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听课心得

编辑:234范文网2022-03-01

  《我要的是葫芦》语文听课心得

  10月30日下午,在中心校的组织下,我镇三位市级骨干教师在我校进行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对于《我要的是葫芦》这篇二年级的小寓言故事,她们上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这真是三节异彩纷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教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听一遍的心得,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听课心得。

  我们首先听的是陶z老师的课,陶老师在教学中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我识字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造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并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和仿写句子的练习,使学生对不同句子但表达相同的意思有所体会,我想这就是对以后学习句式转换的渗透。

  接下来,我们聆听了侯z老师的课。侯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直观、形象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课堂。无论是播放课文动画,出示多幅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还是运用简笔画和贴画再现课文内容,无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认知、理解课文。在侯老师的课堂中,还体现了她的阶梯式教学形式,即以填空式完成讲故事(复述课文内容),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教给了学生说话的方法,还复习了课文内容,真是一举数得。从侯老师的整个教学中,特别是课外延伸中,我依稀看到了她的大语文教学观。

  最后,我们听的是李z老师的课。她的课,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朴实无华,什么叫扎实有效。在课堂上,李老师注重以对学生的积极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读书时,李老师不仅交代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读书,还教给正确的读书方法:不加字,不减字,并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并通过说词串,写形近字,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而在学习课文时,又注重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十分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三位老师的教学各有精彩,但也有殊途同归的时候。如她们在教学中都注重朗读,做到了以读品文,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次听课,收获多多,但也有遗憾,如没能看到三位老师对学生写字的指导,在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这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啊!

  最后,感谢中心校和学校领导,给我们创造学习的机会。希望今后能多举行类似活动,让我们更多的去向身边的名师学习、请教,为那些求知若渴的学生奉献出更精彩的课堂!

篇2:安陆实验初中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

  陆安实验初中语文公开课听课心得

  随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不断深入,安陆市实验初中的语文 “比教学”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亮点纷呈。本周九年级语文教师杨万章的一节公开课让我获益匪浅。杨老师执教的课从课件教案的准备到教法学法的采用都是匠心独运,新颖别致。这节课上得波澜迭起,层层递进,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平淡中见功底,稳重中显素质。

  从杨老师的这节课中,结合我从教语文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学体现的四美。

  一是语言美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语言即是通往心灵的路。教师的语言美对学生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的培养与形成有很大的作用。杨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自己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激励学生,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二是体态美。体态语,也叫态势语,它包括人们使用口头用语所伴随的手势、眼神、面部表情。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影响学生;

  三是教学设计美。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之外,还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杨教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科学,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合理;

  四是生成与预设的正确处理美。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能否充分地在体验和感受中,在探索和交流中,构建新知,发展思维、获得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教师对教学动态生成的驾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把课堂生成看作天平的一端,这自然又让我们想到天平的另一端--教学预设,只要你善于引导,善于捕捉,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就能生成精彩的课堂一瞬。

  “课内比教学”活动,督促我们一线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取长补短,注重业务修炼,优化完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更具艺术性。

篇3:语文优质课大赛听课心得

  两天半,十八节课,三位专家的评课,一路听下来,不断在心里跟自己的教学、自己的思考进行比对;晚上大家在一起评课研讨,热热烈烈地,又受了许多启发。此行不虚,写下心得体会三点,以做纪念。

  一、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语文课像语文课。

  这次的公开课,不少授课老师注意朗读、品味,注意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能紧扣文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浓浓墨香,让听者随着老师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美的善的意境,让语文的人文性得以充分体现,确实精彩。但也有一部分课,把新闻当议论文教,把小说分割得支离破碎,把诗歌分析得诗味全无,纵使课堂环节设计得多么别致,课程进行得怎样热闹,老师怎样卖力地展示教学技巧,课也是跟语文的本真渐行渐远,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是技巧,丢掉的是对语文的兴味。

  由此我再次感悟到:语文课,一定要重品读、重体悟。

  首先是老师对文本的品读和体悟。研讨时,杨君燕老师说到自己的一个变化:以前是爱用自己密密麻麻批注过的老课本,现在爱用干干净净的全新的课本。我想,以前她在把课本读厚,她在搜集相关资料增加课堂容量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如今她重新细读文本,努力从中获得新的感悟,把文本读出花儿来。记得zz老师也曾说过他的理念:老师上课前是要把文本仔仔细细全心投入地读上几遍的。听过了这些公开课,我更认同他们的做法了,我想上课之前,老师自己一定要熟读文本,被文本打动,然后才能找到最好的课堂切入点。与其上课前看教参,不如读课文,读对课文的赏析和评论,这样也才能有生成的课堂、充满机智的课堂。

  二、要根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学有所得。

  一堂课,如果老师设计出的所有问题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答出,这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看似热闹,实则学生没有提高;一堂课,如果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大多数学生大多数时候沉默,那也一定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沉闷的背后是教与学的背离。这次大赛上,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课前进行学情分析非常必要,本课涉及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能力,学生中的大部分更喜爱哪种学习方式,什么手段用在这里会有助于教学,什么手段虽然花哨但实际意义不大......这些都是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到心中有数的学情。有些老师在两个班上课的形式所讲的内容都会不尽相同,其实是在掌握学情基础上的一种灵活变通。

  如何更快捷更准确地进行学情分析,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实用的课题研究研究。

  三、教师要训练自己的语调、语气与引导评价语言

  语文老师的语言更重要,它更是传递美与感动的载体。在这次大赛上,我把老师们的语气语调与学生的反应比较了一番:过于高亢尖利的声音会让人感到一种烦躁与威压,学生会以沉默对抗;过于低沉缓慢,则又牵制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学生容易跑神疲倦。恰到好处的语调语气发音清晰、语音柔美又有穿透力,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捕捉老师的声音,教学效果更好。正好,我们听课的那两天,我的一个在上海做老师的同学也在参加一个培训课程,名称就是《教师的发声与朗读训练》,由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授课。我们学校有不少懂得发声的音乐老师,能否请他们对老师们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授课老师们的引导评价语言也高下不同。有些老师习惯于用“嗯”“很好”“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看似在肯定学生,其实是无效语言;有些老师不擅长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学生回答不出老师预设的问题时,老师就会发急,就会自己基本上把答案和盘托出。这些细节也都会影响课堂效果,有时还会造成很大影响,有两节课原本学生思维很活跃、发言很积极,可是因为老师评价不当,学生越来越没有信心,课堂气氛逐渐沉闷下去。而有些老师使用的引导语言就很值得学习,比如重复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比如肯定学生发言的优点,“概括得很准确”“语言很流畅”“总结得不仅准确,而且语言很美”“这位同学有发散性思维”等都是不错的评价语,不仅要肯定学生,而且要肯定得具体,这样别的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同学的发言中学到东西。再比如当学生不能一下子说到点子上时,老师是进一步引导,而非代替学生说出关键。这些都是不错的,值得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断使用的语言和方法。

  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回过头,就会更有“教到老,学到老”的心劲儿。希望有机会跟更多的优秀教师交流,愿每一次都能化感悟为日常教学创新的思维和行动。

篇4:听课心得:语文优质课听后感

  听课心得:语文优质课听后感

  20**年11月25日,我有幸在z一中观摩学习了三节语文优质课和说课:绀弩中学张春梅老师的《木兰诗》、z八中z老师的作文修改《让结构美起来》、z老师的《答谢中书书》。26日,我又在z二中观摩学习了余老师的示范课《散步》。这两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深感不虚此行。现将听课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首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老师讲课要富有活力,充满激情,并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听课过程中,我始终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效率很高。这些老师的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

  其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中心,课上老师在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就像呆头鹅一样坐着听,没有自己的思维,学生总是被牵着走,完全没有主动权。从而使学生思维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进一步的开拓,也影响了学生动脑筋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这几位老师的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学生及教师。看到讲课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听了各位领导以及教师们的精彩点评后,让我茅塞顿开。的确,给与学生思维的空间,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也锻炼了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再次,对学生要有针对性的评价。

  以往的课堂,老师们的评价很少,而且语言单一,往往吸引不住学生,特别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得到老师的评价就更少了。时间长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消弱,从而不利于教学的实施。如果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评价,从而会使整个教学起到一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这几位老师在讲课时,就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对学生说:“你回答的真棒”、“你真聪明”、“下次再努力”等一些激励的话语。这些教学语言的使用都有助于教学的实施,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老师上课也会很轻松。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的课堂语言简洁,准确,他们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这几位老师都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总之,这次外出听课学习,让我在欣赏别人精彩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课前认真解读教材,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流程;课后认真反思,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多看书学习,多做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争取成为一名有思想、有特色、让学生、让家长和自己都满意的研究型教师。

篇5:语文课听课心得:立足言语教学的后现代课堂

  语文课听课心得:立足言语教学的后现代课堂

  黄老师,艺高人胆大,构思新颖,打破语文课堂以往的面孔,让我听到了耳目一新的一堂语文课。课堂之活跃和丰富多彩是我一直想追求的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老师,是我高中时一直渴盼的。在感叹兴奋的同时,我也想起南京师大一位教授说过的一句话“让学生非常开心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初次听到此话,我也感觉这话有点雷,可现在我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觉着有些情况确实如此。嘉敏老师的这节课,如果是在较大范围内的展示,我无法想象老师会有怎样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是认同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是支持还是提醒。下面,我只谈谈我自己的听课感受,不当的地方,还请嘉敏老师批评。

  包容的课堂,有节制地发展

  语文教学应该是多样性的,语文课也确实需要有几幅不同的面孔,总是板着脸上课肯定是不符合教学的规律和语文的教学内容的,所以语文课堂一定要有嘉敏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和课堂设计。这既是语文课的本性(言语教学)使然,也是现在语文课堂生命力的增长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保守的、刻板的、机械的,可是我还有一个感觉,这种课应该有,可以有,但不可多,更不可成为语文课的常态课。

  可能我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我以为语文课堂进行言语的教学,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向“上”的,一是种向“下”的。向“上”的是通过语言、穿透言语走向更大的思维概括、文化指向,可以说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一点在教学上的体现,有点像文言文的教学,不拘泥语言而又立足言语;向“下”的是通过分享语言的表演,体验语言的滑翔,在言语的飞翔中达到对头脑的按摩效果,可以说成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两种方向,两种路径,都有存在的必要,可我以为还是有一个主次之分。相比两种方式,前者给学生一副艰涩冷难之相,让学生望而生畏,难而却步。后者是言语的表演,展示,是聚集掌声和笑声的课堂;前者如果说是练习扎稳马步、操练一拳一脚的硬功夫死功夫,后者则是观赏型地演练,技巧型地表演。可如果没有前者的死磕与艰涩,后者则很容易成为花拳绣腿般的体操表演,可以说正是有了前者的“难能”,才会有第二种的“可贵”。

  嘉敏老师的整个语文课堂流程,顺畅而摇曳多姿,五彩斑斓,可以说编制得非常精美,可是在三十分钟处有一个小破绽,并且我觉着这个破绽攸关着整个课堂的设计,不过分地说是整个课堂的一个死穴,绝不容小觑。就是当嘉敏老师说这里(广州交通辞)是化用了李商隐的《贾生》时,结果出现了众生都“一物不知”的情况。这就产生了一个让人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一定量的古诗词的积累,那么本节课就成了空中楼阁,华丽而孤立,绝美而虚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认为这样的课,可以有,但要有节制地发展。

  严肃的目标,后现代的外表

  我曾经在平行班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喜欢语文课本上的哪一篇文章,他们的回答是“都不喜欢”,并且说“只要是语文书上的就不喜欢”。语文课,经常给学生一副严肃的面孔;语文课文成了枯燥、古板、僵化的代称。嘉敏老师,却用了一副后现代的面孔,演绎了语文课有不一样的风采。根据詹姆逊对后现代的定义,戏谑、戏仿、拼贴、游戏是后现代的存在方式。听说嘉敏老师本科的时候就研究后现代的,其在语文课堂上采取这种形式上课,是有她的理论依靠的。可喜的是,嘉敏老师并不仅仅停留在后现代的空壳上,而是有着严肃的目标和崇高的内核,这个目标和内核就是--引起语言的风暴,用言语的教学来刺激学生关注语言,关注生活,热爱语文。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语言教学会对原有的语文语言教学产生一定的“破坏力”,并且非常鲜明。经典语言,何谓经典语言?何谓再现?再现的是否是经典语言?流行的广为流传的是否就是经典语言?这些语言能否历久不衰、历久弥新?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嘉敏老师所举的一些鲜活的语言例子,会存活多长时间?这都是有待商榷的。

  虽然这牵涉到一个见仁见智的经典语言观问题,可是有一个前提是共识的--这些歌词、流行语所依附的一些古典诗词是经典语言。那么再现这些语言,即使鲁迅的《我的失恋》,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庄词谐用、虚实转化、古意今用--再现之后,还是不是经典语言,这种语言操纵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不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再生的能指上?要不要穿越文字,看到文字背后的意境、文化、人生?我觉着只有想通这些,才能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文字的“恶搞”游戏上,才能有继续的语言风暴、再生地再生。

  即使再怎么论证“恶搞是语言的发展途径”,我还是不能把这些“另类”的语言和我所敬畏的华彩辞章重叠在一起。我觉着这些文字的背后是一种流行文化的浮躁和轻盈,对语言、言语有一种负面的破坏力,当然如果非要把这种破坏力看成对语言的发展之途,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问题是,这些语言很难历久弥新,更经不起时间的推敲,它是短暂的,它是转瞬即逝的,如其中的一些曾经的流行语,我们一说再说,已经失去了当初的鲜活感和幽默度,说多了反而感觉淡而无味,索然寡味,甚至有的已经成了毫无生气的语言落花,比如“......不是传说”“......不是......是寂寞”。我并不是对这些流行的语,包括网络语言或者流行歌词,抱有成见,但我总觉着它们很难经受住时间的打磨,很难有一个长时间的存活期,这也可能是我的妄断,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再说吧。

  关于语文教学的属性问题,凭我有限的阅读经验和知识储备,了解到有很多的争论,什么言语的,文化的,文学的,语文知识的,等等。对待各家各说,我们都有自己的选择,觉着谁说得有道理,就实践谁的理论,这也正是人文学科正常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当然,如果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叫创新,更是作为一个有思考的语文老师的追求。但,没有广泛的理论阅读之前,我觉着还是不应该绝对地主张某一家某一派,这不是中庸,更不是一种偷懒行为的遮蔽,因为太过狭隘的理论视野,是危险的,尤其是非常极端地凝视某一理论时,马克思说过“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偏见”,一定程度上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理论的局限性。至于说,矫枉过正,只有深入一家一说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个”才能达到“片面的深刻”,我觉着在当下,这种情况下的精深,是恰恰达不到的精深的是和精深背道的,因为理论也需要互文地理解和掌握。偏听偏信,盲人摸象的评价,用在这种方式的理论的学习上应该也很合适。

  活跃的课堂,多彩的内容,打破了语文的僵化模式,注入了网络语言靓丽的面孔,这是语文的发展尝试。从这个意义上说,嘉敏老师的课,有着先锋、探索、实验的色彩,不管这种探索是被支持的还是被否定的,其课堂效果好的还是不好的,我想嘉敏老师都应该得到掌声,鼓掌!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