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读后感

浏览:51412021-12-29

  《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读后感

  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本来就是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对学生的一份承诺,意味着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学习无止境,知识无边界。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勤于读书,勤于积累,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无愧于学生和家长。

  李政涛老师说:“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是: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所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而那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不能满足于原有的那点知识,要通过教学实践和读书上网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书育人之道。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有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教师要提高现场学习力,可以在以下五方面努力:

  一是在这些现场学习时要注意倾听。

  二是切实研究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反思等都纳入自己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

  三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将有所收获。

  四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优秀教师一般要经过第二次成长,而这次成长最多五分之一教师能达到。两次成长有什么区别呢?第一次成长主要是靠经验,在第二次成长中,理论学习至关重要;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则主要依靠专家的指导;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做人方面有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在受到较大挫折或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五是教育博客是实现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读别人的博客就是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同行,有了更多的教育现场。通过读博,可以了解同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学习同行们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同行的学习培训成果,可以说每一位博友都是我们潜在的教育现场。写博让我们成为另一个可能的教育现场。在博客里,我们可以记录每天教育教学的精彩片段,可总结归纳外出培训、讲座的内容,记录、转述、归纳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内化的过程,也是将教育现场进一步整合的过程,其中有同行教师、专家的思想,而且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附原文:

  在教师的经验财富中,“教学记忆”必不可少。对记忆的唤醒和诉说,是教师自身重建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就是唤醒教学记忆的一种方式。

  有一年,我到上海某区教师进修学校给教师上课,这是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教师轮流参加,获得学分,凭此学分晋升职称。

  第一天上课,我走进教室时感觉很不好,有一些不正常举动弥漫在课堂上:一些女教师是带着毛线来的,一边织毛衣一边听课。长年所受的宽容教育,使我渐生“宅心仁厚”之情,对人总往好处想:她们可能是想把我讲的每一句话,都织进毛衣里去。但这种不好的感觉不会很快烟消云散,任何一位教师上课,如果台下学生集体织毛衣,都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我那天终于没有忍住,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教师是做什么的?是在课堂上教别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这是我们天天要做到的工作,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何脸面和资格去教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如果此时此刻,学生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他们的老师一边听课一边织毛衣......”

  我的话音一落,她们先后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吃惊,茫然,不屑,漠然......当时,我的感觉是心痛,为他们的学生心痛,为学生的未来忧心。也许多年以后,走出校门的同样是一些麻木、漠然的面孔,里面藏匿的是冷酷的灵魂。乌申斯基曾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根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而有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年轻时学过文学、社会学、法学等,但这些学问都逐渐从他的生命中流逝了,最终他的治学落脚到了哲学。晚年,回顾这段学术历程时,他感叹道:“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不是真学问。”那些使他激动过的学问为什么一个个地从生命中流走,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入其生命的内核,没有成为生命所在的地方。在教师的学习历程中,什么是教师生命所在的地方?怎么才能让所学之物进入教师生命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来安放教师的求知热情?这就是“教育现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

  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

  --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

  --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

  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

  一是钉子。我曾经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听课过程中,我的手机短信、电话不断。她马上提醒我,既然在听课现场,就要全神贯注。她听课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尾,她的注意力牢牢钉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专注力”。

  二是钩子。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即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

  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

篇2: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一、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习主体位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习、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1.指导预习。自主学习的预习,贵在独立性,是学生独立获取基本知识的重要一环。指导预习按“扶--放”原则,起先可设置“导学提纲”以设计一系列问题的形式,在“学什么”“怎样学”两方面加以引导。如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我设计以下导学提纲: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异同点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的小数怎样确定③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这样坚持训练并将预习要求,读书方法适时渗透,当学生对如何预习有一定的实践后,提纲逐步精简,最终让学生丢掉“导学提纲”的拐杖,走上自学的道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有的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等限制;有的胆小不敢质疑问难;有的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愿质疑问难,所以我们要创设条件,努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二、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习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如:教“正比例”时教师领学生到操场,问:现有一根米尺,要量出旗杆的高度,怎样测量根据旗杆的影子长也能算出旗杆的高度,影子和旗杆有怎样的关系此后,让学生量出几种不同的杆长和各自影长,进一步研究杆高和影长的关系,进而引出“正比例”的概念。

  生动的表演能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最后的练习可创设“售货员”与“顾客”的表演:一位学生扮售货员出示一根铅笔售价为2角7分,其余学生当顾客,谁先准备好付钱的方法,铅笔就卖给谁。”在有趣的买卖实践活动中,把认识和使用人民币有机结合起来,又培养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四、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在学习10的组成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0个扣子,要求学生先数一数有几个扣子,再把扣子分成两部分摆一摆有几种方法,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发现10的组成的不同摆法。

  总之,在课堂上,善于利用教材,灵活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3:《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读后感

  《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读后感

  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本来就是交融在一起的,用学习的心态对待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同时,既然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对学生的一份承诺,意味着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学习无止境,知识无边界。我们唯有不断地学习,勤于读书,勤于积累,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无愧于学生和家长。

  李政涛老师说:“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是: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所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而那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不能满足于原有的那点知识,要通过教学实践和读书上网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书育人之道。

  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教师而言,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分别是教师每天的教学现场、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各种培训和讲座现场。我们教师每天都是置身于前三种现场中的,对这些现场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这些工作现场来促进自身的学习,有现场学习意识,就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能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学习场来促进自己的成长。

  教师要提高现场学习力,可以在以下五方面努力:

  一是在这些现场学习时要注意倾听。

  二是切实研究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教师的不懈追求。如果教师能用研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课堂,把备课、上课、反思等都纳入自己视野,自然就会更加关注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更加注意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执教力。同时,教师研究自己的课堂,可以把阅读、实践、反思、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

  三是充分挖掘日常现场的学习资源。对于教师而言,多听同事的课,积极参与备课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都是比较好的学习实践途径。在这一点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各类现场资源,跳出学科跨学科听课。教师除了听取本教研组同事的公开课,全校的公开课也要积极参与,主动为自己赢得学习的机会。教师要积极参与区域内的教学研讨活动,在参与中将有所收获。

  四是善于吸收培训和讲座的精华。参加培训和讲座是教师培训提高的常见形式,比如教师外出听专家报告,或者学校把专家请到学校给教师做报告。教师的成长是离不开专家的有效引领的。优秀教师一般要经过第二次成长,而这次成长最多五分之一教师能达到。两次成长有什么区别呢?第一次成长主要是靠经验,在第二次成长中,理论学习至关重要;第一次成长方式主要是模仿,在第二次成长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这一环节不可或缺;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则主要依靠专家的指导;第一次成长主要表现在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成长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和做人方面有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在受到较大挫折或是在受到外力的强力推动后开始的。

  五是教育博客是实现现场学习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读别人的博客就是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同行,有了更多的教育现场。通过读博,可以了解同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学习同行们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同行的学习培训成果,可以说每一位博友都是我们潜在的教育现场。写博让我们成为另一个可能的教育现场。在博客里,我们可以记录每天教育教学的精彩片段,可总结归纳外出培训、讲座的内容,记录、转述、归纳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内化的过程,也是将教育现场进一步整合的过程,其中有同行教师、专家的思想,而且有自己的所思所想。

  附原文:

  在教师的经验财富中,“教学记忆”必不可少。对记忆的唤醒和诉说,是教师自身重建的重要途径。“教育叙事”就是唤醒教学记忆的一种方式。

  有一年,我到上海某区教师进修学校给教师上课,这是继续教育性质的培训,教师轮流参加,获得学分,凭此学分晋升职称。

  第一天上课,我走进教室时感觉很不好,有一些不正常举动弥漫在课堂上:一些女教师是带着毛线来的,一边织毛衣一边听课。长年所受的宽容教育,使我渐生“宅心仁厚”之情,对人总往好处想:她们可能是想把我讲的每一句话,都织进毛衣里去。但这种不好的感觉不会很快烟消云散,任何一位教师上课,如果台下学生集体织毛衣,都不是一件幸福美妙的事情。我那天终于没有忍住,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话:“教师是做什么的?是在课堂上教别人爱学习、会学习的人。这是我们天天要做到的工作,但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爱学习、会学习吗?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何脸面和资格去教学生爱学习和会学习?如果此时此刻,学生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他们的老师一边听课一边织毛衣......”

  我的话音一落,她们先后表现出不同的表情:吃惊,茫然,不屑,漠然......当时,我的感觉是心痛,为他们的学生心痛,为学生的未来忧心。也许多年以后,走出校门的同样是一些麻木、漠然的面孔,里面藏匿的是冷酷的灵魂。乌申斯基曾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力,根底是人格影响力。人格不是抽象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人格的具体体现。是否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也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那种对学生大谈学习,自己却不爱学习的教师,是没有教育人格的教师。学习是为了丰厚教师的积累。如果说年轻时比的是聪明,而后比的就是积累,一个教师积累的厚度和深度,决定了他职业生涯的长度。教师需要有三大积累:阅读积累、实践积累和写作积累。能否实现积累,不仅取决于时间、精力的投入,更取决于习惯,尤其是有无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这是许多成功教师的秘诀:在极为艰苦忙碌的教学之余,他们养成了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了“学习自觉”。而有些不成功的教师,只会抱怨自己多么忙和累,没有时间和精力看书学习。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年轻时学过文学、社会学、法学等,但这些学问都逐渐从他的生命中流逝了,最终他的治学落脚到了哲学。晚年,回顾这段学术历程时,他感叹道:“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不是真学问。”那些使他激动过的学问为什么一个个地从生命中流走,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入其生命的内核,没有成为生命所在的地方。在教师的学习历程中,什么是教师生命所在的地方?怎么才能让所学之物进入教师生命的内核?需要什么样的载体来安放教师的求知热情?这就是“教育现场”。教师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现场学习力。

  中小学教师不可能再像大学生、研究生或高校教师那样,可以坐拥书城,在书斋和图书馆中学习,他们大量的时间是在教育教学的现场。对教师来说,至少有四种类型的现场:

  --教师自己每天的教学现场。我们能否把自己的教学现场作为学习反思的对象,让这样的教学日日滋养自我?

  --同行教师的教学现场。如其他教师的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现场,我们又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日常教研活动现场。这是教师参加的最日常性的活动,包括集体备课、读书沙龙、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形式。这样的学习活动到底对我们的教学有多大的提升?

  --各种培训、讲座现场。如何避免“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

  同样置身于上述现场之中,不同教师的收获会大不相同,区别在于每个人的现场学习能力的差异。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有这些能力的人会带着两种东西进入现场。

  一是钉子。我曾经陪同叶澜老师去听课。听课过程中,我的手机短信、电话不断。她马上提醒我,既然在听课现场,就要全神贯注。她听课时,手机处于关机状态,听课笔记从头记到尾,她的注意力牢牢钉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专注力”。

  二是钩子。努力把现场中涌现的有用资源“钩”出来,有的钩出的是珍宝,有的钩出的则是不值一提的草芥,此谓“捕捉力”。把有价值的东西“钩”到笔记本上和自己的脑海中,依然不够,还要“钩”到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变成具体的教学行为,这叫“转化力”。即把听到的上出来,把上出来的说出来,把说出来的写出来。这种“转化力”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中最关键的能力,它集中体现了教师学习的宗旨:为转化而学习。

  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学习方式:为现场的学习,在现场中学习,回到现场的学习。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