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朱永新《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读后感

浏览:74552021-11-25

  朱永新《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读后感

  好学校 好老师

  研读完了朱永新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后,感触颇多,不仅使我思想上得到洗礼,心灵也与之震颤。书中,从他们的办学思想,治校方法,发现他们虽然各有各的不同校情,但科研兴教的现代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治校策略、严而不死的教育管理、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等方面的办学思想是一致的。学校的发展,关键在于校长卓越出色的领导,

  才能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高万祥校长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的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对校长是“家”不是“官”,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的精辟论述;也看到了邱济隆校长站在教育思想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手笔。每一位校长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校长们教育新思想的光芒;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但是,同样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学校不是校长一个人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财富,教师队伍,才是教育计划的施工力量,做为管理者,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具备完美的人格才是提高各方面素质的关键。结合书本,也稍有心得: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师的重任

  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的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要有健康而丰富的审美意识,扎实而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深厚的学科以外的科学文化知识,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方法,熟知学生心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创新和改革,有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要做点燃火种的“红烛”。中国物理学家杨福家说:“不要把学生脑袋拿来填进知识,而应当把它当作点燃的火种,教师的角色是点火种的人”。对于学生来说,自信心就是他最希望被点燃的“火种”,而老师对他的自尊的尊重就是为他点燃了火种。一句表扬、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个鼓励、一句幽默的话语、师生间的一个秘密,都可以成为点燃“火种”的“火源”。

  教师作为“点燃火种的人”。不仅需要知识,更多的需要爱心和智慧,相比之下,爱心和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教师的知识不一定很多,但一定不能没有爱心和智慧。

  一个教师可能不会很快地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可以持久地保持爱心和智慧。21世纪的教师们,做根点燃“火种”的红烛吧,用你的智慧之光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高尚的师德

  教师要求学生有好思想,自己首先要有好思想,这样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才能自觉地学习宣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才能主动传播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尽职尽责投身于教育事业。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的尊严和威信是靠教师的模范行动建立起来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从教师的特点上看,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经常处于学生的效仿和严格监督之中,教师要以实际行动教学生做人。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关键美德,威信高的教师往往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2、精湛的专业水平

  师德和知识是塑造教师形象的两根支柱,也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师素质的反映。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改变教育观念,懂得教育科学知识,具备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技能和技巧,具有创新知识,着力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丰富的教育理论水平

  素质教育要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科学理论基础,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甚为重要,这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力量源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本要求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水平,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好教育理论是素质教育的先导,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素质教育模式与理论的保证。

  4、勇于探索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有重视创新教育的教师,教师应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渴望的教学艺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创新促进了学习成功,学习成功带来了创新的喜悦,创新的喜悦转化为学习兴趣,进而促进了创新思维的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5、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完美的人格

  教师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完美的人格包括:品德优秀,心理健康,道德情感高尚真挚,爱岗敬业。耐心细致于传道授业解惑,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热情正直宽厚,认识能力敏锐发达,协调一致。

  教育前沿的教师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完美的人格。

  教师在非智力因素上的表现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如:教师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以自我为中心,讲民主,这样会感染学生讲团结,讲民主;再比如:教师的情绪要保持愉快,不感情用事,遇事善于客观的分析,有解决矛盾和困难的能力,这样会影响学生讲理智,讲毅力;还比如:教师要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这样会感染学生正直,诚实,表里如一。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待人处事,乃至气质、性格都对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

  爱岗敬业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人格的核心,这是教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最现实的最可靠的途径。

篇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体会

  朱永新《新教育之梦》读后感体会

  闲暇时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称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动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

  《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