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师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掀起课程开发的盖头来

浏览:43052021-10-31

  师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掀起“课程开发”的盖头来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谈到课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统一下发的课本。一本国家教材往往会延续使用好多年,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模式僵硬,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也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师生们使用的教材,出现了许多地方版本的,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我们化学就曾使用过上海版和山东版的课本,就像是春节晚会由央视的一家独大变成了现在各地方争奇斗艳一样。

  与国家课程的标准化、地方课程的鲜明特色相比,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是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为了学生与学校的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开发出的与学校特点和条件相适应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最主要的事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过去的教师主要负责“怎么教”,而校本课程让老师真正负责起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全面任务。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以前作为教师,主要任务是如何吃透教材、讲好课,角色还是上级精神的传达者和执行者。虽然身为教育者,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者,没有根据实际条件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那时我几乎不必考虑为什么编教材、怎么编教材、怎么评价教材这些问题,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让我重新考虑,为什么教学和应该怎么教学。僵硬的教材只能培养僵硬的人才,灵活的教学才会诞生个性的栋梁。要跟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学生不仅需要在知识能力方面有针对性的学习,更需要在人文情感方面收到感染。

  当然,校本课程开发不等同于校本教材编写。校本教材只是校本课程的一个载体,知识类的课程开发,最好有教材以便于教和学;活动类的课程有时难以有教材,如感恩教育、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等。

  我觉得校本课程可以概括为“校本化”和“校本创”两个方面,“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它们更加符合本学校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创”就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自主创造开发的课程。 “认识沂山的植物”、“走进老龙湾”、“制作石门红叶标本”和我校将要开发的“了解山旺化石、认识家乡地质”这一类就属于“校本创”的课程;教师自己编写的习题学案、体育小组活动、利用生活用品进行理化生实验活动等就可以算作是“校本化”的课程,我校编写的《初中化学学生实验活动校本课程》就是这一类的。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学生很容易被老师演示的实验吸引,但他们更希望能亲自动手做实验。从今年开始,中考把实验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进行考试,这要求学生不但要好做实验,还要把实验做好。初中化学的学生实验以“实验活动”的形式安排了八个,在教材中只是简单介绍了实验的目的、用品和大体步骤,很多细节学生不知如何处理,所以很难按照教材自己完成实验。每次实验前,老师要耐心地把实验过程讲清楚,并交待明白许多问题,实验时还是有很多同学不知所措,甚至出现事故。我们编写的学生实验活动校本课程,就成了老师上课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这本教材的开篇是“编者按”,交待了化学实验的意义及该教材的使用指导。教材内容分十课,第一课“认识化学实验”,详细介绍了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第二至九课,分别对八个学生实验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实验目的”之后是详实的“知识储备”,对实验中涉及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实验步骤”的讲解中预设了一些问题,促使学生思考解决;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在“注意事项”中列出,后边的“实验思考”意在引领学生进行总结;最后设有“拓展提升”,对实验内容进行检测、深化和拓展;第十课是“拓展性化学实验”,包括有趣的化学魔术“雨落叶出红花开”,给人惊喜的“氢气爆炸实验”,有实际意义的“鉴别真假黑米”和奇妙的“奶制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比较”。这本教材,意在让学生学会做实验、做好实验,从实验中体验到乐趣。

  进行课程开发研究之后,教师能从更本质、更深的层面上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研究中带动教师充实自己的综合能力,驾驭教学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回顾课程开发的过程,我的概括为四个“心”:耐心钻研业务,细心发现问题,用心完善成果,开心面对工作。只有耐心钻研业务,才有可能发现有价值的课题,如果不细心,也有可能与机会擦肩而过;发现问题后需要用心投入去研究,使成果不断得到完善;当有所成就的时候,才会体验到真正的开心,当你开心工作的时候,灵感就会禁不住一个接一个的迸出来,那又是一个开心。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每个人都有大干一场的机会,希望所有老师能提高课程意识,做出精品课程。

  谢谢大家的收听。

篇2:师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师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材料:我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

  很荣幸与大家座谈。我编写校本教材纯属偶然,《增广贤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我的感觉就是如此。所以我谈不上什么成就,更谈不上什么经验。下面,我就实实在在的将我的经历和感想汇报给大家,也将我的困惑与疑难提出来,希望能够得到您的指正和帮助!

  课程简介

  课程分为九个部分:先秦文学篇,秦汉文学篇,魏晋南北朝文学篇,隋唐五代文学篇,宋代文学篇,元代文学篇,明代文学篇,清代文学篇,近代文学篇。在世界的几大文明古国中,我们祖国的历史唯一没有中断过。古诗文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载体,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本课程将古诗文教学与中国古代历史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古诗文作品相结合,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历史,从历史背景出发,沿历史发展脉络,站在历史的高度感知中国历朝历代的作者作品,帮助学生将古代文学发展史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作者情感,感悟作品的内涵和魅力,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程开发的背景--教学瓶颈

  归根结底,这得益于我加入了特色教师这个充满活力的团队。我的特色教学法是“初中语文‘辐射式’教学法”,其中包括知识点的辐射这一块,我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总是与以前的相关知识进行链接,融会贯通,尤其是中考总复习的时候,这种知识大串连是非常必要的。可是我发现九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这一块的认识还是支离破碎的,他们形不成一定的知识体系,甚至连作者及其朝代都混淆不清,更不用说结合历史背景去分析古诗文的内涵了。尤其是课外古诗文的阅读理解,是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就连很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也感觉非常吃力。我就想,《中国古代文学史》在大学中文系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在大学领域里的研究已经非常完善了。可是大学里的书籍和资料不适合初中生阅读,可供初中生阅读的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方面的资料很少,几乎没有;将文学现象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资料也是支离破碎的,形不成一个完整的脉络和体系,与本地现行语文教材相结合的资料更是罕见。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逐渐向学生渗透《中国古代文学史》这方面的知识,经常结合历史大背景来讲解文学,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因此,我断断续续的积累了很多资料。

  课程开发的初始--专家引领

  在科研室举办的一次“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中,我听高源主任提出了一个“师本课程”的概念。他说,教师应该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整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就是“师本课程”。当时我就感到有灵光闪现,是啊,我们在大学里上课的时候,老师从来不用教材教课,他们都拿着厚厚的讲义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学生就在下面刷刷刷的记笔记,我想,那些讲义大概就是所谓的“师本教材”吧?我当时就决定整合一本古诗文教学的教材供自己使用。那是20**年初冬的事情。

  我回来就开始整理资料。我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从先秦文学开始,结合现行教材所选的古诗文篇目,重新整合整个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到20**年上学期第一轮复习的时候,我就赶出了《先秦文学》的初稿,为了便于课堂使用,我全部制作成了幻灯片的形式,学生反映非常好。科研室领导多次到我校听课指导,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后来上报个人微型课题,我认为我所研究的这个东西可以成为一个课题,于是就将我的初稿制作成了word文档的形式,交了上去。陈主任看了之后说:“你这个当做课题太可惜了,这是个很好的校本教材,你留着参加校本教材评选的吧!”从那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了校本教材的编辑工作。

  课程开发的过程--累却充实

  原来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在学校里根本没有时间做。我只好等到暑假。20**年的暑假,我来不及休息,每天干完必要的家务活,就坐在电脑前滚动着鼠标,敲击着键盘。半个月之后,我终于完成了十一万两千多字的初稿。

  新学期开学,我正式将书名确定为《古诗文发展纪略与精作赏析》,学校给我试印了几本。寒假里,我又将先秦以后的内容制成了课件,现在九年级正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我正式将自己的教材运用于教学实践。目前还是实验阶段,还很不成熟,仅限于我个人使用,我打算基本成型之后再推广。

  因为我的初衷是编写“师本教材”,是供老师教学时用的,因此内容比较深,趣味性也不强,不大适合学生阅读。如果要大量出版印刷发给学生的话,我还得做大量的修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困难之一。

  通过我的真实历程,大家应该感觉,开发校本课程其实并不神秘,离我们一线教师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真正热爱所教的学科,就会从中总结出学科的规律,发掘出个性的体验,整理出自己的风格,付诸文字,便形成了校本教材。因此,我认为,课程开发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我们人人都有条件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

  可能很多人觉得我们一线教师太累,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根本没有时间编写教材,这的确是一个很现实的困难。我从来不主张女教师成为“事业型”,男教师成为“工作狂”,在我的心目中永远是家庭第一,事业第二。这就需要我们合理的安排时间。我很多的工作都是假期里完成的,我总是选择白天老公上班,孩子学习的时候进行写作,下午保证在老公下班之前做好饭,吃完晚饭全家人散步回来,他们看电视的时候我就开始敲键盘,等家人关掉电视的时候我就马上关掉电脑。暑假里完成初稿后,我还陪着孩子去青岛玩儿了半个月,回来之后又抽空做了修改。另外我还阅读了几本关于中学生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写了很多教育案例。

  我没有感到累,反而觉得过得特别充实。其实人只要醒着,大脑就不会停止思考,钻研教材需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看电视玩儿游戏打扑克不是照样也耗费大量的脑细胞吗?可两者到头来的收获却是截然不同。因此,我们还是干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比较划算。

  课程开发的意义--收获智慧

  编写完校本教材之后,我等于又重新学习了一遍《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前是老师讲我被动的学,现在是我主动地去钻研,去总结,收获当然不能同日而语。我感觉自己对古诗文的掌握程度又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因此教学变得更加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现在提起历朝历代的文化名人,我如数家珍。从古圣先贤的传奇人生中,我找到了现实生活的影子。朝代在更替,社会在进步,可是人心人性却是亘古不变的,从我们伟大祖先的思想中,我看到了人生的本质,读出了生命的意义,明白了如何做一个处胜不骄、处败不馁、处乱不惊的智者,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编写校本教材,我得到的绝对不仅仅是一本书。因此,纵然这本书还有很多的欠缺,纵然这本书还面临着如何参评、如何出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拥有现在已经收获的,我就觉得值了。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