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导航

陶行知《我之学校观》一文学习体会

浏览:17962021-12-23

  陶行知《我之学校观》一文学习体会

  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危难的旧中国,陶行知先生以其伟大的胆识,崇高的师德,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外国经验,进行现代教育的探索。陶行知先生从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极富时代价值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成为近代后期颇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时隔近一个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在进行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再次打开陶行知教育思想这座绚丽的宝库时惊奇地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那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顿感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伟大和魅力。

  暑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陶行知先生1926年写的《我之学校观》一文,启发我对学校教育的本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定位。

  一、明确学校教育的责任, 为学生一生健康成长负责。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直是所有教育人的毕生追求。然而,我们在认识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时,诚然没有陶先生思考的那样深刻。

  “学校的势力不小。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他能叫人做龙,也能叫人做蛇。他能叫人多活几岁,也能叫人早死几年。”陶行知的话语一针见血,直白地表达出学校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历史作用。

  纵观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是经历了学校教育这一阶段,在每一个人的后续发展中,无不留下学校教育的印记。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差生’是学校教出来的”。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全面,但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学校“他能教坏的变好,也能教好的变坏”。

  作为一名学校主要领导,脑子里始终要记住“学校的势力不小”这句话,时刻担当学校教育的重大责任。我们既要站在教育改革的全局思考学校的发展,又要站在每一个家庭的角度思考对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努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面向每一个学生,使学校教育“能叫人做龙”、“能叫人多活几岁”。

  二、坚持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学生具备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所以陶先生提出了“学校以生活为中心”的学校观。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我们的信条》里明确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教法学法做法合一”等主张。在他创办的晓庄师范明确提出五项培养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毫无疑问,我们今天所要坚持的的素质教育就要像当年陶先生所倡导和实践的“生活教育”那样,“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黍稷下工夫”。

  “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工夫。间于二者之间的,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如果以陶先生的“学校观”标准来评判现在的学校,那大多可谓“不死不活的学校”。不是吗?现在许多学校过分突出“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教学以课堂为中心”,想尽办法追求分数,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由此必然引发办学方向的偏差,学校又如何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我之学校观》文章简短,语言质朴,让人一看就懂,但却涵盖了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今天的教育人,要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真心实意地坚持素质教育,为民族的未来负责,努力办好学校,让学生终身受益。

篇2:《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6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认真地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乏,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是我读这本书的几点体会: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学习具有生活的内容,运用符合生活的方法”。那么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后在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密切联系,使得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变得生活化。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现代成分,使书中的间接生活与现实的直接生活沟通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这样使得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个字词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学生就急于跟它们交朋友,急于去了解它们,认识它们。课堂也不再会成为束缚他们的笼子了,而跟他们的生活贴近了。在这种课中,学生始终是愉快的,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始终是高涨的。学生也就真的把书读活了,把书读出“味”来了。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由于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行知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教育事业。他的博学多识,严谨治学,一切为人民大众教育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留给我们的教育思想需要我们去执行和发展。

篇3:班主任成长计划之教育故事教育感悟: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班主任成长计划之教育故事教育感悟: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 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 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 ,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 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 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 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 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读后感悟二:

  不知道是不是一种缘分,在读这则小故事前,我曾经在解决自习课上有纪律问题的 三个学生之前,首先每人发了一块儿糖,然后说“今天咱们几个人,为班集体出了不少 力啊,谢谢你们啦”。这时,三个孩子一下子就脸红了,很不好意思的非要把糖还给我 ,但是我还是把糖塞回了他们的手里。然后,再要求他们说说自己的错误在哪里。当孩 子们承认完错误后,我并没有去过多的批评和指责他们,并鼓励说“下周自习课,你们 三个人一定是班上最守纪律的好孩子,我相信你们”。果然三个学生的纪律比以前好了 很多。当时就是想用这种形式先去触动一下学生的心理,让他们心理上过意不去,然后 再去教育和给予期待。发现自己错误,并会自责的学生,我们并不需要去过多的指责批 评,给他们更多的反思和表现的机会不是更好吗。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冲突,同时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度。

  总之,教育是要用心去做的,而不是长篇大论的说。只有师生的心达成共识,才能 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更利于我们的教育工作。

  教育需要智慧,当你和学生的心灵触碰到一起的时候,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是最 棒的!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努力努力再努力!

范文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234范文网 234fw.com版权所有