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鹅溪小学科研组长工作职责

浏览:87282022-03-03

  溪鹅小学科研组长工作职责

  科研组长在教导处直接领导下,负责本学科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教研组长和本学科教师的根本任务。

  1、执行学校的政治学习计划,组织本组教师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觉悟。

  2、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本科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和特点,编制教学进度计划,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3、组织本学科教师,钻研教育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学基本原则,端正教学思想;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和个别辅导教学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总结交流教学经验;重视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和文化知识水平。

  4、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本科的课外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活动和课外阅读和写作)。

  5、组织本科教师结合教学实践,订出教研专题,定期做好检查、督促、总结工作。

  6、进行教学检查。定期召开学生科代表会,了解情况听取建议,组织教师制定本学科的中段考,期末考试题以及章节过关的基本练习题,搞好质量分析,及时补缺补漏。

  7、开展教改实验,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搜集教学参考资料,建立本科教学档案。

  8、教研组每学期应有工作计划和总结,要严格制订政治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究、听课、课外活动指导等制度。

篇2:藕塘中学教科研考核制度

  塘藕中学教科研考核制度

  为了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质量的提高,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战略,引导全校教师开展研究性工作,立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实效化,特别制定本考核制度。

  一.常规要求:

  1、参加教科研活动是每个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教科研活动和教研组内的教科研活动。总分100分,无故缺席1次减20分。

  2、认真配合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认真参加课题活动,坚决按要求完成任务,交齐相关材料。总分100分,无故缺席或没有完成减20分。注意教学研究实践的反馈工作,要通过不同形式了解教学研究实践的过程情况,包括召开交流会、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每学期一次(必须有记录、汇总和分析材料)得10分。在教科研的各项活动中,根据学校需要多承担任务或多材料的一次加10分。

  3、每学期结束前,完成规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或教学随笔得25分,两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设计以及一篇工作总结(心得)或论文,每篇得25分,根据学校工作需要每多交一篇加15分。

  4、按学校要求认真完成相关得宣传报道工作,得基本分60分,宣传工作出色的最高可得100分。

  二.成果奖励:

  1、课题研究

  课题根据不同阶段按下表给课题组成员加分奖励。

  级别 立项论证分 中期评估分 结题成果分

  奖励 国家级

  注:课题组成员按实际承担情况,由教科部门对其研究过程、成果资料等进行评估考核按照优、良、合格三个等级按100%、80%、60%的比例加分,不合格的不加分。课题组成员以课题申报署名并经教科部门确认为准。

  2、论文发表获奖

  对于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与教育教学研究有关的论文及参与国家、省、市、教研室、教科所、学术委员会组织的论文评比并获奖(发表的各类习题、试卷、答案除外),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具体办法如下

  表一:教学设计、论文、个案等发表和获奖奖励

  级别 发表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奖励 得分

  注:论文是指发表在教育教学专业杂志、报刊上的论文;在各级专业教育年会上交流的论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科研管理部门、各级教育学会、专业教育杂志组织的征文中获奖的论文。由各学术团体组织的论文评比活动顺推降低一档,其它教师个人参与的跨省市的征文或自费参与的各种征文中获奖的论文不予奖励。

  表二:评课、说课等教学比赛的奖励

  级别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奖励 得分

  3、交流宣传

  学校进行校内外的教科研成果交流,根据交流级别、效果,对承担交流任务的教师给予一定补贴,在各报刊、杂志、电视、网站发表宣传我校教育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消息通讯,给予下列奖励: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区级 校级

  200元 100元 80元 40元 10元

  10分 6分 4分 2分 1分

  三.考核奖励:

  教师的教科研资料、成果由校教科室统一收集、管理,每学期结束时,教科部门对全校教师的教科研进行成绩量化考核和奖励,奖励办法:

  1、基础奖:每学期四项常规各100元,共400元。能认真参与学校教科研活动并且每一项常规满分的可以得全部基础奖。无故不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没有完成相关任务或文字材料等,每一次扣除相应奖励,四项常规中任一项不合格,不得该项的全部奖励,拒不接受学校安排相关任务的教师扣除全部基础奖。

  2、提高奖:一学年分优秀、良好两个等级分别奖励400元和200元。学校根据教师教科研常规考核成绩和成果奖励成绩每学年评出优秀(不超过全校教师的15%)和良好(不超过全校教师70%)两等。条件:两个学期都得满基础奖,按全部得分由高到低排序评奖。

  每年的教科研工作在《教师业务档案》中记入考核等级,并作为评优评先、考核晋升的重要要依据。

  教科室

篇3: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

  杰出人民教师先进事迹:科研辟新途 技术传四方

  林老师,男,1943年12月出生,福建z大学研究员。曾被评为全国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00年省先进工作者、省政府授予一等功。他创建“菌草学”,建立了菌草技术体系,出版多本专着,培养硕、博士生近40人,培养菌草技术骨干6000多人。他被誉为“菌草之父”,所发明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性难题,先后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专利权15项,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在全国31省(市、自治区)和近90个国家推广。他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科技扶贫、菌草援外,主持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和三峡库区、智力援疆、援藏菌草技术项目,负责中国政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等4国的菌草技术援外项目,为贫困地区农牧民增产增收和我国对外援助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20**年获人民友谊贡献奖,20**年获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

  科研辟新途技术传四方

  --林老师同志先进事迹

  他是大学教授,又是“扶贫状元”、“援外专家”。在中国,他被称作“菌草之父”;在欧洲,他捧回了国际发明大奖;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我国驻外使馆称他是“民间大使”,当地群众誉其为国鸟--“极乐鸟”;在南非,当地百姓说他是“上帝带给的最好礼物”。他发明的菌草技术先后获15项国际国内大奖,并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目前已在国内31个省(市)388个县(市)推广,在世界近90个国家传播。他的足迹踏遍万水千山,他的学生广布五湖四海。在学生心中,他是良师益友;在亲人眼里,他是“事业痴”、“工作狂”,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是崖壁上的一棵青松。数十年来,他为了菌草技术的研究、教学、推广、应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发明创造书写灿烂人生,以无私奉献筑起道德丰碑。如今虽然已近古稀,他仍矢志不移,带着一批骨干力量和三十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奔波跋涉在攀登科技高峰造福人类社会的漫漫征途之中。

  攻坚克难拓新路

  林老师,1943年12月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林坊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8年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全国著名的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农村艰苦的生长环境,陶冶了他的情操,磨砺了他的意志。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是他的本色,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是他的气质。

  1975年,林老师从三明真菌研究所调回母校福建农学院,任福建农学院沙县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党支部书记,主持该场的全面工作。当时处在“***”后期,洋坊教学实验农场和其他全民所有制农场一样,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个拥有256名工人的教学实验农场,产值才3万多元,亏损却高达7.7万元,工人的收入也很低,最少的月工资16.2元,最高的才38元。当时福建农村都还没有实施生产责任制,为改变教学农场吃大锅饭的现状,服务好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他不顾个人得失,冒着犯“错误”被处分的风险,于1976年在农场率先实行了岗位经济责任制,使农场发生奇迹般的变化,工人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年就扭亏为盈,为福建农学院的农学、植保、园艺、畜牧等学科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全民所有制教学农场实施岗位经济责任制的成功经验引起农业部宣教司的高度重视,1983年,林老师作为省属农业院校的代表在全国部属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学实验农场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引起很大的反响。

  1983年,福建农学院从三明迁回福州金山,林老师调任学院生产处副处长、金山教学实验总场副场长,兼任学院第二总支书记,是学校最年轻的中层干部。然而,他的志向不在于仕途升迁,而在于技术发明。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把全部精力用于菌草技术的研究。当时,国内外食用菌人工生产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林木被砍伐,生态环境遭破坏,“菌林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食用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攻克这一世界难题,林老师开始了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研究。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白手起家,向工程队借了5万元资金,建起了简陋的研究室,在白天处理完大量的行政和党务工作后,便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在科研上。他每早上五点起床就到实验室;晚上听完新闻联播后又一头扎进实验室直到子夜时分。为了搞科研,当时月工资才50多元的他,背上了近万元的债务。历尽艰辛,菌草技术终于在1986年诞生了。实验证明,芒萁、类芦、芦苇、五节芒、菅、象草、拟高粱、宽叶雀稗等野草及各种牧草、海草的粗蛋白含量及磷、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比常规栽培食用菌的杂木屑含量,一般可高3~9倍。用这些菌草不仅可以替代木屑,而且可以替代部分麦皮、米糠栽培香菇、木耳、灵芝等食用菌和药用菌。用草载培的食用菌,人体所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不亚于用木屑栽培的菇类。草栽食用菌的废料还是优质的蛋白饲料。菌草技术不仅有效地开发利用了草资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物质能量的转化率。在传统的农牧业中,把草转化为食品,效益最高的是牛奶,而现在,菌草的效益的牛奶的2倍。如果人工种草,1亩可产鲜草3~4万斤,至少可收干草1万斤。1万斤干草又可转化为1万斤香菇或1.5万斤木耳,其收益远远超过其它种植业。

  菌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菌、草、木等学科的界限,解决了全球菌业生产的“菌林矛盾”,并且使菌业生产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途径。1996年,国家科委组织国内权威专家对菌草技术进行认真鉴定,充分肯定这一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高度评价这一发明的深远影响和战略意义。为了使菌草技术日臻完善,30年来,他先后进行70多个课题的系列研究,并取得了系统综合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可用45种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菌草栽培55种食用菌、药用菌,形成了系统配套的菌草综合技术。不仅如此,他还探索建立植物--菌物--动物三物多层次循环转化利用的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菌业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为把传统的两物(植物、动物)农业转变为三物(植物、动物、菌物)农业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一个个课题的提出,一个个成果的突破,使这项技术不断系统化、工程化、实用化,并在菌业生产、菌物饲料、生物质能源、水土流失及荒漠治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菌草技术研究成果于1988年获国家级星火展银奖;1990年获福建省首届发明与革新展览会特别金杯奖和第二届国际专利技术新产品展览会金奖;1992年获第二十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和发明展大奖--日内瓦州奖;1994年获第8届巴黎国际发明展法国内政部国土规划整治部大奖,同年获全国第八届发明金牌奖、专利新技术博览会金奖;1995年3月获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11月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996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金奖。据统计,菌草技术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并获15项专利权。在科研应用的基础上,林老师撰写出版了多本专着,还出版了《菌草学》中文版和英文版。

  呕心沥血促发展

  在福建z大学菌草研究所的一个平台上,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十个金黄色大字。这是原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同志专门给林老师的题词。20多年,林老师一直把它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献身于菌草技术的研究推广和扶贫工作。

  菌草技术一诞生,有如出墙红杏,让人赞叹,让人惊奇。美国、日本等国家看到了它的发展前景,出高价购买林老师的技术,高薪请他出国去办菌草研究所,但是他不为所动。1990年,美国一位商人愿以每月8000美金的高薪聘请林老师去他的公司,但他婉言谢绝了。“几十万变成百万美元,只能富我一人,教会农民利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富的是千千万万的人,我选择的是后一条路。”这就是林老师的价值观。面对荣誉的光环,他首先考虑的是要尽快把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真正造福于民,为此他呕心沥血,全身心投入技术推广和扶贫事业。

  1987~1990年,菌草技术在福建各县市以及广西、浙江、广东、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进行菌草技术示范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1991年开始,菌草技术连续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九五”、“十五”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开始在全国广泛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从1991~1995年,仅福建省共示范推广12.39亿筒(袋),累计增加产值22.46亿元,节约阔叶树木材51.26万立方米。1994年,这一技术被中国扶贫基金会列为贫困地区科技扶贫首选项目,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7年开始,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政府对口帮扶宁夏项目,林老师和他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贺兰山下的干旱荒漠地区和六盘山区运用菌草技术发展菌草业,使当地5000多户群众学会用菌草技术栽培食用菌,年平均每户增收5000元。20**年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宁夏菌草技术扶贫点视察时高兴地说:“在这里,我看到东西协作扶贫的希望”,并指示当地政府要把菌草业做大做强。据20**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办统计,当年菌草技术推广到全区13个县17500个农户,创产值近亿元。

  20**年,福建省政府将菌草技术列为智力支援新疆项目。林老师冒着零下28度的严寒到天山南北考察,制订实施天山菌草产业实施方案,在昌吉州8个县和农一师、农六师推广菌草技术。昌吉州项目实施第一年,全州75万农牧民人均增收60元。

  20**年,菌草技术被列为福建省对口支援重庆万州区项目。

  20**年,菌草技术被福建省政府对口支援办列为三峡库区移民项目。

  20**年,菌草技术被国家林业局列为“生态脆弱区发展菌草业关键技术的研究”。

  20**年,福建z大学与西藏林芝地区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菌草产业开发合作,在高海拔流沙地种植菌草已获成功。

  近年来,菌草技术的推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与国内40多家企业实现了项目对接,有力地推动了菌草业上规模、上水平,其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30年来,林老师把菌草技术无私奉献给贫困地区、老区、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除在本校、四川成都、新疆昌吉州建立培训基地外,他还先后在山东沂源,江西宁岗、修水,湖北孝昌、团凤,陕西略阳、彬县,广西都安,广东清新,四川德阳、成都,宁夏彭阳,内蒙通辽市,辽宁新阜等地建立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他受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农学会、共青团中央及有关单位的委托,为全国贫困地区共主办菌草技术骨干培训班105期,为全国各地培训技术骨干6425余人,到各地举办技术讲座190多场,培训菇农5万多人次。迄今为止,菌草技术已在我国32个省(市)385个县(市)应用推广。从1987年开始带领学生300多人次深入我国宁夏、新疆、甘肃、西藏、四川、贵州、建设兵团农一师、农五师等农村开展菌草技术贫困地区扶贫和推动菌草业成为我国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林老师在科技扶贫工作中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1997年8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专家称号;2000年6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荣记一等功;2000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6~2000年科技扶贫杰出贡献者”称号;20**年1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人事部评为“全国东西扶贫协作先进个人”;20**年9月获福建省科技技术大会特别奖;20**年12月获国际节能环保协会“国际生态环保特别贡献奖”。20**年11月获中华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人民友谊贡献奖”;20**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授予“中国援外奉献奖银奖”;20**年12月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年4月获宁夏扶贫开发“社会帮扶先进个人”;20**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扶贫开发先进个人”;20**年4月福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

  技术传播结硕果

  1992年4月,菌草技术经中国发明协会推荐参加第20届日内瓦国际发明竞赛,国际评委认为菌草技术解决了菌业生产发展的“菌林矛盾”和“菌粮矛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广阔应用前景,因而获得金奖,同时引起了联合国环境、资源、发展等有关部门高级官员的高度关注。1994年10月,我国外经贸部把菌草技术列为“多边援助”项目,决定采用在华为发展中国家举办技术培训班的方式进行援助。1995年2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决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优先合作项目,并在北京签署有关文件。1997年5月,福建省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签署了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的合作协议。1998年中国政府决定把菌草技术列为中国援助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合作项目。林老师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15次率中国专家组赴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菌草技术重演示范工作。菌草技术一举示范成功,受到了巴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已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地居民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林老师被当地官员、村民誉称为“国鸟”(极乐鸟),巴新政府称他为“巴中人民的友好使者”。巴新国会议长纳科比在会见林老师等专家组成员时说:“你给我一些菇,我只能吃一两天,你教我如何种菇,可以解决我一辈子的生活。因此,这项技术的价值是不可用金钱来衡量的。”为了庆祝菌草技术重演示范成功,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家元首西拉斯·拉里主持召开由全国各地5000多人参加的菌草技术验收现场会,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用最隆重的传统仪式庆祝这一盛会。巴新政府和人民对中国科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援助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为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巴新东高地省的菌草基地,罕见地8次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

  20**年1月,林老师带领专家组到南非夸那尔省实施菌草技术合作项目获得成功,受到南非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这是消除贫困、增加就业、保护生态的好项目,为此先后投入1亿兰特用于发展菌草产业,并建立起非洲最大的菌草技术示范基地。20**年7月30日,南非夸祖鲁国国王在1000多人参加的西德拉菌草基地竣工典礼大会上深情地说:“我爱中国,我爱中华人民,感谢中国政府,感谢中华人民,感谢我的兄弟林教授把菌草技术带到南非并实施成功。”

  20**年10月,菌草技术被列为中国政府援莱索托项目。20**年,为落实******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援非八项措施,经商务部和农业部联合审定,确定援助非洲十大项目之一--援卢旺达农业示范中心项目由福建省z大学承担,林老师为项目负责人。他不辱使命,奔劳于中非大地,用智慧和心血谱写着一曲中非友谊之歌。20**年2月,菌草技术在副主席的关心下被列为中国政府援斐济项目。

  从1995年至今,在国内外已举办了49期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有近90个国家派出的1527名学员参加学习。这些学员多数是该国国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不少是博士生导师、教授、博士。他们除了系统地学习菌草技术之外,还与中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一批一批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学员无不为菌草技术吸引,无不为林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人格力量所感动,有的学员甚至把名字也改为“菌草”。菌草技术还引来巴新、南非、圭亚那等多个国家元首到福建z大学实地视察,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菌草技术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国际扶贫中发挥着特殊作用,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技术协作中架起了一座座友谊的桥梁。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农民的钱袋子里”,这是林老师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所追求的目标;“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人间”,这是他的人生信条。《礼记·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林老师是知识的拓荒者,是希望的播撒者,是友谊的传递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人师表、为国为民的思想品格和道德风范。他几十年如一日,在生活上淡泊名利、永葆本色,在事业中精益求精、至诚至善。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之华和时代精神之光。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