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朗读教学感言:朗读如此重要

浏览:83882021-11-29

  朗读教学感言:朗读如此重要

  所谓朗读是指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教学则是指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为什么朗读如此重要?

  其一,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味”,回味出语言文字的余音、余韵和余意来。

  其二,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易分散,朗读能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耳,全身心地投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并发展为一种责任感和事业感。

  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三点:

  一、声情并茂的范读。

  我听一位教师执教《狐假虎威》,他指导学生朗读时几次要求把书放下------“看老师读”。还真不含糊,他读得声情并茂。读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一段话时,由于伴之以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主要是手势),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小学生的模仿力真是惊人,看老师范读之后,他们读得相当好,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可见,示范多么重要,看老师有声有色地范读的指导作用是多么重要!

  美国语言学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还有一位名叫艾伯特·梅位别恩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位研究者则从听者(学生)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

  “看老师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当然,要学生“看”,就得有真功夫,就得有看的东西,有看的价值。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备课时一定要备“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凡是让学生看老师读的地方,最好能背出来,得体的表情和手势也要经过反复琢磨,只有备“读”时,在“声”和“情”上下了功夫的,上课时才能声情并茂。

  二、形式多样的训练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齐读、个别读,学生感兴趣的有:演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其中引读有提示式、插问式、添词式,各有所长。比如《松坊溪的冬天》第一段第3-6节,第一次是这样引读的:

  师引: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生接读--

  师引:溪中有什么?生接读--

  师引:溪底有什么?生接读--

  师引:溪水怎么样?生接读--

  师引:听见桥下的溪水声 生接读--

  通过这样的引读,课文的结构层次一目了然。

  还是上面这段课文,第二次引读,侧重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描写方法,又是这样引读的:

  溪涧好在哪里,让我们再一起读。

  师引:这是一条多么好的溪涧。生接读--

  师引:那溪石多么好看 生接读--

  师引:那鹅卵石多么好看 生接读--

  师引:那溪水多么清 生接读--

  虽是同一段课文,甚至是同一种方式,但学生仍读得兴趣盎然。

  三、幽默积极的评价

  在学习《第一场雪》讲读雪后一段时,一位教师用富有激励性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浏览一番!”一个学生读得尚好,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她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呢?”一个孩子反而读得不如前者。老师又非常风趣地说“刚才那个同学把我们带到了雪地的边上,这位同学又把我们带了!”同学们都开怀地笑了。用这样的语言来进行情绪激励,提出朗读要求,作出朗读评价,取点好、时机好、方法好,不但风趣幽默,也使学生成为情景的主动参与者。

  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读、分角色读或表演式读,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把课文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那读的训练就算真正到家了。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性情,增长学生才干,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2:《朗读手册》读后感

  《朗读手册》读后感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在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

  读书是终身学习的需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生活的质量,影响他们一生。可是人与书之间不是生来就能互相吸引的,它需要有媒介。作为一名教师,能成为孩子读书的点灯人,我认为是责无旁贷的,感到无比的自豪。那么怎样引导才会让读书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读书氛围,激发读书兴趣

  读书是需要一种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了,学生被这样的氛围所包拢,耳濡目染,慢慢浸润书香,久而久之就会爱上读书。

  首先为孩子创设读书的大环境

  (一)充分发挥学校阅览室以及班级图书角的作用,不断更新图书 ,保证书源。

  (二)叩开孩子读书的那扇窗户

  让孩子读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没有得感冒,又如何将感冒传染给学生呢?如果我们自己不喜欢阅读,又如何能影响学生去喜欢书本呢?因此教师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以自己读书的热情来影响孩子。我们可以采取师生共读书一本书的方式。现在是信息时代,书的质量良莠不齐,作为孩子读书的点灯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经常为孩子推荐好书。

  1.每月推荐一本书。师生共读

  2.推荐书目本着四个标准:有趣、感动、优美、践行

  用梅子涵老师的话说:“适合的故事、适合的趣味、适合的语言、适合的思想。”我想梅子涵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只有根椐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向孩子推荐书,他才会对你推荐的书有所回应。

  3.向学生推荐书可以采用教师推荐和同学推荐

  低年级的孩子小,还没有具备独立选择书的能力,就可以以教师推荐为主。到了高年级可以把这种形式结合起来,这样既能避免了以老师的喜好强加给学生造成读书的“营养不良”、“偏食”现象,又扩大了学生读书的量和面,两全其美。

  (三)点燃学生读书的激情

  读书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要开始了,学生就会慢慢喜欢,读书的种子就会撒遍班级,撒满校园。

  学生读起来,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接下来,该怎么走呢?于是我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新鲜、读书的快乐。

  动静结合之:静态读书──给足孩子读书的时间,在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时,使孩子能真正深沉到书中去。可以采取:1.固定读书时间,老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开辟统一的读书时间,如我们班我是安排每天下午3:30为固定读书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孩子统一静静地坐在教室里享受读书的快乐。2.分散读书时间,这是学生自由选择读书时间,自己合理安排读书时间,可以利用课间,也可以在每天晚上写完作业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不强迫,重在读书的过程。

  孩子们静静地读书,这是多么美丽的风景。有了充足的读书时间,对早日养成孩子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纯粹靠感性地读啊读,只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而没有精耕细作,没有把心真正沉到书中去,没有用心品读,似乎太文弱了。通过交流,我发现许多孩子读书的兴趣一样,一个想法闪现脑海,我何不结合每月推荐的书把学生组成一个读书的团体呢?于是──

  动静结合之:动态读书──班级读书交流会诞生了

  课外阅读的推广人之一周益民曾说:“读书会的理想状态,是形成人与人,人与作品,人与环境的立体对话。”我理解为就是引导孩子“深度”读书,孩子的感知由流于表面向文本深处过渡,在读书的过程受到修养熏陶,思维的锻煤炼。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师生共同交流一本书,可以交流故事情节,交流人物形象,也可以交流学生感兴趣的部分,让学生在交流中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孩子长期处于静态读书会慢慢感到疲乏,久而久之会对读书失去兴趣,在大量的静态读书中点缀一点动态的读书时,既让学生感受读书的乐趣,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动静结合这种读书的好处,真是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读书是需要氛围的,我很信服这句话,当看到那些呆在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当中,那些个调皮捣蛋的孩子也许因为好奇,也许因为孤单,也会不自觉地被书吸引,一点一点走进书的神奇世界,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二、我们共同感受书的快乐──“亲子读书”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诗》

  这是吉姆.崔利斯在他的关于儿童朗读研究著作《朗读手册》一书扉页上所引用的史斯克兰。吉利兰的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平实淡定的诗却诠释了亲子读书的伟大。

  读书,是人生有益的积累,它能塑造健全的价格,锤炼顽强的意志。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读过的书会内化为他的生命本身,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孩子读书,不只是在学校,更多的是在家里。每个父母都应孩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协助老师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共同读一本书。并交流读后的感受。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和孩子一起逛书店,为孩子选择书,在孩子过节、过生日时,送书给孩子等,我想书一定会拉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使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遨游书海,在书海中品味书本的甘甜。

  三、搭建多元读书的平台,让学生的读书兴趣时时新鲜

  读书是一个长期支持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精神,当把孩子带入书的大门后,孩子最初比较感兴趣,时间一长,激情过后,就会出现乏味,疲软现象,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和激励孩子,使他们时时处于“亢奋”状态,直至养成独立自主的读书习惯。因此,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时时保鲜:

  1.成立社团,感受读书的精彩。

  在这一时期我主要在班里成立了“小品”社团、读书社团,让他们自由组成一个个团体进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这样的团体中感受读书乐趣,展现他们团队的精神。

  2.连接网络媒体,搭建读书交流平台。

  还利用了网络这个媒体为他们建立了读书博客,搭建了师、生、家长三者之间读书交流的平台。

  3.小荷才露尖尖角,品尝创作的乐趣。

  尝试着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感受自己当作家写书的乐趣,初尝动笔写书,激发了孩子更高的读书的热情,读着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说,他们是那么的欣喜,激动之情无法言表。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点燃孩子的读书热情,把孩子引上读书的这条路上,当读书成为孩子们的习惯,当读书慢慢改变着孩子们的行为,当读书渐渐的提高了孩子的人生境界时,我们真应该好好感谢读书,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听到孩子这样自豪的心声: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

  我有一位带我快乐读书的老师。

篇3:朗读评价方案总结

  朗读教学评价方案总结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学期为了顺利而又准确地实施对学生的正确评价,特制订了适应二年级学生发展性的朗读评价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有了较明显的变化,现总结如下:

  我在进行朗读评价时,做到应立足于课堂,在课堂中我们加强了教师、学生的领读。课堂上朗读的方式也多样化:如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等。读完后,老师、学生对该同学进行口头评价,评价杜绝形式化,要针对每个同学的优缺点进行具体的评价,并对读的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如加小星星、小红花、笑脸等。对于一些语言方面发音不准的(如: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有方言的等)同学,老师通过日常谈话、提问时纠正等方法对其跟踪指导。

  可内朗读和课外阅读相督促。多人在回顾自己成才的经验时,都提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作用,所谓“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用恰当的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就等于是承认、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差异,发掘他们的语文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能促进他们更好地全面发展。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了解的只能是部分同学的朗读情况,而大部分同学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全面了解,于是我们让孩子们每篇课文学完后都回家读给家长听,家长在课题旁边做出简单评价。这样一来,老师就能清楚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朗读情况了。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建立朗读评价表,老师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时间对学生朗读课文情况进行检测,逐个做以评价,进行针对性指导。

  学期末进行朗读检测。经过前期实验,我们从课文中选出比较优美的10个段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朗读哪个,然后准备5分钟后,进行逐个测试,从正确、流利、感情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检测。每项各占10分,错字、发音不准确属于正确中的一项,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读断句、破句、回读属于流利中的一项,错一次扣1分。有感情一项老师根据学生对文章感情的处理和标点的处理等方面逐情给分,最低控制在5分。

  最后根据这三项情况分为A、B、C三个等级,25-30分为A也就是☆☆☆;20-24分为B也就是☆☆,20分以下为C☆。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