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班主任工心得:班级管理的体会

浏览:15412021-11-27

  班主任工心得:班级管理的体会

  班级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要搞好班级工作,应该坚持"一个标准",调动"两个积极性",依靠"三个方面"的力量,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严格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又能在宽松自如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坚持"一个标准",即是说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尤其是奖惩方面,对好学生和后进生应使用一个标准。通常好学生易受到偏爱,而后进生常使老师产生偏见,所以班主任执法,一定要公允,要一碗水端平,如处理偏颇,则会助长好学生的坏习惯,压抑后进生的上进心。这些年来,我坚持了一个标准,对好学生和后进生的错误和缺点一视同仁,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扭转了班风。调动"两个积极性"。

  一是要尊重每个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要尽量多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一起交谈、游戏、活动,使他们与你无拘无束地相处,他们必然会对你敬而近之,由此而产生一种"爱屋及乌"的效应。

  二是发动大家参加班级管理的各项活动,让学生人人都有自己的发言权,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每期我们班的"八分钟自主活动"内容的安排、少先队活动计划以及班级评比标准,都采用征稿的形式,发动全班同学献计献策,再结合老师的见解,取得共识,大家共同制定和执行。学生愿意干的事,干起来热情高,干劲大,成效也好。

  三是要求全班同学参加日常管理形成轮值制度,每个人都有机会履行班级管理职责,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为管理好班级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是在各项中尽量不冷落每一个人。凡大型活动必须做到各司其职,人人有份,绝无局外之人。

  调动"三个方面"的力量,即是要充分调动和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力量参与班级管理,以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

  学校的职能是毋庸置疑的,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支持班级工作,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教育手段。我班有位同学长期放学不按时回家,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不想上学,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与家长商定:放学后由家长亲自到校接他回家,或通过《家长联系簿》由老师签注每天放学离校时间,再由家长签注到家时间,以杜绝他与坏人接触的机会,平时注意关心和提醒他,稍有进步就给于表扬和鼓励。坚持了一学期,该生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结合时事政治,强化思想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坚持下面教育和引导。如抗洪救灾、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感人的事例级学生树立榜样。

  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诚长。我班采取多种形式的班队会,针对性的主题会,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制度化的班级周评小结等,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发挥"四套班子"的作用,即指少先队中队委、小队委、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这四套班子是班级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模范作用如何,他们对班级管理的成效如何至关重要。在选举这些干部时,我坚持做到:人人参与竞选,力求把大家信赖的好同学推选出来,使他们一开始就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每次主题班会,每次大型活动都要求班委全部亮相并轮流登台,使每个人都能策划活动、主持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才干,把班级各项活动开展得形式多三是对四套班子既严格要求大胆压担子,也处处从各方面关心支持他们,尤其在工作细节上给予具体的帮助和指导。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为一名班主任,不能只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必须五个方面一起抓,它们是相互相存,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体美劳方面不忽略,不轻易取消学生体育活动的机会,并积极参加他们的活动;其次制度化地安排好每天的卫生劳动;第三,利用班会和其他活动,尽可能渗入娱乐性的文体内容。例如每天的八分钟活动,班级竞赛活动等,以达到活跃身心,调剂生活,融洽关系,"一箭三雕"的目的;第四,在班级管理和有关活动中发动有一技之长的同学多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以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第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竞赛活动,通过参赛,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篇2: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

  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

  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篇3: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虽然担任班主任时间不长,但回想起来,体会还是满多的,心得还是满多的,现将它总结出来,与大家共享。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小社会",她是学生成长的摇蓝,是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形成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强有力阵地。实践证明,环境能够影响、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思想和信念。同样的,良好的班集体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班主任又是班集体的建设者、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中心与灵魂,在班级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把班级管好、教好、培养好,要组织好、引导好、协调好同学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把一个班级搞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建立一个具有很强向心力的集体,班主任必须作出相当的努力。

  大家都知道,教师的工作是及其琐碎的:像迟到早退、打架骂人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得满分、那个学生不及格这样的事件,像这个学生感冒、那个学生发烧等等,这样的事件每一件事单独看来都是微乎其微的,可是每一件事都可能成为学生思想变化的十字路口:处理得好,一件琐碎的工作都可能成为支撑学生成功的基石,学生脚踏这一块基石一步步向前,在自己人生的某一时刻蹬上自已事业的顶峰;处理不好,一件小事可能成为下滑的斜坡,学生可能由此而跌入人生的深渊。而在教师这支队伍中,班主任是排头兵,他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不仅要培育学生成才,而且要培养学生成人。

  为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以下几点做了尝试。

  一、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重要规范,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过去,班里有位学生小王,是学校篮球队员,常常因练球而影响学习。

  为此,教育他既要打好球,又要学好文化。利用休息时间给他补课,使小王一直保持好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考上了重点大学。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的,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及教学教育任务决定的。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

  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

  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

  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要。青少年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希望家长、老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活动只有在既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性,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性的时候,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尊重学生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愿望,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意见,当这种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因衷的喜悦。反之,就会感到失望,埋怨教师,产生对抗心理。由此可见,尊重学生何等重要!

  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一个原则。

  尊重学生,平等信任,后进学生更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纯真的爱。他们渴望得到同学的尊重,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他们对外界的反映和评价常抱有一种戒备和警惕的心理。教师善意的一语一笑,都能产生极佳的心理效应。反之,一旦他们发现有人轻视自己或不尊重自己时,马上就会产生“敌意”,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有一些学生的厌学、弃学行为有时就由此而来。

  三、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表现为两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间的互相交流是实现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因为这种交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全方位、多侧面、多功能的交流。

  从教育教学中师生交流的内容看,既有知识或理性的交流,又有情感或感受的交流,既有品德风范的交流,又有性格或个性的交流。从交流的媒介看,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既有行为动作的交流,又有习惯、仪表、气质和神态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既有有意交流,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又有无意交流,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和印象等。这种交流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师生就是在这种丰富多彩的交流交际之中,获得有效信息,协调自己的行为,使“教”与“学”达到统一的。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逐步被打破的今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随着科学的巨大进步,知识的迅速增长,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情况更为明显。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