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读《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后体会

浏览:52632021-11-30

  读《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后体会

  一、举例说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与教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过程,教师是“教”和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是无争的事实,教师教学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而不应试图“消灭”它们之差异,调查研究表明,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一位老师正讲解〈荷塘月色〉中历来被奉为倒叙手法经典之作的那一句......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句话中,朱自清先生用了修辞手法,把本来的嗅觉的清香,大胆新奇地比作听觉感受的歌声,充分表现了~~~~~

  当这位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时,一位学生举手,试探着说,我觉得朱自清把荷香比作歌声似乎并不最好,文章通篇是意境极为宁静,除了作者之外,没有第二个人。如果用歌声有点破坏整体效果,依我看,改成“笛声”更好,既无人声掺杂,也符合当时的意境。

  这是这位老师在备课中根本没有预见的,但这位老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迫使教学方式的变化,只有与之相适应,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这位老师先表扬那个学生的“独特发现”,然后推翻了原先准备好讲解的“通感”教案,当即决定让学生来唱主角,改写这句经典名句。

  同学们一下子变得兴奋起来,经过斟酌、品味、比较,不断地推举出大家公认的佳句来:

  1.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天外飘来是悠远的钟声似的。

  2.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摇篮边母亲轻轻地抚拍似的。

  3.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蒙娜丽莎嘴角的绵绵微笑似的。

  等等,思如潮涌,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无法停止。

  事实证明,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前提,也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素养.

  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新课标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标中,学生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请看“九个尽可能”和“四个不”

  九个“尽可能”

  1、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

  2、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

  3、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

  4、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

  5、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

  6、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

  7、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

  8、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

  9、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

  四个不

  1、学生能叙述,教师不替代。

  2、学生能提问,教师不先问。

  3、学生能操作,教师不师范。

  4、学生能发现,教师不暗示。

  从九个“尽可能”和四“不”中,我们已经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最大限度的变化。

  (二) 再来看一则课例。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学过二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二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

  课前准备:每张课桌上放五张卡片,上面分别有2、3、7、“一”和“二”等数字及运算符号。

  同桌分工合作,一位用五张卡片摆出所有可能的二位数减一位数算式,另一位记录,并准备汇报。学生兴致勃勃,热烈讨论,紧张地摆着、写着。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补充,在黑板上写下所有可能的算式:

  27-3=23-7=37-2=32-7=73-2=72-3=

  教师:“我们班是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独立心算这几道题?请大家把所有算式写在卡上,记下心算结果;算出所有算式的,想一想怎样用口头语言表达你的算法、步骤;遇到障碍的要找出难点,力争自己克服,或者求助课本。

  教师巡视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算式:

  32-7=3532-7=25

  “同一个算式。为什么在我们的同学中会得出不同的结果?他们都对,或都错?还是一个对一个错?”

  “今天的挑战是,二位数减一位数时,遇到个位数字不够的时候这样算。”

  小组讨论“辨别上述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要说出理由,错要找出原因。

  小组汇报时,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对于32-7=25的多种算法;对32-7=35的错误,请用竖式算法计算这道题的同学说一说竖式算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小节后,学生用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算法进行当堂练习。

  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作哪些方面的指导?

  学习方式,是我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新课程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一般而言,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是比较有效的。

  作为教师应做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倾向(如: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偏爱运用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人善于运用视觉通道,有人倾向了听觉通道······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对学生已选择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中肯的评价,提出优化的措施。

  3、能多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发展照相,倡导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快乐地学。

  四、学生根据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意见,教师应该注意什么?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一件事物的认识、态度都存在差异。因此每个学生理解的角度,深度肯定不同,学生根据发表看法意见,教师应该以下几点:

  1、注意学生看法的正确性,对其意见提出中肯的评价,注意学生语言的准确性,适当点拨。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3、不管学生的意见正确与否、程度深浅,教师都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勇气加以赞赏。

  4、引导学生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其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学生以不同角度评价别人的意见,学会欣赏别人。

  五、“放大优点”怎样克服学生的自满情绪?

  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即使一个平庸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鲜活起来的。作为家长、老师不应该一味指责其不足,而应找到孩子的优点,河里淘金,放大他们的优点,并且发自内心地赞扬。

  同时,在“放大优点”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优点:

  1、赞美和鼓励应该适当。“放大优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对于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等,应以自己的身教和言语影响孩子。

  2、放大优点的赞美,应该是真诚的,发自内心地赞扬,如果过之 ,孩子会觉虚伪或产生自满情绪。

  3、放大优点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看到别人的长处,多与伙伴交流,在同伴中学。

  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地探索?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地探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时间与空间:探索要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2、以挑战性问题出发:不是任何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索,只有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才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

  3、从新的视觉出发,也可以说的一种探索。

  4、关注过程:在探索过程中不只是学习知识,同时也让学生有多种体验。

  七、在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什么?举例说明。

  合作学习时,应注意:

  1.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因为让学生听明白别人的话,往往没有这个耐心和习惯,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必须培养起让学生“尊重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

  2.明确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或相长,如组长、观察员、记录员、报告者等。

  3.进行分工,使每一个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相应任务的基础。

  4.资源共享,使每人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的一部分资源或全组织有一项共同使用的资源。

  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合理的分工,则小组合作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实质意义。

  如果在小组里每个成员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则小组合作的作用已很大。

篇2:《美术新课程标准》读后感1200字

  《美术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处在改革阵地前沿的教师,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所包涵的基本理念,切实在教学中贯彻这些理念,新课改到底提倡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我认为:

  新课改带给我们的第一个新理念--新的教材观

  传统的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新教材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一方面注意控制教材内容总量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方面适当降低某些知识的难度要求,改变原理性知识偏重思辨和过深、过难的现象。大胆更新了“双基”的概念和内容,删除了陈旧的、用处不大的信息,充实了学生能够接受、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信息。

  传统教材把学生定格在预先设定的“书本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之中,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恰恰远离了儿童的生活世界。新教材观不仅关注那些客观的、系统的、逻辑的“共同知识”,而且关注那些主观的、情境的“个人知识”,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平情境”,力图把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纳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之中,努力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汇通融合。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学习观

  新课程新的学生学习观主要体现在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是在有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学习;要求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具体地说,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不是单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比如背诵、练习等,这些行为方式只是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进行有机结合。

  新课改带来的第二个新理念--新的评价观

  考试一直是最常用的评价方式,本来考试作为检验、筛选、强化记忆的途径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我们都知道,在以接受知识为教学目标,以考试成绩为评价标准的应试教育下,考试就成了一种桎梏和枷锁,成了学生学习的沉重包袱。成绩好就是优等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劣等生。考试就是拿学业性的因素来片面评定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显然有失公允。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变了,教材功能变了,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变了,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注重对学生学习发展过程的评价;评价不是根据成绩来给学生下定义、分类别,而是注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变化,通过评价指引学生更好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多方面的评价;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其实新课改带给我们的远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带来的是一次头脑风暴。这些变革的构想,最后要依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贯彻和实现,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了解新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与新课程同行,创出一片新天地。

篇3:《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读后感2000字

  《自主学习》读后感

  假期了读了几本书,给我感受最深是这本《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师必读丛书·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指导预习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独立完成复习题。

  2.尝试完成例题。并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思考例题与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归纳出数学方法或数学概念。

  4.尝试练习。

  5.将例题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预习的指导要坚持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二、培养习惯

  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也是人主动性发挥的反映。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方法,培养认真学习的习惯。这就包括:

  1.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提高听课效率。

  ①课前应做好各种听课准备(用品、知识、体力、心理准备)。

  ②上课时学会倾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可以采用小组评比方式。)

  2.重视课后复习。

  (1)回忆。(2)看书。(3)整理笔记。(4)查看参考书。(课后复习要及时、突出重点、做好复习题)

  3.学会使用参考书。

  (1)参考书与课本的关系。(2)把握好参考书的内容。(3)选择好典型习题。(4)要做点读书摘记。(5)发挥个性特长。

  4.学会积累学习资料

  (1)明确积累学习资料的范围。(2)将学习资料进行分类。(3)学习资料的整理时间。(4)充分利用积累的学习资料。

  5.学会思考,养成爱动脑筋的习惯。上课时要求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逐步培养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6.学会单元小结。

  (1)先回忆后看书。(2)先看题后做题。(3)先复习后笔记。

  三、鼓励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启发学生提问,学生不会质疑,不会问为什么,不会解疑,即使教学手段再先进,形式再新颖,也难免走入灌输式的老路。即如孔子所调的“学而不思则惘。”因此,要启发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以亲切的微笑、温和的语气、和善的目光,使学生消除疑虑,要以激励的语言、明白的手势,使学生放开胆子,要以及时的表扬、随机的赞叹,灵活的竞赛,使学生放开喉咙,要以情境的创设,优生的引路,后进生的亮相,使学生坚定信心,要求全体参与,全面参与,始终参与。学生问对了,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问错了,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提问题就了不起。这样,整个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创造的过程。

  四、激励探索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疑问,这种疑问主要表现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导致学生的原有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起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并由此产生新的平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辛勤的劳动,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激励学生大胆探索,让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养成思考和自学的习惯。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

  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以上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如果图中每个方格代表1厘米2,不满一格的按半格计算。)学生得出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12厘米2。于是我借机设疑“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同,真的是凑巧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三角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激励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去探索答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应符合以下要求:⑴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⑵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⑶要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构成数学知识、技能的筋骨,数学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质。⑷问题和情境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尽量避免简单形式化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从而调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思维。

  五、实际应用

  鲁迅先生曾说:“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教师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活动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鼓励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愿望。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我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墙壁粉刷”导入,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要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并努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丝毫也不能忘记和放松。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必须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前提。自学能力必须建筑在对学习自觉性、坚持性,注意的专一性、集中性,思维的独立性、深刻性等智能素质的基础上。所以,在教学中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致力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