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听课心得《长城》

浏览:44822022-07-24

  《长城》听课心得

  听了齐老师的这堂课,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受到了一次中华文化的熏陶,一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也见识到了齐老师独特的个人教学魅力,感受到了她那饱满的教学热情。下面我就本堂课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齐老师从反馈预习入手,自然地进入本课《长城》的学习中。以长城是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抓住“奇迹”这个词入手,这个设计新颖独特,直达主题,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齐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单的任务,并写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找几名学生读课文,说自己对长城的印象,在孩子们谈感受的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理清了文章的条理。符合本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

  第二、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品味语言,欣赏、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伟大的奇迹。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齐老师抓住了长城的长和长城的独特构造来学习。出示长城的远景图,课件演示(长城示意图)从东头的山海关开始,高高低低、蜿蜒曲折,直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里。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长城的长。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体会长城的独特构造时,也很好的利用了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学生通过指指认认很快就搞清楚了,也明白了这些设施的作用。

  第三、通过重点语句的对比,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1自然段,抓住比喻句和列数字“一万三千里”的品读,体会到了长城长的特点。通过句子的对比,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远看长城,它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体会作者比喻的写法,写出了长城长而曲折的特点。

  体会长城的长,齐老师是这么说的:全长一万三千多里,曾有人徒步经过了589天才走完全程。如此一来,学生就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引导学生对比句子: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十分宽敞。)从而体会作者用打比方、举例子的方法写出了长城具体有多宽。耿老师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与长城的宽度对比,了解到不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因为班级里很多同学都没有去过长城,没有亲眼见到长城具体有多宽。

  在孩子们理解长城结构之后,齐老师还特意让学生再次感受,在介绍长城构造时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的,体会作者的观察与写作顺序的一致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第3自然段,教师关注文本,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抓住“数不清、两三千斤重”体会到工程浩大;“没有......没有......”体会到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体会到条件的艰苦。多种形式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体会到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再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教学中,教师的描述,也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建造长城的壮举。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也在朗读中表现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在教学中齐老师还及时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并出示关于联想的填空,让学生适时得到锻炼,拓展学习目标。

  第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触发语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从远看长城、近观城墙,面对这样气魄雄伟的长城,我们怎能不为之赞叹,为之佩服呢?就连许多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游览了我国的万里长城,都无不称奇呢!这些评价使得学生在读中深刻体会,民族自豪感再次得以升华。

  齐老师这节课仅仅围绕中心句展开阅读,在学习完每一部分内容之后,都能让学生通过朗读再次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它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使学生的情感一步步提升,最后升华绽放。

  最后结合自己的朗读的感悟来赞美长城时,学生的语言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

  另外,教师的语言非常煽情。她自己饱满的情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当然齐老师在教学上准备要更充分,例如,课前的学习单可以先发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以文本为教学的主体。

  总之,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课,让我们对她表示感谢!谢谢!

篇2:《从现在开始》教师语言规范听课心得

  《从现在开始》听课心得

  教师语言规范、准确、指向性强,给孩子明确的要求和指导。

  我觉得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凝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清晰明了。夏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不仅明明白白地提出了要求,而且教给了孩子们方法。课堂提问简练明确,适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学生思考积极,同时老师能及时予以引导和延伸,让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是学生的主阵地,我们需要留给孩子们更多发言的机会,所以更要求教师的语言精准、到位,一定让孩子听得明明白白,才会学的扎扎实实。

  激励性的语言,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融入课堂的奠基石

  “读得真好!” “读出了狮子的威风!”“ 恩,读出了那股神气劲!”“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真得很担心呀!”“真不错。”

  用心听夏老师的课,这样极富感染力,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屡见不鲜。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

  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孩子们进步的奠基石。正是教师语言、教师神态所创造的和谐环境,才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真正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继而在老师的引领下思考更深入,收获更真实。

  夏老师设置问题时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结合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先说自己的观察再说自己的感受体会,最后还能引导学生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同时还以儿童化的语言,引导孩子进行语言训练,既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又训练他们的思维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听夏老师的课,收获很多。不仅是钦佩夏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能感觉到夏老师自身的思考,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将指导我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更进一步反思和努力。

篇3: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听课心得体会

  8月20日,我有幸观看了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认真聆听了几堂精彩纷呈的英语课。执教者的专业素养,每堂课的精彩亮点,专家评委的精辟点评,这些都让我历历在目,回味无穷。学习之后,我急切地想与我的同行们分享这份收获与喜悦。借此专题研讨学习的机会,精挑细选出来自北京市西城区中古友谊小学的张燕燕老师的课,来学习研讨。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是一节会话课,谈论的话题是旅行。“会话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采取任务型教学的方式,任务前设计了预热语言,导入话题。

  任务中让学生在理解对话文本信息的过程中理解对话内容、提炼功能句并由控制到半控制进行语言操练,通过跟读、模仿、游戏等活动对目标语言进行体验、内化,学习语言。任务后设计了根据“周末出行计划”展开讨论,学生尝试应用语言,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所学新知,融会贯通地运用已知,达到综合运用的目的,能够正确地模仿、朗读课文尝试描述自己的周末出行计划。

  在热身部分,张老师通过交代任务,给学生指出本节课的努力方向,以此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借助动画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活学生已有语言表达法。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本课的学习,这种正向情绪对认知可以起到协调、促进作用。老师利用自己的旅行图片激活学生已有的旅行体验和相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学习新知之前激活已有知识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为此,老师创设旅行的情境,为学生搭建语用平台,使学生运用语言真实交流。

  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老师所交代的本节课的目标,并且能够跟着动画片输出曾经学习过的交通方式。随后,教师进入下一个环节。新知呈现PRESENTATION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课文的插图,鼓励学生根据图画提出问题。Howisshegoingthere?Whereisshegoing?When?Why?学生带着问题听对话。

  听一遍录音后,老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梳理知识。接着,老师通过思维导图,和学生共同归纳,得出板书,获得相关的信息。再次听对话,核对对话中的重点信息,并通过老师的讲述,理解对话内容。最后,学生和老师共同归纳总结对话的重要信息,落实教学目标。

  教学中,张老师借助对话的插图引入语言情境以及本课主要学习的词汇及句式。这样做可以降低认知的难度。听录音回答问题,使新知识的学习从语言情境和意义的理解出发,而不是直接进入单词和句型的机械操练。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举例子、换说法把比较抽象的意义具体化,突破新词汇意义的理解。通过思维导图的归纳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主要信息的能力。

  这次观摩课,与以往的有很多不同。让我感受到很多实在的东西在里面。张燕燕老师执教的是一堂高质量的对话课。整堂课都很好地有效地实施了任务型教学。对话功能展示清晰,而且注意了“话轮”的衔接,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还能指导学生按意群朗读句子。此外,张燕燕老师的教案文本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习。教案中,有详细的预设方案与设计。这个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很有帮助。

  听完课后,我想了很多,发现了自己平时工作中的不足,也有了今后努力发展的方向。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地研读教材,用好用活教材,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高效的,和谐的,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心在哪,收获就在哪!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