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家访随想:留守的孩子、缺失爱的孩子

浏览:72662022-01-09

  家访随想:留守的孩子、缺失爱的孩子

  今天是星期六,我和班主任殷老师约好前往离校二十几里路的洞冲村二组学生许A家走访。

  我们俩同乘一辆摩托车,因对路况和地域的陌生,车骑的很慢,一路上我们询问了多次,内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感激的情愫,感谢乡村人们的热情与朴实。不一会儿,拐了几道弯,许A家独处的一座二层小楼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许A是一名女生,她爸爸正好在家。他热情的引着我们进屋、看座。许A看见老师来了,急忙给我们倒水,刚准备出门的奶奶见状也拄着拐杖回来了。只是没有看见她妈妈,但初见的情形就让我们顿悟,这是一个只有严厉父爱的家庭。孩子两颊流着泪水,身子不时还在抽泣,可见和爸爸刚刚有过争执。问其原因,爸爸淡淡的回答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并补充了一句:“我就不信了,没有了妈妈我们过不了日子了!”我们顺着安慰了几句,表明了我们的来意,开始攀谈起来。

  奶奶八十多岁了,始终拄杖站着,在我们再三要求下才坐在一把小椅子上。爸爸身材魁梧,面色黝黑,刚从农田里回来,一身的灰尘,卷着的裤腿沾满了泥巴,解放布鞋已经分辨不出颜色。从他略显疲惫的神情上可以看出他肩上载荷着家庭的重担。虽是楼房,但并没有华丽的装饰,家里的物件简单而质朴。交谈中得知他田种的不多,主要是在县城里做泥瓦工,平时在家的时间不多,只有把孩子寄宿在学校,孩子的外婆在校附近,必要时可以有个照应。今天批评她是因为放学后在外婆家才回来,并没有给父亲打电话告知,很是让他担心。无意中提及到了她名字像男生的名字,孩子一脸的委屈,她说小学时就有同学笑她,并且取一些她不爱听的绰号,很是不高兴。说完又有些泣不成声。爸爸在一旁笑着说:“我当时给你取名字也是有用意的,世冠,世界冠军,我也是希望你通过努力成为世界冠军。没想到这么好的想法却还成了你的烦恼。没啥说的,只要你把成绩搞好,在学校表现好,谁说都不理他,再无礼取闹跟老师反映。”

  我们也听出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中国几千年的生育观念在这个家庭同样有所反映。接着对孩子也作了些开导,让她增添了些底气。进一步的交流,得知孩子在家里很懂事,经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包括帮爸爸洗衣服,作业也能自觉完成,也喜欢看看电视,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毅力,眉宇间也看得出父亲的自豪与宽慰。对学校要求不多,吃得好、学得好、管得紧就行。最大的希望是她能把七年级下学期落下的数学成绩迅速的赶上来。她讲述了原因,自己有不尽的悔恨。我们一边聆听,一边在心中燃起了工作的激情。多想用法力去满足这些希望,去解决这些矛盾,但这是现实,现实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奉献的,绝不会让偷懒耍滑者实现理想。

  时间过得很快,在融洽而又略显凝重的氛围中我们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在父亲客套的话语中我们握手言别,踏上了回家的征程。冷气袭来觉得有些凉嗖,但人的心里却轻松了许多。对于这个家庭我又有了很多思绪。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然而家庭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孩子的妈妈在外打工,一直没有回来,教育女儿,生火做饭的家庭琐事都压在了爸爸的身上,爸爸整天忙里忙外,心里偶尔不顺时也会抱怨孩子。随着女儿的长大,言语里少了母亲的温柔和贤淑,多的是父爱的严厉、指责和不耐烦。这让孩子感受不到昔日母亲的关爱,促使她更加想念母亲。也许父亲还需要做出许多改变,尝试着去沟通,去开导,去化解父女间的一些隔膜。多给女儿一些母亲般的关爱,促进家庭的和谐。

  但愿我们看到的这一个点不能反映所有家庭的一个面,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孕育出来的类似的单亲家庭和不完整的家庭还少吗?孩子少了有效的监管,就多了无羁的放纵,也就失去了一方的关爱,从而增添了社会的负担。这些留守的孩子、缺失爱的孩子、甚至是问题孩子给教育带来的负担和影响还少吗?社会因此承受的负荷也不可忽视。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广大老师细心工作外,更需要的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2:罗家小学教师家访工作阶段性总结

  罗家小学教师家访工作阶段性总结

  家访是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密切校群关系、提升教育形象的科学手段。因此,我校一直就有正副班主任共同上门家访的传统,家访一直是我校常规工作之一。本学期,根据湖北省中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总体部署,结合“十二五”罗家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和20**年罗家市教师队伍建设年工作要求,我校更是持续、深入的开展了家访工作,坚持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家访、必须与全体学生家庭搭建密切联系的原则,注重“突出重点、访出实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落实,拓宽了家访工作范围,规范了家访工作程序,提高了家访工作实效。

  一、认真布置,紧抓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专门制定活动方案,成立家访领导小组,建立学生情况档案,设立校长信箱和班主任联系电话,确保活动有效推进。

  二是召开专题会议。利用学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对家访活动予以重点布置,要求全体教师深刻理解“落实”一词,从抓好落实开始,持之以恒做好学生家访工作。

  三是开展经验探讨。在学校名优班主任工作室活动和德育备课活动中,将家访工作作为专项议题,就家访形式、内容、技巧等组织班主任展开讨论和交流,借鉴先进、有效的工作方式。

  四是举办专家讲座。针对一年级学生家庭情况相对陌生、新生入学需要幼小顺利衔接等问题,学校特别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一年级家长及正副班主任进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指导教师做好家访。

  二、精心备访,讲究策略。

  一是畅通家校联系。学校专门制发了《罗家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联系函》,将家访活动目的、意义和对教师的家访要求陈述清晰,征询家长对家访工作方式的意见,恳请学生家长对家访工作提出意见,以便学校和教师据此及时调整家访工作方式。

  二是收集家访信息。在班主任协助下,学籍管理人员牵头,负责收录学生地址、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考虑到每个学生家庭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老师在家访前,给全班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家访形式、希望来家访的学科教师、关于家访建议和意见等方面进行先期了解,既尊重家长意愿,也使教师家访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各班正副班主任共同商议、拟定班级家访计划。

  三是探究家访策略。为扎实推进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对每一位教师家访的时间、对象、内容、形式及工作要求做出详尽布置,要求家访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做好“三备”,即:备学生,备家长,备家庭;做到“三要”,即:说优点要充分,讲问题要到位,谈措施要指导。

  三、突出重点,访出实效。

  (一)、干部关爱教师,深入教师家庭。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教师生活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投入。根据不同教师情况,我校从党政一把手到中层以上干部,率先开展了“干部访教师”工作。

  1、访骨干教师,重在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骨干教师发扬“罗家小学人”奉献、敬业精神,兢兢业业战斗在教育工作中,在自我的专业化发展上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校长、行政干部走进教师家庭,慰问教师家属,感谢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教师本人的工作成绩更是予以赞许。受访教师深感学校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再次焕发了工作的激情。

  2、访患病教师,重在暖心。对身体不好的教师家庭,给他们带去营养品,嘘寒问暖。

  3、访有困难教师,重在宽心。对家庭担子重、工作压力大的教师家庭,给他们带去“宽心丸”,促膝谈心,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压力,尽力为教师排除工作障碍。使教师用力、用心、用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二)、家校联手筑爱,润泽学生心灵。

  “用爱伴读,不放弃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不掉队”......这些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最近一直萦绕在我校教师的心头。

  1、学生没进校门,教师先进家门。

  今年9月,我校将迎来300多位一年级新生。自8月21日起,我校12位一年级正副班主任冒着酷暑,连日走访了新生家庭。这些老师自己家里,有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有需要辅导的孩子,有调皮好动的顽童,有需要上培训班的女儿......可是,他们都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

  家访中,老师对于“书包和文具的选择要简洁、轻便”、“逐步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接送学生的时间”等内容都做了具体介绍。这种“一对一”的家访模式,拉近了师生、家校距离。尽管新生还没有走进校门,可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就已经相当熟悉了。

  遵照省厅的“六不准”,同时也为了不给家长增添麻烦,家访过程中,老师们从不接受家长馈赠的钱物,更是用善意的谎言婉拒了一个又一个家长的吃饭邀请,使得家访这一工作更加单纯,体现出教师高尚的师德素养,赢得了家长的良好口碑。

  2、多学科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数外的学习只是学生求学之路上的一部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长远地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学校将各学科教师的参与,作为在家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问卷调查表》中,专门征询家长意愿:“除班主任外希望交流的学科教师”。果然,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在这一栏中有的填科学、有的是音乐、有的是体育等等。针对家长的这些意愿,在班主任统筹安排之下,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能和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我校副班主任这支队伍中,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占绝大多数。在平时学科教学工作中,他们已经很注意同家长的沟通,并很好地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在家访中,他们更是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心中,在与家长沟通方式上,既有及时便捷的电话、QQ等途径,也有与班主任一起上门走访,进行深入、细致地谈话,更有常规性的每天坚持记载的《家校通》联系本。多形式、多维度地家校联系,形成了我校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模式,赢得了家长的极大认同。

  3、带着“礼物”家访,浇开学生心灵之花。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中,总以为老师家访就是告状。而我校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转变了传统观念,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带进每一个学生家庭。

  有的老师,给学生带去一张张精美的奖状,一进学生家门,带去的是“孩子进步大”“取得优良成绩”“受到同学们的喜爱”等喜讯。教师化身“报喜鸟”,给整个家庭送去喜悦,更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

  有的老师,给学生送去一本本好书,扉页上写满了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十几二十块钱的书,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礼物呀!

  4、跟踪回访,教师做“家教专家”。

  尽管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生活,可是,总有学生表现得差强人意。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通过上门走访,老师们看到了学生和家长所不为人知的一面。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家长想办法在外租房,相对来说,不太稳定的居住环境必然会对孩子有一些影响;有的家庭父母为了生活忙碌奔波,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家庭三代同堂,家长与老人的育儿观念特别容易产生分歧......

  这个时候,教师的家访,就不单纯是向家长提要求,更多的是给家长提供援助--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沟通协调学生父母之间的情感。而且,这种援助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长期、反复、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所以,不少教师的家访,上个学期去过,这个学期再去;上个月去过,这个月还去。老师们反复、多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校联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的教师较家长年长一些,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正确地给予引导。有的家长听了老师专业意见后,甚至建议老师开一家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援助。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一座桥梁。尽管我校学生分布较广,上门走访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老师们放下牢骚、没有埋怨,克服所有困难,将一颗爱生之心带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老师们深深地认识到,家访不是简简单单地一项工作,更是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家访活动中,教师们牺牲了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家庭,耐心细致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学生及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商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并认真听取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及建议。老师们的家访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罗家市教育局还专门将我校的家访工作的成绩和特点,以“简报”形式下发到各市直属学校和区教育局,进行宣传和肯定。

  “课外访万家”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铺垫了温馨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决心。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开启学生幸福健康成长之门。

篇3:小学家访心得体会

  小学家访心得体会

  家访,对我们教师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家访,作为联系家庭与学校的一条纽带,它也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而家访则是连接这两方面的重要桥梁。

  通过这些天的家访,我了解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打算,进一步掌握了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等,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家长也通过家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班级的总体情况,更清楚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劣势,使家庭教育更具针对性,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更好地和老师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说真的,这次"家访"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感到高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教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而且还寄予这么高的厚望,不管怎么样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特别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温暖,倍感兴奋:原来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教师的心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还是注视和关心着自己。

  一位学生的婆婆说:"现在的科技虽然发达了,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但电话中和家长沟通毕竟还是不够的。只有看到学生的生活环境,才能对他们有更深的了解,才能针对每个人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她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极大的肯定和赞赏,并由此谈到学校的管理非常正规,让他们非常放心孩子在校的教育。

  这次家访,使家长和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从内心深处非常感激教师。一位学生见到我们的到来,开始非常紧张,站在门口不知所措,害怕我们是来向家长"告状"的,没想到我们只字不提他表现不好的地方,而是鼓励他在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在轻松和谐的闲聊中,孩子越说越高兴,把自己的志向、思考统统都讲给老师听,家长也因此了解了孩子内心更深刻的东西,对孩子的表现越来越满意。最后,他们一家人依依不舍地把我们送出大门口,并希望我们经常到家来坐一坐,聊一聊。

  在这次家访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的指导家长,同时多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结成一个家庭学校的教育同盟。那么我们的教育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