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赴附属中学公开教学日活动学习体会

浏览:41592021-12-03

  赴附属中学公开教学日活动学习体会

  12月1日,我校应邀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公开教学日活动。

  此次活动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展示、省课程基地参观和专家讲座三个部分。按照活动安排我和zz三位老师一早赶到了南师附中,首先向南师附中通用技术组z主任了解了该校通用技术学科开设的情况,参观了通用技术实验室。在 “power Tech的设计理论(竞速)”活动课程观摩中,我们看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四脚爬虫”设计,在形变、摩擦力、能耗、结构设计、精工方面有着许多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学生在不断的试验、改进过程中,动手实践和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上午课间活动中,我们观摩课学校的升旗仪式并参观了“走进鲁迅”课程基地,随后分组观摩了物理、地理、艺术、心理等在E学习环境下开设的公开课。

  走进数字化教室,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张课桌上都有一个IPad,通过系统中搭载的凤凰优阅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登录到一个共同的班级模型里,教师通过AirPlay技术可以使用IPad在教室的任意位置进行学习资料呈现和学习过程控制,学生可以翻阅教师下发的资料、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询信息、使用打字、手写或拍照的方式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平台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作答情况并进行点评。我们观察到,系统提供的信息实时反馈(可以是选择题的选择,也可以使文字描述或实物照片)功能,尤其是对选择题的实时统计(多少人、哪些人),切实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真实掌握、高效处理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短板。略微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观察到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系统在分工、协作方面体现出来的技术及其应用模式。

  下午,我们一起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沈z教授题为“信息时代的教学实践”的报告。沈教授从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概念冲击入题,反思信息时代学习的形态:课堂结构是在场还是在线?师生关系是帮助还是互助?资源载体是互联还是互通?并指出在技术应用的实践中要思考“技术在教学中是否有不可替代性”。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体系的介绍,沈教授指出要关注项目学习、问题设计、多元评价、学习支架、高级思维、混合学习、数据分析、电子学档、信息管理等关键理念,对技术-人的关系进行再思考,着力解决技术催生活力的问题。关于技术如何支撑教学改革,沈教授认为学习形态由人(师生关系)、物(支持条件)、事(认知序列)、境(存在价值)、脉(知能逻辑)五大因素决定,因此要从教师与学生(人)、过程和活动(事)、工具与环境(物)、意境与情境(境)、结构与逻辑(脉)五大方面十个着力点去进行信息时代的基于技术的教学设计。

  此次活动收获颇多,在开阔了眼界的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要从“技术在教学中是否有不可替代性”来考量是否合理运用了信息技术和设备。纵观信息时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不难发现:技术的应用首先是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途径,进而改变人们认知甚至生活方式。因此,学校技术装备的选择和整体设计首先要符合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要求,然后在使用技术解决问题的同时,还应充分关注技术催生的观念和模式的改变,因势利导从而形成学校特色应用模式。

篇2:教学日记:复习阅读求新意

  教学日记:复习阅读求新意

  今天上复习课,到了八单元《尊重与平等》。从主题词入手,孩子们很快回顾了三篇课文主要内容:《最美的花束》讲全世界儿童平等;《这个规矩不能有》告诉我们彭总虽然自己是领导,却不搞特殊化,把自己放在与老百姓平等的位置看待;《苏珊的帽子》讲述老师精心为患病掉发的苏珊营造和谐氛围,通过大家戴帽子学帽子的活动让苏珊重新建立了自信,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自己放在与人平等的位置,学会尊重他人。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期阅读教学中已经通过阅读体会到了,那么在复习课时,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再阅读读出新意?

  在让学生回顾了各课的主要内容后,我通过提问提示:“你在《最美的花束》这首诗歌中,找到了哪些描写人物外貌的词句?”

  听到提问,马上有学生开始重新阅读课文,在课文中仔细找。很快有学生找到了“人人都有一双眼,星星一样亮晶晶”。

  我再启发:“这是描写的那一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这是描写的眼睛,写出了眼睛亮晶晶的特点。”

  我马上鼓励:“回答正确,你真会读句子。还有吗?”

  受到启发,有学生又找到“你的头发漆黑,他的头发金黄”,知道这句描写头发,写出头发的颜色不一样,从而体会到不管头发颜色怎样,世界的每一个儿童都是平等的。

  我再接再厉,启发学生:“除了这课,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呢?”

  学生马上到《“这个规矩不能又”》《苏珊的帽子》以及语文天地中的《爱因斯坦和小姑娘》这三篇文章中去主动寻找值得研究的语句。

  从《最美的花束》到其他三篇课文,学生复习阅读的范围拓展开来,从眼睛从头发学生对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阅读赏析也拓展开来。在复习课中,学生还从“然而每天顶着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到学校去上课”了解到患病后的苏珊头发掉光了,此刻的外貌是一颗光秃秃的脑袋,对于六七岁的苏珊是严重的打击,这让她的自尊心很受伤。所以这里的“光秃秃”描写出了事情的严重程度。

  有学生还找到了“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深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

  我马上启发:“找得真好,你知道这句描写了哪些外貌特征吗?”

  学生再阅读此句后回答:“写了胡子、眼睛还有头发。”

  我立即帮助学生总结:“对了,描写外貌,不仅可以写眼睛、头发,还可以写有特点的胡子等。”

  还有学生找到“小姑娘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上是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我又启发:“你从这句中了解到描写外貌,除了描写五官长相,还可以描写什么?”

  他回答:“还可以描写穿着。”

  我会心一笑说:“你真能干,会从作者的描写中找到外貌描写的方法。”

  阅读复习到这里,学生对八单元课文的再阅读已经有了新意,那就是找到并学习作者在记叙中运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我在学生找到了人物描写可以写五官可以写穿着后,我再次启发:“为了让文章显得生动,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主要人物?”学生又仔细寻找,找到了“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冷不丁被小姑娘撞了一下,他抬起头,友好地朝小姑娘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不等小姑娘回答,又低头向前走去。”从这里学生找到了描写人物还可以描写动作、神态、语言。我马上把他们的思维拉回到前面的主体课文,在《苏珊的帽子》一文中,正是通过老师的语言来表现老师对苏珊的爱护,《“这个规矩不能有”》也正是通过彭总的语言来表现彭总对搞特殊化的强烈不满,表现彭总要求自己与民平等的高尚品质。通过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处人物的语言,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然后,我告诉孩子们想让自己的人物描写更加活灵活现,还要有人物的心理活动,找找课文中,看看有没有。学生又一次兴致勃勃阅读课文,在《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一文中,他们发现了“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书里走出来的”,“小姑娘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些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阅读体会到小姑娘的内心是人人平等的,她遵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实。

  通过前面的复习教学,我已经让孩子们从作者的记叙中悟到了写人的一部分方法,就是可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我不想到此为止,因为我想趁热打铁,让学生把悟到的表达方法通过运用使之成为能力,所以,我布置了即兴习作:写你和他人之间。平等、尊重的故事,用上学到的写人方法,为自己的习作增色添彩。

篇3:教学日记:由植树节想到的……

  教学日记:由植树节想到的......

  教材十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进森林”。我为什么提前到三月分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这个单元,原因是3月12日是植树节。临近植树节,我在备课的时候,偶然看到十二单元正好是走进森林,再仔细一看主题单元的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叶上的歌》《失踪的森林王国》,特别是第三篇课文《失踪的森林王国》我读后发现在植树节学习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意义尤为重大。再与第一篇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对比着学,学生对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认识和感悟要深刻得多,所以,我决定在植树节的时候,提前让孩子们和我一块学习十二单元《走进森林》。

  说干就干,我认真分析了十二单元教材的特点,我发现在阅读方面,十二单元要渗透给孩子的阅读方法是理清线索,依据总分关系来阅读《美丽的小兴安岭》《草叶上的歌》,并且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明确地让学生找到最后一个自然段和前面自然段的关系。我就想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教给他们阅读的思维方式,如何把阅读思维方式传授给他们呢?平时的阅读课都是靠老师一点一点地浸润,基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以问题来点拨学生去思考、感悟、交流。现在,能否换一种方法来进行,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学习阅读思维过程和方法呢?

  怎么来操作,我试着在十二单元的教学中设计了一种阅读提示的题单。在《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到全文有多少自然段,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在分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阅读每一个自然段,在分析比较中体会出全文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个自然段概括介绍小兴安岭在东北,树很多,像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小兴安岭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而第六自然段是作者总结抒发情感,称赞小兴安岭既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我在题单上还专门设计了归纳全文主要内容,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来完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中心句概括全文,同时中心句在文章结尾处也就是对全文做总结,那么最后一段与前面的关系就是先分后总的关系。这个自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分两层解决了,学生获得这个知识也是在感性中完成的,具体可感,一点儿也不抽象。

  其实,学贵有疑,会提问才会学习。所以,在阅读中教会学生质疑非常关键。为了很好地进行阅读思维的整体浸润,我在前面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在课题质疑,在文章矛盾处质疑,在文章结尾处质疑等几种质疑的方法。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学生在读完课题后就能提问: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美丽的?然后在读完全文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学生的两次质疑都非常准确,我在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后继续启发:你打算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呢?学生说:“我想通过联系上文来理解小兴安岭是大花园,也是大宝库。”

  听到学生的回答,看到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方法,我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头。我忍住激动,继续问道:“具体一点讲,你想联系上文的什么地方来理解呢?”学生回答说:“我想联系小兴安岭春季的那段来理解。”我一听,正中下怀,因为我设计的阅读帮助题单也正是以第二自然段小兴安岭春季景色为提示载体的。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