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家访总结:帮学生找回缺位的亲情

浏览:63192021-11-25

  家访总结:帮学生找回缺位的亲情

  今年十月为响应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们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大面积的家访活动,我跟另外两位老师共同走访了高104班的三名学生甲、乙、丙的家庭。在家访之前,我对这三名学生的家庭情况完全不了解,所以在家访的前半段我一直做一个倾听者,认真地听另外两位老师跟家长聊天,只是偶尔问几个我想了解的问题。不知道是偶然,还是班主任刻意安排的,在对三名学生家访完后,我突然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在他们的家里亲情已经缺位好久!既然找到了问题,我决定帮他们找回缺位已久的亲情。

  甲同学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只在每年的寒暑假期间回来小住,她的母亲在幼儿园工作,一人承担起了照顾她的所有工作。从她的叙述中我能感受到她对父亲深深的依赖和思念。母亲只能照顾她的生活,不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更重要的是,母亲对她的教育简单、粗暴,起不到多大作用。从甲同学本身来看,我也感觉到了长期缺少父爱给她带来的影响--她平时的穿着比较中性,神经比较大条,自律性差,对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不认真对待自己的错误和缺陷,习惯养成性很差,做事没恒心。

  她的母亲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更不知道这些问题对她今后人格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有多大影响。我也不好直接道破,说孩子的这些缺陷与长期缺少父爱有关,怕伤害到她的母亲。毕竟,如果不是出于无奈,没有谁愿意背井离乡!在谈话快结束的时候,我给她母亲提了个建议--以后让孩子多帮母亲分担一点家务,现在孩子读高一,学习还不是特别紧张,可以让她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她知道父母的辛劳,同时也能锻炼她的生存能力,末了,我还美其名曰这是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其实,我这样建议是因为我看出来孩子内心非常渴望那遥远、得不到的父爱,却忽视了每天都能感受到的、近在眼前的母爱,这样,孩子的心里父爱和母爱都缺失。我让她帮母亲做家务,是希望她能跟母亲多亲近,在做家务的过程中感受到母亲平时对自己浓浓的爱,等孩子感受到母爱了,我再给她母亲打电话,让孩子的父亲平时多给孩子打电话,每次打电话的时候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动态和习惯养成,多跟她说说她母亲独自抚养她的艰辛。

  乙同学是个男生,他的爸妈倒是都在黄石工作,但是家庭为孩子创造的环境不好。我们那天去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快八点了,家里只有乙和他父亲,母亲还在上班,要到九点多才能回家。两个老爷们儿在家,没人做饭,那么晚了还没吃饭。我们到他家坐了不到五分钟就感觉到了阵阵寒意,不是天气冷,而是这个家的家庭气氛好冷,连我们这些能言善辩的老师都有点发怵。眼看着谈话都快无法继续了,我赶忙收起一副准备倾听的样子,把孩子从房间喊出来,进行“三方会谈”。从交谈中,我发现乙同学的父母工作很辛苦,父亲是钢厂的普通工人,工作辛苦,体力消耗大,母亲在酒店工作,早出晚归。

  乙同学课外时间长期一个人在家,即使父亲偶尔在家,父子俩都在各自的房间待着,做自己的事,基本不交流。我能感觉到他的父亲不是不愿意跟他交流,是性格原因。乙的父亲内向、沉稳,乙遗传了父亲的性格,在学校不爱跟同学沟通。这个家庭很特殊,完整的家庭却不能给孩子完整的爱。我在跟乙同学父亲的交谈中特意问他是否知道孩子的理想,他父亲思忖了一会儿,然后无奈地说:“他没有理想,每天回家就知道一个人在房间玩电脑,从来不做作业,也没听他说过准备以后从事什么工作。”乙同学在我们整个家访过程中一言不发,任凭我们怎么启发,怎么跟他互动,他总是一脸麻木。看着这对父子,我心里很难过,亲人之间怎么会如此冷漠?人们每天都在忙什么?为什么连最亲的人相互之间都这么不了解?

  其实我也不知道乙同学的梦想,但我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内心一定有很多关于未来的想法,这就是他们的理想。于是后半段由我主导的家访过程中,我反复用“理想”这两个字眼刺激这对父子。我要让父亲去了解他的儿子,了解孩子的理想,并且努力帮助他完成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同时,我要让孩子内心的理想更坚定,让他知道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但我们相信他的理想是崇高的,有理想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我们无法改变乙同学父母的工作状况和性格,唯一能做的就是促成他们一家人在精神方面多沟通,希望这样能弥补孩子心中缺位的亲情。

  丙同学从小父母离异,父亲离异后没有再婚,他随父亲、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日常生活起居由爷爷奶奶照顾。丙同学是我们走访的三个孩子中心理比较健康,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在与同学平时的交往中也没什么问题。班主任选择他作为家访对象,我想可能是希望通过老师亲自去看望老人和孩子,让孩子心里多点温暖,感受到我们对他及家人的关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积极,更努力。我很感恩,上帝让这个从小就缺少母爱的孩子这么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很遗憾,为什么要让这么好的孩子从小就得不到完整的亲情?长期缺位的亲情会否对他今后的人生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就算爷爷奶奶对他再好,也填补不了他内心母爱的空白。我们在家访过程中,一直强调让孩子多和身边人交往,希望他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心智,还有就是从爷爷奶奶和社区对他的关爱中感受到来自亲人和社会的爱,今后做个懂得感恩的人。最后,我们还一直告诉他,父亲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再组织新的家庭,是为了他健康成长,不想他的心里从小就有阴影,其实父亲心里很孤独,以后要多主动跟父亲聊天。

  后记:写这篇家访总结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反思和自我反省的一个过程。我作为老师每天只看到孩子灿烂的笑脸,没有在教学之余给孩子们更多的关心和爱。这篇文章写得东拉西扯,毫无逻辑,而且主观,自我,完全是以我浅陋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生活,帮助可能也不到位,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关注到这些内心亲情缺位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爱和关怀。

篇2:罗家小学教师家访工作阶段性总结

  罗家小学教师家访工作阶段性总结

  家访是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密切校群关系、提升教育形象的科学手段。因此,我校一直就有正副班主任共同上门家访的传统,家访一直是我校常规工作之一。本学期,根据湖北省中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总体部署,结合“十二五”罗家市中小学有效德育建设工程和20**年罗家市教师队伍建设年工作要求,我校更是持续、深入的开展了家访工作,坚持全体教师必须参与家访、必须与全体学生家庭搭建密切联系的原则,注重“突出重点、访出实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强化落实,拓宽了家访工作范围,规范了家访工作程序,提高了家访工作实效。

  一、认真布置,紧抓落实。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专门制定活动方案,成立家访领导小组,建立学生情况档案,设立校长信箱和班主任联系电话,确保活动有效推进。

  二是召开专题会议。利用学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对家访活动予以重点布置,要求全体教师深刻理解“落实”一词,从抓好落实开始,持之以恒做好学生家访工作。

  三是开展经验探讨。在学校名优班主任工作室活动和德育备课活动中,将家访工作作为专项议题,就家访形式、内容、技巧等组织班主任展开讨论和交流,借鉴先进、有效的工作方式。

  四是举办专家讲座。针对一年级学生家庭情况相对陌生、新生入学需要幼小顺利衔接等问题,学校特别邀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一年级家长及正副班主任进行了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指导教师做好家访。

  二、精心备访,讲究策略。

  一是畅通家校联系。学校专门制发了《罗家小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联系函》,将家访活动目的、意义和对教师的家访要求陈述清晰,征询家长对家访工作方式的意见,恳请学生家长对家访工作提出意见,以便学校和教师据此及时调整家访工作方式。

  二是收集家访信息。在班主任协助下,学籍管理人员牵头,负责收录学生地址、家庭情况、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理。考虑到每个学生家庭的不同情况和不同需求,老师在家访前,给全班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对家访形式、希望来家访的学科教师、关于家访建议和意见等方面进行先期了解,既尊重家长意愿,也使教师家访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有重点、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各班正副班主任共同商议、拟定班级家访计划。

  三是探究家访策略。为扎实推进家访活动,加强家校联系,学校对每一位教师家访的时间、对象、内容、形式及工作要求做出详尽布置,要求家访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做好“三备”,即:备学生,备家长,备家庭;做到“三要”,即:说优点要充分,讲问题要到位,谈措施要指导。

  三、突出重点,访出实效。

  (一)、干部关爱教师,深入教师家庭。

  教师是学校的生命,教师生活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投入。根据不同教师情况,我校从党政一把手到中层以上干部,率先开展了“干部访教师”工作。

  1、访骨干教师,重在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骨干教师发扬“罗家小学人”奉献、敬业精神,兢兢业业战斗在教育工作中,在自我的专业化发展上取得了骄人成绩。通过校长、行政干部走进教师家庭,慰问教师家属,感谢其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对教师本人的工作成绩更是予以赞许。受访教师深感学校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再次焕发了工作的激情。

  2、访患病教师,重在暖心。对身体不好的教师家庭,给他们带去营养品,嘘寒问暖。

  3、访有困难教师,重在宽心。对家庭担子重、工作压力大的教师家庭,给他们带去“宽心丸”,促膝谈心,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和压力,尽力为教师排除工作障碍。使教师用力、用心、用情地投入工作之中。

  (二)、家校联手筑爱,润泽学生心灵。

  “用爱伴读,不放弃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不掉队”......这些简单而朴实的话语最近一直萦绕在我校教师的心头。

  1、学生没进校门,教师先进家门。

  今年9月,我校将迎来300多位一年级新生。自8月21日起,我校12位一年级正副班主任冒着酷暑,连日走访了新生家庭。这些老师自己家里,有还在襁褓中的孩子,有需要辅导的孩子,有调皮好动的顽童,有需要上培训班的女儿......可是,他们都暂时放下了自己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学生。

  家访中,老师对于“书包和文具的选择要简洁、轻便”、“逐步开始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接送学生的时间”等内容都做了具体介绍。这种“一对一”的家访模式,拉近了师生、家校距离。尽管新生还没有走进校门,可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家长就已经相当熟悉了。

  遵照省厅的“六不准”,同时也为了不给家长增添麻烦,家访过程中,老师们从不接受家长馈赠的钱物,更是用善意的谎言婉拒了一个又一个家长的吃饭邀请,使得家访这一工作更加单纯,体现出教师高尚的师德素养,赢得了家长的良好口碑。

  2、多学科相结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语数外的学习只是学生求学之路上的一部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将长远地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学校将各学科教师的参与,作为在家访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在《问卷调查表》中,专门征询家长意愿:“除班主任外希望交流的学科教师”。果然,无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在这一栏中有的填科学、有的是音乐、有的是体育等等。针对家长的这些意愿,在班主任统筹安排之下,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师都能和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

  在我校副班主任这支队伍中,数学老师和英语老师占绝大多数。在平时学科教学工作中,他们已经很注意同家长的沟通,并很好地取得了家长的信任和配合。在家访中,他们更是将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心中,在与家长沟通方式上,既有及时便捷的电话、QQ等途径,也有与班主任一起上门走访,进行深入、细致地谈话,更有常规性的每天坚持记载的《家校通》联系本。多形式、多维度地家校联系,形成了我校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模式,赢得了家长的极大认同。

  3、带着“礼物”家访,浇开学生心灵之花。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中,总以为老师家访就是告状。而我校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转变了传统观念,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带进每一个学生家庭。

  有的老师,给学生带去一张张精美的奖状,一进学生家门,带去的是“孩子进步大”“取得优良成绩”“受到同学们的喜爱”等喜讯。教师化身“报喜鸟”,给整个家庭送去喜悦,更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动力。

  有的老师,给学生送去一本本好书,扉页上写满了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孩子收获的不仅仅是十几二十块钱的书,更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是多么宝贵的精神礼物呀!

  4、跟踪回访,教师做“家教专家”。

  尽管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生活,可是,总有学生表现得差强人意。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家庭教育。通过上门走访,老师们看到了学生和家长所不为人知的一面。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家长想办法在外租房,相对来说,不太稳定的居住环境必然会对孩子有一些影响;有的家庭父母为了生活忙碌奔波,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的家庭三代同堂,家长与老人的育儿观念特别容易产生分歧......

  这个时候,教师的家访,就不单纯是向家长提要求,更多的是给家长提供援助--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沟通协调学生父母之间的情感。而且,这种援助并不是立竿见影,需要长期、反复、耐心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所以,不少教师的家访,上个学期去过,这个学期再去;上个月去过,这个月还去。老师们反复、多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家校联系,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看到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有的教师较家长年长一些,用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正确地给予引导。有的家长听了老师专业意见后,甚至建议老师开一家心理咨询室,专门就家庭教育等问题进行援助。

  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一座桥梁。尽管我校学生分布较广,上门走访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老师们放下牢骚、没有埋怨,克服所有困难,将一颗爱生之心带到每一个学生家庭。老师们深深地认识到,家访不是简简单单地一项工作,更是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

  家访活动中,教师们牺牲了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家庭,耐心细致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了交流,了解了学生及家庭情况,与家长共同商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措施,并认真听取了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及建议。老师们的家访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罗家市教育局还专门将我校的家访工作的成绩和特点,以“简报”形式下发到各市直属学校和区教育局,进行宣传和肯定。

  “课外访万家”工作的开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铺垫了温馨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更亲近教师,从而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决心。让我们家校携手,共同开启学生幸福健康成长之门。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