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数学公开课课堂反思

浏览:39802021-11-29

  数学公开课课堂反思

  上周四,也就是10月13号,有幸请到李z和吕z两位老师听我的课,给我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先说一下我的课堂安排吧:这节课是讲连加、连减。

  一、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4页,自己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二、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回答你要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写出算式,并观察这些算式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揭示这节课的课题--连加、连减。

  三、如何计算?请学生思考,你会如何计算连加、连减算式,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计算方法:先算前两个数,遵循从前往后算的计算顺序。

  四、练习,先出两道文字型的例题,让学生写出算式并计算,确保学生能理解题意。再出示6-8道连加、连减算式,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整节课下来,40分钟的课堂还剩大约两三分钟的时间,这个时间让学生自己看课后题,看有没有比较难而不会做的题。

  李老师和吕老师给的评价是:

  优点:

  1、课堂结构合理,有新课有练习;

  2、课容量较大,既有连加又有连减;

  3、学生练习充足;

  4、思路由学生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意见和建议:

  1,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上的插图,难以控制学生的行为,因为一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有的学生不看书而玩别的东西,或者表面上看书,实际上脑中在想其他的事。我可以将这幅图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统一看黑板,这样能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听课,不给他们做小动作的机会。

  2,关于学生的练习,应该告诉学生正确的书写格式。是要求竖着写还是横向写?统一一下格式,给学生明确的要求,既让学生做了练习又训练了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举两得。

  3,应该在增加一个小结环节,在课堂最后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

  两位老师的评价非常到位,我应该好好设计以后的课,再接再厉,取长补短,争取下次会有更多的优点。

篇2:公开课《秦兵马俑》教后反思

  公开课《秦兵马俑》教后反思

  前几天,上了《秦兵马俑》的公开课,本课时的重点就是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从而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还是以过渡段为中心,由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入手,然后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4-9),引导学生体会秦兵马俑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的特点。

  针对这一教学重点为,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大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类型的兵马俑?他们有着怎样的鲜明形象?认真读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兵马俑介绍给大家,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然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保证一定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部分的教学,学生的兴趣倒是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可由于交流汇报占了许多时间,学生阅读感悟的时间倒是少了,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问题设计得不够合理,而且教学没有抓住重点。每个自然段的教学时间几乎是平均分配,教学节奏没有变化。或许,在教学中,我可以先以“将军俑”为例,具体分析一下他的鲜明形象,并指导学生朗读,然后再让学生照样子来介绍分析其它的兵马俑。这样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渔”,而且也不至于让学生的阅读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

  由于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这部分内容学生读的兴致很高,为后面仿写句子奠定了基础,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分析写法,先抓住兵马俑的神态,再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面对众多的生动形象的兵马俑,仔细观察其神态,创作的欲望很浓厚,一气呵成,写出的许多生动感人的语句,这是课前没有想到。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另外,秦兵马俑的出土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是秦文化的缩影,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我想,仅仅凭书上的介绍和几张图片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够的。还应该利用一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对秦兵马俑有更多的了解。而在这点上,我做的也不理想,课前虽然让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所以很好的资源没有及时地运用,这也是感到有点遗憾的地方。

篇3:两堂公开课中反思幸福课堂

  两堂公开课中反思“幸福课堂”

  20**年,是我在三尺讲台的第二年,慢慢褪去最初的青涩懵懂,开始有了自己的些许领悟。最为庆幸的是加入了z这个睿智的团队,让我能够尝试“幸福课堂”,更让我的成长之路少走许多的弯路,真诚感谢每一位给予我帮助的良师益友。

  本学期上了两堂公开课。一堂亮相课,一堂视导课。两堂课的效果相去甚远,而每一次课后我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得与失,从而让我对“幸福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以后的教学思路有了更多的想法。

  亮相课上的是《春秋战国的争霸》,这一课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内容较多,但又都是学生感兴趣、想知道的。因而备课时我一心想体现出历史的生动与精彩,准备了许多的历史小故事,甚至还编排了一小段课本剧。但一堂课下来,连我自己都颇感意外,完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课堂气氛不够活跃,似在泛泛而谈,时间安排也不尽合理......

  而一转眼又迎来了市教科院教研员的视导课,这一次上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一文。文化课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比较散,似乎没什么主题思想,不易把握。备课时思忖良久,一直难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后来在师父的指点下,终于领悟,为避免这一课落于枯燥之流就应当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而课堂上不再是单纯的讲述一千多年前的科学艺术成就,而是以今天的视角去走进它们。这就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真实,这些历史的沉淀原来离他们并不遥远,引起他们兴趣的同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情感价值观的目的也达到了。课堂是轻松愉悦而又高效的,也让我感觉到了些许“幸福课堂”的影子。

  年轻教师就是要在磨砺中才能成长。通过这两堂公开课也确确实实是给我自己上了深刻的一课。过程固然是艰辛的,结果确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自己真正收获了许多,对于如何让历史课堂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课堂”也有了自己几点不尽成熟的思考。

  第一,上一堂好课的基本前提是先备好课。

  而之前一直忽视或者说认识不够的是:备课不只是备教材,其实更关键的还在于备学生。上课不是老师的独角戏,那么备课自然也不应该完全按照老师自己的臆断,而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平常应尽可能地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尝试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备课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到上课时学生自然会感同身受,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积极配合、热情参与,老师也就避免了自问自答的尴尬。学生真正参与了,有主人翁的感觉,我想这应该也是构建“幸福课堂”所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亮相课时我正是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更多地去思考学生想知道什么,因而在课堂上想要引起学生的共鸣当然就不太实际了。而到亮相课时我首先在备学生方面多下了功夫,效果自然就不同了。

  第二、要上一堂好课,教师必然要全身心投入课堂。

  老师就是课堂上的一面旗帜,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当老师神采奕奕、满怀激情地出现在教室门口,学生便开始对这一堂课充满了期待与好奇。然后老师跟随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或悲或喜、或惊或叹,而不是乏味地照本宣科,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自然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对比自己的两堂公开课,亮相课时由于压力较大,没能放松心态,亦没能做到全身心投入,从整体上就使课堂缺少了些活力。而视导课时首先就给自己树立了信心,也放松了心态,而后与课堂融为一体,娓娓道来。一堂课下来自己心情舒畅,学生也因学到了新知识而深感满足。这大概就是我所希望的我的课堂所应该达到的幸福效果吧!

  第三、把握好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历史是已经过去了的人和事,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疑惑--这与我的现实生活有关系吗?长此以往难免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教师的任务绝不是单纯地把过去的历史告诉学生,而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去借鉴,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可触性。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让学生感觉原来学历史是有用的。例如视导课时,讲到《水经注》这部地理著作,我摘取了其中记载湘江和浏阳河的段落,通过多媒体课件放映出来,一下就把一千多年前的历史带到了学生面前。学生既兴奋又惊讶,继而是一种信服,原来历史就在就他们身边,并不是离他们几千上万年。

  第四、历史课堂的形式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更立体、更丰满、更鲜活!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鲜活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生动精彩的。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的形式根本不足以表现这种鲜活与生动。或许可以尝试由学生来描述、表演,亦或是猜谜、辩论赛、演讲赛、故事会等多种形式,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当然这一点在我平时的课堂及两堂公开课中都还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更是我前进的方向。这也应该是在目前“幸福课堂”大讨论下最应该尝试的!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