近课改名校,了解新课堂教学策略,每一次学习等于接受一次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培训。据我了解,很多老师都有详细的读报笔记。农村一线教师每天都有三四节课,剩余时间整理学案,辅导学生,很少有时间阅读长篇大论,《周刊》的文章短小精悍,实际实用,如《精彩导入10招》、《课堂结尾6例》等文章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

  玉皇庙镇二中 范月敏老师说,《周刊》是农村教师免费学习、培训的窗口。小组活动如何高效?如何编制使用导学案?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策略和途径是什么?所有这些,《周刊》上都有明确的答案,“拿来”即可以服务于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同时,《周刊》对课改典型学校进行报道或邀请问道嘉宾阐述观点,让一线教师切实感受到了课改带来的变化。

  通许第一初中娄淑君说:《周刊》的《问道》栏目,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课堂现场》栏目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期一个主题,理论结合实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非常实用。《周刊》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及时了解同行在干什么,在研究什么,有何收获......

  深入研读,解决“即时”难题

  我认为,推进区域课改既要以点带面又要整体推进--点面结合,整体联动。

  为此,通许县第一初中、历庄乡第一初中、玉皇庙镇二中等学校组织有学习内驱力的教师,间周或每月对《周刊》进行学习、研读和探讨。我在一次偶然探访中,看到历庄乡第一中学校长正组织班主任学习“学生合作力”的系列报道,当时他们正遇到合作学习和小组建设的困惑,经过深入研究讨论,从中获得了优化小组合作的办法。

  玉皇庙镇二中班主任娄青春说,《周刊》的“学生自主力”、“学生合作力”、“学生探究力”等系列选题,贴近一线,深入浅出,耐人寻味。特别是策划的形式,既能解决教师实践中的问题,又引领教师向纵深思考。

  学中用,让变化发生在学生身上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有一个模式。模式可以把理念转化为流程,避免漫无章法、顾此失彼。通过对《周刊》的学习,通许县各个学校的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杜郎口模式上好预习、展示和反馈课。经过不断的实践,通许第一初中探究出适合本校发展的“以学定教,双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该校张红丽老师执教的展示课--《那树》中,学生们身心投入,或读,或析,或演,想象丰富,表达自信,展示自主,体现了通许第一初中课堂模式的效果,更是《周刊》的课改理念在通许教育的集中展现。

  如今,《周刊》已经成为我县建设高效课堂的“教材”,为我县课改之路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我们研讨,我们专注,我们成长,我们提高。

  通许人坚信:课堂兴,则教学兴,教育兴。我们期待:以课堂为突破口和主阵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奠基一生的幸福,每一位老师都能在课堂觅得教育生活的诗意栖居。

  20**,让我们以课堂为起点,以《周刊》为依托,扬帆远航!

  (作者系河南省通许县教体局局长毛颖贞)

篇3: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以先进理念引领课堂改革

  “课改说明书”使用心得:以先进理念引领课堂改革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一语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课改路上,《现代课堂周刊》给我们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推动了我校的课改进程。我们把对《周刊》的“学思”、“研悟”、“应用”称为“课改三宝”。

  启迪我们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校刚涉足高效课堂改革时是“学而不思”,只追求课堂的“花样翻新”,效果如同邯郸学步。痛定思痛,通过《周刊》,我们认识到:我们学来的只不过是形式,并未得其精髓,孰不知别人的模式是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的,我们盲目拿来与模仿,最终只能是水土不服,半路夭折。故而,必须拿来与创新相结合,打造适合自己特色的课堂流程模式。《周刊》让我们六中人学会了思考,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引领我们研悟同行

  20**年9月10日是六中人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日子。*总理在我校听课后评价:“学习气氛很好,学生学得好,教师教得好。”可是我们深知离杜郎口还相差很远,于是通过《周刊》“透视杜郎口”,那里的“严、细、实、活、爱”让我们震惊之余对课改有了更深的感悟。

  管理出效益。在课堂教学基本功达标培训中,我校实行了“一谈、二警、三停”的措施。“一谈”即第一次课堂不达标者谈话提醒;“二警”即第二次不达标者,在学科组会上予以警告;“三停”即第三次不达标者,该教师停课学习一周,专门进修课堂教学技能。

  细节定成败。“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对学生从行为习惯到常规管理,从吃饭穿衣到宿舍就寝,做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每个人每个时间段都有自己的职责,在责任制中形成责任感,进而产生荣誉感、成就感,形成相互依托的团队意识,造就坚不可摧的团队精神。

  指导我们应用至上

  跟随着《周刊》的步伐,我们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问题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提供条件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系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张玉坤)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