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二十中心理咨询室致全校同学们的一封信

浏览:62452022-09-03

  州温二十中心理咨询室致全校同学们的一封信

  亲爱的同学们:

  你可曾为自己的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方面出现的一些状况而烦恼,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或困惑,欢迎你到校“心语空间”心理咨询室,它位于育才楼七楼,心理老师将在规定的时间竭诚为你提供服务。

  说到心理咨询,可能有些同学对心理咨询有些误解,认为走进心理咨询室就是“有问题”或者是其他“?”。其实心理咨询是一种专业性的助人方式,一方面帮助我们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帮助我们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

  在看似无忧的成长道路上,你是否有难以名状的惆怅与烦恼?你是否因学习中的压力而苦恼?你是否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压抑与孤独?你是否因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落差而感到无所适从?

  当你在人生道路上犹豫彷徨时,请到心理咨询室来。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乐意倾听你心灵叶片的每一丝颤动,我们将尝试用充满睿智巧思的故事帮你找回自信,用有效的方法帮你化解烦恼,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助你快乐成长!

  热情坦诚、倾心交流、守信保密是我们的原则。

  助你自助,与你共同成长是我们的宗旨。

  心理咨询室承诺:为每一个来访同学负责,你的一切个人资料绝对保密。

  当你需要寻求心理帮助的时候,真诚地欢迎你到心理咨询室来!

  (一)、咨询室来访者须知:

  ①、咨询室是学校组织实施心理健康疏导和心理咨询工作的专门机构,遵循自愿原则,来访者可自主拒绝有关个人隐私或有伤尊严的被动咨询。

  ②、本室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来访者咨询时请提前预约,按顺序进行咨询接待工作。

  ③、为了方便资料管理和跟踪服务,所有来访者需填写一张咨询记录表,将个人的姓名、所在班级、性别、年龄以及相关的家庭状况等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本室为来访者保守秘密,个人资料只用于存档,不会透露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④、咨询室的理念是“助人自助”,所以,主角不是咨询老师,而是来访者自己,不能过分依赖心理咨询,不要期待咨询老师为你做主,给你出主意、想办法、甚至做决定,应该在心理疏导后有自己合适的思想理念和处理方式。

  ⑤、心理咨询是当事人与咨询师之间的一种专业性、愉悦性的人际互动,其效果产生于与咨询师的信赖关系之中,因此任何成功的心理咨询都需要当事人与咨询老师的直接交流(电话或者面谈),因此不可以代替别人咨询。

  ⑥、来访者应尊重工作人员,不得无理取闹或纠缠。来访者应明确需要咨询的主要内容,理清个人的思路并愿意在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下努力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对咨询效果不满意时,可以提出终止咨询。

  ⑦、来访者可预约时间,也可直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预约时间确定后请准时到达,如有变动请提前告知咨询老师。每次咨询时间以30-50分钟为一个单位。来访者缺乏诚意或不负责任,心理咨询老师可随时终止咨询工作。

  ⑧、有些情况下,心理咨询不可能一次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或者彻底解决问题,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所以,来访者须有连贯性的心理咨询准备。

  (二)、咨询室开放时间及咨询方式:

  1、时间:周一至周五中午11:40-12:30 周三、周四下午16:00-16:50

  2、值班老师:z

  3、咨询电话:z 网络咨询QQ:z ;E-mail:z

  4、心理咨询室地址: 育才楼七楼心语空间

  本咨询室本着“热情坦诚、倾心交流、守信保密”的原则,热忱欢迎同学们的来访!祝愿同学们的生活阳光、轻松、快乐每一天!

  温二十中德育处、心理咨询室

篇2:桂东一中心理咨询室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东桂一中心理咨询室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学生家长:

  你们好。

  我是东桂一中的心理老师王z。首先,谢谢你们来参加家长会,也很感谢你们能阅读这份资料。

  我能够想象你们对自己的孩子的关心和爱好,你们可以为自己的孩子不辞辛苦。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为养育孩子而经常烦恼重重,是否也常常感觉现在的孩子问题重重呢?

  养育孩子是非常艰辛的,这不仅包括抚养,还包括教育。家庭教育其实比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大!我们常常会去评判一个学校的老师是否合格,但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自己作为家长是否合格呢?

  作为教师,需要拥有教师资格证才能上岗;而作为家长,似乎大家从没有想过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就都是老师的事情;更不要以为孩子成绩好就没有问题了,成绩只是我们人生的一小部分内容。

  一个老师没有办法为整个班级中的所有学生负责,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但一个家长却应该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因为孩子是家长的骨肉,是家长的最爱。

  孩子作为成长中的未成年人,他或她的一切其实都是从家庭、老师、同伴、社会中学习来的;如果孩子本身出了问题,其实是家庭、老师、同伴、社会的责任,而家庭的影响尤为重要!

  我完全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关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之爱可以感天动地;但我却很担心家长是否真正懂得如何关爱自己的孩子。

  许多时候,好心并不一定有好的结果。就像我诚恳地准备了这份资料,但可能有家长会看都不看就丢人垃圾桶。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我们都得为自己负责;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真正的关爱自己的孩子,那么就得承担孩子出各种问题的结果。

  我们并不是生来就会学习、工作、生活、包括教育孩子,我们都是在不断地学习中成长的。所以,才有学者提倡“终身学习”。

  每一位家长其实有必要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成为“合格的家长”。如果等待真的出了问题才后悔那么已经太晚了;如果家长一直保持我不需要学习的态度,那么亲子的沟通也就没有办法实现。

  其实,我们每个人永远都是在学习成长的,我们都可能犯错,我们都不是完美之人,我们应该相互体谅、相互关爱、解决问题、携手前行!

  让生活失去色彩的,不是伤痛,而是内心世界的困惑;

  让脸上失去笑容的,不是磨难,而是禁闭心灵的缄默;

  没有谁的心灵永远一尘不染,

  沟通消除隔膜,交流敞开心扉,真诚融化壁垒。

  接下来,我想转载Google(全球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李开复写给中国学生家长的信》一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各位家长有所启示:

  我想写出我对家庭教育的真实想法,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教育理念,想帮助那些平日里疏于交流的父母和孩子,为他们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其实,教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很难,我们只需要把握这样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培养一个懂事明理、善于学习、自主独立、自信积极、快乐感性的孩子;然后和他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

  中国广大的家长朋友们,我希望和你们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在教育孩子方面,你们可能比我有经验,也有很多好的方法。我并不强求你们认可我在这封信中谈到的方法和理念,而是希望你们知道,你们的孩子有许多发自内心的话想告诉你们。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最好能和孩子们面对面地谈一谈。如果这封信能够让一些家长知道孩子们藏在心底的话,能够让家长和孩子们彼此沟通和理解,甚至成为无所不谈的“朋友”,那么,我写这封信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培养懂事明理的孩子。中国人总是把“听话”当作一个好孩子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要只做听话的孩子,而是要成为懂事、明理的孩子。听话的孩子可能只会盲从他人,而不见得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做。懂道理的孩子善于分析每件事背后的原委,他们会在父母讲的话有道理时百分之百地服从,在父母的话不完全正确时则会与父母主动讨论、交流--这样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坚持原则的好孩子。虽然我相信启发式教育的优越性,但我同时也相信严格管教的必要。孩子们的成长既需要启发,也需要纪律和规矩。他们既需要培养自信,也需要学习如何自省。

  关于“规矩”,我总结出了四条定律:定好规矩,但首先要把与规矩相关的道理讲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从;在规矩的限制范围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预先讲好的惩罚;规矩越少越好,这样才能发挥启发的功效。另外,父母应尽量抓住每一个“机会教育”--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可借以教导孩子、帮助孩子的小事--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应当在教育中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负面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想教孩子“见到长辈要主动起立打招呼“,那你自己就必须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但自己却没有首先做到,这样是不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服的。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例如,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时,家长个人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成长。所以,除了用榜样或故事(而不要用说教!)来教导孩子以外,家长还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与自己所倡导的行为相反的事情。

  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的家长本身对价值观的选择就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对待诚信、正义等问题方面,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相当多的矛盾和负面的例子,家长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别坚定。如果把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他们就很难拥有正确、坚定的价值取向,当他们走向社会后,就很容易在现实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时,眼光要放长远些。中国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我们要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判断生活中的现象,不要被一些负面的例子所干扰,不要做负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输负面的思想。

  好的父母能为孩子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他们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时才给以建议和帮助,他们更善于引导孩子,善于和他们沟通,而不是强加给孩子某种期望或价值观。

  培养善于学习的孩子。在今天这个“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里,我们很难忽视孩子们的课业成绩。但是,孩子在这样环境里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更多地体谅他们,不要总是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目标加在他们身上,更不要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而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或有没有天赋。”太高的目标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孩子产生对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太重,只要他们尽了力就好;不必总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可以了。其实,对孩子来说,打好基础和真正掌握学习方法远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家长应尽量将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点,让他们慢慢进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孩子可能很早就放弃了。

  家长应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变成对孩子的建议。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也不是说要放弃履行家长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引导孩子。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这样只会培养孩子片面的竞争心理,对他们步入社会后必须参与的团队合作将是个不小的障碍。

  对孩子还说,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四种学习的境界: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作为父母,我希望大家能够把握每一个机会,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境界,帮他们从死记硬背升华到融会贯通。

  家长应鼓励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而不只是为了分数而学习。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启发孩子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总喜欢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这通常会使孩子们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丧失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了工业时代,世界处于平等的、无国界的竞争和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之中,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其实,无论孩子对父母如何依赖,进入大学或进入社会后,他们都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决定是创业还是在公司工作,是学理工还是学商贸......他们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他们最需要的是独立自主、责任心、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只会背诵知识,被动地服从别人,或等着别人帮他做决定,那他在进入社会后,就算不失败,也不会被人们重视的。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竞争并取得成功。所以,他必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有一次,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Page)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记者问他们,你们的成功应归功于哪一所学校。当时,他们并没有回答斯坦福大学或密西根大学,他们的回答是--蒙台梭利小学,因为那所小学自由自在的学习方式,没有任何消极输入的教育理念为他们的独立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的教育环境影响下,他们学会了“自己的事,自己负责,自己解决”。是这样的积极教育方式赋予了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自主、自我驱动的行为习惯,为他们带来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功。

  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呢?我在这里提出五个“要”和五个“不要”:要教孩子“自己想办法”。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要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责任,让别人替他们预先规划或收拾残局。要让他们在失败中学习,不要什么都帮孩子做。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自省,可以告诉他你会怎么做,以提高孩子的判断力。要把选择权留给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他从自己的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将比从你的正确指导中学到的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供意见,但最后的决定还在于你自己;而且,随着你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我记得我5岁时,父母要我读幼儿园,但是我想读小学,于是他们把选择权给了我:“如果能考上,就让你读。”这件事我会终身记得,因为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一个5岁的小孩居然有选择的权利。我特别珍惜这个选择,于是我努力读书,真的考上了我想上的学校。

  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多指导,少批评。台湾作家刘墉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培养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的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不要事事指使孩子,最好从正面与孩子沟通--例如:应当说“你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干净”,而不是“你的房间又乱七八糟了”。当孩子没做到时,让他自己认识到自己负责的重要性。要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不要什么都教他们。让他自己去试,失败也没关系。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惩罚更能够激起责任心。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中,童欣以凡事负责而闻名。他小时候在学校犯错后,他的妈妈甚至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她的妈妈会看着儿子惊恐的眼睛,语气温和地说:“你过去是一个好孩子,以后还会是一个好孩子。”童欣后来回忆说:“那个晚上,妈妈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一辈子都受用不尽。”

  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们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可以用“共同决定”的方法引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你最好不要说“不准玩电脑”,而应该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足够好,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电脑,但是一周只能玩两个小时。应该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会让孩子为了自己的兴趣而更加努力地做那些“必须做”的事。

  不要惩罚失败。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帮助人进步的必要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在失败中坚强起来。不要说教。如果孩子相信了你的说教,他可能会失去判断力;如果孩子不相信说教,他可能会叛逆,或不信任你。

  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应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情。这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外,也可以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为孩子安排的路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选择。不要什么事情都说“不”,应该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培养自信积极的孩子。自信心是孩子的潜力的“放大镜”。正如范德比尔特所说的那样:“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成长在一个期望高,只有批评没有夸奖的环境里的孩子很难得到自信。相对来说,一个积极夸奖、正面回馈的环境会激发孩子的自信。我刚来美国时,因为背数学公式的能力好,老师总说我是“数学天才”。虽然我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什么数学天才,只是把以前死记硬背的东西搬了出来,但自信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开始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努力学习英文和数学,并真的在全州数学竞赛中拿到了冠军。

  给孩子正面的回馈。让他知道你注意到了他做的每一件好的事情。我小女儿小时常跟我说“我好笨”,其实她一点都不笨,只是听信了少数同学的恶意中伤。于是,我慢慢培养她的自信。我看她的日记写得很好,就夸奖她,鼓励她再多写一点。她写出兴趣后,居然自己写了一本《自传》,经常给别人看,甚至还把它放到了我网站上的“个人背景”栏目里--这个时候,我觉得她该学点儿谦虚了!

  首先,你要先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在美国某小学,人们曾做过一个针对18个学生的试验:让老师先入为主地认为这18个孩子是有“最佳发展前途”的(虽然孩子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因为相信孩子出色,老师常给孩子正面评价。结果真的激发了孩子们的自信,这18个学生后来的表现比原来的期望值还高。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有自信,首先你要相信他的能力。如果你想培养自信的孩子,最好留意你用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多做肯定性评价:“我相信你做得到的”、“我对你有信心”、“你做得真出色”......卡耐基在他的人际交流课程中曾提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如果要改变一个孩子读书不专心的态度,我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在代数上再努力点儿的话就更好了。”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但接下来,他就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因为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我们要改变他学习态度的目标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只要把“但是”改成“而且”,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这学期成绩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学期继续用功,你的代数成绩也会很出色。”培养快乐感性的孩子。有位学生问我:“您是不是要把您的孩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我对这个问题感到很讶异。我的回答是:“我只希望我的孩子快乐,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力,才能够成为“最好的自己”。成绩不是很突出但最终进入哈佛的汤玫捷说:“不要相信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去帮助你的孩子发掘他的独特的优点吧!一个人的快乐和他是否能做他有兴趣的事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根据美国对1500名商学院的学生长达20年的追踪研究发现:追逐兴趣并发掘自身潜力的人不但更快乐,而且更容易得到财富和名利的眷顾,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他们更加有动力、有激情将事情做到完美的状态--即便他们不能从这件事中获取财富和名利,他们也会得到终生的快乐和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应鼓励孩子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兴趣上。比如,我大女儿喜欢看小说,我们就每周挑一本有意思的但是也有教育意义的书给她看,这些年她已经看了上千本书,而且她的英语总是得满分。我二女儿喜欢写作和绘画,我们就教她用计算机写她喜欢写的东西,然后加上图片、照片,印成漂亮的彩色书送给亲友。对孩子没有兴趣的课,我们只要求她们尽力地准备,尽力地学习,对成绩没有特别的要求。

  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除了喜与乐,怒和悲,也是正常的反应。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抒发他们的感情。如果孩子一哭,你不分青红皂白就喝斥他:“不要哭!再哭、处罚就来了!”孩子表面会变得听话,内心其实掩藏了更多的恐惧──他怕他哭了会失去父母的爱、会被处罚。成长的经验一再以压抑、否定自我的情感出现时,你可能可以教出一个听话的孩子,但很遗憾的是,那也是一个缺乏自信、无法体谅别人情绪的孩子。所以,接受人世间的一切吧──正面的或负面的、生或死、哭或笑。因为,这些体会对我们的生命都一样重要。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孩子不会从片面强调竞争的教育方式中获益,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作为天之骄子处处受到褒奖,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异乎寻常的优越感,并因此忽视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方面的锻炼。做孩子的朋友。如果你问我的孩子:“你最喜欢你父亲的什么地方?”她们会说:“风趣甚至疯狂、没架子,就像我的朋友,让我许多话都愿意和他说。”

  虽然我的为人处世之道很多是来自我的父亲,但是父亲在世时,他并没有太多与我亲近的时间。在他过世之后,我只能从我的母亲、兄姐处理解他的想法或为人。我想,这是中国常见的父子关系。因为这份遗憾,我尽量花时间陪我的小孩,而且尽力做一个可以和她们说心里话的父亲。

  在你心里,你的孩子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成大人。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比如谈理想、学习动力、娱乐、事业心、为人处事、爱情、交友、处理家庭问题等等。在这方面,我有几个建议:和孩子打成一片,甚至和他一起胡说八道。不要摆起架子,做个“高高在上”的长辈。对孩子说心里话,不要把话闷在肚子里,同时也希望他也这么做。做一个好的聆听者。让孩子知道他对你多重要,告诉他你多么爱他,慷慨地把你的时间分享给他,但是对物质上不要“有求必应”。

  把孩子当作朋友,和他谈心。可以告诉他你每天经历的事,也可以问问他,他一天经历了哪些事。如果他告诉你,他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那么,不要训斥也不要生气,多听少讲。当他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他才会无所不谈。刚开始时,如果他有点不敢讲,先对他保证你不会生他的气。

  如果你要做孩子的朋友,那就必须学习他的“语言”,而不是要求他学习你的“语言”。如果你不学新知识,不接触新的思想观念,知识匮乏,思想陈旧,你就不能理解现在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长应该尽量多接触点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以减小代沟,创造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

  中国的家长,我建议你们:多陪陪孩子,无论多么忙,都要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和他们谈心;不要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了,一切就都是老师的事情;当孩子做了和自己期望相违背的事情时,不要马上发火,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它阐述了我的教育理念。在此把它翻译成中文,和中国的父母们分享:

  你给孩子什么?

  批评中长大的孩子,责难他人。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喜欢吵架。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常常忧虑。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 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 羞耻中长大的孩子,自觉有罪。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 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认可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自己。分享中长大的孩子,慷慨大方。 诚信中长大的孩子,理解真理。 公正中长大的孩子,极富正义。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尊敬。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信任他人也信任自己。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他人也爱自己。

  中国的家长朋友们,我们的责任重大。今天中国的青年:非常优秀,但是非常困惑;非常聪明,但是不够自信;是多年来第一代能够在平安的社会、完整的教育中成长的一代;出生在被信息铲平的世界中,他们必须成为融会中西的精英;有幸出生在拥有选择的时代,但是时代并没有传授他们选择的智慧。

  当然最重要的是: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骨肉,我们的最爱,我们的一切。这一个理由就足够让我们努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让我们各自成为“我能做到的最好的父母”。

  以上是我作为东桂一中的心理老师想对各位家长说的话。我不确定这会对哪些家长有所帮助,我也不确定会不会有家长从此开始真正地与孩子真诚交流、一起成长。

  你可以选择做或者不做,坚持或者不坚持,改变或者不改变,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会影响你自己的生活,也会影响你孩子的人生。

  在前一段时间中,不少同学来我这里做心理咨询。我感觉许多孩子都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自己能力不强而让父母失望,这种压力非常大。

  但事实上,我相信尊敬的各位家长并不会因为孩子表现的结果如何而选择爱还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爱是不需要条件的,家长爱的就是真实的完整的孩子,不论成绩好坏、能力强弱、成功与否。

  家长爱孩子是因为孩子是家长的骨肉,是家长的最爱,不是么?

  欢迎各位家长与学校交流。孩子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才能更健康地成长!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