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浏览:87052021-10-31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大家好,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人,人们说喜欢运动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比较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要是让我在球场上打球我可以玩上两三个小时,要是说安安静静的看书就困难了。回想起来,我好像没有过废寝忘食看书的经历,也没有哪部书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改变了这一“历史”。其实和这本书结缘还是源于老婆大人,那段时间她看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好,很实用,是现在最畅销书之一,于是给我下达了任务,一定要看。当时心想读就读吧,在我们学校这么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自己也不能落后啊,人总是要进步吗。但是读完两个章节以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不光因为我有个三岁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在座的老师好多都已经读过了,体会和感受肯定比我深的多。我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没看过的老师,尤其是没有小孩或是小孩子还小的老师,真的很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研究,并自己培养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儿。这本书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记。每篇文章看似平常,实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的智慧。列举的例子简单易懂,给人以指导与帮助。

  下面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我很喜欢的一个小章节,她所讲的改变了我很多看是习以为常的观念,现在摘下来在此和大家分享。

  题目是《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辄的事情。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她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她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她来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适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作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为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的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的虚无缥缈。当她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她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章节,题目是“不做穿西装的野人”说得就是你粗暴的对待孩子是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或是骂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骂后的后果,所以你总是忍不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大人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因为你也害怕。我觉得说的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越要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她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她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她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她不会凭空产生,她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作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它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她女儿圆圆的例子,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作者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的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学习”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她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和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它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其中享受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写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是相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家长的心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不仅是为了孩子的一阵子着想,更是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的工作都有很大帮组,我能做的是,尽量做到让我的课堂充满乐趣,让我的学生们收获更多的健康与快乐!

  我选这篇短文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我想老师在我们忠外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也不是在“刻苦”的工作,而是在感受幸福,体验快乐的同时在工作。

  谢谢!

篇2: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大家好,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运动的人,人们说喜欢运动的人,注意力集中时间会比较短,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要是让我在球场上打球我可以玩上两三个小时,要是说安安静静的看书就困难了。回想起来,我好像没有过废寝忘食看书的经历,也没有哪部书可以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但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改变了这一“历史”。其实和这本书结缘还是源于老婆大人,那段时间她看了这本书,说这本书很好,很实用,是现在最畅销书之一,于是给我下达了任务,一定要看。当时心想读就读吧,在我们学校这么浓厚的读书氛围中自己也不能落后啊,人总是要进步吗。但是读完两个章节以后,我就被这本书吸引了,不光因为我有个三岁的儿子,更重要的是我现在是一名小学教师。我知道在座的老师好多都已经读过了,体会和感受肯定比我深的多。我是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没看过的老师,尤其是没有小孩或是小孩子还小的老师,真的很好。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研究,并自己培养了一个十分优秀的女儿。这本书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记。每篇文章看似平常,实却蕴含了深刻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的智慧。列举的例子简单易懂,给人以指导与帮助。

  下面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我很喜欢的一个小章节,她所讲的改变了我很多看是习以为常的观念,现在摘下来在此和大家分享。

  题目是《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们灌输这样的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不少家长从孩子上学前就唠叨说,上学后不能尽情玩了,要用功学习,孩子上学后,就不断教导孩子,在学习上要刻苦努力,并且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样要求他,以期培养出孩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辄的事情。

  把学习这件事和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苦的感觉联系到一起,她会使孩子在想到学习时就有微微的不快。谁会喜欢苦呢?一个人为了某个目标而吃苦,必须基于她有足够的理性和毅力,这种理性和毅力连成年人都不是人人具有或事事付得出,用她来要求孩子就更不合适了。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作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为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过程天天具体而真实的陪伴着孩子,目标却遥远的虚无缥缈。当她在吞咽苦馍馍中感到厌倦时就被批评为不刻苦。被要求以那想象中的甜来压抑这真实的苦,孩子不具有反驳成人教导的能力,她只是感受到了这里面的不和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在这里我还想起了一个章节,题目是“不做穿西装的野人”说得就是你粗暴的对待孩子是因为你心里早已清楚,你打孩子一顿或是骂孩子一顿,既能解气,他又不会把你怎样。你在孩子面前是权威,是主人,你不用担心打骂后的后果,所以你总是忍不住,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大人你就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因为你也害怕。我觉得说的非常非常的有道理。)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有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据说在二战期间,一名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她自己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这就是情绪的力量。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会逃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和老师越要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儿童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她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活动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她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的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许多人以为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实是她上进的天性被扭曲了。

  家长和教师应该研究儿童的特点,体恤儿童的心理,注意从“学习情感”方面培养孩子的好学精神。“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她不会凭空产生,她是在理性和兴趣的土壤上生长的。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就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作者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不要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它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这里作者举了一个她女儿圆圆的例子,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孩子本来已经觉得苦了,这个时候家长就更不能以“要懂得吃苦”这类正面说教让她苦上加苦了,这个时候应该想办法减淡她对苦的体验,向她提示“学习不苦”。作者采取了两个办法来帮助她。

  一是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功的,让她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她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就是正常的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没有向她提一句要求她吃苦用功的话。

  二是和她一起读了本《科学的故事》,尽管她高中时学习很忙,我仍然建议她浏览了这本书。这本书编的很好,它呈现了数学、化学、物理、医学等各学科的大致发展脉络,以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其中艰难的历程。圆圆从这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每一种惊人的成就,她由此觉得很幸运,自己不过是这些伟大成果的享用者,有什么苦呢。

  高考结束后,很多孩子仿佛一下从地狱中钻出来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书撕了。圆圆有些奇怪自己怎么没有这种感觉,日子好像和以前差不多,无非是生活内容不一样了。这可能是因为她在高考前一直没有那种特别压抑、特别苦累的感觉吧。

  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们如何废寝忘食地工作和学习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被当作“刻苦学习”的例子来激励后人。它们使人深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真理。事实上,每一个忘我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的人,她一定是对学习和工作建立起了兴趣和责任感,这种兴趣和责任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常常超越生理需求。平常人看到的是它们在饮食起居上的“苦”,看不到他们置身于喜爱的事情中的“乐”,就以为他们是凭借“苦”取得成功的。实际上,他们不“苦”,他们其中享受的乐趣别人体会不到。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就一定要首先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写的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是相通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以家长的心境去对待我们的学生,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以孩子的兴趣出发,寓教于乐,不仅是为了孩子的一阵子着想,更是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书中的很多观点和方法对我的工作都有很大帮组,我能做的是,尽量做到让我的课堂充满乐趣,让我的学生们收获更多的健康与快乐!

  我选这篇短文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我想老师在我们忠外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也不是在“刻苦”的工作,而是在感受幸福,体验快乐的同时在工作。

  谢谢!

篇3: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1500字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要介绍的书是我在一年多前即将当妈妈时买的,不过之前就对其中比较感兴趣的几个章节草草阅读了一遍,后来由于有了孩子,事情多了,就没怎么去细读这本书。前几日知道要汇报读书体会,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这本书,想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这本书的作者尹建莉老师是一位教育专家,教育硕士,她同时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女儿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最主要的是,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感受到作者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这是一本家教读本,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和无所不在的爱心。可供家长读,也可供教师读。

  本书有7个章节,每个章节里都充满著作者与她女儿或身边的人的家庭教育故事,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案例。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个章节: 第四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还是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作者提倡的适当使用逆向思维。她讲了一个故事:三位无聊的年轻人,闲来无事时经常以踹小区的垃圾桶为乐,居民们不堪其扰,多次劝阻,都无济于事,别人越说他们踹的越来劲儿。后来,小区搬来一位老人,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不再踹垃圾桶。有一天当他们又踹时,老人来到他们面前说,我喜欢垃圾桶被踢时发出的声音,如果你们天天这样干,我每天给你们一美元报酬。几个年起人很高兴,于是他们更使劲的去踹。

  过了几天,老人对他们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不能给你们那么多了,只能每天给你们50美分了。三个年轻人不太满意,在踹时就不那么买劲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有对他们说,我最近没收到养老金支票,只能每天给你们10美分了,请你们谅解。"10美分?你以为我们会为了这区区10美分浪费我们的时间?"一个年轻人大声说,另外两个人也说:"太少了,我们不干了!"于是他们扬长而去,不再去踢垃圾桶。老人是位攻心高手,他把几个年轻人的"乐趣"变成一种"责任"他用减少支出刺激他们对踹垃圾桶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适当的使用逆向思维,刺激孩子的热情,不要刺激孩子的厌恶之情。把这种教育思想运用到学生的作业管理上,就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了。要刺激孩子对写作业的热情,而不能刺激起孩子对写作业的厌恶之情。

  还有一篇内容是“替孩子写作业”,孩子如果会写某个字了,他只要写一遍,剩下的老师布置的都由妈妈来写,看起来是很荒唐的事情,实施起来是有前提的,这个孩子必须是始终被尊重的,一定是懂得自尊自爱、实事求是的,而且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用心。

  在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作者主要在孩子阅读的问题上展开,作者有许多看法。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如果你想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就千万不要直接要求他"读书去",也不要总拿他爱不爱读书这事当话题来聊,更不要用阅读来教训他。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作者说到: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事的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的实例,看的我心服口服。其实这本书也适合各位班主任推荐给班中孩子的家长,甚至可以作为教育孩子的工具书。作为一名教师,也有许多教育观念需要改进,并可以把一部分方法运用到学生身上,使孩子们发挥天性,品格优秀,爱上学习。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