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校庆感言:一段难忘的岁月

浏览:92082022-04-29

  校庆征文:一段难忘的岁月

  --追忆我在桥黄中学任职的两年半

  我是1979年初调任桥黄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职务的。当时“*”倒台还不到三年,桥黄中学作为“***”中远近闻名的“重灾区”,***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很多。县委领导经过慎重研究,认为我经过“南征北战”,在全县每个重点学校都担任过领导职务,又有在文教局工作的经验,到黄中去工作,是个合适的人选。

  县委与我谈话时,对黄中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务必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务必使这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重新放出光彩。

  肩负领导的重托,深感任重而道远,我决定立即来桥黄中学走马上任。我向陪同前来的文教局、宣传部、县领导和黄中的老师们表示:要以“桥黄决战”的精神,做好桥黄中学的工作。

  (一)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突破口

  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大力整顿,事业在召唤我们***。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弄清了在当时诸多复杂的矛盾中,教与学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教师队伍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为此:

  首先,从抓教学入手,透过教学,去发现和解决教师的思想问题。把三尺讲台当作检验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工作态度以及政治、知识水平的阵地,并以全面深入的听课为突破口,把握整个学校工作的命脉。

  (1)普遍听课。我在进校后的第一个月,所有教师的课都听了一遍,我和副校长z同志,各听了70多个课时。同时分头召开了学生座谈会,听取反映,然后集中上下两头的意见,对全体教师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情况摸得清,问题就抓得准,解决问题时也就能有的放矢。

  (2)有目的地听课。我曾集中时间,连续三天听了一位老师的课。第一次听课,我就发现他未曾备课。他见我没吭声,心存侥幸,又不听朋友劝告,仍不备课。不料我又连续听了他两天的课,他彻底露馅了。事后,他很后悔,感到是一次很深刻的教训。

  (3)听比较课。即分别听一个平行班几位老师所教的同一篇课文,进行比较。如《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这篇课文,我听了20多节课,做了一次小结,表扬了有关同志,指出了不足之处,大家非常佩服。

  (4)组织听研讨课。为提高写作课质量,我发动语文组教师搞了一次“阅读--写作--批改--评讲”一条龙的研讨试验。先指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接着做一篇同样体裁的作文,选出其中一篇,在课堂上让学生集体修改,然后由教师讲明主导意见,再让学生写作一次,教师再评讲。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写作无话说,作后只看评分、不研究改笔的毛病。承担这项任务的闾福康同志做得很到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巡视式听课。上课时沿着教室前的走廊巡视,检查教与学的情况,看有无缺席、迟到现象,纪律、秩序如何,上课态度是否认真等等,对教师、学生都起到一定的“警示”和促进作用。

  另外我还布置各教研组确定专题,一人开课大家听,普遍开展教研活动。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对全校的师资质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有的放矢地开展了思想教育,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教学上来。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人,也有了“招架”、“畏惧”之心。学校教学秩序很快转入正轨。

  第二,思想建设是业务工作的保障

  针对黄中当时派性未除、人心不齐的状况,组织大家反复学习《遵循周总理遗愿,纪念周总理》《团结起来向前看》等文章,联系实际,开展讨论。讨论中,大家回忆到学校在“***”前团结一致、工作蒸蒸日上的情况,联系当前人心涣散、纪律松弛,升学率低迷的现状,深感有损桥黄老区的形象,有愧老区人民对我们的期望。讨论后,又组织大会发言交流,大家统一了认识,一致表示不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

  当时全校有教职工80多人,思想表现各异,这就要求思想工作必须过细。我在普遍接触、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先后和30多个教工促膝谈心,对几个思想障碍较大的同志还进行了重点走访。有一个为以前的工调而留有怨气的外语教师,年刚40,就准备辞职回家踏三轮车。我和他几次谈心,最后一次在他家院子里谈到深夜10点多钟,我身上的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他终于被我的诚意所感动,当即表态,愿意排除杂念,积极工作。从此以后,该同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家中有人生病住院,他也不肯请假,与以前判若两人。

  为了做好有影响的关键人的思想转化工作,我不仅与之谈心,还通过其亲眷、朋友、妻子帮助解决思想问题,先后使六个同志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如有一个年纪轻、能办事、活动能力较强、在群众中有一定影响的同志,有时工作比较随便,我为要他能在正确方向指引下,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积极作用,不仅与他个别谈,还请他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与他谈心两个多小时。结束时,他满身大汗。我说:“这是高热退后的必然现象”。他很快端正了方向,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了不少作用。

  要搞好学校工作,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同样重要

  五十年代,由于学校与周边群众有矛盾,曾发生过震惊全县的“藕池岸事件”。“***”期间更是矛盾不断,积怨越来越深,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我到职后,走访基层干部和当地知名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和群众一起劳动,与群众交朋友,很快化解了矛盾。当地干群由衷地说:“黄中领导有事和我们商量,我们应当全力支持学校工作。”

  有一段时期,每到夜晚,社会上的痞子就窜到学校寻衅闹事,找学生打架。我们与派出所的两位领导联系,请他们帮助解决。以后只要学校一有事情发生,他们马上派人来处理,使学校有了一个安定的教学环境。

  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必然结果,它对巩固思想建设的成果起着保证作用。因此,建什么班子、用什么人的问题就迅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首先是健全支部委员会。桥黄中学的党支部委员会是1973年秋改选的,我到职时原来的支委只剩下2人。经过酝酿,并支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我和李祥甫、李幼军、吕炳友、丁鹏五位同志组成的支部委员会。

  支委会健全以后,发展新党员问题凸现出来。由于前期思想工作做得到位,全校有20多位教工申请入党。支部组织他们学章程、听党课,谈***期间的表现,对照党员标准谈进步,找差距。又通过审查、考察,发展了朱承训、孙明华等同志入党,进一步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力。

  与此同时,经领导层层酝酿,群众协商,很快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恢复了基层工会、团委会,经过审查,又恢复了“***”前的两位教导主任的职务。这样就使学校的各个部门正常运转起来,学校的各项决议能够顺利执行。

  总之,在组织建设阶段,因能正确安排人,使用人,所以调动了一大批人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讲究领导艺术

  (1)以身作则,为同志们做出榜样。在黄中两年半期间,我从未因私事请过一次假。有一次回泰兴开会,会议一结束就随车返黄。当晚有一位县级机关的同志到我家看我,我老伴李洛英感到惊讶,说:“没见到他人回来呀!”

  每天一大早,我就站在校门口检查师生进校情况,看有没有人迟到或不守纪律。发现发型怪异、衣冠不整的,随即加以纠正。过往群众见到后都“啧啧”称赞,说现在黄中治校很严。

  晚上九点以后,学生进了宿舍,我照例要一一巡查,从不间断。久而久之,连我养的一只小花猫都养成了伴随我查宿舍的习惯。直到整个校园都已安静下来,我才领着小花猫回自己的宿舍。

  尽管学校的党政工作很忙,我仍然坚持担任文科班的政治课,从不做“空军司令”。由于把握了教学规律,1980年我教的班级政治高考成绩较好,学生和家长都很高兴,也为其他老师做出了样子。

  我平时很少应邀吃请,更谈不上接收人家的贵重礼品,搞权钱交易。无论是调进教师还是接收计划外的学生,我都坚持集体讨论,坚决杜绝暗箱操作。到食堂买菜的时候,炊事员出于关心,都想多打一点给我。我发现后就说:“是一块、两块钱重要,还是人品重要?”以后他们就不再这样做了。上级来人,我若陪同用餐,都要缴基本伙食费。我觉得这样才心安。

  (2)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坚持节假日和星期六走访教师。每家每户,一学期起码走一趟。通过走访了解情况、听取反映,问题也能及时得到解决。数学教师封国祺,家庭婆媳关系紧张,很难共处。我发现后,立即在校内安排了一间小屋,让两口安顿下来,使封老师安心教学。由于我与教师经常交往,建立了一定的感情,他们即使在某一方面有点意见,也不好意思乱来。

  看到教师工作很辛苦,有的连早饭都顾不上吃,我就采纳工会汪秀凤同志的意见,由学校磨制豆浆,煮熟了分发到每一个教师手上。教师喝在嘴里,暖在心里。

  在黄中二年半期间,我是80元5角的月工资,除自己的生活费以外,没有一分钱拿回家,基本上都用于救济贫困的师生员工。一个已故教工的儿子在上海读高校,我每月都寄钱给他。一个外语教师和一个语文教师家庭负担重,经济困难,我经常帮助他们。一个考取重庆科技大学的学生,家中一贫如洗,我亲自送去路费和衣物。还有一个已弃学进镇办厂的学生周某,我将其动员至桥黄中学学习,贴补他伙食费、代办费,一直到大学毕业。毕业后他分到南京一个重点中学工作,一直对我以父辈相待。

  我自己的生活很简朴。每天用饭盒让食堂里代我蒸饭,还放几根胡萝卜。炊事员笑称这是我的“特殊人参”。

  (3)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工资调整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也是检验一个人思想品德的试金石。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我们特别慎重,也特别讲究工作方法。我先印好教工花名册,以后分期分批请教师到校长室来,让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谈谁该加工资,为什么该加。然后领导层集中群众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再交教师讨论,做到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指导下民主。这样反复几次,最后只有一、两个人有点意见,整个工调工作风平浪静,顺利完成,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学校领导,完全不得罪人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必须做到刚柔相济,赏罚分明。到校不久,为了整肃校风,发扬正气,我果断地处分了两个严重违纪的学生,一个是“硬头户”,一个是干部子女。这一着震动很大,收效也很好。接着又对一名勇救落水群众的初中学生进行大会表彰,详细介绍了他的感人事迹,从正面树立起一个榜样。这一反一正,对推进良好校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开创办学特色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教育界还没有“创造特色”的提法,但桥黄中学已经初步形成了两大办学特色:一是以外语为龙头的外语教学特色,二是以“反絮凝剂”为拳头产品的校办企业特色。

  恢复高考后,国家急需外语专业人才。这为大批文科学生尤其是女生提供了进高校深造的机会。我们抓住这个机遇,开全县之先河,创办了专门培养外语专业考生的外语特色班。我在黄中时共办了79、80、81届三期。一、三两期外语由严荣德同志执教,第二期由吴家言同志执教。

  外语班的生源,虽然总体质量不如理科,但由于全体任科教师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第一期就初战告捷。这一期毕业生50多人参考,考取高校21人,占当年全校五个班录取总人数的一半,在整个扬州地区引起了轰动。这三期外语班,总共录取了44人,每年参加口试的人数都是扬州地区最多的,在全扬州出了名。现在活跃在泰兴市中学外语教坛上的教学骨干,许多都是当年黄中外语班的学生。即使当年没有被高一级学校录取的学生,也有不少被农村初级中学聘用为外语代课教师,有的后来还转了正,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半县缺少外语教师的状况起到了缓解作用。

  有一次我去听初一的外语课,发现他们将词语联起来,用音乐的形式教唱。这样做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效果甚好。我马上与严荣德同志研讨,怎样在教研组全面推开。由于外语组师资力量强,严荣德、吴加言等同志又擅长文艺,很快在全校各班全面开展了外语文艺活动。以后每学期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一个小时的节目对外开放。现在记忆犹新的有杨璧君朗颂的《刘胡兰》,王晓红朗颂的《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吴加言同志还把《桥黄烧饼歌》译成英文,搬上舞台演唱。外语班的表演唱《南泥湾》、童话剧《拔萝卜》、群口相声《好与坏》更成了每场必演的保留节目。扬州专区教育处戴副处长看了以后大加赞赏。79届外语班的张鸿、宙瑟、马雪兰、丁骏四位同学参加泰兴县首届中学生英语朗诵竞赛,因其语音纯正,声情并茂,一举囊括了竞赛的前三名,全县所有参赛者都为之折服。以后扬州、泰州的一些学校纷纷前来参观、座谈。靖江中学以范校长为首的外语教师观摩组每年都来参访,对我们的外语特色做了专门研究。我离开黄中后,这一特色还持续了一段时候,成为黄中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关于黄中的校办企业,也是值得大书一笔的。

  我初到黄中之时,对校办企业缺乏深入的论证,一时无法打开局面。后来我想,校办企业还是要搞,而且一定要搞好,否则学校就缺乏发展后劲。于是我冒着教学受影响的风险,请骨干化学教学季福元同志二度“出山”,担任校办厂厂长。我和他同去南京大学,引进了一个名叫“反絮凝剂”的新产品。南京一家大企业火花塞厂的领导人专程来校考察,认为我校有能力搞,随即同意提供实验费,并提交了一小瓶进口样品和一份简单的英文产品说明书。季福元同志请外语组的同志把产品说明书译成中文,同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利用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夜以继日地做实验,搞研制。一天夜里,我正准备回宿舍休息,看到校办厂的灯还亮着,走过去一看,是季福元同志在搞实验。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说:“夜深了,好休息了。”他说:“实验不能中断,否则会前功尽弃的。”终于有一天,实验产品试制出来了,拿到英国去鉴定,第一次只差一点点,第二次完全合格,部分指标还超过了进口产品。紧接着便是购置设备,改建厂房,进行批量生产的试验和投产,他研制的产品为国内填补了一项空白,他主持的校办工厂不仅在经济上支援了学校办学,改善了教工福利,而且为教育战线和泰兴县的企业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黄中的又一特色。季福元同志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努力,桥黄中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学秩序正常了,管理上路了,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了,人的精神状态振奋起来了,校风、教风、学风端正了,研究气氛变浓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升学率明显增长了,外语教学特色充分显示出来了,校办企业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真可谓雨过天地新,满园春色浓。

  尤其令人不能忘怀的是,我在黄中这段时间,经历了三次高考,每一年的录取人数都有大幅度的增长。79年达41人,80年88人,81年161人。三年翻了三番,1981年全县的高考第一、二名都在黄中,可算是盛况空前。难怪桥黄照相馆的一位同志说:“真了不起!现在黄中体检的队伍浩浩荡荡,坐满几大客车。”听到这样的赞誉,我倍感社会的厚望和责任的重大。

  1980年那一届,我校有三位16岁的同学分别考取了清华、北大和东南大学,他们是zz。这也是极其罕见的。那一年还有一个“五子登科”的美谈。那是桥黄的一个吴姓人家,这一家有五个子女,先后都从黄中考进了大学(1980年吴家三个子女同时录取高校)。省电视台为此专门前来拍摄了一部题为《五子登科》的电视片,同时对桥黄中学的情况向全省作了全面介绍。电视片从省台取回来以后,家长和市民纷纷来校争相观看,一时传为佳话。

  两年半的时间是短暂的,但这两年半在桥黄中学的历史上是拔乱反正、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也是我一生的中最满意的时期之一。我离开黄中虽然20多年了,但我永远忘不了桥黄中学,永远忘不了那些支持我的工作,为桥黄中学建功立业的同志们、朋友们。今年是桥黄中学八十华诞,借此机会,祝愿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古老学校,在新的时代焕发更加辉煌灿烂的青春!

篇2:校庆感言:十年历史十年成就

  校庆感言:十年历史 十年成就

  十年历史,算不上沧桑,她正如刚学会思辨的少年;十年成就,称不上卓越,她却如涅盘的凰凤,令人敬畏;十年足迹,她坚实而铿锵,足够让我们这些学子为她振臂自豪!当远在湘江边的母校将要举行十周年校庆时,我仿佛又闻到了久别校园里扑鼻的桂花香,醉人的香气正不断地向四处弥漫,正如我们这些已扎根天涯海角的凰凤学子。这种清香不断的撩拨着我的回忆,我的思念,我的深深祝福。

  2000年,在这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凰凤中学凝聚着无数师生的心血与梦想,开始了她的风雨兼程!20**年,当我第一次踏进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校园时,心怀的梦想仿佛更近了一步。她到处散发着一种力量,令我求学的脚步更坚定;她随处蕴藏着一种温暖,令我年幼的心灵更感动。初中高中的那6年,那七十二个月,那三千零九十个昼夜,我们在母校的摇篮里为理想日夜奋战时,是老师如春蚕、如蜡烛牺牲自己的一切时间为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关心我们的身心健康。朦胧中,老师的身影早已出现在操场,等待我们的出现;课堂上,他们竭尽全力传授我们丰富的知识,期盼我们能迅速成长;他们用智慧和甘露,滋润出满目的翠绿。

  仍难以忘怀母校的大食堂,那里的每一位阿姨都是那么的和善和仁慈,不管我们的饭盒有多大,她们都会装得满满的;仍难以忘怀得母校的集体宿舍,那是我们温暖的港湾,宿管员阿姨如母亲般的给予我们温厚而无私的爱;仍难以忘怀我高一参加演讲比赛,给我鼓励给我掌声的同学们,集体的温暖还一直在我身体存留;仍难以忘怀高三为缓解我心理压力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一次次的鼓励,一句句的安慰才有如今的我;仍难以忘怀校门口伟岸的毛主席雕像;仍难以忘怀宽阔的操场、青绿的草地;仍怀念我们当时精致的校服......

  时光悠悠,回忆绵绵,如今的我大学毕业走入了工作岗位,可对母校的眷念和感激就像喷涌的泉水,永不停息。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滚烫的赤子心灵;谁不爱自己的母亲,用那闪光的美妙青春......”。我们歌颂母亲,因为她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同样感恩母校,因为她塑造了我们的人生。

篇3: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校庆感言:感念母校

  从凰凤毕业已好几个春秋,数年的功夫,弹指一挥间便过去了。今日再回望母校,母校已愈办愈好,而从前我们那段读书的青葱岁月,却只能聊以怀念了。

  忘不了大冬天的我们伴着早起的铃声一骨碌爬起床来围着塑胶跑道晨跑;忘不了大家中午下课后一路小跑去食堂打饭,然后集体一起啃饭的情景;忘不了睡觉的铃声响过后,宿管员阿姨催促我们的亲切关怀......

  太多的忘不了,如今却只能在记忆的明信片中回首。毕业几年,却恍如隔世,通过母校,我们已经顺利在成长的跑道上起跑,却距起点越来越远。再回校探望,母校已增添了更多的年轻面孔,这又是富有朝气的新一代;而教过我们的老师,却在自己的岗位上年复一年的教导着学生而两鬓更见斑白。

  回首当初,如果没有当年学校紧张的学习氛围,如果没有任课老师的谆谆教诲,如果没有班主任耳提面命的教导,如果没有高五十九班全体同学的战斗友谊,那我们的前程也许就不是今天这样了。凰凤是一个承载学子梦想和成长的地方,在这里,有严谨的学习环境,有稳定的师资力量,有优越的食宿生活,在凰凤这几年的求学生活是我人生中一个最闪耀的亮点,我将永远铭记于心,感念母校。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