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镇中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浏览:42092022-01-05

  镇中心学校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习惯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是通过外在的行动而表现的内在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的思想和意识。 从心理上来说,行为一旦变成了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据研究发现,到了初中再培养习惯就难多了。一旦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再想改正就难多了。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强调:“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 蔡元培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在小学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所以加强对小学生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成为每一个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深化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的理念,扬爱的风帆,展责任风采,着力打造“爱与责任”的学校文化,让学生在“爱与责任”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合我中心校实际情况,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二、研究任务

  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准则,以“爱与责任”教育为主体,教育学生从小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家长,使每个孩子在爱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突出抓好“五爱四责教育”即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通过采取各种形式的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凸显个性,培养一代具有良好习惯的好少年。

  三、研究目标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有爱才有责任,让爱与责任同行,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从小事抓起,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开展习惯养成教育。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养成教育重点。其中低年级突出:文明礼貌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突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高年级突出:社会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勤奋向上,自尊自爱。

  我们在过去抓养成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安全习惯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通过“生活习惯”教育,使学生养成讲公德,讲秩序、有规律生活,提高学生生活能力;通过“学习习惯”培养,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文明礼仪习惯”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分清是非、美丑、善恶、真假的能力;通过“安全习惯”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能力,进而树立良好校风,班风、学风,并以此建立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

  四、研究内容

  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根据我镇的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养成教育工作:

  (一)生活习惯

  1. 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体贴父母,帮父母做扫地、擦窗、刷碗、洗衣物、整理房间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2. 勤俭朴素,爱惜粮食,节约水电,不乱花零钱,不吃零食,不在校内外摊点买零食等东西。

  3. 讲究卫生,勤洗头、洗澡,饭前、便后要洗手。积极主动做值日,定时清扫卫生责任区和教室。

  4. 不随地吐痰,不随手乱丢东西。把废纸、果皮、包装袋扔进垃圾桶中,特别要杜绝从楼上往楼下扔东西的不道德行为。

  5. 不乱贴、乱写、乱画,养成随手捡拾地面上废弃物的习惯,共同维护社会及学校环境的整洁。

  6. 宿舍保持清新整洁,床上用品清洁美观、无异味,室内物品摆放有序,宿舍要经常开窗通风。

  (二)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点、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重点的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_”,并在字边写上“?”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看书,等候教师上课。

  2、学会正确地使用铅笔或钢笔,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用笔卫生。

  3、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4、课堂上培养对多门学科的兴趣,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与社会(生活)等学科。

  5、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6、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7.虚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8.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9.学习各科知识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10.学会记课堂笔记,书写认真、工整。

  11.树立学习自信心,温故知新,及时复习和整理的习惯。

  听的习惯

  1. 专心听讲的习惯。(不交头接耳,不小声交谈,不搞小动作)

  2. 边听边想的习惯。(抓要点,听清楚,听明白,听出不同意见。)

  3. 边听边记的习惯。(记主要内容,记好听讲笔记。)

  4. 边听边审视的习惯。(察看说话者的表情、动作、意图)

  说的习惯

  1. 说话口齿清楚,语意连贯的习惯。

  2. 背诵名篇名段,积累语言的习惯。

  3. 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

  4. 善于参加小组讨论、交流,乐于合作学习的习惯。

  5. 说话讲究礼貌的习惯。

  6. 善于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习惯。

  读的习惯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做好读书笔记,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2、培养广泛阅读的的兴趣和习惯。

  3、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4、养成边读边查的习惯,应用多种工具辅助阅读,如看电视、听录音、上网等。

  5、学习数学阅读的方法,如应用题要读3-5遍等。

  6、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每天观看少儿节目不少于10分钟,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3首。

  写的习惯

  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笔,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3、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 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4、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5、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如低年级学生用HB型的铅笔,不用自动铅笔。不用玩具类的学习用品。

  完成作业的习惯

  1.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2. 按时完成不拖拉,不应付,及时上交。

  3.不抄袭,不作弊,不让他人代做;遇到困难要主动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3. 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

  5.不随便撕作业纸,低年级学生尽量少用橡皮、涂改液,保持纸面整洁。

  6.写完作业必须仔细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

  7. 考试(测验)要遵守考试纪律,尊重监考老师,诚信作答。

  8. 实验要遵守实验规则,精心操作,仔细观察,合作探究,同时要保持实验室安静和整洁,爱护实验器材,注意安全操作。

  (三)文明礼仪习惯

  1. 尊敬师长,见到长辈、老师主动打招呼,背后不直呼教师名字,与教师谈话主动立正站好,不顶撞辱骂教师。

  2. 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妨碍别人主动说对不起,不用污言秽语,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拉帮结派,不打架、不骂人。

  3. 进入教师办公室,先喊报告,得到允许后方可进入,不私闯教师办公室。

  4. 举止文明大方,不穿奇装异服,不烫发染发。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佩戴首饰,衣着整洁,端庄得体。

  5. 遵守公共秩序,广播操、升旗及集合时听从指挥,严守纪律,保持良好形象,公共场所不得喧哗。

  6.不在室内大嚷大闹,打饭时不插队或故意拥挤。

  7. 爱护花木,不攀折花草树木,爱护学校财产和公共设施。

  8. 不带手机进入校园,不吸烟喝酒,不出入营业性网吧,不沉迷网络游戏,不参与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

  9. 建立正常、健康的同学关系,同学间交往要得体,有分寸。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10.诚实守信,不说谎、欺骗,不造谣、传谣。

  (四)安全习惯

  1. 进行各种活动时,听从老师安排,不擅自行动。

  2. 未经老师及家长同意,不在外留宿。不到水库、大眼井、河套、池塘洗澡、滑冰、玩耍。

  3. 妥善保管好物品,严防丢失。未经他人同意,不拿、用别人的东西。不偷窃、敲诈别的学生,向其他学生索要钱物。

  4. 不野外用火;不用湿手、湿布触摸擦拭带电用电器,不私装电器。

  5. 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靠右侧行走,不东张西望或做其他事情,不在道路上并排行走或骑车。

  6.遵守交通规则,听从指挥,穿越马路,走人行横道线,十字路口要看红绿灯。乘坐安全车,不在公路上玩耍、追逐,当心来往车辆,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

  7. 不准携带管制刀具等器械进入校园,不打架滋事,不允许叫家长或亲友到学校无理取闹,更不同校外人员勾结泄私报复。

  8.不攀爬教学楼内栏杆、学校校门围墙及其他建筑物。不追逐、打斗、玩有危险的游戏。

  9.不购买“三无”商品,学会辨别过期变质食物。

  10.不得听从和跟随不认识的人离开学校或家庭。

  各学段要求

  (一)学习习惯

  1.低学段(一、二年级):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注意听讲,爱动脑筋,大胆发言,不交头接耳说话,不做小动作;回家后先做作业,再做其它事;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不让家长督促;读写姿势要端正,达到“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和“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要求;不乱撕作业本。

  2.中学段( 三、四年级):课前预习、自学,课后认真复习,不懂就问;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认真做广播操、眼保健操;老师不在时自觉遵守纪律。

  3.高学段(五、六年级):按时、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上善于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善于独立思考;能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广泛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二)文明习惯

  1.低学段(一、二年级):见到老师要问好(“老师好”),对老师有礼貌;爱爸爸、妈妈和其他亲人,早上起床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晚上休息时向爸爸妈妈说“晚安”;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不乱翻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及时归还,捡到东西要归还失主或交学校;诚实,不说谎话,知错就改;爱护公物,不乱写乱画。

  2.中学段(三、四年级):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3.高学段(五、六年级):诚实守信,不说谎、欺骗;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三)生活习惯

  1.低学段(一、二年级):认真做值日,不让家长帮忙;自己的物品摆放整齐,自己整理书包;不吃零食,不带零食,不买零食;有废纸要放到果皮箱;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玩耍后自己洗手;按时睡觉、起床;学会自理,自觉在指定位置徒步入校。

  2.中学段(三、四年级):积极主动做值日;自己整理房间;帮父母做扫地、刷碗、洗袜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捡起来放到果皮箱里;不乱花零钱,不在校外小摊上买零食等东西。

  3.高学段五、六年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见到垃圾能主动捡起来;看到别人扔垃圾物主动劝阻;不骑自行车上学;不乱花零钱。

  (四)行为习惯

  1.低学段(一、二年级):出操时整齐有序,不说话,到达指定位置后立正,认真做操。

  2.中学段(三四年级):不带零食进校,不丢果皮纸屑,见到垃圾主动清理。抽屉、书包整洁,书本,作业本摆放有序。按时准备,认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不在走廊、楼梯上追逐、游戏。

  3.高学段(五六年级):经常借阅图书柜图书,爱护书本,能摘录一些好词好句 ;不在走廊、楼梯上追逐、游戏,注重安全。除值日生打扫卫生之外不进花坛,不乱拿别人的东西,不进网吧、游戏机房等。不破坏公共安全财物,如:消防器材、应急灯、路灯、电闸开关等。

  (五)安全习惯(低、中、高要求相同,同养成教育内容)

  五、研究对象

  全镇的中小学生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骨干教师筛选日常研究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地运用有针对性的理论,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顺序来解决问题,获取相关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积累有效方法。

  4.家校共育法:重视收集评价学生的基本材料,如:通过录音、相片、作品的方面的材料,对学生进行纵向评价,并定期向家长展示情况,以便家长了解学生活动的情况。学校与家长加强交流与合作,对课程实施形成思想上统一,行动上的一致。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积极对自己的研究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思考,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及时将学生好习惯养成的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6.测验法:检测考核学生对礼仪的认知、行为能力。

  7.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礼仪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

  同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l)讲道理:学校讲,班主任讲,让生明白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明白养成好习惯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2)反复训练:习惯的培养是不能单靠说教的,要靠严格的训练:训练过程中重要的四个字:严格、反复。好的习惯不是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够形成的,必须坚持反复训练,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好习惯。(3)自我约束:利用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簿,记录在养成某个好习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难的心情和养成好习惯的措施。(4)教育活动:是载体,是动力。学校和班级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在不同时间段多渠道、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5)成立“养成良好习惯”小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实验原则:

  1.坚持从本地农村实际出发,从学校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做到切实可行。

  2.整性原则:用素质教育,全面观及现代人才观,指导研究课题的实施,既考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遵循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和谐发展原则;和谐发展体现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及健康成长全过程,包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校教育的全过程。

  4.渐进性原则: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既有“纵向”的积累,又有“横向”的积累,才能形成持久、稳定。

  5.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

  八、保障措施

  按照“低起点、细要求、强训练、常评价、勤引导”的方式,各学校以及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责任与义务,认真做好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工作。

  (一)家校合作,齐抓养成教育

  1.突出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个重点,抓课堂教学研究。课外注重研究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坚持正确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创设形式多样的导行氛围,使学生在形象生动中受到教育,认识自我,规范自我,完善自我。“纠错”与“导行”相结合,及时纠正学生不良习惯。

  2。“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家庭教育是“爱”的延伸,是“责任”的拓展。要采用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手册,百名教师访千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和督促家长从自身做起,配合学校共同抓好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齐抓共管的局面,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实施方法

  1.教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

  (1)认知指导,细化要求.

  (2)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3)严格约束,规范训练。

  (4)注重体验,激励带动。

  (5)个别谈话,科学矫正。

  (6)反思自律,评价引领。

  2.家长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方法:

  (1)塑造好家长自己的形象,言传身教。(2)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居高临下。

  (3)家长要及时的鼓励和表扬。

  (4)家长对孩子要加强引导。

  (5)让孩子做有限的选择。

  (6)培养执行好习惯的技能。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教育阶段--好习惯我知道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应以“知”为基础,知是行的前提,行是对知的检验,知行统一才能化为血肉、成为习惯。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时,我们要采取环境熏陶、学习渗透、专题讲座、活动明理、游戏歌谣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氛围,宣传习惯训练点,强化学生的认知。

  1、学校成立“好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健全制度,科学谋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组织实施,真正把学生养成教育的每一项要求落实到实处。

  2、全校动员,人人参与,结合本校实际,寻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重点,制造出适合本校实际的《好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3、利用板报、宣传栏、家长会等广为宣传,营造活动氛围。

  4、要求学生知道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中的内容要求。

  5、学校对班级进行周评月评。

  第二阶段:实施操作阶段--好习惯伴我行

  (一)以校园为单位,制定实施计划

  1.组织发动学生从行为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习。并以班级为单位召开主题班会,选出急需克服的陋习。

  2.指导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行动计划”(克服这些陋习的具体措施)

  3、各校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重点,制定出适合本班实际的《好习惯养成细则》。

  4、每月确定习惯教育内容。每个月底,都要确定下个月学生好习惯教育内容。

  (二)以班为单位,做好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

  1.坚持每日每周的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和家长参评,利用“小学生评价手册”对学生进行统一评价;利用“星级管理”和“好习惯小标兵”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2.各校班每月要认真组织好评选好习惯之星:生活之星、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纪律之星等活动。

  (三)以校班为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1.各校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好习惯养成教育。要发挥各校团,队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一伸手,一猫腰”“我为班级添光彩”、“争做文明学生”主题班队会等各种活动“好习惯伴我行”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个别接触,个别谈话。各位班主任要注意积累优秀案例和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个案,形成研究成果。

  3.以校班级为单位,进行“克服陋习好办法对对碰”活动,比比谁的办法好。

  4.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主题,进行征文、歌谣创作比赛。

  5.培训学生骨干,自觉执行《细则》。对部分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6.典型引路,定点、定服务对象,为好习惯教育活动提供实践的机会;提高执行好习惯的自觉性。

  (三)检查督导,进一步巩固“战果”

  1.各校要成立“告别陋习养成好习惯”评价小组,在学校、家庭中争做小宣传员,宣传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监督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校班级为单位,进行“克服陋习好办法对对碰”活动,比比谁的办法好。

  3.各校要设立督导岗、执勤岗,及时纠正学生违反好习惯的行为。

  4.落实“三个常规”(一日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仪表、环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科任老师、辅导员)共同目标,“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好习惯我最棒

  (评出“向生活陋习开战--好习惯养成”优秀标兵)

  1.各校班级每学期要开展评选“好习惯儿童”。

  2.各校要召开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和经验交流会。评选“向生活陋习开战--好习惯养成”优秀班级和优秀辅导员。

  3.学校习惯养成优秀案例和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个案汇集成册。

  4.表彰优秀集体和个人,推动好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由养成生活好习惯推向养成学习好习惯和社会好习惯,把学生的好习惯进一步推广到家庭、社会。

  5.建立长效评比机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校高度重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工作,把养成教育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内容作为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长期坚持下去。

  教育的核心是“爱与责任”。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前的经验和做法,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发展完善教育方案,创出自己的特色。希望各校园,各班级要以“爱”为出发点,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好习惯,并把它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要求每位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以身为范的教育原则,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牢记神圣的教师责任。让爱与责任同行,对孩子的成长负责、对孩子们的未来负责,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爱去实践肩负着的教书育人的责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九、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各中小学校(园)负责人

篇2:刘镇小学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镇刘小学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现就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好习惯让人受益终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保证。3-12岁是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在小学阶段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自觉主动、稳定持久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各学校和广大教师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作为日常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基本要求

  (一)学习习惯

  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中高年级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要了解教材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了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画出或记入预习笔记。

  2.课前准备的习惯

  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安*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课上

  3.良好的“三姿”习惯

  ①坐姿(听课姿势):小学生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应该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②写字姿势:上身坐正,两肩齐平;头正,稍向前倾;背直,胸挺起,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两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眼睛与纸面的距离应保持在一尺左右。正确的执笔方法是: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良好的执笔方法必须从小培养,否则,一旦形成习惯,纠正起来很难。

  ③读书姿势:读书时眼离书本约一尺左右。

  4.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①遵守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②规范答题的习惯。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③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书写用笔,小学1-2年级用铅笔,不能用自动笔;3-6年级用钢笔,不能用圆珠笔和中性笔。

  ④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做好课堂笔记,笔记的内容主要记录重难点、知识要点、课本以外老师补充的知识点、一些典型例题的分析过程、解题思路和解题注意点,并把自己在课堂上没听懂、没理解的内容用着重号标明,以便课后有重点地复习。

  ⑤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⑥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5.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敢于质疑、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①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②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必须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③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课后

  6.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并请家长配合检查督促。

  ②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③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积极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④做作业时,应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7.自查、自改的习惯

  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知道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8.及时复习的习惯

  要让学生学会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内容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

  9.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校应该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10.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

  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学习用品应该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二)行为习惯

  1.举止文明的习惯

  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①热爱祖国,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

  ②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

  ③自觉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④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

  ⑤向别人请教,态度要诚恳。

  ⑥不打架,不骂人,公共场所不喧哗。

  ⑦不给同学起绰号,不歧视身体有残疾的同学。当同学答错问题时,不起哄、不嘲笑。

  ⑧集合做到“快、静、齐”,观看比赛文明喝彩。

  2.诚实守信的习惯

  对一个人来说,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

  ①诚实守信,说到做到。

  ②答应的事确实难完成的,应向对方说明原由,用诚挚的态度向对方表示歉意。

  ③借了别人的东西要按期归还,拾到东西,主动归还失主。

  3.尊重他人的习惯

  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

  ①耐心听他人说话,不随便打断他人说话。

  ②专心听对方说话,不要一边听一边考虑其他的事。

  ③听到别人的批评时,不要激动,平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

  ④不打扰别人的学习、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碍了他人要及时道歉。未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4.守时惜时的习惯

  要让孩子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守时惜时的良好习惯。

  ①按时作息,有时间观念。

  ②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马路上逗溜玩耍。

  ③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事不拖拉,当天事当天完成。

  5.懂得感恩的习惯

  学会感恩是人性的体现, 懂得感恩是责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

  ①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不顶撞父母、老师。

  ②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③孝敬父母,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6.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①爱惜学习用品。

  ②不随便向家长要钱,不乱花钱。

  ③珍惜粮食,不挑食,不浪费。

  ④节约用电、用水,做到人走灯灭,水龙头用后随时关紧。

  7.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没有秩序, 任何集体活动都无法开展。

  ①上下楼梯,轻声慢步,靠右边行。

  ②放学排好路队,红灯停,绿灯行,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过马路走斑马线,注意避让车辆。

  ③在公共场合遵守纪律,购物、上车等自觉排队,*时按指定位置就座。

  8.勤于动手的习惯

  自己动手可以提高自理自立能力。

  ①自己整理学习、生活用品。

  ②做好自己能做的家务劳动和自己处理力所能及的生活事务。

  9.锻炼身体的习惯

  健康的身体,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基础。锻炼身体不但能让身体结实健康, 还能磨炼人的意志。

  ①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内外文娱、体育、科技活动,上好“两操两课”。

  ②学习运动常识,做好自我保护,不做带有危险性的动作,不参加危险性较大的活动。

  10.讲究卫生的习惯

  讲究卫生是每一个人应有的生活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小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①勤洗澡洗头,勤剪指甲,勤换衣服,睡前洗漱。

  ②饭前便后要洗手。

  ③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④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见到废纸等垃圾物要主动捡起放到果皮箱里。

  ⑤不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乱贴、乱挂。

  ⑥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

  1.抓住关键期,加强启蒙教育。小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学生比较容易养成好习惯。尤其小学一、二年级,更是建立常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期就等于抓住了孩子的未来。所以,学期开始特别注重一年级学生教育,坚决不能让习惯培养输在起跑线上;从学生一年级入学第一天抓起,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良好的习惯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不能一朝一夕养成,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标准“三姿”,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和基本的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能力的不断发展,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就要在简单学习习惯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习惯易形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对于学生习惯的培养情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学生的习惯是在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树立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榜样,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是有益处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影响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良好习惯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不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责任。要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各种教育力量要协调一致,不同的阶段要前后一致。在学校内班级的要求和学校的要求必须一致,在班级内班主任的要求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必须一致,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要求必须一致,家庭的要求要与学校的要求相一致。

  四、加强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工作的评价

  各单位都要把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定科学的评价机制,成立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检查组织,制定相关措施,及时进行督查与指导。教管办、学校都要把对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情况的评估结果纳入对所属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的教学考核之中。各学校要将每年的三月与九月定为“习惯养成教育规范月”,集中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市教研室在教学视导和课程实施质量评估中要对小学生习惯养成情况进行重点督查、指导、监测、考核,并把结果纳入对各单位的年度教学工作考核评估和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成绩。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