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课堂组织上策

浏览:18292022-08-01

  语文教学心得: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

  生气发怒,乱发脾气是“下策”,软磨硬泡,缠住不放是“中策”,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上策似乎不是一两句话说得完的,这几天,先是听了专家的关于高效课堂的讲座,后是听了同事的高效课堂示范课,然后又听了来自同事的最真诚的聊天,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的聊天,对于这个“上策”了,颇有些自己的看法。

  这个上策,首先是让自己心情愉快,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阿Q精神也好;看励志类的书籍,看开导心情的书,看让自己快乐起来的书也好;还是去研究那些快乐的老师的快乐方式也好,以及利用课间跟孩子们玩游戏,打成一片,让自己快乐起来;抑或是写激励自己的卡片,每天或者每节课前抽一个签换心情,给自己惊喜也好,反正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同事讲了,“快乐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智慧,能发挥出两倍甚至三倍于平时水平的能力来;而生气发怒,只会让自己做事更加极端、冲动,做出许多愚蠢的事情来。”这些话,我一定要好好地践行。

  其次,我认为上策,是让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让学生也跟着你快乐起来,开心起来,让你自己的课堂成为他们的快乐大本营,让他们“乐不思蜀”。当然,让他们快乐起来,还不能完全靠自己的傻乐,你得想办法让他们乐。这个方法很多,昨天那个教授讲的,孩子们喜欢的东西你都得喜欢,什么艺人和快男超女的八卦新闻、花边消息,小学生则要喜欢他们的爱看的漫画、小制作,小发明,还有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比如最热的动画(诸如《喜羊羊和灰太狼》里村长的讲话方式)里面的人物的风格,讲话的个性,嗲声嗲气的说话方式;或者最热的选秀节目,还有电视脱口秀,例如湖南电视台的最火的汪涵马可的策神绝活、快乐大本营的逗乐方式、调侃方式,无一不可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但“拿来主义”讲究“运用脑髓、有智慧地拿”,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灵活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适时地穿插,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老师自己要精心精致地打扮自己,让自己更加自信、活泼、阳光,让学生觉得你永远不“out”,他们就会自然地想亲近你。

  语言表达很重要。其实,早就有语文界的前辈老师讲过,老师讲话,其实很多时候不在于的你内容怎么样,而在于你讲话的方式,能给学生留下余地,意犹未尽的课堂,往往还能收到让学生时时记挂的好效果。语气语调的变换真的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味地提高声调,只会让学生听觉疲劳,适时地降低点声音,或者适时地来点“此时无声”,或许真能达到“胜有声”地效果。

  就像今天同事所讲,课堂上跟学生比比“谁耳朵灵”,故意把重要内容降低声来说,然后故意问“老师都能听到你们低声地讲话,刚刚老师讲话你听到了吗?”学生答“没听到”,“你看,你们又输了吧?”课堂上时时充满这样的出其不意,时时充满这样的挑逗,恐怕学生不被你吸引也难。还有,一句最最重要的话,也许你反复讲三遍五遍都没有记住,如果你把话反着说,把顺序颠倒,学生好奇心起来,自己倒是不由自主地想去知道这句话到底讲什么了。

  同时,除了语言表达声调要变,其实辅以适当的肢体语言会更加效果显著。回想起昨天那个专家所讲的,“仰角”和“俯角”,配上动作和手势,学生记得就更加深刻和鲜活了。

  签名用上艺术字。初次上课,给学生作自我介绍,弄一个与众不同的个性签名,签个巨大的姓名在黑板上,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永远记住这个老师和他的姓名了。

  当然,老师吸引学生还得跟上时代,运用多媒体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真心热爱学生,让他感受到你无所不在的关怀,也不失为一种攻心之策。

  同时,今天在跟同事聊天,发现当老师真得有些个奇思妙想,并且要敢于去实践。比如她说写作文是“发神经”,越会发神经,作文就评价越高,写得越好,在她们班上,她经常开展“比比谁最会发神经”。我实在无法把这个“发神经”与写作文联系起来,但她却能把这些运用得恰到好处。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个“发神经”还真是取了一点“发神经”的精髓,就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等自己问完答完所有的问题之后,再开始下笔,这样其实脑袋里就多了很多的奇特想法了,就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写作路线,这不正是我们所提倡的要写有个性特点的作文,不要千篇一律吗?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越会发神经就越好,越问得多,越敢于问,敢于想,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去问,问出来的答案就会越多,越不拘一格,越独特、越新颖。

  况且这套理论不也跟“学贵有疑”这一点是相通的吗?我们昨天专家也讲了,“一堂暴露问题越多的课,就越是一堂成功的课。”可是,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发神经”,他哪来的问题暴露呢?“有疑才有进”,他又哪来的进呢?我看,这套“发神经”还可以迁移到我们的阅读教学的课堂,大家都来发发神经,这个课学起来才真有意思。但又得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则值得我们所有老师一起来探讨了。其实,如果能把这个想法好好地整理一下,归纳一下,这说不定还真能成为一套非常好的作文教学理论和阅读教学理论来。

  另外,抓实平时,抓住根本也非常重要。比如阅读和写作,这两者是我们学语文的根本,但是,我们现在小学阶段,由于作文教学是一件非常不系统,老师们自己教起来又最难见成效的难点内容,再加上小学的大小考(除了小升初考试)以外,基础和作文总是剥离开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学生与家长见面的成绩往往都只是基础成绩,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并未引起老师们的足够重视。而阅读教学一直是我们在做的一件事情,却也一直是学生考试的一个薄弱环节,老师们似乎也不太乐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怎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哪怕是到了小学要毕业的时候,也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能力上面,诸如概括能力和分析词语、句子能力就一直得不到一个较全方位的提高。

  而这位同事,她却能意识到,语文最根本是就是抓好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她说她的写作都是一个个面批的,一个个地进行指导,重在教学生方法,这样子一两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确实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自己看起作文来也轻松了不少,常常是被学生乐得哈哈笑。她说,她这么练是图自己看作文轻松愉快,但其实,谁又看不出这样子的老师,她哪能只是图自己轻松呢?她这是实实在在地在锻炼学生的能力,是图学生的长远发展的。只是这两者不相冲突,是同位的。

  最后,我还想记下来的是,作为小学老师,一定还得有一定的奖励措施,而且一定要形成规矩,定下来就长久坚持,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有劲头。

  语文课堂组织的“上策”为何?也许就藏在这其中吧。

篇2: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本来就是教而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力求达到的效果是“百般红紫斗芳菲”,即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充分彰显自己的个性。

  什么是个性?我的理解是别人有了的方法,你可能也有;但是你有了的,别人不一定有。这是你自己独有的方法或思路,就是你的个性。就个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是在保证课堂气氛融洽、和谐,课堂各个环节流畅,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情况下,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基本素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教学环境而施行的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

  真正的个性化语文课堂应当是精彩的、唯一的。虽然每位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都必须遵循教育原则和教学规律,但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思维,像写毛笔字一样,一开始练习,我们要描红、仿影、临帖,这都是一个仿的过程,这个过程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是不可少的。但是真正达到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自己创作出一幅书法作品一样。需要我们自己去选择纸张是横幅还是竖幅;字体是真草还是隶篆;章法布局怎样美观大方,装裱怎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审美观点。具体的做法需要老师们自己去揣摩、去参悟、去实践。

  最近,经常进行创新语文课堂大赛只类的活动,我想创新的课堂一定是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课堂,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还没有想到或没有做到,那才是创新的。但是创新必须是正向的、高效率的、高品质的,就语文课堂来说,就是让大家一看课,就觉得非常舒服,并且耳目一新。真正做到“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就像于丹教授所体会的关于侠士的几个境界:刚出道的少侠不知天高地厚时,往往都佩带着锋利的宝剑,能削铁如泥,但往往都是屡战屡败;当他们成长为大侠时,就会用软铁剑、钝铁剑,但往往能够克敌制胜;当他们成长为一代宗师或成为某一派的掌门时,就会不再佩带任何武器,而世间万物都是武器,往往能够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战无不胜;等到了独孤求败的境地,就连招式都没有了,无招胜有招。这无招之招,也就像我们是一位语文教师走进课堂中,就等着你的学生向你发出各种各样的招式,而你总能兵来将挡,水来土屯,用自己高超的语文综合素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和谐课堂。

  所谓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新理念并不再提倡,这样限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也违背了教育规律,不利于培养个性飞扬的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些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青岛张伟老师的“球形教学法”等,当时全国各地也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是经验不能复制,风格不能模仿,方法不能盗版,水平不能克隆。所以我们提倡每位语文教师可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基本形式。并逐渐修正它,养护它,发展它,以便形成特色,成为个性。

  像我们学校里已经有许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课堂基本形式或有些正在形成基本教学思路,如王海燕老师的“读-悟-启-品”课堂教学基本形式。主要有三个流程:之一,师生同读,不限形式,单凭心性,读出疑问,读通文意;之二,合作交流,主要是感悟、启迪;之三,让学生品读欣赏,丰富词汇,提升素质。另外还有孙桂莲老师的“以读理解,摘仿共赏”,张善玲老师的“批注课文”,林伟老师的“中心环绕式”等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初见成效。

  我们的课堂既需要慷慨激昂的豪气,也需要文才飞扬的俊美,需要小桥流水的朴素清淡,也需要春风扶弱柳的亲切温馨。不管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一定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篇3: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教学心得体会:新课标指导下语文教学的误区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给传统意义下的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大的洗礼。在新课标指导下,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反复强调学生要主动进行探究式学习,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是和学生共同阅读文本的对话者。过去的语文课,教师就是做整齐划一的工作。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平班教同一篇课文,情形基本相同。

  教师按教案上预先设计好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学生除了回答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就是听教师讲解。现在要形成一种新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的一大挑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理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很多理论工作者已经探讨了“如何做”的问题,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只是个程序、环节、步骤、方法的问题,而是某种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结合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我把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区(或错误倾向)提出来,以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

  一、惟综合化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它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有可能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的课程,语文课涉及更多的是别的课程,使语文课面目全非。如《勾践灭吴》一文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目标有一点只不过是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但有的语文教师将课文重点放到了这个精彩的故事的学习上,让学生搜集大量的当时的历史事实,分析历史事实,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还有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上成了生物课,将《看云识天气》上成了地理课。

  虽然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的自身特点。语文课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定、学会运用、学会发展,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在语文的教学设计中,首选要考虑语文课的特点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效性,那种完全撇开语文课的特点,将语文课上成语法课、生物课或历史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物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其语文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如同在文化沙漠上建大厦,只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

  二、惟表演化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要让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一些教师就会放任自流,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消失,他们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样才是畅所欲言。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例如把学生分为几个方队,设男女主持各一名,教师则以裁判的身分出现,然后主持根据课文的的内容提出若干个问题和要求,由各方队的代表完成,并由教师评定得分。

  整节课的设计定位于在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点的学习,学习的形式如同一台晚会式智力竞赛。因此,参与者的言行举止也就更多体现出表演的痕迹──问题的回答大多完美无缺,一些公开课上这种现象更是体现地淋漓尽致。这种课的气氛固然热闹非凡,参与者的情绪固然高涨,语文的知识点也以回答的形式逐一涉及到了,课堂上看上去效果很好,实际上却走入了“惟表演化”的误区。这样的课堂,教师忽略了语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读的指导。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忍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表演课”为了营造热烈的气氛,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寻找答案和回答问题上,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教师则依靠学生课前的自由阅读,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意识培养。读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因此,语文新课标强调对“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样才能对文体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际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教师缺乏对学生读的指导,学生缺乏有效的阅读时间,因此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当然其效率是极其低下的。另外,“惟表演化”不利用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一些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只成了课堂的陪衬品,在这种课堂上,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口齿伶俐的学生会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不能使学生均等的享受教育资源和机会。这些基础差的学生就无从谈什么理解体验、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教师既没有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也没有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

  三、惟自主化倾向

  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其中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为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因此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备课到上课乃至作业的批改都由学生轮流进行,希望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淡化教师作用的“惟自主化”课程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上因为教师作用的丧失,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他们自身水平的限制,致使认识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如在学习戏剧时,教师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排演戏剧,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怎样演这出戏剧上,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毕竟每个学生都不是演员,所以这样为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使教师的地位旁落的文本教学活动必然是不全面的。

  充满朝气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教育理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地位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的权威性必然下降,传统的师生关系全面瓦解中,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作用仍然是显著的。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在教学过程中弱化教师的作用。新课程强调自主式学习,但如果将学生的主体绝对化同,一味强调学习目标自已订、内容自己挑、方式自已选,结果只能使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无所适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

  在新课标指导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现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要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转送“学”转,更不能让“教”与“学”任何一方的作用旁落。学生的自主式学习不是不要教师的“教”,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迅速转变自己的角色,积极适应这一转变。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