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低年级开放课堂以读为本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浏览:74122022-08-05

  开放课堂以读为本--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反思

  翻开小学语文课本,你会发现每篇课文中都有这样一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读好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尽可能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朗读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多种方法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

  1、创设情景读。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因此借助色彩鲜艳的贴图、动画、音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课文情景之中,能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启发学生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课文《春雨的色彩》中写到“春雨,像春姑娘纺出来的线,轻轻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学生知道是写下雨了,但读不出春雨轻轻下的感觉。于是,我借助课件创设一个下雨的情景,并配上“沙沙”的下雨声,让春雨悄然来到孩子们的身边,情感就伴随着清晰的表象不断加深并显现出来了。

  2、示范读。因为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没有任何指导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范读。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三是讲后范读。讲后范读具有一定的欣赏性、品味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要选择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荷叶圆圆》,可以综合使用三种范读,范读时可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静静地感受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与荷叶尽情的嬉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达到一种境界。

  3、体验角色表演读。有些课文可以分角色朗读,戴面具表演读,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夏夜多美》、《两只小狮子》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戴上不同角色的面具读。让学生在愉悦中理解课文内容,记忆课文内容,从而达到诵读的目的。

  4、音乐、影片熏染读。一年级学生知识面窄,像《王二小》这类反映革命题材的课文难以理解,初读平谈无漪,我便下载《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悲壮,再读课文感受就深了。同时,我还向学生推荐《闪闪的红星》、《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影片,让学生加深理解,拓展思维空间。

  此外,朗读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感受。总之,采用何种方法应因文而异。

  二、注重个性朗读,让学生在主动中体验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就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学生也是一样的。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如在学习古诗《春晓》时,我让学生体会朗读第二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通过创设情景,有的学生读得很伤感,可有一个学生却读得很快乐,他告诉我:“花落了,不久就会接出果实,等果实成熟了,就可以吃了。”孩子积极主动的思维,让自己有了独特的感受,也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三、巧用评价,引导学生在评价中体验

  科学的评价具有导向、激励的作用,是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营养剂。在阅读教学中我总是不断的给孩子进行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朗读的兴趣。《月亮的心愿》一文中,躺在病床上的妈妈和女儿珍珍有一段对话,在角色扮演朗读中,学生能读出妈妈的关心语气,可难以读出来病怏怏的感觉。于是我激励学生:“你真是一个关心孩子的好‘妈妈’,可是要是生病了,你会怎么说话呢?”第二次,孩子们就能读得很成功。平时,对待朗读有起色的学生,我就对他说:“你确实进步了,老师相信你今后会做得更好。”

  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从而,让学生在对比、评价中加深情感体验。使得表扬的学生内心振动,无比欢乐。为使学生能中肯的进行评价,注重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既能欣赏别人,又会欣赏自己,快乐健康地成长。我总是要求学生先找出优点,再说出意见。走进课堂,你会听到孩子们这样的评价:“贝贝读的时候停顿的很好,就是声音小了点。”“思敏读得好像是真的要下雨一样,我觉得还要再快一点。”......另外,朗读评价还有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主要的训练,应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形式和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朗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篇2:中考总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学反思

  中考总复习散文阅读方法指导的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系统地复现,巩固与内化的教学活动,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针对性地诊断教学。通过一定的复习,老师应解决一些学生混淆不清的知识,弥补一定的知识漏洞,并帮助他们建构起自身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觉得在复习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是必要的。我们需要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知识点的重中之重以及罗列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然后重组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筛选之后,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课堂教学也更为有效了。

  内容确定了,我们就要找准教学切入点,能在问题症结处对症下药,使学生更好的理清知识联系,帮助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把动词的不同形式作为教学切入点展开教学,然后展现使用这三种结构的不同句型,最后要求学生柔和这些句型进行表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这样教学思路更为清晰,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时也更容易了。

  复习课既然是对所学知识的复现,那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重复,而重复教学却是教学中最忌讳的,因为学生生性好奇,他们热衷于新鲜的事物,一旦一样东西重复两次以上,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兴趣。

  既然学习内容上的重复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尽量减少在教学方式上的重复。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课本资源及多媒体资源,采用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而且内容都是非常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起他们的学习共鸣。

  在复习课上增加适量的笔头练习是必要的。一方面,写作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适当的笔头练习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便于老师及时调整以下的教学步骤。讲练结合,精讲精做,针对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习题,在习题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层次性,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操作过程中,即讲即练即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

篇3: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反思

  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反思

  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善于阅读、不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教学中我发现,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人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

  新课标把重视学生质疑放在了改进阅读教学的首位,正确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也是对前人经验的科学运用,为我们指出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行之路。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学生如果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维,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读是用眼睛来听”。

  叶圣陶老人早告诉我们听过之后就该思考。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对此,古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人也有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宋濂就强调自己除了“遍观群书”,还向名师“援疑质量”。古人的这些理论和实践都给我们以这样的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读书,提高阅读质量,我们语文组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古诗朗诵会”、“讲故事比赛”、“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及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同时知识增多了,眼界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师讲”。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