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送教下乡活动总结

浏览:42602022-01-25

  为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3月13日,在校党委的倡导和组织下,我校党员们赴文成开展了送教下乡的活动。

  13日下午,党员们在***书记的带领下,送教到县实验中学。书记作了讲座,从老师们听讲座时频频点头微笑的神态中,可看出他们受益匪浅。

  同时,**老师上了一堂语文阅读课《好嘴杨巴》,***老师上了一堂科学复习课《浮力》。课后,由县教研室副主任**老师组织研讨,两位老师的课都体现了“学为中心”的理念,受到一致的好评。

  老师们一致认为**老师的课教学内容选择精当,课堂与学生研讨的是学生真正不懂或困惑的东西,教学内容有梯度,能实现从目标起点到终点间的跨越;教学设计新颖,设计的问题能有层次地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渐发展;以语言为抓手引领学生深入体会文本的意蕴,语文味很浓;课堂激趣与教学重点有机融合,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氛围好效率高,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老师们说,这样一节好课,能给我们多方面的启发,收获很大。怎样才能备出这样一节高质量的好课呢?陈丽伟老师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到:1.要重视学情,真正把握学情;2.教学的灵感有时来自对教材全面深透的理解,要认真深入地研读教材,找自己有感觉的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口;3.收集浏览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拓宽视野,以便从宏观上了解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教师平时要多读书);4.要真正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备课。

  金雷老师的复习课以九年级学业考试为基点,从实际问题出发,即贴近学生生活,又不失创新地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方向、浮力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进行了复习。整堂课以学生的学情与能力为出发点,摒弃普通复习课机械的重复,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回顾的方式。通过海浪上的船体受到浮力的方向的情景设置,五个测量浮力大小实验设计方案可行性及船体航行过程中浮力变化的讨论,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发掘、突破基础概念中的重点与难点,并找到自身知识体系上的缺漏,很好的达到了复习课的目的:巩固基础,拓展思维,适度提高。

  赶来听课的还有文成其它兄弟学校的老师,他们纷纷说,不用赶那么远的路,在自己家乡听到这么好的课,还进行了这么深刻而实在的研讨,真好!希望你们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常来,我们非常欢迎!

篇2:送教下乡《品德与生活》听课体会

  送教下乡《品德与生活》听课体会

  20**年3月31,在z小学我有幸聆听了两节品德与生活课:《只有努力才有收获》和《国旗国旗真美丽》,领略了两位执教老师的教学风采。此次观摩,让我对新课改和品德与生活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深切地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不易。要上好一堂品德课,需要注意的问题太多,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情感人,以心换心。现在就自己此次听课活动,谈谈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几点感悟。

  首先,新课程理念方面,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两位老师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品德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第二,教师的基本功和整体素质高。

  两位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为学生开驰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已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融洽。

  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两位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根据学生实际,科学地创设情景,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情感、升华学生的道德行为。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形式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让生活走进课堂,并且能够打造温馨课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剪辑录像、制作幻灯片走进电教室。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奖励,也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处于比较活跃的状态,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心与心的交流。

  两节课时间转眼就过去,但留给我们听课老师及学生的远不止我上面所讲到的。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要带领学生走进班级,走近科学,更要带领他们走近生活,走近社会,走近那些洗涤心灵的人和事。

  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引路人,努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积极美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我们每一位品德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一颗颗希望的种子,使品德教育水到渠成、润物无痕。

篇3:教师成长历程与感悟征文:送教下乡的收获

  教师成长历程与感悟征文:“送教下乡”的收获

  我镇教研室最近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我是一个幸运儿,能把自己的课拿出来和老师们一起研讨,实在是很难得的事情。虽然比平时忙了些,可是我却在磨课的过程中成长了,进步了。

  一、驾驭课堂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通过这次磨课,我学会了让课堂活而不乱的秘诀。首先是让学生形成统一认识,如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前,教师要把活动的要求与目的给学生讲明白,这样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

  例如,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把数学活动的目的给学生讲明白,学生倒是玩得挺高兴,可是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以致在后面的汇报交流中,学生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因此在这次磨课中,我除了在数学活动前向学生讲明要求外,还让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并注意验证结论。这样,活动的目的性强了,小组活动才能凸显出它的意义,课堂教学才能“活而不乱”。

  二、能够准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

  记得我以前上课,课堂上总是乱糟糟的,我讲我的,学生玩自己的。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总是“表扬某某”、“你真棒”、“你说得不错”这些不断重复的语言,实际效果很不好。其实我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可具体该怎么做,我还是一筹莫展。在这次“送教”活动中,我学会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贴切、多样的语言来评价学生。

  例如我在讲比较两个正方形表面的大小时,先让学生猜一猜,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自己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时,问学生:“除了用重叠的方法验证,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有的说可以用同样的一种图形去摆一摆;还有的说如果用图形的大小不一样的去摆就比不出大小;最后有个学生说:用正方形摆最合适!我赶紧表扬他,“你不仅观察仔细,还善于总结,好样的!”他听后既高兴又自豪的坐下了。其他同学听到我的评价,回答问题更积极了。

  三、逐渐学会处理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

  我以前上课最害怕学生出“意外”,一是不知道如何处理,二是怕学生说多了,自己的思路不自觉就跟着学生跑了,所以我总是自己讲得多,让学生说的少。这次磨课,各村班级的基础、水平差距很大,通过磨课,我却得到了了很大提高。

  记得在第二次磨课时,游戏导入中,让两个学生给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涂色比赛。我问学生如果想取得图色胜利你愿意选大点的图形,还是小的图形?多数学生都回答选小一点的图形才能确保胜利。这时有个学生说:“这个比赛不公平,我选大一点的图形。”学生们都投去疑问的眼光时,我高兴地说:“老师好佩服你的自信心,你很想通过你的选择来证实自己实力,对吗”这个同学听到对她的评价,非常开心。因此也更凸显出活动的目的:“物体表面是有大小之分的”。我在后面的磨课中就学会了抓住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因势利导,让每一个教学环节自然流畅。

  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问题有时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的,不过只要教师心里有数,明确教学目标,就能处理好这些“意外”的事情。进一步和学生探究,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要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前不管是听别人的课也好,自己讲课也好,课下,总会听到评课的老师说:“挖掘教材还不够深入。”每当听到这句话,我就想,课标上的内容就那么几句,怎么做才能深挖教材呢?在这几次次磨课前,我去找教研主任说课,并把这个困惑讲给他们听。主任笑着对我说:“挖掘教材是要围绕着教学目标来挖的。”噢,原来是这样啊!

  教师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从课程标准出发。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造、再组织。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的阶段学生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太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中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可见,教师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例如:“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我校每个班一天内丢弃塑料袋情况做一个统计表。计算一周平均每班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师:同学们已经按要求完成统计与计算。现在请你们再小组合作,结合我校情况,交流对此有何想法,在再全班交流。

  生:(学生亲自参加调查以及自己学校习惯、卫生等情况非常了解,讨论交流比较激烈,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这一教学设计结合本校情况,创造性的建构起一个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尝试学会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主动探索来获得知识,其重点是重视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向全体学生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和谐健康的发展。

  2、从学生实际。

  教师用教材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要研究学生现实水平,立足现实水平,挑战潜在水平。主要考虑如下两点:一是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三是根据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用教材,能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

  3、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地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地呈现方式、学生地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合理恰当的地利用现有的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

  经过这次磨课,我在如何备课方面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验。教学目标是根本,学生情况是依据,把握住这两点,一节课就成功一半儿了。

  这次的“送教下乡”活动,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讲了六次课,我镇教研小组的领导活动小组也进行了六次讨论,每一次,领导和老师们都诚恳的指导我、帮助我,促使、鼓励我不断进步。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不管是低年级的老师,还是高年级的老师;不管是教数学的老师,还是教其他学科的老师,全都在我每次讲完课后及时地把自己的意见、建议和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正是有了他们,我的这节课才能越讲越好,我讲课的水平才会越来越进步!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