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小学课题研究方案

浏览:58732022-08-20

  小学《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执笔:z

  一、问题的提出

  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党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这一英明决策,成为了全党和各级领导的共识,尤其是教育部门的重视。各级各类学校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其中以美育为切入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是一大创新。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祖国明天美好未来的创造要依靠一代高素质的新人。我们面对的21世纪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新世纪。由于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在审美教育方面还有许多欠缺。我们一直认为,审美教育是我国所有教育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我们需要不断加强美育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美育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特别是gg开放以来,对美育的探索,对思想道德的研究,已经提到了一个极具重要的高度,可见,在学校开展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研究,对未成年人施行科学的、系统的美育教育,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审美的生存,能有效地促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内在统一,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当前,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伴随涌入,所有这些,都给未成年人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腐蚀,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他们感到迷茫,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无从辨别,进而便不加辨别。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中小学校,如何以美育为引领,用美的光辉去驱逐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让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开出真善美之花、结出真善美之果,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而严峻的课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这一研究课题。力求掘弃单调枯燥说教的德育模式,提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教育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德育提出的各种内容在人的心灵的整体美化中去实现。

  二、课题界定

  美育是介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美育的目的是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符合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它与美学的基本问题密不可分,但范围更广,涉及更多。美育是艺术教育、心灵教育、情感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研究假设

  把美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切入口,以美促德,施行系统的、科学的审美教育,塑造学生的完善人格,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1、探索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寻求以美促德的规律,创新德育新模式。2、探索学校美育的途径,通过美育,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学生表现美、心灵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理论依据

  (一)政策法规:

  1、中央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美育在加强德育功能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在学校通过美育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3、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教育原则提出了“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美育来加强德育正好符合中央这一精神。

  (二)教育理论:

  1、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人的品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乐”二字,是中国封建社会对行为美与艺术美以及两者关系统一的高度概括,也是美育的最高准则。

  2、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试图以一种更富于感情因而也更符合人性的方法去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民族的素质。这无疑是科学的、进步的。以美育促进德育正是继承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方面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由此可见德育与美育等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美育在德育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六、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所有美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学校要依照青少年学生的认识规律、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美育内容和要求,要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美育效果。学校开设的其他学科课程都要结合自身特点,有机地将美育工作渗透其中。

  2、协同性原则: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各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具有协调、合作、同步、互补的作用。以美促德,就是体现了协同发展的原则。因此要在本课题研究中遵循这一原则。

  3、创造性原则:未来教育正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在美育教育过程中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欣赏美、表现美过程中,能够从生活中的事物,从自我的亲身体验,从已获得的知识中去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智力、能力、道德、审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七、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调查法、活动法、观察法和总结法等。

  八、研究步骤

  (一)、预研究阶段:(20**、7--20**、1)

  1、学校实际情况考察,组织部分教师参加选题。

  2、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学校课题组。

  3、组织课题研究培训,师资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4、申报市级立项课题。

  5、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

  (二)、正式实施阶段:(20**、3--20**、1)

  1、开题论证。

  2、开展系列研究活动。

  3、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教学模式的探讨。

  4、请课题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的指导、评估。

  5、进一步实施课题研究,完成阶段性成果。

  6、收集课题研究资料,健全课题档案。

  7、教师撰写《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论文。

  8、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教师进行多种研究、交流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9、请专家进行课题指导,完善课题研究。

  (三)、结题评估阶段:(20**、3--20**、6)

  1、组织教师全面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做好统计分析,进行结题。

  2、召开课题研究总结会。

  3、完成《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4、申报课题结题与成果评优。

  九、成果形式

  (一)、《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二)、《美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课题论文集。

  十、课题管理

  (一)、课题研究人员:

  组长:zz

  副组长:zz

  主要研究人员:zz等。

  顾问:z

  (二)、课题经费预算与来源:

  1、经费预算:约8万元

  资料费用:1万元软件开发:5000元

  奖励支出:2万元旅差费:1万元

  学习培训:2万元研讨活动开支:5000元

  其他:1万元

  2、经费来源:学校自筹。

篇2:一中有效课堂教学、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中“有效课堂教学”、“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精品学校建设步伐,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的精细化、特色化管理水平,强力推进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工程、研究工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决定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和“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把教育、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贴近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打造有效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贴近班级管理的研究,提高教育艺术,打造特色班级管理。经z一中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研究,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创优质、出精品的教育教学理念,从日常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实践中的小事件、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反思、讨论,确立若干“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着实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二、实施目标

  1、通过“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探究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授课导入方式、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具体教学问题,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通过“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探究班级管理的具体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3、通过小课题研究在各教研组和年级部的有效实施,促使我校教研活动课题化,促进“校兴教研,教研兴校”氛围的形成。

  4、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我校教师将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的研究能力,打造一支教、学、研相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

  5、通过小课题研究,提升我校班主任和全体教师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管理水平,形成一个“人人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的局面。

  三、总体思路

  学校要求以学科教研组和年级部为单位,组织成立若干研究小组,开展具体的小课题研究;同时鼓励教师个人单独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各学科教师要立足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紧扣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困惑或领悟进行追问、总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提炼形成具体的教学策略,指导、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利用课堂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各年级班主任要立足自己的班级管理实际,就班级管理中呈现的经验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困惑或领悟进行追问、总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提炼形成具体的管理策略,指导、优化自己的教育行为,形成特色,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

  在分析、总结具体的、分散的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学校将甄选部分小课题研究整合为一个整体课题上报省教科院、市教研室,申报省、市级课题,继续展开深入研究,将我校的小课题研究做实、做细、做活。学校要求形成由具体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的研究指向打造各学科“优质课”的系统课题的研究,由具体的班级管理问题的研究指向探索富有特色的班级管理艺术的研究,由分散的各学科、各年级的小课题研究组成z一中整体的学校课题研究,由初级的校级课题研究升级为市级课题和省级课题研究,提升小课题研究的级别,扩大z一中作为省示范高中的影响。

  四、实施流程

  1、组建课题组

  每学期开学时,由教科室、教务处召集各学科教研组讨论决定本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及参研教师、课题组负责人,组建相关研究课题组。由政教处、年级部召集班主任讨论决定各年级“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及参研班主任、课题组负责人,组建课题组。

  2、确立选题

  课题组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附表一)。课题组教师或班主任根据自己在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

  3、申报立项

  参加“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研究的课题组在规定时间内向校教科室提交《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科室和教务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及时公布立项的小课题。

  参加“特色班级管理”课题研究的课题组在规定时间内向校政教处提交《小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政教处和年级部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及时公布立项的小课题。

  4、实施研究

  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同时完成附表二、三),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包括纸质和电子档案。

  进行“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科室和教务处定期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进行“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要紧密结合班级管理开展实践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班级管理的艺术性。政教处和年级部定期对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5、汇报结题

  每个学期结束时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表四、文字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课堂教学案例、班级管理案例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等)。

  6、成果鉴定与奖励

  学校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成果优秀的给予奖励。

  (1)学校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并在全校推介,推动成果的应用与共享。

  (2)学校定期甄选优秀的阶段性课题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并选取部分优秀成果在校刊《教育通讯》上发表。

  (3)学校推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参加市级、省级教研论文评选、优质课比赛,参加市级、省级德育论文评选、教育管理活动。

  (4)学校在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定、推荐评选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优秀班主任等活动中将小课题研究作为重要参考,纳入加分项目。

  (5)学校以奖代补,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和班主任,并取得实质性成果的,经考核、验收、评估,承认一定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课题管理

  1.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学校倡导班主任和全体教师通过参与小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学校引导教师和班主任选择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努力为小课题研究创设条件,提供多方位支持。学校大力宣传有成效的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

  2.加强指导,形成制度

  学校成立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负责指导、督促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和评审等工作。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帮助教师和班主任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相关资料,激发教师和班主任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指导教师和班主任掌握具体可行的研究方法,切实有效地展开课题研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细则》,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纸质和电子双重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注重实效,有序推进

  教科室、教务处将督促各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督查活动,以创优质、出精品为目标,打造“优质课”,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战场,促使教师深入探究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各教研组长领导下课题组成员要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比赛、说课、评课等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在提高中应用。

  政教处、年级部将督促班主任把班级管理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班级管理为抓手的教育管理基本策略研究,形成富有z一中特色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和管理效益,探究学生良好品德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学生健康个性生成等养成教育的基本策略,促进交流,取长补短,在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实践中有效实施。

  4.及时总结,扩大影响

  学校适时整合各学科“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成果,打造广覆盖、多层次、有特色的“优质课”,推动各学科小课题研究走向深入,形成系列,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扩大成果影响。学校适时整合各年级“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成果,打造各年级特色班级管理模式,推动班级管理研究走向深入,形成系列,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扩大成果分享。

  5、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在z一中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协调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和年级部等相关科室部门组织实施小课题研究。其中,“有效课堂教学”小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组织实施,教务处、年级部全程参与;“特色班级管理”小课题研究由政教处、年级部牵头组织实施,教科室协助。

  z一中小课题研究指导小组

篇3:《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小学六年级学生参加毕业汇考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年9月-20**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年9月--20**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年10月--20**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年6月--20**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2、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3、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4、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案例(或课堂研讨课)

  5、结题报告和有关论文

  6、学生实绩展览等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