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数学教学反思《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浏览:72322022-08-08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1、注重预设,更应注重“动态生成”传统的教学注重教学预设,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教学经验出发,偏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序化,倾向于静态的计划性的教学设计,这能适应教师单向的传递活动,但不能适应动态的真实的教学过程。为此,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发展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粗线条的静态教案为基础,综合考虑过程中不确定因素,注重教学策略,特别是多种教学思路的设计,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把教学过程变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分数,,利用自己发现的分数解决问题。

  2、放弃经典,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会将一些所谓的“经典”练习、“经典”算法,迫不及待的教给学生,还自以为效果很好,其实不然。《新课标》中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他们的学习往往是与天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成人“精妙”的想法却不一定适合他们的胃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应该少一些“经典”,多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去动脑思考。这里我安排让学生自己去利用学具去探究,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自己去动手画、折等,感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这样就会有机会出现更多“经典的经典”,而且创新往往就是从这一点一滴开始的。

  3、创设“问题”,引发更多“问题的问题”我们设计学习活动,加工改造教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提出问题的过程。创设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应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把“创设问题--不协调--探究--问题解决--满足--引发新的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来做,这里我制造了问题:“那我们也学学整数。我们知道整数可以相加减,那分数可以吗?”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愉悦,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将激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4、巧用“生活”,随机取出生活实例生活是数学产生的根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源于学生的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素材”。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利用。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穷的生活情境中,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生动,更有利于学好数学。分数,要让学生明白它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为此,我们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根据学生实际,巧妙地设置了课前的谈话,随机取例。一看似简单地谈话、随意地提问,却已从不经意中构建了学习材料,使学生感受到了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这样的引入亲切自然,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亲和力。

  5、制造“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点燃这“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说出+=时,教师问: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学生没有作答,教师便提出:我认为+=,你们说呢?学生纷纷摇头,教师紧接着提出:那你们能用什么办法来说服我+=呢?简单的一句话,却制造了矛盾的冲突,使课堂出现了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学生们纷纷动手开始验证:有画图的、有折纸的、有2人合作研究的、有4人合作交流的、还有学生把生活中的情境分蛋糕作为了他们思维的拐杖。课堂俨然是一个实验研究室,学生在此经历了观察、实验、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从而发展了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又如在学生提出+=时,同学有意见,提出应该得。

  针对再一次的矛盾冲突,教师并不回避而是面对未学的假分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说出各自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你知道等于不可能的原因吗?教师善于制造矛盾的冲突,把孩子推到了自主探究的前台,使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篇2: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全国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实验经验交流:加强教学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自20**年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至今已经六年了。在这六年中,学校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校的课程实验与我们申报的自治区级课题《运用反思性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结合,教师在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努力实现“以反思促进教学,以反思成就教师,以反思发展学校”的目标。

  一、加强领导,优化课改管理

  学校成立反思性教学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与实施,周密制订课改工作计划。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并注意加强对课改年级的调控、管理工作。每一个课改年级均派一名学校领导指导教师开展课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学校还注意营造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的文化环境,充分重视教师时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尽量避免占用教师的有限时间,并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将反思进行到底。

  二、强化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课程标准规定了各学科、各学段的不同培养目标,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组织学习课程标准,教师们明确了理念、角色、行为的变化势在必行,明确了教学改革的路径。同时,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文章,了解反思性教学的背景、特点、目标、意义等,进一步明白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培训、学习,教师们不但了解反思性教学理论,而且愿意投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认识,提升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三、大胆探索,不断调整充实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在课改初始阶段,我们要求教师形成教学反思的意识:首先让教师对本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填写在专用的教学反思记录本的“问题集锦”中;然后选出本周教学中最精彩的片段写在“精彩回眸”中;第三部分是反思一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我们认识到这样的教学反思还缺少评价与反馈的内容。这种评价与反馈有教师自我的,有来自学生对老师的,对教师的自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于是,我们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评价与反馈的内容。

  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现行的教学反思内容比较分散,没有集中、明确的关注点,所以问题的研究难以深入,对教师改进教学所起的作用不明显。于是,我们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调整,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反思的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与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给教师留有合适的自主创造的空间。

  四、认真总结,形成实验策略

  经过全体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学校初步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反思方法,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

  反思总结法。它是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总结自己或他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过去,我们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不考虑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二是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备课时,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不注重反思,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想一想自己或其他教师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可以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如何处理?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实践证明,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我校教师一则课中反思的案例:今天准备讲评练习卷,我提前把批改后的卷子发了下去。上课时发现,不少学生拿着卷子交头接耳。于是几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这道题您改错了。一千克鸡蛋约8个,我认为是对的。”“我填的约是22个,我认为也是正确的!”“老师,我在店里帮妈妈卖过鸡蛋,确实有特别大的,也有小的。”......面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教师有些始料不及。于是赶紧说明:“我们只是考虑一般情况,答案可以填12~20。”可是学生不依不饶:“那特殊情况也有的,我在电视上就看过,有一种鸡下的蛋很大。”“对,《中国少年报》上也有过介绍。”学生依然坚持己见。教师灵机一动,说:“那么给大家一次机会,如果你能找到有关的资料证明你的答案也是对的,老师就给你加分。”学生欢呼起来。第二天,他们找来了各种“证据”,有的跟着家长去菜市场实地调查,有的从网上、课外书上找来了答案。在这一“证明”的过程中,学生搜集、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自己的见解,而不再将教师当作权威。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这一阶段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是如何进行有效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人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再教这个内容,教学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等等。

  录像反思法。录像反思法是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主体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

  档案袋反思法。档案袋反思法则是以专题为反思线索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包括课堂提问的形式是否多样,课堂提问的内容是否是课堂的重点、难点,对某学生提问的形式、难度是否符合该学生的实际能力等等。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并进行分类,如创新教育类、转化差生类、课程开发类等。然后在每个专题下,由教师本人通过回忆与反思,记录自己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以及自己尚需努力之处。档案袋建立的过程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评估、自我教育的过程。

  交流反思法。交流反思法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是在听完某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而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了解其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念,进而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种方法类似于我们平常采用的专题性的研讨会。其操作程序为:

  (1)执教者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2)执教者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

  (3)执教者与其他听课教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

  (4)执教者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以上反思方法进行反思性教学实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五、喜获丰收,品味实验喜悦

  课改实验给学校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学校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特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正在形成,课堂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平等的师生关系。学校现涌现出城区级以上优秀教师30人,市级优秀教师15人,全国园丁工程A类教师1人、C类教师2人。教师获区级以上奖600余人次。学生获区级以上各类奖项700余人次。

  实验开展以来,对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经历了从陌生到初步了解的过程,虽然在实践与探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甚至盲点,但是我们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凭借对反思性教学的正确认识与执着追求,我们的课改实验一定会取得成功。

篇3: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模型,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其次,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小方的一天》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了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