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昆阳小学创建竹笛特色学校自查报告

浏览:54842022-08-31

  山巍小学创建“竹笛特色学校”的自查报告

  市山巍镇中心小学拟申报金华市“竹笛艺术特色学校”。

  一、学校概况:

  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强学校”,是“浙江省示范小学”、“全国推广普通话先进单位”、“浙江省义务教育教材实验先进单位”、“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学校”、“浙江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长期以来,学校教研风气浓厚,教学质量高。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的成功做法,给周边县市学校以长久、积极的影响,更因成长了首批特级教师陈云仙和蔡忠遗闻名于省内外。近年来,在把学校建成“教师成长的天地,学生成才的乐园”理念指导下,学校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效益。

  学校现有35个教学班,在校生1837名,教职员工91名,其中教坛新秀、教学能手、星级教师、z市名师等20余人。

  二、艺术活动开展概况:

  近年来,学校成立了创建艺术特色学校的领导小组,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深入挖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形成了一整套具有特色的艺术活动体系,较好地落实了教育部《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以及市教育局对“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实施的具体要求:

  一、严格按部颁计划开足开齐艺术类课程。我校配备了四名专职音乐教师,都是大专院校音乐专业毕业或者普通师范生中有艺术特长的教师,同时,注重发挥音乐教师以及班主任和社区艺术特长人士的作用,为艺术教育创设浓厚的空间和氛围;除开设艺术类课程外,还开设了艺术教育活动课,组建了赵松庭笛艺俱乐部、芝山民乐团、芝山铜管乐队、芝山合唱团、教师民乐队。

  二、我们对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做了改革,将艺术类课程分成若干项目,在艺术教育“2+1”课外文体活动的内容选择上为学生提供菜单式活动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让教师能发挥优势,使课外文体活动三大时间得到确保。时间、地点、内容、学生、指导教师“五落实”的组织形式使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参加率达到97%以上,使活动成效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成立了舞蹈、民乐、管乐、合唱、竹笛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我们通过组织文艺汇演,召开主题音乐会,举办艺术体育节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学生的特长;

  三、少先队大队部积极参与推进体育艺术‘2+1’项目进家庭活动,学校家庭互相配合,开展父母孩子“阳光家庭共争章(艺术章)”的活动。

  四、近年来,在各类艺术竞赛活动中,我校成绩优异:20**年民乐合奏《奔驰在千里草原》获得浙江省器乐合奏比赛二等奖、z市一等奖;学生赵书涵竹笛演奏获得在澳门举行的国际华人青少年器乐独奏金奖;王俊杰竹笛独奏《三五七》获“小梅花”浙江赛区二等奖;顾钧轩竹笛独奏《梁祝》获得“小梅花”浙江赛区三等奖;合奏《婺剧联奏》获得三等奖;****年7月,我校民乐合奏节目参加“春天杯”器乐节目大赛获市一等奖。其他还有合唱节目于****年获得金华市“古丽中学杯”合唱大赛农村组一等奖,另有多个舞蹈节目在z市历年的艺术节上获得一、二等奖。

  三、竹笛特色项目开展情况:

  在全面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又以竹笛项目为突破口,努力打造竹笛特色学校--

  (一)受益终身学才艺

  山巍镇是被周总理称为“江南笛王”的赵松庭笛艺大师的故乡,我校则是赵大师的母校。当地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早在解放前,就村村有戏班,镇中央的“三百田”广场,每逢过年过节就上下两个戏班子竟演,都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

  我校秉承民间的这一优良文化传统,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规定每一个学生都要学会一种民族乐器,而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笛子,因为笛子成本低廉,又便于携带,更有赵松庭的榜样激励,还有潘锡金、蔡忠遗、程葵芝、许秀堂等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队伍,使得学生们受到正规的启蒙教育。通过长期培养涌现了诸如中央音乐学院笛子教授戴亚等一批著名的笛子演奏家。90年代推进的素质教育又催生了我校的笛子艺术兴趣小组,经过众多竹笛教师的精心培养,并经过严格的艺术考级,又涌现了一批笛子新秀。

  进入20**年,z市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示范区”,旨在让每一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简称“2+1”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奠基。这犹如一个强有力的助推器,促进我校的笛艺活动进一步向前发展。学校把笛子作为艺术教育的主打项目,在继续办好笛子兴趣小组提高班的同时,全校每个班级都开展了学笛活动,师生们学习笛子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老师和同学人手一根笛子,学校把教学生学习民乐作为音乐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天腾出三十分钟的时间用以学习吹笛等课外文体活动。每当此时,整个校园内笛声飘扬、热闹异常。为了探索笛艺教学的路子,使之更有成效,我校还申报了省级课题《民乐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意在以实施民乐竹笛教育为主要载体,努力构建包括课程纲要、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其他学习材料、教育环境等一系列要素的校本课程生态系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能者为师传才艺

  我校的民乐竹笛活动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效,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把提高教师的音乐素质摆在第一位,形成了“能者为师、人尽其才”的浓厚吹笛学习氛围。

  学校在教师中组织了摸底考试,分析教师对竹笛的了解情况和对吹笛技巧的掌握情况,然后将教师分等级组织学习,同时分等级做学生的辅导老师。这样,专职音乐教师当然地承担了民乐竹笛教学的重任,重点是在课堂教学中打好音乐基础;会吹笛的非专职老师则成了民乐竹笛教学的抢手货;其他老师则在学习中参与对学生的管理。

  除了“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也成了时尚。为了解决辅导教师不足的现象,我校还在学生中抽取部分“小教官”,在辅导其他学生的同时也当起了老师的“师傅”,成了培养老师的途径之一。

  我校还创新运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体系,在民乐竹笛学习中予以实施。作为笛子之乡的山巍镇不乏深谙竹笛艺术的民间艺人,学校充分挖掘这一民间资源,诚恳聘请何荣昌、包鑫跃等德艺双馨的民乐师傅为学校民乐竹笛的辅导教师,他们为学校开展民乐活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还有一个校友民乐队,逢遇重大节日来到学校,在享受“老少同乐”的同时,切磋笛艺,交流演技,共同提高。一些会吹笛的家长则都成了辅导儿女学习竹笛的“当然免费的家庭教师”。学校还组建了教师民乐队,在为竹笛教学做好师资保障的同时,也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三)搭建平台展才艺

  我校学生在省、地、市等各级艺术比赛中获得荣誉,是学生刻苦学习、家长大力支持的结果,也得益于我校为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民乐艺术而努力搭建的各种展示平台。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一次艺术节,这使得民乐竹笛训练成果及时得到展示和检验;每逢喜庆节日或校内外的庆贺活动,学校都要让民乐队参与表演。为了让学生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激励学生学习竹笛的积极性,学校邀请校外竹笛专家进行指导或论证,设计了竹笛项目考级制度和标准,及时对学生进行等级考核,学校在特长生评选中,设有“十佳演奏家”的荣誉称号。学校视教育系统内外组织的各种竞赛评比为极好的学习锻炼机会,十分重视和珍惜。20**年上半年,我校学生民乐队参加了浙江省中小学民乐演奏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同学们在赛前进行一丝不苟的训练,赛后又进行了分析总结,使学校的民乐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此后,在****年百年校庆庆典大会上,学生都有出色表现,在“小梅花”戏剧大赛、“春天杯”民乐大赛等都获得了好成绩。

  四、竹笛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情况

  从最初的宣传发动、师资培训,到后来全面普及,落实考级制度,到****年,我们申报了《我校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的课题,立项为省级课题。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本着“挖掘地方特色,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制订了《我校民乐竹笛课程标准》;我们以《我校民乐竹笛课程标准》为依据,联合音乐组教师、语文组教师、美术组教师、部分优秀学生等众多力量编写出版了《悠悠笛声,伴我成长》一书;我们从制度、教学和评价三个方面展开工作,全面实施了校本课程。如今,我们学校的学生人手一竹笛,竹笛已经作为一门校本课程,形成了学校的特色--

  (一)制定了《民乐竹笛课程标准》

  制定《我校民乐竹笛课程标准》是实施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标准》力求体现“挖掘地方特色,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力求更好地满足学校整体发展、凸显特色、弘扬个性的需要。

  在《标准》里,我们对“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作了界定,我们认为,我们的“民乐竹笛校本课程”是文化素养类的课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把竹笛教学向个性化,情感化,素质化方向推进,让民乐走进校园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有助于智力的开发,最终将促进个性和谐而良好的发展;二是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可以为教师提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最终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三是校本课程的建设将与校园文化的整体设计相适应,发挥其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四是竹笛课程的开设将使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拥有一技之长,走向社会时都有一项可以引以为荣的技能,同时,“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促进学校与社区的联动效应,充分体现学校对社会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作用。

  (二)编写了民乐竹笛课程教材

  根据《民乐竹笛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又编写出版了《悠悠笛声,伴我成长》一书。该书的编写动用了音乐组教师、语文组教师、美术组教师、部分优秀学生等众多力量,编写过程力求体现“融乡土与特色为一体”的原则,同时也力求避免将该书编成技术性的无特色的竹笛曲目汇编本。

  1、我们的教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名人故事的介绍

  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里,选取的教学内容追求适用于较大面积的一批学生。在学校的《悠悠笛声,伴我成长》一书里,则选取了很多本土的内容。正如书中“序”中所说:“这里,有我们家乡人谱写的笛子曲目,有诞生自山巍的著名演奏家的小故事,有我们身边的同学的故事,这里,还有我们同学写的学习笛子的体会”。《基础篇》第一课的“故事屋”就介绍了“江南笛王赵松庭”的故事,赵松庭是山巍四村的人,这种真实而优秀的人物故事,能激励学生奋起学习,能鼓起学生学习的勇气。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不但要使学生了解赵松庭的故事,还要使学生产生崇敬和向往的心境,当然,也可以适当地介入爱家乡的教育。

  2)地方曲目的介绍

  考虑到竹笛在山巍的深厚的文化基础,课题组在编写教材时编入了相当多的山巍人的曲子或者是z民歌。《提高篇》第一课《欣赏》,要求教师带着学生欣赏赵松庭的名曲《三五七》,这个曲子难度大,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易学会的,所以设置成“欣赏”,以使学生更强烈地感受竹笛在山巍镇的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从而产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优秀学生的故事

  为体现校本教材的特色,为更好地激励学生长期地喜欢竹笛,当然,也为了告诉学生,成功并不遥远,所以,本教材还编入了一部分学校优异学生的故事。这些学生或刚刚毕业,或还在学校就读,总之,是发生在身边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真实可信,学生看到后往往激动不已,学习热情也很高。《基础篇》第四课“身边的故事”,介绍刚刚毕业的赵书涵同学勤学苦练终于取得优异成绩的真实故事。学校有很多同学认识赵书涵同学,现在课题组把他的故事放进了书本,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激励学生,学生自然更容易产生学习的欲望,也更容易产生积极进取的信念,而这,正是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的心理状态。

  4)学习心得的交流

  在学习竹笛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了这样那样很多的体会。这些体会或涉及难点的攻破,或谈到如何坚持,或写到自己第一次与竹笛见面的情景,这些,也都真实地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而且,能说明学习到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体会,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拓展篇》第三课《火车上的笛声》,是学校一位三年级竹笛七级的学生写的,他写自己带着竹笛坐火车,引来一车人的掌声的故事。故事里,有对竹笛的热爱,有对成绩的自豪,这些感受编进教材,对考级层极低的人而言是一种激励,对考级层次高的人而言是一种共鸣,无论怎样,都很亲切,教师应很好地利用其这些材料,甚至可以开展采访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去认识这位学校里的名人,这样在激励一堆学生的同时也激励了这位明星,一举两得。

  2、我们的教材有着循序渐进的体系与跳跃式的操作

  1)编排上的循序渐进

  我们的教材始终遵守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篇到提高篇到拓展篇,这是一种循序渐进;基础篇,从选择竹笛到保养竹笛,从吹出第一个音到一课一课学完一个八度的音,这是一种循序渐进;有了最基础的知识以后,课题组又在教材的编写上加入了气息控制练习、手指技法练习,这又是一种循序渐进。

  2)操作上的跳跃选择

  在操作上,教师和学生可以跳跃式地选取学习内容。比如提高篇第二课《步步高》和第五课《山村校园传喜讯》,从难度上说,《山村校园传喜讯》要难得多。但是,学生学习时可以跳过《步步高》先学《山村校园传喜讯》。这种跳跃式的操作,是基于课题组学分制的设立。会吹《山村校园传喜讯》能拿30个学分,会吹《步步高》能拿20个学分,吹到一定的学分给予一定的竹笛级别证书。这样,学生需要30个学分,就可以先学会吹《山村校园传喜讯》。同样道理,本册教材上的曲子都可以做这样的跳跃式的选择。

  三、实施民乐竹笛课程教学

  民乐竹笛的教材编写初步完成后,课题组定在“校本”课程中安排每周一堂竹笛课。另外,每周抽一堂课外活动时间为竹笛学习时间,学生按不同等级水平到不同班级由不同水平的老师指导。学校音乐组教师负责设计了学校竹笛项目考级制度与标准,并聘请校外竹笛专家对制定的考级标准作可行性论证。

  (一)制度保障具体化

  课题组本着“活动就是实施,展示就是考级”的原则,制定了四项制度以保障民乐竹笛课程的顺利实施。

  1、考级制

  课题组在课程的实施上设计了考级制,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制订出“我校校园笛子考级评定办法”。社会上的竹笛考级对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是可望不可及,因为其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少数的特长生。但我们课题组把考级条件放得很低,因为我们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长期坚持学习竹笛的积极性的。

  2、学分制

  每一个乐理,每一点文化背景的知识,每一首曲子,都有相应学分;甚至,每一点情感上的进步、态度上的改观,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加分。

  学分制是和考级制结合着使用的。课题组将学生的水平分为十个等级,一级是最低级别,只要攒到规定的分数,就是一级,依次类推,六级以上就有荣誉上的要求。另外,学分的积累、竹笛的考级和学生年级没有必然联系,即一年级学生可以得竹笛三级或更高级别,五年级学生可能只停留在竹笛一级。

  3、走班制

  一个班的学生,在竹笛的学习上起点不同,悟性不一,进步不同,所以,学生水平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样不利于教师施教。为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设计了走班制。

  具体实施:每周周二下午第三节为竹笛学习走班时间。这一时间,学生可以自己找曲子,找水平相当的同伴,找正在教这首曲子或正在教相同难度曲子的教师,走班学习。走班制不同于一般的选修班制度--这里的走班每周都可以变换教师、变换班级,这样,学生在在任何时候都能有一个合适的教师来指导。

  4、沙龙制

  为集中相对水平的学生多做交流,在课题组的倡议下,学校学生成立了“竹笛俱乐部”、“竹笛小演奏家协会”等群众性组织。俱乐部的级别相对较低,协会的人级别较高。加入这些“群众性组织”,学生要先填申请表,组织上要考核过,所以,凡是“竹笛俱乐部”和“竹笛小演奏家协会”的成员,走在校园里都很有自豪感。这些“群众性组织”还有自聘导师的权利,在导师的指导下,这些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开沙龙,搞活动。

  (二)教学活动专业化

  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竹笛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在课题构想的之初,学校就着手提高全体教师音乐素养,培养教师竹笛教学能力。一是在教师中组织摸底考试,分析教师对竹笛的了解情况和对吹笛技巧的掌握情况,根据考试情况,将教师分等级组织学习,同时分等级作学生的辅导老师;二是聘请校外专业的竹笛教师进行辅导,重点提高教师竹笛演奏水平;三是经常组织教师听演奏会、学竹笛在我镇的悠久历史等,提高教师对竹笛教学的兴趣;四是组建教师乐队,在为竹笛教学做进一步保障的同时也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高教师幸福指数,五是从学生中抽取部分“小老师”,以弥补辅导教师不足现象。这几方面工作的开展充分保障了竹笛教学的师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针对民乐竹笛课程的不同内容设计出许多优秀的教学案例。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根据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动态的评价。评价分为校本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两个层面。我们在实施评价时注意到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并且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肯定。

  四、取得的成效:师生人手一支笛,亮色校本课程

  通过体艺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体育相关知识、技术、技能教育及音乐艺术教育,从而达到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正是中小学开展文体活动的意义之所在。一年多的课题探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学校现已初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课外文体活动内容和形式。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研究不仅在课程开发本身上突出了学校的特色,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个人发展。

  (一)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

  为了保证民乐竹笛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提高家庭、社会对学校竹笛教学的支持指数,课题组致力在校园内创设出一种文化的认同感,克服重重阻力,我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探索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实施,已构建出初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

  研究“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竹笛学习机制”是我们课题开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学校安排了少先队负责调查了解近年来竹笛教学的家庭、社会氛围,在前测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各类活动:晨间五分钟、午间课前五分钟、音乐课课前五分钟、家庭作业“不管刮风下雨都要五分钟”,将笛子教学化整为零;校园墙壁上的张贴画、教室墙报上的图文、宣传窗的内容、逢年过节的标语,课题组始终记得通过一切可能的形式宣传笛子,最终,课题组达到了“孩子关注、教师欣赏、家长满意、百姓认可、社会参与”的效果,吹笛子再一次在学校成为传统。课题组构思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竹笛学习机制。为建立这个三位一体的学习机制,少先队对学校五分之一的学生和学生家长做了相关的前测,了解了近年来竹笛教学的家庭、社会氛围,然后根据现状开展了众多活动:学校一年一度的文艺汇演,加入“母子同台献艺”的内容,六一儿童节了,给那些支持孩子学竹笛的家长颁奖;每学期一次体艺类的单项竞赛,在开展课题研究后改为两次,其中一次以竹笛竞赛为内容,活动形式每学期变化(研究至今,学校已经组织了竹笛演奏擂台赛、班级竹笛竞赛、“我与竹笛的故事”征文大赛、“送笛下乡”雏鹰行动比赛等活动);后测中发现,现在已经有87%的学生“每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吹笛子十分钟左右”,这和前测中表现的“69%的家长认为学吹笛子是浪费时间”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活动的开展真正地在校园内创设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呈现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竹笛学习热潮,竹笛的教学成为学校教师、学生、甚至家长生活的一部分。

  学生一日行程对比

  时间

  实验前

  实验后

  备注

  早自习前十分钟

  看书、读课文

  有看书的,有吹笛子的,有拉二胡的

  活动形式趋于多样化,有利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使学生从不同方面找到成功的自豪。

  课间活动时间

  奔跑追逐或做作业

  吹笛子、找“竹笛俱乐部”的同伴聊天、玩耍

  学生文明了,要强了,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都提高了。

  中午休息时间

  做作业、打闹

  吹笛子、组织“沙龙活动”、找老师交流

  学生活动能力提高了,师生关系更好了,校园幸福指数提高了。

  午睡后,课前

  不组织活动

  课前五分钟,雷打不动吹笛子

  玩了一个中午,吹吹笛子,刚好静下心来了。集体意识增强。

  放学后

  看电视、做作业、外出疯玩

  吹笛子十分钟,拿着笛子到处玩,见到朋友比一场

  不完成文化课作业的人少了,在社会上也做文明孩子的人多了。

  (二)落实了体艺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影响到其智力开发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也就很难应对和赢得激烈的社会竞争。从这个角度而言,校园里仅有朗朗读书声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欢声、笑语、叮咚的琴声、航模声及震天的加油喝彩声等,在这样各种声音汇成的美丽的交响曲中,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民乐竹笛的校本课程为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充分挖掘了山巍的民间资源,诚请何荣昌、包鑫跃等德艺双馨的民乐师傅为学校民乐竹笛的辅导教师,他们为学校开展民乐活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校还有一个校友民乐队,逢遇重大节日来到学校,在享受“老少同乐”的同时,切磋笛艺,交流演技,共同提高。一些会吹笛的家长则都成了辅导儿女学习竹笛的“当然免费的家庭教师”。竹笛的课程教学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竹笛的积极性,学生们笛子演奏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也涌现出不少演艺人才。学校实行了笛子考级内外并举,目前,全校已有30余名学生获得了档次不同的等级,其中有两名学生分别达到8级和10级,其他四级到七级的有三十余人。继学校民乐合奏荣获省中小学器乐比赛二等奖、赵书涵同荣获(澳门)第二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笛子大赛儿童组金奖后,近日,学校六(1)班学生王俊杰笛子演奏的婺剧选段又获****年度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浙江赛区银奖。虽然这些成绩并非完全来自民乐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但却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学生们对竹笛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学校在实施民乐竹笛课程教学所取得的成效,更加说明了选取这一内容作为体艺活动中艺术项目的主打课程当数明智之举。

  (三)提升了师生在校的幸福指数

  少先队对20.2%的学生做了校园幸福指数的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如下:

  (数据单位:%)

  调查

  项目

  自豪感

  安全感

  受关注程度

  幸福感

  很强

  一般

  不强

  很强

  一般

  不强

  还好

  一般

  不好

  很好

  一般

  不好

  未评级学生

  二级

  学生

  九级

  学生

  从调查结果看,获得竹笛考评较高等级的学生在反映幸福指数的正向指标上人数也较多,尤其是已经获得九级水平的学生中,大多数都具有很强的自豪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并并能享受到较多的关注。在与学生的访谈中,同学们谈及竹笛的艺术课程都兴高采烈,从不会到吹响再到能流畅地吹奏一首完整的乐曲,这个过程让很多孩子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练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有同学说一根小小的笛子使他结识了好多朋友,而且是不同年纪的朋友;有的同学在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一样本领的苦乐之处,虽然会学得很累,可学到了本领心里很舒服,很快乐。听听同学们的心声,就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们在学习中的收获:

  笛子是我们的伙伴,我们差不多每天都要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学吹笛子。笛子会吹得是最棒的!吹不来,吹不好,都没关系,毕竟我们是小学生,再说我们天天吹,日日练,总有一天能练出个名堂!

  --孙宇凯

  学习期间,我总是把全按的“5”翘起一指,变成了“6”,把风门闭得紧紧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5”吹好。我每天坚持练习两个小时,手酸了,还不停地甩甩手,外婆见了十分心疼,说:“莹莹,歇会儿吧。”我说:“不,我一定要改到这个毛病。”现在,我已经考到笛子五级了,也总算有收获了。

  --赵婕莹

  说起吹笛子,我就想起了我自己。曾经是一个孤言寡语的小男孩,课余生活枯燥无味,除了做作业,就是看一会儿书。自从妈妈带我去包老师那里学笛子后,我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了,我爱上了吹笛子,爱上了课余生活。如今,我已经变成了一个快乐的阳光男孩,朋友也逐渐变多了,性格也变的开朗了,是吹笛子“拯救”了我,我爱吹笛子。

  --赵林鸿

篇2:某小学创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某小学创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某小学位于邯郸市新兴大街4号,是一所秉承古赵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品牌学校。学校始建于1974年,原名某路小学,20**年6月开始改造扩建,20**年4月28日新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并于20**年7月改名为某小学。 新教学楼共分五层,总建筑面积为4681平方米,是一座现代化综合教学楼。学校环境优美、设备完善、布局合理,各种配备设施均达河北省办学水平一类标准。现在学校规模较大,是某区屈指可数的几所大学校之一。目前在校学生2061名学生,29个教学班,现有在职教师77人,其中高级教师50人,一级教师15人,本科以上学历30人,其它全部为大专学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老师师德高尚、业务娴熟。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新长征突击手”、“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优秀人才,在区、市调研评比中,成绩一直位居前列。学校先后荣获“河北省一级图书馆”、“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河北省防震减灾示范校”、“河北省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河北省家长学校先进单位”、“邯郸市依法治校示范校”、 “邯郸市防震减灾示范校”、 “邯郸市安全文明学校”、“邯郸市优秀少年军校”、 “邯郸市优秀反***学校”等荣誉称号。在数学奥林匹克、英语奥林匹克竞赛中,学校均有多人获市级、省级、全国奖,荣誉的获得使某小学的品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打造和升华。长期的教育实践,使大家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是核心,依法治校是保障,组织管理是关键,制度完备是保证。一直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始终遵循“以读书为特色 以育人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恪守“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校训;倡导“敬业修德、无私奉献”的教风;营造“善教善导、主动发展”的氛围,不断强化科学法制管理,规范人文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浓厚读书氛围,提升教育品位。

  保证一流的教学水平,力争一流的教学质量,以回报家长、社会以及每一个在某小学上学的孩子。基于我校“以读书为特色 以育人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我们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其目标就是使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读书中陶冶情操、积淀文化,从而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现就我校创建特色学校所做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强力推进新课堂为学校的再发展注入活力

  教育教学上勇于创新是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内容。“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是邯郸市教育局在新形势下为实现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而提出的崭新理念,是提升课堂效果的必由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我校“聚力师资、聚焦课堂”,以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以兼容并包的胸怀,以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博采众长,找途径,抓核心,取得了一定成效,创建了“四学五环”的新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四学,即自学、互学、群学、导学。五环即为课堂流程的五个环节: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提问展示---精讲点评---当堂训练。

  围绕新课堂的创建,我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师徒结对、成立新课堂学科小组等,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为学校的再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也提升了教师驾驭新课堂的能力。在邯郸市新课堂优质课评比中,我校的杨艳艳老师、赵永芝老师、曹泽敏老师,分别代表了某区的语文、英语、美术学科进行比赛,均获得了一等奖。赵永芝老师还作为邯郸市小学英语学科唯一的代表,与上海冯恩洪教授率领的教学团队同台作课。

  二、铸造校园精神树立校园核心文化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学校将树立鲜明的校园精神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努力塑造书香校园的文化个性,形成以读书为特色的人文某,来彰显“以读书为特色 以育人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为此,我们完善了校徽、校歌、校旗、校训、校报,各班也制定了班规、班训,并通过这些个性化的校园精神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理环境,激励鞭策师生健康成长。为了使校园精神深深地烙在师生们的心中,学校经常性地利用教师会议、升旗仪式、校会等进行宣传,并将它们永久性的张贴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时刻警醒和激励师生。正是因为明确校园精神的激励、鞭策作用,才使校园真正搭建了催人上进、促人成才的良好平台。

  三、营造书香校园打造人文某

  1、建设一流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读书的场所,是创建书香校园、提升师生品位的重要阵地,图书馆建设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学校的整体文化水平。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建设,一次性投资六十多万元,购置图书五万册,电子图书十万册,配备了专业的图书刷卡系统,完善图书馆的建设,顺利达到省一级图书馆的标准,20**年荣获河北省一级图书馆称号。图书馆配有专职的图书管理员,图书室、阅览室定期向广大师生开放,师生用自己手中的借阅卡可随时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自己喜欢的书籍。

  2、开设阅读指导课

  为了更好地将学生课外阅读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老师采取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每周一节的阅读指导课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孩子们。课堂上,老师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学生正确运用选读法、精读法、摘读法、浏览法等方法,使学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的好习惯。同时,倡导亲子共读、师生同读、学生自读。要求教师与学生同读一本、共背一首诗;同读书本、共诵经典、一同作摘记、一起写心得;建议家长与孩子同逛书店、同读好书,并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3、开展系列读书活动

  某小学的校园是飘溢书香的校园、课程改革的校园;是倡导活动的校园、家校和谐发展的校园。他们在变革中实践,在实践中变革,努力向社会提供独树一帜的特色教育。近几年,为了营造书香校园,提升教育品位,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读书中陶冶情操、积淀文化,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定于每年的11月份为全校的读书节。让学生走进书本、亲近书本,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逐渐养成热爱书籍,喜欢读书的好习惯。读书节场面宏大、形式多样、影响广泛,全区20多所学校的领导汇集在这里进行参观观摩,自制图书、读书漂流卡让读书节大放异彩,演讲、书法、图画、讲故事、随笔展更是把读书节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读书节给师生营造了一个读书的良好环境,给师生提供一个长期充电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师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大家可把闲置在家的各类书籍拿到书市上进行交换、拍卖,师生在交流书籍的过程中增强了法律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积淀了文化素养。操场上、楼道旁、教室里三五成群的孩子捧起书本津津有味地吸收着营养,充实着自己,各种书籍成了大家案头的常客。一个个故事,一宗宗案例,也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话题,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读书学习、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为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他们的读书热情,学校把“读书伴我成长”校本课程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营造清风屡屡满校园的书香氛围,在全校掀起人人爱读书、人人乐读书的高潮。

  为了把读书活动进一步推向高潮,学校除了开展读书节外,还定期举办“红领巾图书超市”,为了使孩子们已读过的闲置在家的书得到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每学期会举办一次“红领巾图书超市”。活动时,每班布置一个书籍“门市”,学生自己为“书店” 起名字、写对联、编广告词、撰“新书介绍”、贴统一标签。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定价、谈价、交流、交换、交易。要求学生把卖书所得的钱,用于再次买书,不得他用,并做好相关的跟踪记录。

  四、浓郁的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特色

  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无声教育作用,无论从刚进门的雕塑上,还是从楼道里张贴的师生的作品上,都突显了浓浓的书香气息。学校通过墙壁、走廊、楼梯、班级等软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读书氛围的熏陶。在红领巾广播站的大力宣传下,做到让每个角落益智、让每块黑板说话、让每面墙壁出彩。此外,每班教室前面的墙报更是我校最靓丽的风景线,这里是学生自己的芳草地,每班一块,每周一换,学生可自由操作。孩子们的读书感悟、手工作品在此得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浓郁的校园文化营造了书香的氛围,丰富的育人手段,使淡雅的书香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中散发,使学生们的心灵在愉快中荡涤。

  五、丰富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个性成长搭建平台

  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学校将“开发可供选择的课程,营造适合学生的课堂”作为推进学校社团有力落脚点,努力为学生创造“拥有一种爱好精彩幸福人生”的平台。为此,我校在以阅读为主的特色上,又增设了文体活动类等社团。少儿瑜珈、太极拳、乐器合奏、诗社、盘绕画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争相吐艳,精彩纷呈。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增强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素质。20**年我校被评为“邯郸市双爱好先进校”,学生双爱好达标率达60%。

  六、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书海中的辛勤耕耘迎来了累累硕果,特色学校的创建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在某区组织的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中,王丽娟老师获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中,我校学生薛雅琦荣获全国二等奖、河北省一等奖、邯郸市第一名,填补了多年来我市在此项比赛上的空白,为我市、我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在邯郸市童谣杯诗歌大赛中有多名学生获得奖项,在全国小学生“迎奥运”作文大赛中,有60多名学生获一等奖......

  目前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捷报频传,各种荣誉的获得使学校的品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打造和升华,为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顾做过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书香校园的建设全面推进了学校的各项工作,提高了广大师生的综合素质,积淀了师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位。我们也深知,特色学校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超越自我。我们坚信,在“以读书为特色 以育人为目的”办学宗旨的指引下,在广大师生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就一定能够开创特色学校的新局面!

篇3: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特色学校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校发挥优势、开拓创新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科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切实做好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已刻不容缓。因此,我校依据全县农村小学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校实际,确立“本善教育”为我校特色学校创建的重点,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学生普遍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无他人,不会感恩,更不会行善。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较大偏差,直接导致整体学校校风不佳,学风不浓,教育效果不理想,也直接影响着学校质量不高,学校形象在公众中的认可度不高,更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相互搀扶。我们的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以至山山水水、花鸟鱼虫等世间万物都对我们有恩情!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在这人世间,我们要感恩的人和事太多太多,感恩之路太长太长。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西方的感恩节就是要教化人们学会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感恩与行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是一种处世哲学和生活智慧。感恩与行善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人生也正是有了爱心、孝心和感恩心而精彩......

  感恩与行善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与行善是人生基本的准则,是一种人生质量的体现,是一切生命美好的基础,也是事业上的原动力和内驱力,是人的高贵之所在。所以,行善和感恩是德育之根本。

  基于以上认识,本着触及学生心灵之原则,我校决定探索并建立以“本善教育”为主题,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的学校课程,通过课程实施,组织活动,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会感恩的人,能行善的人。逐渐形成我校“仁爱”教育文化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懂得回报家长,回报老师,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把感恩之情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并付之于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培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忠于祖国、道德高尚的有用之才。

  三、目标要求

  1、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父母之爱、教师之爱以及博大的社会之爱,体验爱的圣洁、无私和伟大。

  2、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关心父母、老师,树立行善意识和奉献意识,以实际的行动报答父母老师,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4. 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要求。

  通过本善教育,最终让学生形成善行一生健康向上的高尚品德,逐步实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建立起以“校园文化和行为文化”为显性成果、以“感恩--行善--习惯”为隐性成果的“仁爱”文化圈,形成学校特色。

  四、具体规划:

  (一)主要内容:

  每个年级都按照以下五个版块进行组织实施:

  1.感恩父母、师长。父母养育了我们,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培育我们成人。要从小养成感恩之心,长大后才能会知恩图报,孝敬自己的父母、感激师长。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而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就不可能去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

  2.感恩朋友、他人。生活在集体中的一员,要关心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善待别人,学会感谢别人。

  3.感恩生活。感恩生活带来的挫折与磨难。感恩生活让挫折磨练我们的意志,让苦难锤炼我们的品质,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活,让我们学会珍惜和坚强。

  4、感恩自然。感恩于我们所处的自然社会,感谢他们孕育了一个个相像而又不尽相同的个体,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感恩于洒在我们身上的每一缕阳光,感恩于路人投来的每一个微笑或是一注眼神,感谢这一切的存在让我体验到了真实的美好。

  5感恩祖国。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旗帜,爱国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施运作程序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制定下发关于开展“本善教育”的通知和实施方案,组织中心小学及各村小以“感恩”为主题,利用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宣传版、校园网站、校园广播(每天播放《感恩的心》)、橱窗等方式,悬挂感恩教育主题条幅,张贴《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组织和动员学生了解“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为全面实施“本善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一是以学校课程促实施。

  1、建立系统的PPT数字故事式校本教材。学校引导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真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要求各成员开展颂读经典的活动,从古典中汲取营养,于圣人处学会感恩。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同时,学校要求老师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实现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2、确立实施四步曲。我校“本善教育”实施课程主要体现在“感恩--行善--爱人--仁爱”四级目标,围绕四级目标展开五条主线:感恩父母、师长--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感恩朋友、他人--对我们有帮扶之恩;感恩自然--对我们有孕育之恩;感恩生活--对我们有生存之恩;感恩祖国--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同时以感恩故事生成感恩体会,继而转化为感恩行动,升华为感恩习惯,最终形成善行品质,让善行伴随学生终生。

  二是以活动促发展。

  1、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活动内容。

  学校每年3月份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算算亲情帐、感知父母恩”活动项目,各班以此为主题开展各种感恩父母的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全校开展亲情作文评比,把评比结果全校公布。

  学校每天布置“爱心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都要认真完成(一是每天送给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二是第天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三是每年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四是每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五是每天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通过家庭问卷,访谈等形式取得第一手材料,并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科学合理的评价。

  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开展“感恩卡”活动,要求学生在节日那天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为父母制作感恩卡,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2、感激教师教诲之恩活动内容。

  每年四月份我校开展“感谢您,我的老师”为主题的活动。活动要求所有学生讲“十字”文明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遇到老师和年长者自觉点头问好(标准语言是“老师早”、“老师好”、“您早”、“您好”),逐步培养自己尊重师长的意识和习惯。每班都要举行《我和我的老师》故事演讲比赛,说说自己和老师发生的故事,要真实、感人。

  结合九月份教师节,我校开展“尊师六个一”活动。学生通过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等方式,开展向教师献真情活动。

  3、感激同学朋友帮扶之恩活动内容。

  我校每学期自始至终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事”的活动,每个月每名同学都为同学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事情以帮助为主,从小处出发,各班级自己记录,学校在期末汇总。在“我为同学做一事”活动的基础上,各班都开设独具特色的班级活动,如开设“牵手同学、共同成长”班级活动,主要以学生讲述一个自己得到或他人帮助的故事为主,将感恩同学之情表达出来,促进感恩活动开展;结合感恩节开设“谢谢你的帮助”班级活动,让学生回想一年中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一封信、邮件、电话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感激祖国关爱之恩活动内容。

  在清明节期间,我校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每年十月份学校开展“感谢祖国”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与活动中收集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文化繁荣等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在十月国庆节之际出一期黑板报。并开展相关征文、手抄报比赛活动。

  学校还把感恩活动与音乐课相互整合,每班利用校园广播、音乐课学唱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烛光里的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走进新时代》、《我爱北京*》、《爱的奉献》、《为了谁》、《丹顶鹤的故事》、《五星红旗》等。

  5、感恩生活生存之恩活动内容。

  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与劳动实践课程相互整合。四月份,结合全国爱国卫生月,我校少先大队组织队员们到敬老院清扫垃圾。每月的最后一个周末,组织学生队伍,清理校园及周边环境。

  我校是省级绿色学校,结合学校“感恩生活,感恩大自然”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我与小树共成长”活动;从我做起“不乱吐一口痰,不乱扔一片垃圾”活动;开展“污迹清理”活动;开展“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少用一度电”活动。

  三是以课题评价促深入

  我校已参加省十二五课题《以“校长为首,品德课程为主”构建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的实验研究》,我校子课题为《小学品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通过专家指导,师生展示,高层交流,科学合理的课题评价促进我校感恩教育的不断深入。

  学校开发出相应的校本课程,并实施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形成学校、班级二级评价体系,每项活动的开展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首先班级进行评比,把优秀作品或(优秀人物事迹)上交学校,学校再进行二次评选,进行表彰。

  四是以社团建设促突破

  结合学校特色建设,重新整合资源,建立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社团:

  感恩艺术社:本社团活动以布艺、剪纸、书法、绘画、表演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宣传“本善教育”,践行感恩行动。通过艺术社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恩行善的行为成为习惯,能力得到加强,艺术素养得以有效提升。

  感恩文学社: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拓宽学生交流与学习的渠道,激励更多的学生热爱文学,成立“感恩文学社”。通过主办校报、校刊,让学生在写作中把感恩情怀潜移默化的根植于心中,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氛围,为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现个性风采的舞台,有力地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公益活动志愿团:本团活动以“学会感恩,提高自我”为原则,开展敬老助残、助人为乐活动,主要利用节假日、社会实践活动,到敬老院等做有益于社会的善事。另外负责为扶贫济困筹集善款、物资捐助活动。

  以上社团的建设,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发展需求,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为学校特色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

  五是以宣传促提升

  通过学校文化(特别是廊文化、室文化)建设,展示本善教育成果,增强内驱力。形成“一草一木皆含情;一廊一墙有仁善;一园一室显感恩”效果。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以社会影响反推学校特色发展。学校建立以校党支部领导下的对外宣传报道组,包括工会、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等,分别选定一名宣传报道员,负责本部门相关工作的宣传报道。宣传注重突出 “三个为主”:一是宣传感恩教育成绩为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以宣传感恩教育经验做法为主,将具有学校特色、亮点和独特做法的经验及时报道;三是以宣传“感恩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为主。

  宣传工作奖励办法是:每位教师每学年必须上传3篇稿件,将发表信息的篇数及等级进行量化计分,纳入教师年度绩效考核。

  第三阶段:总结、展示、延伸、提升阶段( 每学年末)

  在每学年末,要组织进行总结“感恩教育”活动的成果,凡在每项活动均取得优秀级别的学生,就会被评为“五星级感恩星”,在其中四项活动中取得优秀等次的学生被评为“四星级感恩星”,其它以此类推“三星级感恩星”、“二星级感恩星”及“一星级感恩星”(即“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老师”、“感恩生活”、“感恩祖国”单项星)。每学年在“五星级感恩星”中进行“十大感动校园人物”评选。

  学校通过研发校本课程和组织争星活动,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在闪耀的“星光”中,映照出我校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的“仁爱”文化圈的灿烂光芒。打造并夯实我校“本善教育”特色。

  五、组织保障

  1.明确目标,统一思想。提高对建设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建设特色学校的良好氛围,建立长效建设机制。

  2.加强领导,精心实施。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和由教师组成的研究指导小组,成员。

  3.突出特色,细化方案。结合本校实际,确定特色项目,制订特色学校建设规划和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方案分阶段实施,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优化。

  4.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完善必要的硬件设施,以满足开展特色项目活动的需要。学校拨出特色项目建设的专项经费,确保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

  六、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具有“本善”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2、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本善教育师生评价体系。

  3、在学校层面:使本善教育、感恩行为渗透到学校各个层面角角落落,形成学校“仁爱”教育文化圈。

  4、教师层面:扶植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

  5、学生层面:能够达到“人人向善、人人行善”,善学习、善助人,感恩社会、感恩他人。

  附件:1. 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

  2. z镇中心小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3. z镇中心小学特色建设专题研究小组

  4. 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各节点任务分工一览表

  5.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系统架构

  附件1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筹划:z

  宣传:z

  组员:z

  附件2z镇中心小学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附件3z镇中心小学特色建设专题研究小组

  附件4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工作各节点任务分工一览表

  节点任务 责任处室 责任人 完成时间 备注

  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办公室zz

  校委会研究通过后办公室撰写

  特色学校建设宣传网站

  政教处

  感恩教育倡议书

  政教处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素材搜集整理

  教导处

  (各教师搜集)

  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素材数字故事制作

  课程开发小组

  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计划

  政教处

  社团组织

  政教处 教导处

  各学期感恩教育活动

  教导处

  各班主任、中队辅导员

  根据计划安排

  感恩教育宣传标语、横幅

  办公室

  校园广播站启动感恩教育专题节目

  政教处

  学校宣传橱窗、宣传栏、廊文化、墙壁文化

  教导处办公室

  制定特色学校建设评价方案

  教导处

  制定专题研究计划

  教导处

  特色学校建设启动仪式

  办公室

  各学期阶段总结表彰

  办公室

  每个学期末

  课题阶段总结及成果展示

  教导处

  根据计划进度

  附件5z镇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系统架构

  培养“感恩父母 感恩师长

  感恩社会、

  感恩他人

  感恩祖国”的仁爱型学生

  学校各处室单位、各岗位责任教师组织实施与评价

  依托

  学校

  家庭

  社会

  彰显

  感恩与行善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推动

  学生良好品德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

  课程实施

  (本善教育的两个层面)

  学生

  校园主题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

  开发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

  各学科教学与本善教育、感恩教育有机渗透

  成立专题研究小组,成立感恩教育相关社团、系列主题班、队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演讲、诵读经典、征文比赛、书法、绘画、表演。

  社会调查、敬老助残、义务劳动、环保行动、参与爱国卫生运动、公益宣传、助人为乐等

  校风、校训、景点文化、班级文化、廊文化、班魂、学校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网站建设、校园环境建设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