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浏览:78742022-08-25

  “小学绿色生态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屯东小学绿色生态教育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发展的脚步,全球变暖、生态恶化、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日趋严重,人类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态危机。这一切产生的根源正是人类自己,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途径就是改变人类生存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基础做起,即通过教育形成人的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能力。因此,从长远看,“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既是现代的生态观,也是现代的教育观,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展开之时,通过认真解读,我们惊喜地发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可见,面对环保、生态问题,拥有足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中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尝试着将“绿色生态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学校课题研究活动之中,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发“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并以此为中心,将生态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内在潜能,形成“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育人观念,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同时,“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方面,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身边的教学资源丰富,同时又有快捷的多媒体信息网络,为学生参与学习和研究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的涵义。

  生态,这一概念来源于生物学,后扩展至人类学、社会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在这里它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生态,还包含着一个适合学生成长成材的“绿色”环境的意思。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则是专指学校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理论,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和周边环境中所蕴含的环保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而编制出来的对学生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课程。

  三、课题的基本目标。

  目标之一:从校园环境的绿化开始,通过课题的实施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绿色”教育活动,让学生有机会热爱绿色、创造绿色,了解身边环境的现状及生态状况,用行动去让身边的生物变得更多姿多彩;从节约用水用电开始,学会如何节约能源,形成良好的利用能源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并将其辐射到各学科及社区,将学校的德育扩展到家庭、社会。

  目标之二:通过课题研究,发挥教师潜能,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探索出农村普通小学如何扎实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的途径与方法,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

  四、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这种方法能兼顾每一个孩子的绿色生态教育学习,同时又能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不断地计划、行动、反馈和总结。开展实践活动以后,实现师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良好变化,同时又能学习过程中实现循环的研究与实践。

  (二)综合调查法。在进行了充分的计划准备之后,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到一些资料,请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还可以实地考察对象,以获得知识、能力与体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方式。

  (三)个案研究法。深入一些特定对象,了解他们在绿色生态教育教学中的建议和意见,关注他们已经有的知识,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并以此指导课题研究,完善我们的研究内容。

  (四)在研究过程中还需结合运用文献法、实验法、总结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依据

  1、学校教育具有统一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及其行为习惯。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国外,尤其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就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均可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参照和借鉴。

  2、EPD教育已经有部分成果,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简称,它力图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环境改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以人为本”为人类未来的发展负责的概念。

  3、中国政府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20**,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这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4、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说明孩子的习惯要及早养成。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所以,学生刚入学时是培养学生习惯的最佳时期,从小就要让孩子养成与绿色生态环境相处的好习惯。

  (二)可行性分析。

  1、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绿色生态教育经验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2、据中国少年雏鹰网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广州、长沙等城市超过八成的小学生非常关注环保问题。这就给环保、生态教育提供了很好契机。

  3、我国现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绿色生态教育已经得到党和政府的的进一步关注。

  4、结合学校自身的位置及环境,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和进行研究。

  六、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所实施的环境教育纳入了学校的整体教育工作中,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实践性原则。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实践中学会了“用事实说话”,在事实中明白道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三)主体性原则。

  在“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自我表现的欲望。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等理论知识来指导,但更重要的是要尝试运用所获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七、研究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本课题从立题到现在已经近一年半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校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课题组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有计划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运行正常,并富有成效。主要工作有:

  (一)加强校本课程师资培训。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师资培训,认真组织好固定的研究人员及课题组老师们,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和品社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导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并制定严密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经常举办培训,提高师资素质,推动生态教育的进展;同时把绿色生态知识输入学校互联网上,供师生学习。

  (二)创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为了把“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的目标落实到实处,把学校建设创造成为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同学们耳濡目染,学校合理布置名人名言、保护生态标语、学校绿化、卫生等宣传栏,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班队观摩活动,班队会形式新颖,有故事、诗歌、小品、歌曲、知识竞赛等,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同时也举办了以“绿色生态”为主题的黑板报竞赛。另外,利用“七色光”广播站、晨会课、夕会课等时间,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生态环保思想,使之成为学校生态德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第三,结合地球日,带领同学深入社会进行实地空气质量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结合爱鸟周,引导学生走向社区,张帖宣传标语,劝告人们与和鸟交朋友。

  以上这些措施真正使学校环境宣传教育无处不在,让学生在环保的氛围之中,有意无意地接受环保熏陶。

  (三)用课堂和活动全方位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渗透是我校生态教育的主要方式。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并严密组织研究人员依据低、中、高各年段学生的学情,按照从“认识”到“实践”的路线,编写好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另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对低、中、高年级分别进行常见植物的认识、各种植物的认识和保护实践、植物的保护实践活动开展的教育和指导,同时指导中、高年级学生制作简单的标本和环保作品,如环保科技小制作、植物标本等。

  (四)加强学科渗透。

  1、充分挖掘、用好教材中关于生态的内容。

  现行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环境教育的内容,我们先在语文、思品、自然、艺术、社会五大学科中进行摸底,统计出各册教材中蕴藏生态环保内容的课文,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受到生态环保教育。每学期初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强调结合教材挖掘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每学期组织环境教育研讨课或教案评比活动。

  2、加强学科渗透,从小教室走向校园这座大课堂。

  有人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蓝天、白云、小溪、大山、草地、牛羊......是多好的课程资源,多好的教育场所。可有的教师整天把学生关在狭小的教室里,与大自然隔绝,学生创造的天性不仅没有得到保护,还受到伤害。严格地说,这不是教育。”因此,我们呼唤“绿色”的校园,“绿色”的教育。

  我们努力将校园定格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大课堂,将课堂扩大至整个校园,充分挖掘校园中的育人因素,建立“校园亦是课堂”的概念。语文课上,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校园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石,寻找写作素材;数学课,孩子们丈量土地,进行估算;美术课,孩子们写生素描,捕捉美丽图景、精彩瞬间;劳动课,孩子们干劲十足,热火朝天;自然课,能从校园这座大课堂中找到的教学素材则更是比比皆是、俯首可拾。

  八、实验后的成效与思考。

  综观整个的课题研究过程,我们感觉到,当初我们的设想有许多是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谋而合的,同时,我们又深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又使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定,随着解读新课程的深入,我们又用新课程的思想丰富充实了我们的课题研究,使新课程理念成为本课题研究的坚强后盾。

  此外,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不仅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学校教育崭新的一面,也给广大教师以心灵上的触动和行动上的提升。

  (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信息、吸收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良好的信息素养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使学生们懂得了一个资料、信息的获得有很多途径,如可以上网搜索、进阅览室翻阅有关图书资料、向父母或有关人员询问等,一种资料的保存也可以有多种方法,如制成剪报、进行摘抄等。从而让学生明白“离开了老师,只要自己努力同样能够获得成功”这样一个道理。

  2、环保意识、环保习惯得到了培养。学生们通过“绿色生态环保课”、少先队活动、等多种途径,了解了我国乃至整个地球所遭受的环境污染情况,了解了一系列与生环保有关的纪念日,了解了一些保护生态保护环境的知识与做法。尤其在校内开展“集废”运动以后,使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环境贵在“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3、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得到初步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历了自己种植小植物、主动给受伤的小动物疗伤等过程,从中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

  4、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课题研究活动的开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大自然的熏陶中,孩子们的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将蔬菜名称的标牌设计成各人心目理想的造型,涂上五彩的颜料。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生活中关于生态的各个角落中寻找发现一个又一个“?”然后查资料,问老师,问家长,写报告,忙得不亦乐乎。试想,投入如此生动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创造热情怎能不被激发出来呢?

  (二)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

  1、树立起现代教育教学观。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使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清晰地认识到,课堂的范围其实很广,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和教材仅仅是“大课堂”中的一小部分,只让学生紧抓住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树立大教育观,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教育素材,敏锐地进行挖掘利用,生成新的教育材料。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2、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因而也有意识地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更多的现代化学习手段和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了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用。如:课前资料的搜集,老师们会放手让学生通过上网、剪报等进行广泛搜集、汇编,并署上搜集学生的姓名,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在上作文课、美术课、思品课、社会课、自然课、数学课时,部分教师将一些适宜内容的教学移到了整个校园中,实现教学场所的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我们觉得,将“教室”移至整个教室外,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学生增添了无限的学习动力和活力。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课堂”的转移也应遵循需要性原则,即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切忌为转移而转移,牵强附会。

  3、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观。

  “绿色生态”校本课程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重新评价学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长久以来,不少教师总是习惯地将遵守课堂纪律,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视作“优秀学生”。现在通过实践活动,老师们发现: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离开教室这个小课堂之后,似乎并不是个个像原先那么棒了;那些平时被视为“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似乎并不像原先那样“一点潜力都无法可挖”了。这就促使老师们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定位眼前的这批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而这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真正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一所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的成长往往又依赖于一个好的课题的有效研究。本课题开展研究以来,许多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写下了一篇篇小论文。如黄跃华老师的《让孩子与环境对话》,钟清蓉老师的《论绿色生态音乐》等。

  九、后记。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尝试着以校园这一小生态环境为一个点,营造能让学生自由呼吸、自主发展的“绿色”空间,同时也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熏陶教师,提升素质,对教师而言,他们也同样需要这个良好的“绿色”空间,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学校也创下了一定的特色,因此,我们觉得本课题的研究使学校、教师、学生三者均有受益,其中学生的受益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本课题研究告一段落之时,仔细回想整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我们觉得,教育需要建立一个更大的“绿色”空间,这个空间将延伸至家庭、社会,并涵盖整个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越走越远、越走越扎实。

篇2:《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性互联网,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洛时代,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学校不可避免地卷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漩涡中,学校德育正面临着重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更重要的是对教育思想、理念、模式、方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网络在给教育带来巨大益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发展所暴露出种种问题,给现实的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强力冲击,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饮鸩止渴固然不好,因噎废食也不是上策。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抢先占领这个高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17日在京发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11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6430万人。其中青少年和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由此可见,青少年与互联网已走到了一起,网络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同时,已成为一个吸纳、承载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大平台,成为青少年赖以生存的一个社区。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的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德育如何抓住机遇,及时向互联网延伸,如何应对挑战和冲击等,有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立项研究。

  为了努力实践《*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武汉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作为知名高校附小的条件及德育工作实际,在广泛收集、征求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学校决定开展“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途径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大的方面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是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需要。具体讲是适应当代学生成长、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需要,它是德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德育创新与时俱进的举措,更是重视德育,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具体体现。

  同时我们看到,在国内,对网络德育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将丰富我国的学校德育研究内容和体系,开拓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渠道,本课题有较高的创新性,因为网络教育是近两三年来在我国逐渐开展的新事物,处于起步阶段,作为网络德育的研究处在理念的提出上,网络德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是一块处女地,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将网络德育的研究作为国家教育科研“十五”研究课题的大方向之一。因此,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本课题处于较前沿的地位。

  二、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本课题内容为:

  1)以学校Internet网站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为抓手,在Linu*和Windows2000为网络操作系统的服务器的支持下,实现学校德育途径的网络化,具体有:网络环境下的班主任工作、网络环境下的少先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网络环境下的家长学校,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环境下的科技与环境教育等。

  2)结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研究。

  3)进行理论方面的探讨,对网络德育进行初步的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逐步培养师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和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为每一名师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同时也起到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网络德育体系的作用。

  三、研究的方法和依据

  主要采用的方法:研究的初始阶段,采用调查法、教育与心理测量法等;研究的实施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法,其中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研究的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教育统计法等,其中以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为主。

  网络环境下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采用目前西方流行的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传统教育的变革,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的转变上:

  ①.教师不再是口头上生硬的说教者,而是教育的引导(组织、指导、帮助、促进)

  者、育人的设计师;

  ②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的自主构建者,成为良好品德养成的主体;

  ③.德育内容由教师强迫命令转变为学生自主行动的对象;

  ④. 师生充分互动,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依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r)做过的两个著名心理实验。

  显然,人们获得的信息从视觉中可以得到80%以上,在交谈中能够记住自己所说内容的70%以上。我们所设计的附小教育网站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听觉有余,视觉不足的状况,满足了学生受教育时的视觉、听觉需要;同时开放式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讨论交流不足的状况,更容易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讨论及交流。

  3.人们偏爱的主要育人方式主要有三种:

  (1)触觉感知者:当他们能亲身运动、体验和实验时(自制网页等),教育效果最好;

  (2)视觉感知者:当他们看到育人内容以图像形式出现时(图文并茂),教育效果最好;

  (3)听觉感知者:通过音乐、谈话的声音(网上的交流)而教育效果最好。

  国外研究发现:大多数小学生在运动(即动手学习)时效果最好。信息技术的利用是育人三种方式以最佳的方法加以组合,使他们知道:(a)怎样迅速、充分、有效地存储和重获信息;(b)怎样利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传统教育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导致触觉接受者、视觉接受者的自主动力被压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充分拓展了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提供又一平台,是对传统育的一大变革和创新。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一)加强硬件、软件建设和管理。学校校园网的建成为老师们掌握网络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从20**年起,我校累计投入资金约 150万元,改造和增置了微机室、多功能教室和校园网络设备,为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 3个微机室,两个多功能教室,1个多功能厅,设备齐全的校园网共有350多个终端机接入点,校园主干网全部升级为光纤,主干网带宽已经达到10M。升级了校园网资源库,包括 K12资源库、网络制作平台和清华同方资源库等,并开通了校园网广播系统。为了使管理和利用达到高水平,修改和制定了《班级电教设备管理使用制度》、《多功能教室管理使用制度》、《校园网络管理使用规范》、《微机室管理使用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确保了网络畅通,设备无故障,从而实现了整个系统始终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二)强化教师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网络技术教师队伍。 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部分教师目前计算机操作技能仍存在缺陷的状况,在过去已经完成的基本操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20**年以来,我们又主要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培训:

  字表文件编辑的规范化,根据部分教师编辑字表文件还不够熟练和规范的情况,学校对这部分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平面图形及音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从对教师个人教学资料库检查和统计的结果看,有相当一部分演示文稿中的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的冗余部分过多,极大地浪费了硬盘空间和影响了运行速度。鉴于此,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平面图形及音视频文件的编辑和处理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适当的修改,实现了教师个人资料库中演示文稿的最优化。

  (三)丰富学生的学习教育和养成教育。

  利用校园网与因特网的连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发展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和教育资料,各类教育资料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并具有交互功能。学生通过查询、检索来提取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作为他们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了解世界,培养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增加了学生的视近工作时间及紧张度,为防近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我们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防近宣传、营养宣传。把“讲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正确读写姿势,科学用眼” 作为信息技术实验班学生健康守则内容纳入学生素质教育目标。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加强视力保护,落实和坚持每日两次做眼保健操的制度,学校不仅保证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时间,而且要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做眼保健操的质量,使之真正起到预防近视的作用。通过定期对学生的视力检查,每学期检查一次视力,建立视力档案,学生可及时了解自己的视力变化;在网络上通报各班学生近视眼发病的动态状况,并将检查结果通知家长。家校共同关注,相互配合,为防近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四) 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活动

  在各学科的教育过程中力求渗透品德教育。如,教学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时政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的教育能否利用网络的优势(如,网上搜索、信息下载等)来开展,在教学过程这些教育内容是否能对学生的品德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重要目标,也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目的,我校分别在20**学年和20**学年第一学期开展了德育渗透的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对外公开课,同时也要求部分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来校听课、评课,指出不足。另外我们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探究学科德育渗透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最佳途径。

  (五) 开展各种“文明上网”活动,抵制、纠正不良上网行为

  针对信息化条件出现的新问题,所面临的新情况,我们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抵制、纠正不良行为。我们在高年级中开展了“网络--让我欢喜让我忧”的主题班队会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出现本身“无罪”,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资源;针对部分学沉溺于社会上的网吧不能自拔的现象,我们开展了"远离网吧,文明上网"签名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后,我校大队部还制定了"武大二附小学生上网文明公约":要善于网上学习 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 不沉溺虚拟时空。

  (六)积极打造校园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成为网络环境中小学德育的主阵地。

  我校是湖北省基础教育界最早拥有校园独立网站的学校,从1999年底开通以来,累计达到48万人次的访问总量,教育面广,成为学校的独特的风景线,《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都专题报道过。我们还尝试开通心理咨询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

  (七)利用家长学校,共同培育网络德育平台。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86%的学生能够在家里上网登陆学校网站,我们认识到这是拓展家长学校的重要途径。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教育,在学校与家长、家长之间、家长与学生、家长与社会等各方面进行互动,形成教育合力,这正好是发挥网络的最大优势的有效手段。2年来,大学部的家长对附小网站有很高的评价。

  (八)加强教师在网络德育方面的理论研究。

  开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上的探讨。我课题组成员不断学习,勤于练笔,在两年来共有9篇论文获各级论文奖,公开发表2篇。

  五、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新途径的探索和实践

  建立德育网站,开辟新的德育课堂、创设浓厚德育文化氛围,调动德育资源和时空

  由学校组织精干教师在校园网上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促进学生德育活动的开展。

  创建附小德育及少先队工作网站,调度教育资源,把与德育资源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动态资料等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特别是将湖北省武汉市地区资源、武汉大学和水果湖地区人文资源和校本德育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德育资源库。

  ① 形式多样的栏目设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料。

  家乡巨变:进入这个栏目,就可以领略到座落在长江之边的这座新兴的江城的美丽、神奇,可以看到未来江城的发展、壮大,置身其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之情,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会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模拟实验:针对某一德育主题,设计虚拟校园、社区、家庭,让学生进入其中活动,活动者在不同道德观念支配下的不同行为反应将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如“毒品的危害”、“竞争与合作”、“知法守法”、“道德警戒线”等无法在实际生活中尝试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仿真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去感受某种做人的道理,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结合了起来。

  “走进武大爱我珞珈”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使学生认识武大,热爱武大,为建设武大而发奋学习;用武大的人文地理的德育资源和本校德育资源,激励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材报效祖国。

  校长热线:校长是学校德育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校长亲自抓德育,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德育工作;通过校长热线可以实现与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沟通。主动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的监督和支持。

  教师频道:为教师依法从教、规范从教、特别是班主任的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开展德育工作的新渠道。

  学生频道: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创设展现个性、倾诉心声的环境;让学生通过班级主页增强对班集体的认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家长频道:为家长提供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让家长更便捷更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工作,倾听家长地进言,接受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监督,争取家长配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

  心灵之约:探索德育心理化的新方法。由于网上心理咨询活动是间接进行的,避免了某些话题因面对面的尴尬而难以启齿的现象,便于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通过提供网上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测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红领巾之窗:学校德育的目标就是向受教育者“传递正向价值、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态度。”通过少先队之窗让队员掌握少先队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帮助学生树立不断追求进步的人生理想。

  社区学校儿童德育资源网:在学校或社区专门建立儿童年少年网站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教育提供资源支持。

  还有我的校园、时事之窗、德育动态、学校信箱、世界之窗、知识竞赛、时事追踪、自我测试等等。并与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扩展德育资源,如与:中国少年雏鹰网、湖北少年雏鹰网、中国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权网、血铸中华、民族魂、中国基础教育网、人民时政、人民时评、20**学习基地、公民道德建设基地、全民健心网、武汉大学心理教育网、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武汉热线、武汉市政府网、中国素质教育网、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武昌区教育局网、武汉市教育网、科学教育网、湖北教师教育网、中小学德育资源网、中国环境保护网、班主任俱乐部、政工之窗、红色网站、网络与管理等网站链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的德育资源,体现学校德育的新观念和现代气息。

  学生通过访问德育网站,就可以直接学习有关少先队的基础知识,了解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并且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生由原来被动地不得不学变为主动地要求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净化了心灵,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报效祖国的决心,达到了德育工作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还可以通过自我测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我监控,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

  ② 建立班级网页,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

  在校园网上学生自己动手建立班级网页,通过发挥集体协作的精神,集中集体的智慧来增强集体意识。各班级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灵活地设置栏目,如班级展示、德育目标、学习园地、知识窗、团员之友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而且通过班级网页评比,又能增强竞争意识。在制作中不断地扬长避短,使内容更丰富、页面更新颖,不但能使访问者耳目一新,更能使制作者在技术上得到很大提高。

  ③ 建立个人网页,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个人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可以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这种德育工作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具体可感的材料,把空洞的说教变成了精彩的画面,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接受教育,并对教育内容做出反应。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从纯粹的受教育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被动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成为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他们在研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德育工作的快乐。他们在创造中学习,使自己不断成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学生感到德育是一种享受,从而增强了参与的热情,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

  在德育网站上开设:学校信箱、校长热线、教师答疑、同学心声、家长进言、心理之约等栏目,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ICQ、E-Mail、BBS、NetMeeting等网络通讯工具,创设交流互动平台,进行平等对话、协商、讨论和答疑等德育活动,实现心灵的沟通,极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收集与学校德育相关的问题,利用网上测试、调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行为自律的德育目标。为学生提供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具休方法列举其一

  ①开发BBS功能,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论坛”上互相讨论学习;可以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充分的研讨,达到求同存异之效;可以对学校或班级工作进行讨论,指出存在的不足,提出好的建议。网上讨论有其特有的优势:讨论时可以隐去真实的姓名,也就摆脱了“随大流”的状态,有利于敞开思想、讲真话,因此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纠正其偏差,解决真实的思想和学校问题。

  在闲暇时,学生也可以进入聊天室,海阔天空,谈未来、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广结朋友,广纳善言,在消谴娱乐中坚定自己的信念。

  ②利用E-mail作学生的思想工作。

  开设心理咨询信箱,运用E-mal进行交谈,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能够谈心理话,容易沟通。学生有些心理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老师,老师针对这个学生的疑问直接解答,然后用E-mail直接寄给这个学生。这样既解决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不会让学生“丢面子”。如果学生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老师可以在网上解答或发表公开信。

  设立校长信箱,学生可以通过E-mail的方式直接与校长交谈,这样既缩短了校长与学生间的距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还有助于尽快地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网上德育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新的德育空间,对学生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等方面,都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同时也克服了知德分离、智德分离的弊端。

  六、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途径研究的成果和结论

  (一)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有4点收获:

  1、构建了有我校特色的独立校园网站,使之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2、学校、师生在网络德育的实践中都有大的成果:学校获得了由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组委会等3家单位颁发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20**-20**年度先进单位”荣誉称号;3名同学与新加坡裕廊小学的同学联合制作的以探讨中国民间传说及京剧的“the Chinese stage”主题网页获全球“think quest”网络评价大赛一等奖。该奖享有国际网页制作“奥林匹克”竞赛之称;全红老师在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课比赛获二等奖,陈凌霄同学在“全国第二届创新素质实践行网络英语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3、提高了教师,特别是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水平,彭忠、周行明都在《武汉市教育科学院学报》发表网络德育论文;姚军、任海霞两位课题组成员均取得了心理咨询员的资格证书,周庆萍的论文在区内获奖,张龙评为区质量月先进个人;论文全红、钱俊老师都在各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中受到肯定。

  4、学校初步形成现代技术教育特色,在20**年6月通过了武汉市市级示范学校的督导评估。

  (二)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和研究,我们有如下体会:

  1、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的实施需要物质基础。在本课题开展之初,我们在武汉大学附小第一教学点调查(现武大一附小),有86% 的学生能够在家里或者家长单位上网,65%得学生知道学校网站并经常浏览,而在武大二附小,这一比例就减少了很多,究其原因是这里不少学生由于家庭原因,没有电脑。因此,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不可能影响到每个学生,仅在这个意义上,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的德育。

  2、网络敲开了德育变革的大门。“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这三个观点是先进的教育思想,也是小学德育的工作目标。网络教育,因建立在充分的自主、协作的基础上,突破了传统的管理、督促的模式,为真正实现“三个学会”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3、在网络环境下,大家共同进步。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终生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在实施网络德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以及广大家长,都在整个过程中受益,达到多赢的效果。

  4、德育需要网络,网络成为德育活动创新的重要途径,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使我们用更少的成本,取得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但是,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网络更需要德育!

  网络交往互动虽然具有平等和主动性,但这种交往也是间接性的;网络虽然拓展了学校德育的时空,但网络的开放性决定了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良莠不分的信息,对是非判断能力不强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也会对学校德育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行为的体验是虚拟的,网络行为的直接对象是机器而不是人,所有这些决定了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局限性。因此,应该综合运用各种德育手段和方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判明是非,才是对学校德育的正确认识。

  5、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往往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家校通”是一种新兴的高科技教育服务产品,也是学校网络德育的途径之一,我们曾经接待过相关的公司,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没有采用。而我市有少数学校进行了试点,褒贬不一,家长的认同度也不尽相同,甚至有的学校由于工作的不到位而受到举报和曝光。由此也看出实施网络德育途径的艰难路程。

  当然,一种新的改革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这是个实践课题也是个新生事物,在实践中还需要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希望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为孩子们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健康成长而努力!

  这个世界是我们的,更是他们的!

篇3: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

  “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结题报告

  本课题是我校承担的z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该课题于20**年4月29日正式立项,于20**年11月通过开题论证,20**年3月通过中期评估。20**年12月30日结题。该课题在专家的指导和课题组成员的自主实践探索下,已取得一定成果,主要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建构策略研究上有所突破,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一、研究背景

  我校原是一所农村学校,以往的培训多强调少数骨干的培训,教师发展不平衡,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因此寻找一个以解决我校实际问题为载体,强调专家参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活动,以培养教师专业共同体为手段和目的的教师培训体系在我校迫在眉睫,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和建构策略这个问题。

  二、对课题内涵的再认识

  本课题以本校全体教师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自觉为主要目的,分析和研究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类型和形成机制,在实践层面探索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管理策略,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自主建构的组织策略和活动策略,从而提高我校教师专业发展效率和专业自觉的水平。

  三、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通过前期的准备,我们将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研究形成对学校情境中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的新的理性认识。通过探索形成适合我校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建构策略。

  2.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形成我校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自觉的文化氛围。

  3.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基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专业共同体建构的同时,较好地解决我校新课程实施中的一系列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内涵。

  课题研究内容:

  1.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研究。

  2.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操作研究。

  ⑴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研究。

  ⑵学校促进各种类型教师专业共同体建构的策略研究。

  ⑶学校各类教师专业共同体的特质研究。

  四、课题实践与研究

  一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研究。

  学校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归因方面、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情况、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情况”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给我们在今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与方法可以带来一些启示:⑴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需更广阔;⑵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需更完善;⑶专业发展的成长氛围需更宽松;⑷专业发展的激励手段应更丰富。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操作研究

  通过对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以及教师专业共同体构建的理论基础研究,我们重点确定了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建构策略、特质三方面来探索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

  三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师参与科研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采用了“分层推进,促进全员参与;完善机制,确保研究有效;绩效考核,激励科研热情”三大推进策略,保证了专业共同体建设健康推进。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机制应该是有组织制度的保障机制、专业修炼的活动机制、专业反思的提升机制等,具体如下:

  1.专业组织的保障机制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顺利推进还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有效保障。我们从学校实际出发,探索了一系列以人为本的保障机制,从而促进各专业共同体的有效推进。

  ⑴人力保障

  我校建立专家指导制度,为各个相关教师专业共同体都聘请了专家指导;建立了校内名师帮带制度,使每一个共同体都有学校的骨干引领;搭建了学校总课题--备课组课题--教师个人课题分级科研网络,创设领导引领、骨干带头、教师全面参与的教科研氛围。

  ⑵时间保障

  在学校校长室的统筹下,我们的学科教师共同体每两周集体活动一次,各学科分管行政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共同体活动每月集体活动一次,有教科室主任组织开展,班主任共同体每月开展一次,有德育处主任组织开展,新教师共同体每月活动一次,有骨干教师轮流组织开展。

  ⑶信息保障

  我校征订大量的报刊杂志,每学期及时购置教育前沿的理论书籍漂流到教师手中,并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开设名家讲坛,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辅导,真正做到畅通信息渠道,分享信息资源。

  ⑷财力保障

  除了常规经费外,我们学校还在绩效考核条例中专门设立了教科研成果奖,主要用于奖励术有专攻、教有所成的教师。

  ⑸激励保障

  我校的激励没有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金钱报酬和物质奖励这一层面,我们更多的是对教师精神的激励。一是目标激励。二是榜样激励。三是信任激励。

  2.专业修炼的活动机制

  我们初步确定建立青年教师共同体、骨干教师共同体、学科组共同体、班主任共同体等多个共同体,并根据各个共同体的特点和作用,逐步寻找出适合我校教师发展的专业共同体的运作方式,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⑴学科组共同体活动机制

  我们把“同课异构”作为我们每个学科组的基本运作方式,具体运作流程为:两节不同思路的展示课;与本课所联系的教材分析;执教老师说上课意图;各教研组评课;专家点评等五个阶段。

  ⑵骨干教师共同体活动机制

  我们确定以小课题研究为骨干教师共同体运作载体,并根据小课题的类型建立小课题协作组,定期开展共同体活动。具体运作方式为:科研信息传达;小课题研究成果展示;沙龙研讨;欣赏;下期节目预告等几个环节。

  ⑶新教师共同体活动机制

  我们确立以教师讲坛为载体,让新教师在模拟课堂活动中,快速提高教学的一般演绎能力。具体运作方式为:定好话题或台词;抽签讲述人员;轮流讲述;主持人点评;评选“讲坛明星”等几个环节。

  ⑷班主任共同体活动机制

  我们确定以心育课题研究为班主任共同体运作载体。具体运作方式为:呈现、内化--利用多种渠道、方法学习与内化主题课题方案;收集、分析--以案例、问卷调查、博客论坛等形式收集分析师生教与学之间的心理状况;提炼、研讨--提炼焦点、重点、热点等问题或有效做法等开展沙龙、主题研讨、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激励--以我校阴江市级以上班主任四手、优秀班主任等组成班主任智囊团,在共同体活动中发挥影响、鼓励、榜样、引领作用,让其余班主任凝聚在其周围,以评选班主任先进、班主任四手为载体,鼓励撰写本课题案例、论文等。

  3.专业反省的提升机制

  ⑴备课组磨课活动

  ⑵名师展示月活动

  ⑶教科研“五个一”活动

  ⑷人人写教后记活动。

  ⑸问题研究阶段研讨活动。

  通过系列教师专业反省的提升机制,促使教学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

  二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构策略应该是有共同建构的管理策略、自主建构的引领策略等,具体表现为:

  1.共同建构的管理策略

  ⑴建立“问题、自主”共同发展规划。我们坚持学校发展、教师个人发展与教育事业发展统一起来的原则。一方面,让教师参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使学校的规划成为教师发展的依据和平台;另一方面,用学校的发展,集体的进步带动教师个人的成长。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其中既有一学年的近期目标,也有三至五年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应因人而异,体现个人特点。

  ⑵倡导“尊重、沟通”的人文管理理念

  在教师团体中,大力倡导“尊重、沟通”的人文管理理念。管理者充分改善自己的行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作用,把发言的主动权归还给老师,让他们有意见可以表达;把做决定的选择权归还给老师,让他们有困难可以求援;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归还给老师,让他们有疑惑可以询问。

  ⑶完善“合作、互动”的学习管理机制

  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应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完善有利于教师团体学习的工作、学习机制,追求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相互合作、经验共享、彼此受益”的目的。

  2.自主建构的引领策略

  学校将对各种共同体建设进行总体的引领和指导,寻找各种共同体建设策略的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比较系统的共同体建设策略。

  ⑴读书引领策略

  我校在专业阅读上进行全方位的引领与指导,让读书学习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我们每学期都为教师赠上一本教育书籍,引导教师全员共读,在图书室设置图书漂流角,让骨干教师有源源不断的书籍借阅,在教师例会上表扬自觉学习、经常购书的老师;并定期向教师推荐阅读书目。我们经常性地开展“主题性阅读”,“图书漂流活动”、“好书推荐活动”等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教师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从而积淀深厚的专业素养。

  ⑵专业写作策略

  我们引导老师写的内容有:⑴写读书笔记。⑵坚持写课后反思。⑶写教育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⑷写科研论文。教师每学年至少要写一篇以上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⑸写教育“专着”。

  ⑶互动交流策略

  我们探索了轮流主持沙龙的机制,让骨干共同体成员轮流主持沙龙。每次沙龙时,我们都会评选出最佳发言人,作为下次活动的主持人,沙龙主题在每期教师的提问中产生。这样的一套机制已基本成熟,已能鼓励并促进教师踊跃参与互动,形成一种学校互动合作的文化。同时,学校还在校园网上设立专门的网络互动平台,逐渐形成一种在线的学习共同体。

  ⑷专业引领策略

  专业引领是专业共同体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都无法预见,仅凭自身的力量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我们定期聘请了各级专家作为学校的长期研究顾问,使我们少走弯路。同时我们也不定期的邀请一些专家来校讲座、指导,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⑸多元激励策略

  多元激励是教师专业共同体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建立多元的激励制度,及时对各共同体、各教师提出可行性的激励目标,把握好活动契机,经常进行形成性评价,激发教研活力。

  三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基本特质应该是有共同的愿景、民主的氛围、健全的机制、合理的结构等,为我们加强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提供样式。

  ⑴有共同的愿景

  共同的愿景应建立在共同体成员追求个人愿景的基础上,因为只有追求个人愿景的人才会真正关心共同体的共同愿景。共同愿景还应该建立在全员参与并沟通探讨的基础上。

  ⑵有民主的氛围

  积极和谐的专业共同体对其成员影响力是巨大的,如老教师经验较丰富,青年教师思想较活跃, 他们在学习中可以相互促进。要构建这样的共同体,学校领导必须转变领导方式和观念,亲自加入学校不同形式的共同体。

  ⑶有健全的机制

  教师专业共同体还需要有健全的机制。首先,要根据教师发展的需要构建共同体组织。其次,学校组织要给各专业共同体, 共同体要对其成员提出明确要求。第三,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学校组织可以组成有专家引领的考核小组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考核,可以制定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评比方案。

  ⑷有合理的结构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成员分布应具有合理的专长结构。成员的专长不同,决定了他们在共同体中的任务分工与贡献的不同。合理的专长结构使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以互为资源,彼此取长补短,促进集体知识及个人知识的增长。

  ⑸有凝聚的力量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有凝聚力的,是学校教师心之向往的地方,是教师们享受学习,共享智慧的地方,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成员不仅是“在其中”、“在一起”,更是“在成长”。

  四经过研究,促进了学校的文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等。

  六、课题研究的后期思考

  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实施的结束,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将进行以下后续的思考:

  1.培养骨干人员。我们将继续深化学校名师的培养机制,成立名师工作室,建立一套有效的培养机制,为课题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强调对话互动。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要在创设对话平台、拓宽合作思路等方面更加注重,利用校内和校外,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张力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对话协商、合作交流,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课题后阶段要解决的问题。

  3.深化文化内涵。我们要借此研究把学校文化转型为关心、对话、信任、分享的学校文化,把教师关系由“同事关系”升级为“伙伴关系”,使学校文化建设走上更健康、更和谐的发展轨道。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