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世纪宝鼎》语文教学反思

浏览:77992022-08-09

  语文《世纪宝鼎》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通过对宝鼎的艺术造型和文化内涵的介绍,表现了中华人民的创造力,表达了中华人民对联合国和新世纪的美好祝愿。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宝鼎在造型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宝鼎的文化内涵及深刻的寓意。

  开课的设计意图是激发学生对鼎的有关知识的探究兴趣,初步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因为鼎字的字形比较复杂,学生书写时容易出错,所以开课时也简单地知道了这个字的书写。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到概括世纪宝鼎造型特点的句子。然后进入第二自然段去理解造型的古朴,体会表达方法的特点。接着有紧紧抓住团结、统一、权威、和平、发展、昌盛这几个重点词语去体会宝鼎的象征意义。在了解其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后,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世纪宝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为此而感到自豪。最后在理解寓意时通过展示一组战争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和平的呼唤,再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第三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来夸世纪宝鼎并写下一两句简单的话,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及从口头表达过渡到书面表达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我注意把握了以下几点:

  1、注重了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如:鼎字的书写;“钟鸣鼎食、一言九鼎、鼎志昌盛、龙兆吉祥”等重点词语的理解。

  2、补充了有关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对三个古代鼎的介绍,对战争场面的展示,对其他国家赠送的礼物的介绍,对宝鼎现代技艺的补充。

  3、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在读中悟,在悟后去读,体现了语文教学读通、读懂、读情的三个步骤。

  5、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联系升华实际等。

  6、注重课文中表达方法的体会。

  由于这是一节展示课,为了体现教学的完整性,整节课的容量偏大。因此在教学中读得还不够充分,特别是体会宝鼎的寓意时有点仓促。学生在反馈自己写的夸夸世纪宝鼎的句子时也是泛泛而谈,没有真正起到升华总结的作用。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上,我们仿佛置身于茂密的原始森林,那里没有现成的路,必须靠自己去开辟去寻找。

  通过教学,我深深地知道,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到底需要学什么?在备课时教师首先应想到学生的需求,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启发式和接受式学习方法。其实,老师就可以把自己查到的资料告诉学生(皇帝时用三只鼎象征天、地、人,万事万物,所以鼎象征‘团结、统一、权威’)。可见,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接受式学习也是必要的。

篇2: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语文教学反思:语文课简单点好

  我一直在想,究竟怎样的一堂语文课算得上是好课。因为迷惘,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总是无所适从。一次次的尝试,一遍遍的推翻,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的困惑中,我突然意识到,课堂上学生的收获才是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于是我开始重新用一种简单的思想来看待这堂课,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借助适当的教学手段,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设计上,我紧紧抓住“简单明了”这个要点。

  教学目标简单, 还记得郑桂华老师说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所以在《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把目标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简单的快乐的事情,在文字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展开无限的想象,把阅读和阅历有机的结合。所以个人觉得没有必要设计过多的学习环节,更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学习障碍给学生。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力求简单,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了两个大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3-6自然段,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看看作者是如何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出来的?和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情感)来串联起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所以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实现。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的阅读和讨论。真正好的方法是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而简单的方法往往能比较有效的解决问题。

  教学媒介简单: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工具能够使得课堂更为的丰富,但是我始终都坚持多媒体的存在时为了更好的展示教学过程,是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因此教学课件不需要太过花哨,以掩盖文本的魅力,但是需要把关键的信息用最清楚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利用,以达到有效帮助解读文本的功效。

  教学用语简要:一轮一轮的磨课,一次一次的反思,总是觉得话太多,总是不能真正的放手,“忍住不说,尽量少说,最后才说,都得精要”。这个十六字方针一次又一次在我的心里盘旋,深入。我说的少了,学生就有了更多说话的机会。可能简单的课堂,其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让语文课反璞归真,体现出“简约之美”,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谁能说不是件美事呢?

篇3: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一年级语文《家》的教学反思

  首先,我以谈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的家在哪儿?和在自己家里觉得幸福吗?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家。这时我用形义联想法,把“家”字拆解编成歌谣,边说边写“家”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字形的注意。因为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自然意会了“家”字的形义。接着,我以简笔画的方式出示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图让学生认一认。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以图为凭借认识相应的四个词,并顺利过渡到听读课文。

  利用孩子喜欢的动画,交给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脑海中浮想与词语相关的清晰具体的形象“蓝天万里,白云朵朵;树林里小鸟在欢唱;清清的河水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小小的种子破土而出,长出嫩芽......”从而进一步悟出“家”的内涵--温馨、快乐,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适时的评价点拨给了学生个性化朗读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语言文字独到的理解感悟,通过读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拓展延伸,句式迁移:儿童诗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家》这课中的句式“(什么)是(谁)的家”就是很好的例子。当学完整首诗后,让学生用此句式创编儿童诗,自由讨论,合作完成。这种创编,是学生超越生活经验的创造思维,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抒发,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和句子,丰富阅历,积淀对语文内涵的感悟。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语言贫乏,缺乏激情,不能应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半截课,所以,以后在这些方面要多加强,多锻炼。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