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灵赢得心灵

浏览:18752021-11-22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灵赢得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篇2:《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灵赢得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心灵赢得心灵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马修老师的特别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50年的记忆。这位优雅老人的童年记忆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养院联系在了一起,音乐家原来曾经是一位问题少年,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其貌不扬,人过中年的失业音乐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养院成了代课的马修老师,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这个阴森如同监牢的地方更加没了希望,暴戾的校长,冷漠的老师,调皮得无可救药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远不断的犯错与惩罚。工作的第一天马修老师感到了害怕,善良的“神父”因为学生的恶作剧而头破血流,前任老师因为忍无可忍而匆忙离去,马修的第一堂课就因为学生的哄闹,招来了校长的“咆哮”,但也就在马修老师的第一堂课上,这群从来不知道理解与同情的学生,第一次没有因为犯错而被关禁闭,第一次知道了做错了事可以用负责任的方式弥补。就这样在磕磕绊绊的一天又一天中,马修老师用它的善良,用它的音乐,一点一滴的改变了这个地狱般的“池塘之底”,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马修老师虽然最终被可恶、势力的校长辞退,可孩子们用马修了老师教给他们的歌,用写着祝福与感谢的纸飞机送别了这个拯救过他们灵魂的人......这是一部美好的电影,当满天飞舞的纸飞机,在暖阳中飞翔,当可爱的小佩比诺拎着行李奔过来和老师一起走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艺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我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关爱每一位学生。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要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要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豪地说出“我能行”。

  亲其师,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老师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不要老是摆着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来威慑学生,以维护自己“神圣”的地位,用真诚的情感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富于同情心,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就能沟通师生之间的心灵,学生就会亲近教师,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学生讲十次道理所产生的正面影响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为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来的大。如果要求学生不乱插嘴,那老师就不应粗暴地打断学生的话;要求学生随手捡起地上的废纸,难道老师就不能也弯弯腰吗?

  要懂得教育的艺术。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动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励学生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尊心、荣辱感和集体主义精神等。然而,不正确的表扬与批评,则会使学生或是盲目骄傲,或是灰心失望、丧失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呢。后进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大难题,他们要想得到表扬是难上加难。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的是自暴自弃。对待他们,教师更应以全身心的爱去感染他们,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一位大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后进生也不例外。做为教师则应努力发现后进生的闪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深切的关爱,真心的尊重,身正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灵与教师的心灵相融。

篇3:《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多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多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马修用尊重、爱心、理解这把钥匙打开了“池塘之底”那些孩子的心灵之门,与他们一起唱响了生命的乐章,使他们理解了“爱”学会了爱、宽容,学会了明辨是非,走上了健康,快乐地人生。在孩子们人生的里程上遇上了这样一位不是老师的老师,从此改变了人生的命运,是这些孩子不幸中的万幸。教育需要契机。看过电影,马修敦厚的形象留在了我的脑海。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

  池塘之底,没有光亮,这里充满了无序、混乱、惩罚、叛逆、撒谎、冷漠、罪恶、破坏、恶作剧,在“行动--反应”的机制下,一切恰似和谐--直到马修的到来--这是一种改变的力量,改变顽固单调乏味的力量。“在灰色的晨曦中,找寻通往彩虹的路,揭开春之序幕”,剧中反复的歌唱这首歌,就是在告诉我们,希望总是会到来,只要我们执着的等待,

  教育是一门艺术,不是单纯的惩罚和告诫,否则也必然如片子前期的孩子们更加的放肆与无忌。马修的出现,善良如约而来,他用自己的特定教育方法纠正了孩子的方向,从开始的没一个愿意成为老师都后来转变为合唱团的一份子,每一个孩子找到了真正的快乐。掩幕而想,这种境界不正是我们所要的吗。

  只要用心付出,用爱奉献,凡事都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昨晚在网上看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看到名字,起初以为是说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故事,不料是讲一群被教改的孩子,他们总是惹麻烦,不断地闯祸,他们既得不到别人的肯定,也更加不相信别人!直到他们遇到了来监管的并且热爱音乐的马修老师,马修老师的包容和爱心打动了孩子们,渐渐地马修老师和孩子们之间有了一份信任。后来马修老师把那帮捣蛋鬼们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他用音乐拯救了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充满了对春天的憧憬和渴望,从而让他们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孩子们变乖了,马修老师更是当了一回伯乐,发现了一个音乐天才,将这个孩子的命运彻彻底底地改变了。不由得感叹:要做马修这样的好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一个伟大的教师,一个尽职尽责的教师,一个有爱心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学生,改变了学生,是我学习的榜样。用真心去感化学生,用行动去帮助学生,教育必须先有爱才能有力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

  事业失意落魄的秃头音乐老师马修来到“池塘底畔教育辅助院”任教,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融入行为差池的孩子之间,给他们父亲般的爱。组建合唱团,用音乐唤醒这些孩子们冷漠已久的心,也唤醒了他们对生活的渴望和热爱。在表演等活动中找到自我,找回自信。马修的理念是:“体育和音乐可使国家团结。”音乐和爱能使人得到教化,集体活动可以增强责任和使命感。歌声滋润了同学们的心田,让善良与爱得到复苏,班级秩序得到恢复,调皮的孩子成为“学生”。该片将诸多理念,如“爱与尊重”、“赞美与期望”等都融入其中里面有几个镜头令人难忘:

  镜头一:笫一堂课调皮的莫翰奇在黑板上画秃头的马修,被马修发现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拽住学生莫翰奇说:“看我比你画的更象”,在黑板上夸张式的几笔就把莫翰奇的肖像勾出,一下就把学生们给镇住了。

  镜头二:在课堂上马修蹲在第一排与沉默寡言的小贝比诺交流,这样更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镜头三:多次孩子调皮,而校长要惩罚学生时,马修都当面护着他们,超乎一般教师的对学生过错的宽容。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该生,并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其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

  镜头四:每个孩子都感受倒自己的价值。最调皮的(后来成为指挥名家的莫翰奇嗓音非常好,担任了合唱中的独唱部分,孤独不肯唱的小贝比诺担任指挥助理,五音不全的一个男孩当“乐谱架”--让每个人都有位置。

  镜头五: 无恶不作的插班生马丹,被校长冤枉偷了学校巨款,遭到校长殴打,该生从警察局逃出来跑到学校放火,差点酿成大祸,充分说明冤屈会使人走极端,何况还是个无赖。

  影片结尾最感人的镜头是,当马修被自私的校长开除离校时,尽管校长禁止孩子们送马修老师,但当马修从教室楼下走过时,从楼上教室窗口雪花般飞出一个个“飞机”--一封封感恩的纸条,在一阵悠扬的和唱声中,只见教室窗口伸出了一排排天使班的小手在飞舞...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得被震撼了,这不就是教师所能体会到的最高境界吗?

  电影是浪漫的,是理想化的,但是却是受欢迎的。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

  “池塘之底”里的每一个孩子,他们拥有太多同龄人不曾体会的冰冷和无助。他们中有人每个星期六都会倚靠在铁栅栏前,企盼着已去的父亲来接他回家;有人害怕被拒绝,习惯性地用毫无奢求的眼神,不屑地看着这个世界;也有人点燃一支烟,把自己的希望和渴求全部燃尽,再用一切暴力和愤怒反抗冷酷和不公平。他们的父母在战争中死亡,他们的母亲是未婚妈妈。压抑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的,是一种渴望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像薄雾一样飘忽不定,转瞬即逝的东西吧。只是长久的失望甚至绝望让他们明白,这些,没有可能光顾他们。

  不幸中的万幸,“池塘之底”也光临了马修老师这样一位太难得的光明使者。他用音乐催开了他们心中的花。我想这些孩子这么小,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只是因为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才是正确的行为,没有人愿意用一点点的耐心教导他们所以才一错再错罢了。他们缺少的正是爱,就像佩皮诺是个孤儿,而莫杭治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

  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听着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甜美清亮的童声合唱,看着他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清澈的眼神,我的感受只剩下了心灵的沉醉: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动容。

  马修老师的宽厚仁慈,善良耐心,就像一缕缕春天的阳光,抚慰照耀孩子们残缺受伤的心灵,还给他们了一个明媚温暖的未来与世界。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第一遍看《放牛班的春天》,在马修老师离开学校时孩子们的告别那里让我感动。第二遍看的时候,思考的更多,从开始就让人的心里弥漫着浓浓的心酸。

  马修老师刚到学校就遇到了院长惩罚学生的场面,这种场面让对学校一无所知的他手足无措。电影里学校时高墙、大门、冷冰冰的石块充斥整个画面,不由的联想到监狱。事实上,在哈善院长的教育政策下,孩子们就像是被压迫的阶层,他们的小叛逆是小“起义”。于是,恶性循环开始了,体罚--反抗,反复循环。当马修老师初次进入教室“镇压”不住孩子时,哈善院长的到来立马让孩子们条件反射的端臂站好。这个场景老师们应该似曾相识,这种逃避处罚而出现的条件反射让人心里有着怎样的不是滋味。电影中反复出现的连在一起的两个词语是“犯规,处罚”。

  马修老师有句话--永远别说永远,凡事都有可能。这句话暗示了电影的情节,何尝不是一句意义深刻的话呢。电影中的孩子让人记忆深刻,我会记得贝比诺、莫翰奇、盖贺克.......甚至孟丹。马修老师是普通的老师,但是他做到了普通老师们做不到的事情,我想,我们缺乏不是要教给孩子的知识,而是从心底对孩子的公平对待和尊重。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大多数人,因为这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

  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被派往一家名为“池塘之底”的工读学校做学监。学校的校长丝毫不关心孩子的生活,他制定了严格、死板的校规,并体罚、虐待违反校规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灵魂与周遭的冰冷、无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们极端叛逆的性格。然而,马修老师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转机。马修老师就像是一个集所有优秀老师所应具有的特点于一身的学监,而属于他本身特有的要属他借音乐完成了对孩子们受伤心灵的抚慰与洗礼。影片的最后,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则是对于像马修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落入“池塘之底”的失业者,来到了“池塘之底”的辅育院,成为一名“小小小小的代课教师”,面对一群问题少年,马修用他的爱,他的无私、他的包容、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帮助他们。

  马修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尤其是面对看起来像天使,实际是魔鬼的莫翰奇。调皮的莫翰奇在黑板上画秃头的马修,被马修发现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拽住学生莫翰奇说:“看我比你画的更象”,在黑板上夸张式的几笔就把莫翰奇的肖像勾出,一下就把学生们给镇住了。当莫翰奇因念母情节向马修老师丢墨水后,马修老师采取冷处理,取消了其独唱部分,然而,当孩子们在演出时,我们却看到在马修老师鼓励的目光中,莫翰奇慢慢挺直腰板,在莫翰奇专注的眼神里,我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受--人们对他的肯定。可以好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马修就没有后来的指挥家莫翰奇。

  当一片片纸飞机落在马修的面前、当一只只小手在高高的窗口挥舞,我感受到孩子对马修的喜爱,感受到马修老师的幸福;当贝比诺被马修抱上公交车,我被马修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也进一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包庇”与宽容。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电影中对于莫翰奇的描述有“天使般的面孔”、“魔鬼的心灵”、“天籁之音”,可见他是个不一般的孩子。他心中对母亲的依赖却不愿表露,想唱歌却又故意逃避。“池塘之底”的压抑气氛,让他把自己紧紧的保护起来,以桀骜做外衣。一切的叛逆只是想获得母亲更多的爱和关注。

  莫翰奇发现自己的母亲和马修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把墨水泼洒到了马修的脸上。

  马修老师取消了他在合唱团中的独唱部分,把他撂在了一边。当最后的真正的表演时,公爵夫人看到站在一角的孤立的莫翰奇时,马修告诉她,“他是个特例。”回答没有多一个字,轻描淡写中,仿佛莫翰奇压根就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一个可有可无的人。

  这对于莫翰奇来说,惩罚已经很重,而他那一贯无所谓的神情所掩饰的内心,其实是后悔的,怨恨的。他身体斜靠在柱子上,双手插在裤子的口袋里,微低着头,看与不看之间,希望被谅解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

  而这些,马修是了解的,他比任何人,甚至比莫翰奇的妈妈都更了解他。这种了解是从马修发现没有参加合唱团的莫翰奇,独自一人在教室里尽情歌唱的那一刻开始的,表面上平静的马修,依然难以抑制内心的狂喜,他断定,自己发现了一个天才,一个在音乐方面绝对有天赋的孩子。这个发现之后,马修一直在帮助莫翰奇,帮助这个孩子改掉不好的习惯,帮助他往这条光明的路上引。他的努力,即便在莫翰奇把墨水泼洒到他的脸上也没有停止。所以在这里,在回答公爵夫人“他是个特例”时,马修这只是说给莫翰奇听的,他已经原谅这孩子了,或者说从一开始,马修就压根没责怪过他。马修只是想让莫翰奇知道,自负骄傲,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当马修转过身来,准备开始之前,对着“乐谱架”郭邦挤了挤右眼时,我知道他是轻松的,快乐的,因为马修知道,莫翰奇已经在求得谅解,这足以说明他的进步。

  在前段演唱完之后,马修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对莫翰奇发出了邀请,提示他,下面该是最最出彩的男声独唱。莫翰奇从惊讶,到直起身,手从裤袋里拿出来,到满是疑惑,再到确认轮到自己独唱时的那种惊喜,投入,进而微笑感激。正如马修的画外音所说的那样,“我突然读到了很多东西,自豪、被谅解后的快乐、还有,对于他是第一次的,懂得去感激。”

  这一生动的情节为我们做了一次学生过激行为处理的示范,我们教学中也可能会遇到做出过激行为的学生。我们应该学学马修老师的处理方法,不发火,不批评;先进行冷处理,让学生有自己悔悟的时间;然后充分了解过激行为发生的深层原因和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最后选择合适的情境,表现出你的宽容与期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所以,要用宽容的心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用爱让闭塞灰心的孩子们看到了美好和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调皮的孩子,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他们的心灵,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用发现的眼睛,去寻觅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许相对于学生的过失、缺点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每一次真诚的表扬,都会给他们一份自尊和自信。对于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宽容。态度上宽容,保护学生的自尊;时间上宽容,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和时间;处理上宽容,促成学生的自省。

  z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以为是中国的影片。当打开电脑,走近电影,才知是法国的一部片子。语言和面孔的陌生完全没有成为我走进影片的隔阂。老师、孩子、学校,情节,画面-------都引起了我的共鸣,觉得它似乎就在我的身边--------

  看后,心里有些许的欣慰,更多的沉重和无奈:

  可爱的马修老师用理解、尊重、忍耐和宽容,给整日生活在“池塘之地”的孩子带来了生命的曙光、春天般的温暖。马修善意的谎言,孩子们歌唱时专注的眼神,孟丹被带出时对马修老师的微微一笑,还有给马修老师送行的“纸飞机”,都填满了我的内心,让我欲罢不能--------

  走在下班的路上,脑海中挥之不去的画面在回荡。心情亦变得越加沉重。这部影片没有张艺谋《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式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留下很多让人思考的东西。如果说马修老师给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带来了春天般希冀和温暖,可是,马修的离去,却让这“放牛班的春天”如此短暂,孩子们还依然生活在漫长的“冬的冷酷”中。既然给了孩子们春天,为何不能把春留住,把爱留住呢?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片子,还会和你再相约!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