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师德培训有感:老师点点滴滴的爱

浏览:63652022-09-11

  师德培训有感:点点滴滴,感受老师的爱

  暑期中中央台一直在播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一个个典型事例无不打动我的内心。印象深刻的是云南边境的一位男老师,因为工作突出调任了该村的村主任,而且具备了报考公务员的资格,但是他却因为学生家长的请求放弃了大好的前程,选择继续留守在边境山区。学校里的教室破旧不堪,这位老师召集村民自己建起了校舍,水泥、砖瓦、柱子、木头都是靠村里的百姓一点点凑齐的。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男老师就靠采茶的微薄收入来给孩子们资助。这位朴实的男老师用自己最不平凡的举动真正诠释了师德的含义。

  我们身处城市,当然也不会遇到如此的情况。那我们又该如何在平凡中做一名让学生倍感温暖的班主任呢?首先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潜心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细微的情感变化,学习情况,个性特征。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都不完全相同,只有通过深入了解,才能消除盲目性、主观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即使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有了小毛病时也能宽容地对待。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教师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循规蹈矩,对你的话言听计从。(我相信这种状况也不是老师所愿意看到的)孩子可不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可不可以犯错误?我认为不能完全否定。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道德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处于萌芽阶段,偶尔犯点小错误,完全可以原谅。在中国,当学生犯错的内在念头刚刚萌发,还未变成外在行为之前,我们就要及时加以制止,因此我们的学生觉得不自由、受束缚。但在西方国家,他们学校允许孩子在走上社会前有犯错的经历,并事先告诉他们这种错误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他们认为有了这种经历,才有可能在将来不犯或减少犯错误。姑且不论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坏,至少我认为他们在对待学生犯错误时要显得宽容。

  当学生犯了错误后,教师的普遍做法是批评和惩罚,我觉得应该是了解和沟通,“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大人有大人的心灵世界,孩子有孩子的心灵世界。童年时期正是无忧无虑,自由嬉戏的时候,不该死死圈住他们,并强加给他们一些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能承受和理解的东西,以世俗的眼光对孩子的世界横加干涉。老师要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永远生龙活虎,富有朝气,理解学生,支持学生,不陈腐、古板和守旧,以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包容学生。

  孩子是很脆弱的,特别是那些平日里有不良表现,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因为他们得不到他人的表扬和肯定。如果老师对他们也缺乏感情,态度冷谈甚至随意损伤他们的自尊,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成为教育的一大障碍。有一句教育格言说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开始时,就已经结束了。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看到孩子的优点。当你用问题的眼光看孩子时,孩子满是问题,只有当你用赏识的眼光看孩子时,你才会打心眼里喜欢他们。埋怨、讥笑学生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坏,激励常识孩子,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善待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决不是放纵迁就,而要以严格要求为前提,赞科夫曾在《和教师的谈话》中写到,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教学,在他们精神成长上,取得良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要求相适应。对时常犯错误的学生,我在对他们投入更多爱的同时,相应地,也对他们的各方面表现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是外显行为,爱生的感情才是内含的实质。教师既不能放过学生的缺点错误,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促使学生感动而悔改,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就会把“爱”与“严”真正统一起来。

篇2:师德培训有感:责任平等和爱

  师德培训有感:责任,平等和爱

  “师者,传道受业解或也。”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给老师的经典的角色定位。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在履行着这个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角色定位是否还恰当呢?是否还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学生真不好管。”“现在的学生真不好教。”这样的话语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口头禅。“管不了。”“管不信。”甚至还有网络爆料说有老师被学生给气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呢?是现在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好吗?不如以前的老师有能力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现在的老师不管是在文化素质上还是在综合素质上都比以前的老师专业得多。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大的原因却是我们现在的老师不能还固守着几千年来老祖宗给我们定的角色。我们应该在这个传统的角色模式上注入新的内容,让教师这个角色有着新的时代内涵,让教师成为真正的能影响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在新时期里树立新的教师职业道德,树立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转变教师角色模式的重要手段。建设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

  责任感,是能否完成一件工作的关键。一个没有责任感人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不会干得好。教师却是一个需要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职业。人们常说教书是“良心活”,确实如此。你对学生多尽一点力,也许学生就多学一点知识。多找学生谈一次心,也许学生就少一次违纪。可是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心理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使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面临新的冲击。在这样的状况下,还有多少人能够坚持最初的理想呢?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只问付出,不问收获呢?以前,教师以追求金钱、物质享受为耻,以追求“园丁”“蜡烛”“春蚕”的奉献精神为荣。所以教师是清贫的,清苦的。然而现在,有一些教师却为了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而收受学生的礼品、在课堂教学中不认真,却在课外办补习班|、为了得到期末的教学成果奖而歧视差生,甚至出现体罚或变相体罚的现象。因此,加强教师的责任感就是塑造教师新的角色的关键。

  要让教师“干一行爱一行”。

  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性格中的急躁、焦虑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心平气和,对待学生和谒可亲,循循善诱,将会给学生更好更理性的教育。而心理品质的不健全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会对学生实施体罚。造成教育的失败。

  二,用现代的教育理念来充实教师的头脑,更新教师的陈旧的教育观念。

  以前的老师就是权威,是高高在上的,是不可亲近的,老师说的答案就是标准答案,是不容置疑的。经过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现象有所转变。但还是有许多老师采用老一套来给学生上课,来管理学生。比如课堂上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课后搞题海战术。对待不听话的学生就用体罚辱骂或请家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勿雍置疑,这样的一些方法都不能让我们的老师很好的来驾驽课堂,实施教育。所以新时期的教师应该要有意识的去学习现代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的向同行中的高手请教,掌握符合与时代发展的教育方法,才能将教育工作做得更好。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掌握一些现代的教育教学手段的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就是现代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令人尴尬的是,现在的许多学生的电脑技术超过了老师,面对电脑,许多教师不得不向学生请教。但这也正体现了“学商为师的道理”。所以教师也不能只以自己教师的身份来压人,而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三,用平等和爱来教育学生。

  教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不在是道德的唯一榜样,那么,教师以什么来和学生相处呢?凭借什么来塑造教师的角色呢?那就用爱吧。教师对学生的爱,即“师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爱实际上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敦敦教诲,是一步一个台阶的循序渐进,是殷殷期待,是不吝的鼓励。

  然而,没有平等就没有真正的爱,所以老师对学生的爱也是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不只是师生关系的平等,也是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平等。老师高高在上是不能做到爱学生的,必须要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世界,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有效的教育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公平的看待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历史上真正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并不都是学习优异的学生。比如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人的智力发展有个体的差别,有的早一些,有的稍晚,所以,老师不能只看眼前的学习成绩就过早的定论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

  总之,社会的不断发展,改变对教师的传统定位。在新的时期,教师应该选样当,是我们需要不懈探讨的话题,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篇3:师德培训有感:爱的永恒话题

  师德培训有感:爱,永恒的话题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

  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

  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天性纯良,观察敏锐,是个乐观进取的好少年。他的健康成长与书中所描写的真诚宽厚的人际之间的爱是息息相关的。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伦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的内容教育、启发恩里科。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恩里科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国情意。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