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师德师风体会:师之爱源于良心

编辑:234范文网2021-10-31

  师德师风体会:师之爱源于良心

  都说医生的精彩在手术台上,教师的精彩在课堂上,一堂精彩的课是教师个人素质的展示,他的学识,他的爱,他的课堂驾驭能力都会融合其中,如果没有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的责任感,没有“把孩子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良心,那么他的爱就是虚无的,甚至是虚伪的,我觉得教师对孩子的爱,根据是教师的教师的良心。

  有良心的教师长是孩子的榜样,有良心的教师才会真正懂得感恩,才可能教会孩子感恩,有良心的教师才会要脸面,才会怕对不起孩子和家长,才会怕在社会上丢了教师的脸,才会千方百计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尊严,才会努力完善自己,及时充电,才会像爱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

  俗话说,天凭明,人凭良心,如今虽物质丰富了,享乐的人多了,奉献的人少了,但只要想到自己的良心,即使我们无力影响别人,最起码也得洁身自好,为什么眼睛总盯着阴暗不放呢?每每听到有些同事牢骚满腹,心里总有写不是滋味,牢骚能改变现实吗?愤世嫉俗,似是非常正直,可是否把这份正直拿到课堂中,化成春风化雨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了吗?难道我们就教会学生做“愤青”吗?我真觉得与其如此,倒不如引导孩子,坦然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处理生活中的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我们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正是我们希望的吗?

  教师的幸福从哪儿来?看到学生的进步,看到学生生活的幸福,就是我们教师的幸福啊!

  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怎会看到别人的幸福?在101个理念里,前三条里都告诉我们良心的重要性。没有良心哪有真爱可言?名家提倡“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良心”,我觉得不够,因为没有眼睛,仍可以拥有一颗良善之心,眼瞎心不残,没有良心的人即使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他也已经心理残废了 。为什么不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 的良心呢?

  没有良心的人,怎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有怎么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上,面对一双双单纯、可爱的眼睛?

篇2: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以德育人,润物无声

  教师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以及做事的果断性、自觉性对学生的品德有定向作用。品德高尚的教师渗透着一种引人奋进的力量。教育的巨大作用在于教师榜样的力量。一名成功的教师对于学生思想上是导师:是学生品格阶段性发展的引航员,终身发展的奠基人。

  教师的举止是教师道德修养的外观,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教师道德”。从古代人们就十分重视教师“行”的作用。董仲舒曾说过“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甚其行”。学生的眼睛像“录像机”,学生的耳朵像“录音机”,学生的大脑像“计算机”,教师的行动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独特的地位又决定了教师容易被模仿。

  教师的行为常常成为学生衡量自己的标准。切身一例,足见一斑。我曾经有个习惯,不管大事小事总是安排班里的同学去干,忽然有一天,我安排班里的一个班干部去拿把笤帚扫地,我刚一转身,还没来得及离开,就听见他又安排另一个学生去拿,我没在意,回到办公室不久,有一个小同学哭着来到我跟前说,某某同学安排他拿笤帚送给老师,他没拿,就被打哭了。我找到那位班干部问原因。他说, 平时老师安排的活,他自己从来不干,都是让别人代劳的。由此可见,学生对老师的模仿之形象。学生的道德水平,反观出教师的道德风貌。

  师德育人是从“草色遥看近却无”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用教师这朵云去推动学生那朵朵白云。并在育人的同时达到自我教育。

篇3: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学习科学育人走出师爱误区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学习科学育人 走出师爱误区

  爱是教育的本质,是师德的核心,是做好学生工作的根本,这应该是老师们的教育铭,更是我们身体力行的标准。可是不是有了一颗爱心,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我们教师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明明是为学生好,可学生就是不领情,还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致使我们班主任常常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慨。

  2000年6月《人民教育》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模范教师的悲哀》:陈老师是北京某中学的一名模范教师,他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工作上,班里的每个学生都装在他的心里,班里的每件事他都认真处理。可是有一天他收到学生这样一封信:“......老师啊老师,您真是辛苦极了。当我们看到您这些时,我们不知道跟您说些什么,因为您所付出的和您所得到的没有成正比,同学们都不喜欢您,只是觉得您很可怜......希望您尽快想想这是为什么?”

  像程老师这样整日将学生的一切放在心上,像老黄牛一样忙碌耕耘,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一些班主任们,可换来的却是学生的不理解和自己日渐苍老的身影。究其原因,这些老师们没有注意爱的方法,爱的艺术。

  爱的误区

  误区一:苛刻的爱。

  有些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培育国家之栋梁”、“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不误人子弟”当作自己的工作信条,对学生、对社会的未来的负责胜过对自身付出的索取,将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学生稍有错误就严加责罚,其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有时候会“过犹不及”,在教师严厉的训斥下,学生要么麻木漠然,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其教育效果反而不能达到。

  误区二:溺爱。

  溺爱在初期往往易被表面的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面纱所遮掩。但时间一长,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情况比那种没有情感投入的严厉管教更糟。教师的溺爱有以下几种表现:

  (1)与学生关系处得过近。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分淡化了师生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这使得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毫无威严感。有些学生,尤其是顽皮学生更是有恃无恐,乘机捣乱。这种师生关系在学生没有出问题时还好说,一旦学生有违规违纪现象,教师批评时,学生便难以接受,并可能由此造成抵触情绪。

  (2)不注意细节问题的处理。我们往往把做操、扫地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学生除了学习其它都不重要,因此放纵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违纪行为。然而,正是这些小问题影响了班集体建设,自由散漫的风气得以滋长。

  (3)赏罚不分明。该批评的不批评,该表扬的不表扬,对遵章守纪者的积极性是一个打击。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纪律,对不良现象予以批评,才能够形成班集体的健康舆论。

  误区三:假爱。

  这种爱披着师爱的外衣,比如上课时学生向教师问好后,有的教师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不是充满真挚情感的鞠躬还礼。学生生了病也只是随便问问,以示关心,却不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有一部分教师对某些学生、特别后进生的爱,往往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而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态的“平易近人”。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指出:“教师的爱应该是明智的爱。”爱有益于儿童身心的正常发展。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这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爱学生也许每位教师都会,但教育事业绝不是浅薄的儿女情长;教师要科学地爱学生,而不是盲目的感情堆砌。因为燃烧的红烛,并不是走向毁灭,而是在被点燃火的同时,实现着人生价值的升华。

  著名教育实践家魏书生老师的治班法宝之一就是科学管理。所以说,教育光有一颗爱心是不够的,还得有方法,爱心是基础,也是我们要给学生的内容,但是如果缺乏科学的方法,再好的爱心也没有效果。

篇4: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德高为范学为人师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德高为范 学为人师

  陶行知先生是现代教育的创始人,是我们当代教育的楷模。他生长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改革旧教育,创建人民大众的现代教育,谋求以教育革命配合政治革命,勇于探索、艰苦奋斗、百折不回、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培养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乃至今后仍是光彩依旧。

  暑假,我认真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得益非浅,特别被陶先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的这一育人“真经”是他从几十年教师生涯中总结出来的,这句话,道破了教育价值观和道德观。一个“真”字扫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虚假伪善的尘垢,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教师作为现代进步教育思想的实践者,应牢记陶行知先生的话,教学生求真知,学真本领,养真道德,说真话,识真才,办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还须从师求真做起。

  一、以真教人,感化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小孩子当中的一员,我们加入到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明礼诚信,以真教人,不敷衍塞责,不弄虚作假。以诚信取人,以真诚育人。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在注重“包装”、“推销”的现代社会里,诚信应该是永恒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价值的体现。诚信来自于自身的人格修养,作为教师要真心真意地对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在和学生一起学习活动时,有时,由于自己的疏忽或其他原因,学生时常会提一些令你措手不及的问题,一时答不上来,令教师出尽洋相,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此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掩饰,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认真听取意见和批评,虚心接受。学生会更敬重你,从你的身上学到诚实,学会求真。

  时下,整个社会的公信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就是假冒钻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蒙骗社会,蒙骗人民,真伪莫辨,尽管“打假”已经喊了多年,而深受其苦,深受其害者却不计其数。这“假” 害人害己,容易将人引入歧途。我们教师面对的学生,是未来走向社会的活生生的人,然则,青少年时期又是人的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他们的意志较脆弱,行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

  可见,学生良好的品德形成同师德求“真”关系十分密切。老师是他们无影的镜子,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在为他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师德的求“真”是教育对象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传的是真道,不是伪道;授的是正业,不是歪业;解的是真惑,不是假惑。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必须始终贯彻一个“真”字,要真心诚意地教学生学做真人。

  二、以真待人,感戴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抓机会’。”平日里,我对待“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好,对待个性比较张扬、成绩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也好,都始终不渝地做到一视同仁,铢两悉称,不宠爱有加,不另眼相看。因为,如果教师压抑学生的个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在这些学生心灵深处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伤痕。所以,你要想使学生平等地受教育,你教师必须真诚而又公正地面对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你要学生真诚地对待老师,你就得先真诚地对待学生。这是我常常告诫自己的话。要既关心金凤凰,又关爱丑小鸭。这就需我们教师利用机会,抓住机会,以真待人,才是真教人,才能使学生学会做真人。

  对待后进学生,只有通过真诚的爱,才能使他们体验到人间的温暖,才能将外在道德和行为规范转化为他们内在心理定势和行为习惯。只有善待、尊重学生,才能触摸到教育的真灵魂,领略到教育活动中那种春潮涌动的真情景,这实际上是在撒播师爱。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纸上的教育改造能有多大效力,大家近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我认为宽容、善待,热爱学生应该是新世纪教师的从教之德。如果说爱是一条河,那么宽容善待,就是架在河上的一座桥,教师宽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为路灯,以聪明的才智做护栏,惟有如此,学生站在这座师德的虹桥上面才会自然而然地对生活、对学习产生积极而热烈的情感体验,真心换真情,方能教人学真求真。

  三、以真做人,感召学生学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同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我从教二十多年无时不刻地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平时言行谦逊,规行矩步,从不出口脏言,无论在教师中间,还是在学生中间随时注意文明用语。受学生尊敬贵在语言文明,不恶语伤人。

  语言是教师用心教育学生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如何来使用这个工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效果。只有用文明的语言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良好的教育效果。我国古代的《礼记·仪礼》中就这样说过:“言语之美,穆穆皇皇”。这就是说我国很古的时候,就提倡说话要尊重对方,谈吐要文雅,态度要和气。这是在处理一般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要求。为人师表者,自然也不例外,而教师对学生说话,更应该使用文明、规范、平和、温柔的语言。

  课堂上,用“请”字让学生回答问题,平时见到同学主动问好,在同学和老师中间不讲伤人的话。教学生使用礼貌语言,教师得首先使用;要学生讲文明,教师得首先讲文明;要学生改掉不健康的口头禅,不给同学起绰号,我们教师首先不使用某种不正之道的脏言秽语。语言是心灵的写照,教师的语言美,反映着教师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

  加里宁指出:“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该感觉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于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的监督。”这里所说的对教师的“严格的监督”,不仅来自他们的学生,而且来自社会,因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把他们的子女托付给学校的教师,很自然就会在许多方面,特别是道德品行上向教师提出比常人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严格遵守法纪法规。老老实实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

  学为人师,德高为范。身教重于言教,以人教人,以自己的真心感人,以真诚来榜样学生。工作中独人一处,坚持不懈地以*的“慎独”精神为心灵的镜子,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为行为准则,持之以恒地做到上下班守时敬业。“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工躬亲共守”,这样的事虽微乎其微,不足挂齿。然而,此时无声胜有胜,使学生懂得学做真人还得从细微之处开始。正像*所说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样,学做真人,做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也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时间的考验。

  总之,用凯洛夫的话来说:“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以仿效的榜样。然而决定着儿童对教师的进一步关系的建立,还是教师的工作作风和他的人格品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诚于中”才能“形于外”,自己并不真正具有的东西,是无法给予学生的。作为一位教师无论在其言语上,还是在行为上只有处处率先垂范,真心诚意地捧着一颗心来,为学生、为学校、为教育,竭尽全力,敢做真事,善说真话,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所以,我们要牢记陶先生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以人为本,求真务实。教学生学做真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只有时时处处教真、做真,做现代德育教育的“传真机”,学生方能真才实学,学真成真,真正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成为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

篇5:中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中学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重要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巩固了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明确了我们教师应遵守什么条令法规,怎样做才是合法的行为,教师应具有怎样的师德师风,自身素质应在哪些方面提高等几方面的问题,使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习,本人受益匪浅,对依法执教、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等概念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对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每一条每一款,认真地剖析自己,按照把整改贯穿始终的要求,边学习、边查摆、边整改、边提高。

  1.加强学习,依法执教

  首先,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才能在业务上有新思路、新突破,再上新台阶。其次,多年来的从教,使我认识到:只有在平凡的岗位中踏踏实实的工作,默默无闻的付出。并自觉遵守《教师法》,以它为准则,时刻提醒自己要依法执教。这样的人生才会过的充实有意义。

  2.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我热爱教育,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学校。因此,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都要将校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以“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精神来指引我。在做好教具、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工作中本着“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的原则来设计活动,并做好记录。

  3.热爱学生,和谐发展

  关心、热爱孩子是教师最基本的天职。在每次的活动中,我都要以尊重孩子、热爱孩子为出发点,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们愉快茁壮地成长。

  4.注重小节,修炼人格

  教育无小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关注的方面,往往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往往是通过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实现的,因为孩子眼中的教师都是具体的,而教师又是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式人物”。所以,我要时刻铭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我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形象带动孩子。

  5.以身作则,严以律己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使我明白了凡事都要以身作则。教师从事的是培养人的工作,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言传身教”,也就是说教师是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无论哪一层的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的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是学生学习做人的参照对象,所以人们常说“教师是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以身做则要求了教师做事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还要求我们仪表端庄,大方得体。否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