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德育心得:做教育仁师呵护稚嫩幼苗

浏览:51552022-06-28

  德育心得:做教育的“仁师”,呵护稚嫩的幼苗

  有人说老师是“园丁”,是“农民”,是“植树者”,对工作的对象只要做到“用心”、“勤劳”、“呵护”,就能收获形态各异的“作品”。而老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仅能做到“用心”、“勤劳”、“呵护”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做到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最重要的是“传道”。所谓“传道”就是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教师与“园丁”、“农民”、“植树者”的不同之处。他们是在有感情的塑造,而教师是在培育、言传、引导、身教,所以我认为教师更是在“导”,在“师”。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就要用一个发生在我班级小情况来说吧。

  初二下学期刚开学,学校给我分来一个后转入的新生。那天早上,由四位家长陪着他,拿着校长写的条来班级找我报到。我一看那孩子,心里就翻个儿。只见他梳着同“周杰伦”式头型,全身上下都是“阿迪达斯”名牌,心想穿在他身上却糟塌了那衣服。裂着怀儿,挂在肩上的书包带长达膝盖。站在那摇头摆尾,就连看我的眼神都是打量。

  怎么办?我只能不动声色的先热情地接待家长,因为来者是客,让家长知道我们梁树中学的老师都是热情好客的,也不枉他们把我们学校当成最后一要“浮木”和“稻草”。与家长聊了一会儿,了解一些有关孩子的情况,说了很多转学的理由,但我却明白了这是一个被撵出来的学生,如果我们学校不要,我们班再不收,他面临的就是失学,我能做的就是先热情地收下,其它以后慢慢再说了。家长临走时也意识到孩子的仪表不合格,就小心地跟孩子说:“宝贝儿,中午跟爸爸妈妈去把头发剪了吧?”孩子什么也没说只是衡了他们一眼。

  家长非常尴尬,我赶紧说“没事儿,你们先走吧。”家长走了以后,我并没有急于把孩子领进班级,而是把他领进办公室,给他搬把椅子,请他坐下跟他说:“坐一会儿,咱俩唠捞嗑”。他说什么也不坐。“坐吧,坐吧,你站着,我坐着,我仰着头跟你说,我多累呀,再说了,好像我比你低气。”我就边开玩笑边把他摁到椅子上。他坐下后马上跟我说:“老师,这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在办公室坐着,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有老师跟我这么客气。”“我太同情你了”我故意用诙谐的语气说,以减轻他的紧张和不适感。我问他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的偶像是周杰伦,对吧?”他马上就睁大那双小眼睛说:“太激动了,老师,你咋知道的?”“看你的头型,仿的那么像,就明白了。”既然是你的偶像,那告诉老师点儿他的成长历程吧。他却说不上来,我又说:“崇拜偶像没有错,但不能盲目崇拜,得了解自己的偶像,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学习的,不能只是因为扮酷就崇拜,那样的话也有点儿太浅薄了,我想你可不是这样的人。”他的脸一下就红了。我想有门儿赶紧说:“你悄悄的到二楼每个班级的后窗哪儿看一看,那几个班现在什么样?仔细点儿呀。”他有点不明白,愣愣的在那儿迟疑,我说:“快去吧。”他才慢慢地走了。隔了一会儿回来我问:“看到什么了?”“每个班都非常静地在上自习,都穿校服,还有就是没有长头发的男生”吞吞吐吐地回答。“明白我为什么让你去看了?”“明白了,老师真剪呀,能不能?”“不能,最基本的到个新环境,别让人看出咱另类,”就入乡随俗吧,行吗?“再说了,就是因为想改变一下,才换环境的,那为什么不先从仪表开始呢!老师相信你能做到。”“嗯,”就这样我领着他进了班级,热情地把他介绍给学生们,学生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中午,他一进班,有同学就说:“老师,他剪头了。”我马上说:“新同学刚来咱班就进步很大,大家对他鼓励一下。”同学们马上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却不好意思了,赶紧跑到座位上去了。下午我接到他家长的感谢电话,说这个头呀,上初二后就谁说都不好使了,没想到今天回家却主动说先把头剪了再吃饭,真是太意外,太感谢了。

  就这样,他在我的班开始了“漫长”的学习生活,同时他的学业上的不足和种种不良习惯也都显露出来,我私下里对他了解了一下,才知道,他是市一中要开除的学生,上课说话、扰乱纪律、逃课、打仗、顶撞老师,不写作业,不考试,简直就是让老师头痛的麻烦人物,跟家长沟通不起任何作用,知道了这些情况后我马上采取了一些方法措施:

  首先,给班委会开会,希望他们和老师一起关注他,帮助他,能时刻的在私下悄悄地给他友好的提醒帮助。做到每天有两人问问他上课有哪些听不懂的,作业有哪些不会的,给他讲讲。

  第二、向各科老师打招呼,上课多关注一下新来的同学,多提问,并每一次都鼓励一下。

  第三、私下里拜托他的同桌,上课看他溜号、不学习就提醒一下,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帮助他一下,不能解决的找老师。

  第四、找了几个班级品学兼优的同学,让他们下课经常找新来的同学玩,带一带他。

  第五、利用自习课我亲自教他听课方法、学习方法、自我提醒约束的方法、告诉他这个班级的班规、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教他待人接物的礼貌、与他做一些“君子协议......”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努力,一学期之后,我班的课任老师终于对我说,他已经是这个班的学生了,看不出差别了。

  当然做任何事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出现了波动就马上找他谈,及时地肯定他的成绩,但对他的错误,也是要批评。

  只是一条我把握住了,就是再大的事与他共同处理,不找家长,因为我明白,对他这样的学生,如果找家长好使,就不会养成这些恶习了,就不会到转学的地步了,但他不知道我为什么不找家长,只要不找家长怎么都行,我就针对这种情况,对他约束,跟他说班级这么优秀,是全体师生努力的结果,哪能让咱这么抹黑呢,再说了老师和同学对咱那么好,咱哪好意思不做好呢?这样做法很有效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了,他也就自觉了。

  所以,他来了一学期多,不但各种恶习没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变得非常有礼貌,集体荣誉感也强了,谁如果在他面前说老师不好,班级不好,那他是坚决反对,一定会理论到你服了为止,根本看不出是有问题的学生了。

  我一直坚信“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我在这名新生的身上做到:真诚对他爱他,善意理解他,高兴地接受他。

  因此,教师的工作仅仅用“园丁”、“农民”、“植树者”来形容是远远不够。那是在“育人”,投注在其中感情、心力是无法衡量的,我为能成为“人师”、“仁师”而骄傲。

篇2: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德育故事心得:带上全家一起健康

  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特点。近日,亚洲版“读者文摘”载文,列出了简单的12招,让一家人更有爱、更快乐、身心更健康。《生命时报》记者也邀请国内多位权威专家,帮你制定一套“全家身心健康计划”。

  多抱抱家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拥抱能让人不再孤独,降低消极情绪,甚至能降血压。北京师范大学认知与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君告诉记者,研究发现,拥抱能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能增进人际互动,如亲子间的联系、夫妻间的亲密感、陌生人间的信任等;拥抱还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获得安全感。她建议,不妨出门前抱抱爱人,睡觉前抱抱孩子,回老家抱抱父母,因为“拥抱时,打开双手就是打开心灵”。

  一起听音乐。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女主角的原型与家人组成家庭合唱团,用音乐感染彼此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这告诉我们,音乐的力量能让一个家庭走出困境。美国马里兰大学研究发现,听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改善心脏健康。广东省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音乐能帮人宣泄负面情绪,整合与梳理内心世界,恢复身心平衡。我们不妨在晚饭或周末时打开音响,播放舒缓的音乐,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加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有利新陈代谢。

  过个没有目的的周末。现代人大多事都要提前计划,而且被工作、面子和人际关系等拴住了手脚。美国爱荷华大学心理学系研究员夏霁向记者表示,没有规划的人生会乱糟糟,但事事规划却会失去不少乐趣。不妨找一个周末,关掉手机和电脑,带着伴侣、孩子、父母,开着车去远郊,看见哪里的花儿开得美,就停下来闻闻花香;见到哪里有农家乐,就进去尝尝鲜;路遇正在促销的商场,就过去逛逛......一起“随心所欲”一把,赶走积攒的压力和矛盾。

  全家去锻炼。许多父母抱怨孩子太懒,周末总躺在床上玩游戏。马健文指出,与其抱怨,倒不如做个好榜样,带孩子一起去锻炼。国外有研究显示,每天1小时有氧运动,能缓解压力、舒畅情绪,和家人一起运动还能增进感情。美国亲子运动中心顾问麦克·美加建议,父母每周带孩子锻炼3次,就能受益匪浅。他建议,6~8岁的孩子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Z字形短跑;9~11岁可以“龟兔赛跑”,孩子先跑出10米,家长从后面追赶;再大点的孩子就可以鼓励他们跟小伙伴打篮球、踢足球。

  和孩子一起做饭。美国一项调查发现,在外吃饭次数越多,富含膳食纤维、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吃得越少。餐馆食物大多高盐、高糖、高油,容易导致肥胖,甚至还会造成糖尿病之类的慢性病年轻化,并影响情绪,让孩子自卑、自闭。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祖母饮食习惯好,子孙的健康状况更好。可见,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一家人共同保持。李君建议,父母节假日时可以在家跟孩子一起准备饭菜,像洗菜、打鸡蛋、摆筷子之类简单的活儿可以让孩子来做,既吃得健康,还能教会孩子生活技巧,锻炼其独立性。

  家人间彼此欣赏。美国婚姻专家戴维·奥尔森指出,彼此欣赏能增进夫妻、亲子关系,让家庭氛围更和谐。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玉娟说,互相欣赏是夫妻相爱并步入婚姻的基础,但在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中,大家往往“审美疲劳”,忽视了曾欣赏的东西,只盯着对方的缺点,从而引发矛盾。亲子间也一样,父母如果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嫌父母没钱没地位,家庭关系自然越来越差。因此,家人间一定要互相欣赏。张玉娟支招说,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时常帮伴侣做一件哪怕很小的事,跟爸妈说声“辛苦了”,对孩子说句“作业别写太晚”等。

  好好爱配偶。心理咨询中有句话“如果不知道怎么爱孩子,就去爱配偶吧”。马健文解释说,在咨询中常能看到“母子同盟”式的亲子关系。这种家庭中,往往是父亲不会爱母亲,导致孩子取代其位置,承担起让妈妈幸福的责任。但这与青春期“心理断奶”的需求相冲突,从而引发诸如厌学、人际关系差等心理问题。马健文说,好父母首先要滋养自己,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其次要滋养好配偶,彼此关系融洽。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能增进夫妻感情,比如男人在周末时下厨,让孩子感受到爸爸理解妈妈,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别吝啬奖励孩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中国父母最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李君说,孩子的成绩、想法若能得到父母的认可,他们将会更自信,心理更健康。她说,口头鼓励和物质奖励同等重要,比如买新玩具、新鞋,或者允许孩子和同学一起看电影、打球等。需要注意的是,奖励要及时,使奖励与良好行为形成联系;而且,物质奖励不能太过头,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起读书。美国斯坦福大学弗尔纳尔德博士研究发现,父母在睡前常给孩子读书,能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甚至帮他们成年后获得幸福婚姻等。英国国家文学联合会报告也显示,父母陪学龄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对孩子的发展大有好处。李君说,爱读书的孩子更爱思考,情绪更稳定,自我约束力更强。她建议,晚上或节假日,不妨全家人一起去图书馆,各看各的书,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一对一谈谈心。有些家长不愿跟孩子深入交流,因为觉得“小孩子啥也不懂,没什么好谈的”。英国教育家赫·斯宾塞曾说过,家长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只习惯于做训导者,然而在训斥中长大的孩子常常不会主动做事,依赖性强,听不进意见。马健文指出,父母应该花一点时间与孩子一对一地谈谈心,哪怕只有十分钟也好。内容可以是学校里发生的任何事以及孩子的任何想法。家长要注意少评价,多倾听,少用“不许”、“应该”,多用“你觉得”、“试着去做”等。用“三心”,即“细心”、“耐心”和“恒心”去包容孩子。

  要道歉更要补偿。不少家庭里,孩子犯错后,道个歉就完了。尽管这有利于培养有错就认的习惯,但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还可能让孩子留下只要认错就能过关的认识,以致重复犯同样的错误。马健文建议,犯了错还得有适度的惩罚,才会让孩子从中汲取教训。这里说的惩罚以弥补行为为宜,比如不尊重长辈,不妨让孩子做家务当补偿。大人间也要建立类似的规则,以身作则。

  定个家庭健康规划。零点研究咨询集团一项调查显示,过半中国家庭没有家庭健康规划。北京大学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介绍,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健康管理计划,对生活方式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全家可以每周抽出一天作为“家庭活动日”,选择郊游、野餐等老少皆宜的活动。家庭成员一年做次体检,购买健康类报刊、健身器械(如哑铃、跑步机、弹力绳)等。帮慢性病的老人记录“健康账本”,督促其按时吃药,并为他们做好膳食搭配。

篇3: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心得:等一等孩子,又何妨

  【德育故事

  师徒二人出远门,中途又累又渴。师傅叫徒儿去不远处的小溪中取水来饮。徒儿去后返回来,说:“刚刚有车子过,水很污浊,不能喝。”师傅说:“你再去。”徒儿无奈,第二次去后又返回,说:“有人在那儿洗菜,水很脏。”师傅命令他再去。当徒儿第三次来到溪边,发现泥沙也不见了,菜叶也消失了,水又变得清澈,纯净。徒儿终于舀了一瓢水回来。徒儿终有所悟:原来,要喝到水,只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等待。

  【德育感想

  看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我们的家长是不是在教育孩子上缺乏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呢?

  看到孩子3岁了还不会说完整的话,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邻家孩子会背唐诗会计算,急了,我家孩子怎么还不会,于是抱回来一大堆关于育儿开智的“红宝书”,不管是否适合孩子,迫不急待地在孩子身上试验;看到孩子上小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屁股坐不住,大脑就亮起了“红灯”:会不会是得了多动症呀?于是四处求医问药;看到孩子考了80多分,神经马上崩紧了,急急网上求询:我的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呀!我都绝望了!

  其实,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因个性、气质、智力结构、心理特点等的不同而决定了每个孩子在同一发展阶段各方面的不同。有的孩子在某方面可能发展得快些,小荷早露尖尖角,而有的可能属于大器晚成。就象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孩子有他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象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拔苗助长只能让孩子过早凋零。所以不要像故事中的徒儿一样,去了溪边一次就下“水不能喝”的结论,只看到孩子目前一时的不出色就贴上“不行”的标签。

  爱迪生上学才3个月就被老师责令退学,如果她的母亲也和老师一样对爱迪生失去信心,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发明大王;爱因斯坦4岁多还不会说话,上小学后也被认为是低能儿,但他父亲的鼓励一直推动着他不断取得进步;美国历任总统中,堪称好学的威尔逊到9岁才学会26个字母,12岁才识字;达尔文小时候的成绩也好不到哪里去。这样的例子很多。网上人人皆知的《家长会的故事》一文,更是充分地说明了等待的重要性。这位聪明的母亲,用一双清澈如水的欣赏的眼睛,通过不断的鼓励和赏识,来等待孩子的成长。

  我们总是教育孩子要学会耐心等待,等待公交车的到来,等待下个月再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家长为什么就不能等待孩子慢慢学会,慢慢领悟?为什么不能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失望来给孩子打气,为什么不能多一点积极、少一点消极来给孩子希望?为什么不能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性急来等待孩子成长?

  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你等来的就是成功。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